内隐联想测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联想测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验,认知,错觉,精神障碍,态度,自我,社会。

内隐联想测验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颖,边玉芳[1](2019)在《父母对子女与情绪词联结的内隐态度及与情绪预测的关系: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查父母对子女与情绪联结的内隐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与情绪预测的关系,本研究主要采用内隐联想的测试方法展开2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探索父母在子女与情绪联结上的内隐态度。结果表明,与别人孩子相比,父母对自己子女与积极情绪词联结的反应时更短,表明父母存在对自己子女与积极情绪联结的内隐态度。第二个实验将父母随机分成高/低两个不同的认知压力组,比较了两组父母在与父母内隐态度不一致的消极情绪情境下对情绪的预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主要依靠内隐态度组父母比不主要依靠内隐态度组父母对消极情绪的预测分数显着低,说明主要依靠内隐态度组的父母由于对情境信息加工不足,做出了与内隐态度一致的预测得分。本研究说明,父母是否主要依靠子女与情绪词联结的内隐态度进行预测将会影响其对子女的情绪预测水平。(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张严文,宋子明,刘妮娜,闫国利[2](2019)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基于内隐联想测验和阅读中代词回指的研究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更适合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化观念,它是导致职业性别隔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诸多研究表明外显刻板印象和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目前,对于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或其变式)。因此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记录被试在句子阅读中对代词回指(明确代词指代的先行词)理解过程的眼动指标,从而反映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设计为2(概念词:男性词、女性词)×2(属性词:男性职业刻板词、女性职业刻板词)×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32名大学生,男女各16名。根据实验1的结果,匹配了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的内隐刻板印象程度,作为实验2中实验材料的先行词,并且通过Eyelink1000plus眼动仪记录被试的阅读模式。实验设计为2(先行词:男性职业刻板词、女性职业刻板词)×2(代词匹配: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19名大学生,男性8名,女性11名。结果发现,在实验1中,所有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且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的职业刻板印象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实验2中,眼动数据的整体分析发现,总阅读时间和注视次数在代词不一致条件下显着高于一致条件,且先行词和被试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着;眼动数据的局部分析发现,在代词及其后2个字的区域内,总阅读时间和回视入比率在代词不一致条件下显着高于一致条件,且先行词和被试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着。这种不一致效应反映了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说明利用眼动技术考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凌云,王爱君,齐宇欣,范丫,张明[3](2019)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他人重要性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采用联想匹配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任务,考察了自我—他人分类中的他人重要性对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影响。研究将中性的几何图形与自我、不同重要性的他人(实验1为陌生人,实验2为朋友)建立联结,并将自我(暂时建立联结的图形)高奖赏联合任务与自我低奖赏联合任务下的反应差异(即IAT值)作为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联想匹配任务中自我和朋友以及自我和陌生人之间都存在显着的自我优势效应;(2)IAT任务中,自我和高奖赏只在他人为朋友的自我—他人分类判断时才具有相似性,而他人为陌生人时二者不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他人重要性改变了自我的心理表征。(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敏,朱竑,王盈盈,丘小静,曹伟[4](2018)在《城市再开发背景下的社区感知——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州市永庆坊为例,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法、问卷以及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改造前后社区相关主体的社区感知,旨在探讨社区空间变化背后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感知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分离效应,且外显态度表现的差异性强于内隐态度。参与者对永庆坊改造前后的连贯性和积极性存在外显感知态度的显着差异,在内隐态度结果上,参与者对永庆坊改造前后的连贯性和积极性并未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物质层面的更新并非引起居民等主体对改造热议的根本原因,社区更新重点应关注利益主体对权利、参与权的诉求,关注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诚然,社区改造规划中不仅应重视公众参与和调查,也应深入挖掘社区公众对于社区改造的内隐感知态度,以提高社区规划的效力。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神经科学认知方法对景观感知的探讨,以期开拓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神经科学转向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郭晶莹,冯志远,杨新国,陈露露,黄霞妮[5](2018)在《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测验、单类内隐测验测评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内隐联想测验(IAT)、简式内隐测验(BIAT)、单类内隐测验(SC-IAT) 3种实验范式对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测量效果。方法:在广西大学2016级全体新生(n=6951)中选取261名学生进行IAT、BIAT和SC-IAT测评,剔除无效数据后,3组有效被试各80人。以每个实验的效应指标值(D值)为内隐自杀意念的指标值,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条目15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条目25的得分评估外显自杀意念。结果:3组的总样本和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D值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 3组之间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IAT组的D值最大。SCL-90条目15、UPI条目25得分与IAT、BIAT、SC-IAT实验测量D值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与BIAT和SC-IAT相比,IAT测量的效应指标最高,敏感性最好,测量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徐辕虹,李春波[6](2018)在《内隐联想测验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是以反应时为基础间接测量内隐认知的方法。作为一个良好的内隐测量工具,IAT不仅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在精神障碍研究中的应用亦逐渐增多。通过IAT对精神障碍患者内隐认知层面进行测量,对进一步了解探索精神病理学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薛琦,陆爱桃,曲星羽,刘楚麒,李美荣[7](2018)在《识脸错觉与橡胶手错觉下的身份认同: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识脸错觉和橡胶手错觉是个体将他人面孔或橡胶手感受为自己真实身体一部分的错觉体验。为了探究识脸错觉和橡胶手错觉能否发生在跨种族面孔的表征上,且其如何改变被试的内隐种族态度,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考察个体对黑人面孔的识脸错觉、橡胶手错觉及错觉对内隐态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一能成功诱发识脸错觉,导致被试的内隐种族态度显着变积极;(2)实验二能成功诱发橡胶手错觉,同样导致被试的内隐种族态度显着变积极。可见,同步触碰条件能诱发被试跨种族的面孔识脸错觉以及橡胶手错觉,被试对跨种族的内隐种族态度变得更积极,证明了身体部位错觉在模糊了"自我—他人"的身体界线的同时,也产生了跨种族的身份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徐辕虹,李春波[8](2017)在《内隐联想测验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内隐认知已经成为心理学乃至其他学科越来越关注的研究方向。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它是以反应时法为基础、间接测量内隐认知的方法,通过测量目标词与属性词间的自动化联想来测量内隐态度。内隐认知无意识地对人的心理活动、情绪和行为造成影响。对于精神障碍,不仅要关注疾病的外在症状和生理机制等,患者的内在心理机制同样十分重要,它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阻碍康复的障碍之一。由于IAT及其衍生范式,如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感Simon任务(EAST)等,是信效度较高的成熟的内隐测量工具,能对外显测量方法无法探测的无意识层面进行测量,因此在精神障碍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从研究数量上来看,较早开始的心境障碍研究居多,其次为焦虑障碍。精神障碍研究的主题较多围绕内隐自尊、自我图式、自我记忆偏向或特定内隐联想等,研究常结合外显测量方法对患者内隐和外显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国内使用IAT的精神障碍研究,研究方向比较集中。国外研究则运用地更为灵活,方向也更多样。在测量患者内隐机制的同时会根据研究目的结合其他测量技术,如FMRI、ERP等,以达到更全面的探索,有研究还会从内隐层面评估疾病干预的效果。独立地使用IAT只能得到一个维度上的结果,综合多种测量结果探究彼此间的关系,则可以提供多角度信息,为疾病预防和干预等提供新思路。目前,每项研究大多只针对一种精神障碍,缺乏对不同疾病在内隐层面上相互联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两种或多种疾病进行内隐测量,从而在彼此的联系和异同上获得新的认识。通过IAT对精神障碍患者内隐认知层面进行测量,对进一步了解探索精神病理学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李诚,董燕,岳俊超,侯桂芝,周晓梅[9](2017)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评估自杀意念的有效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评估抑郁或/和焦虑状态青年患者自杀意念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69名抑郁和/或焦虑状态青年患者进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和SC-IAT测试并评估是否有自杀计划,据此随机抽取被试进行分组,自杀意念组、自杀计划组和对照组各有28名。结果全体被试中,外显自杀意念、内隐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分别为40.24%、25.44%和16.57%。外显自杀意念者、内隐自杀意念者和混合自杀意念者中,自杀计划报告率分别为41.18%、41.86%和52.94%。外显、内隐测量结果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0.44,P<0.01)。单样本t检验发现,自杀计划组、自杀意念组D值均值大于0(P<0.01,P<0.05),对照组D值均值小于0(P<0.01)。方差分析表明组间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rkey事后检验显示,两两比较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AT可以初步用于临床自杀意念的评估,是外显评估工具的重要补充。(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王昱丹[10](2015)在《社会认知的理论发展及应用——以内隐联想测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的引入,认知心理学逐渐明确了社会认知的概念,发展出以外显社会认知和内隐社会认知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理论模式,并随之展开大量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对社会认知研究发展的梳理及以内隐联想测验为例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深入分析,对社会认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内隐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24期)

