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心誉:从“杞人忧天”看思维模式对文明进步的影响论文

黄心誉:从“杞人忧天”看思维模式对文明进步的影响论文

摘要: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总是忧虑那些不切实际事物的人,抛开它的引申含义,单纯分析“杞人”