内隐联想测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更适合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化观念,它是导致职业性别隔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诸多研究表明外显刻板印象和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目前,对于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或其变式)。因此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记录被试在句子阅读中对代词回指(明确代词指代的先行词)理解过程的眼动指标,从而反映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设计为2(概念词:男性词、女性词)×2(属性词:男性职业刻板词、女性职业刻板词)×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32名大学生,男女各16名。根据实验1的结果,匹配了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的内隐刻板印象程度,作为实验2中实验材料的先行词,并且通过Eyelink1000plus眼动仪记录被试的阅读模式。实验设计为2(先行词:男性职业刻板词、女性职业刻板词)×2(代词匹配: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19名大学生,男性8名,女性11名。结果发现,在实验1中,所有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且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的职业刻板印象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实验2中,眼动数据的整体分析发现,总阅读时间和注视次数在代词不一致条件下显着高于一致条件,且先行词和被试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着;眼动数据的局部分析发现,在代词及其后2个字的区域内,总阅读时间和回视入比率在代词不一致条件下显着高于一致条件,且先行词和被试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着。这种不一致效应反映了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说明利用眼动技术考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边玉芳.父母对子女与情绪词联结的内隐态度及与情绪预测的关系: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发现[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

[2].张严文,宋子明,刘妮娜,闫国利.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基于内隐联想测验和阅读中代词回指的研究证据[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王凌云,王爱君,齐宇欣,范丫,张明.内隐联想测验中他人重要性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9

[4].王敏,朱竑,王盈盈,丘小静,曹伟.城市再开发背景下的社区感知——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8

[5].郭晶莹,冯志远,杨新国,陈露露,黄霞妮.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测验、单类内隐测验测评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

[6].徐辕虹,李春波.内隐联想测验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7].薛琦,陆爱桃,曲星羽,刘楚麒,李美荣.识脸错觉与橡胶手错觉下的身份认同:基于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J].心理研究.2018

[8].徐辕虹,李春波.内隐联想测验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9].李诚,董燕,岳俊超,侯桂芝,周晓梅.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评估自杀意念的有效性初探[J].精神医学杂志.2017

[10].王昱丹.社会认知的理论发展及应用——以内隐联想测验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  ;  ;  

内隐联想测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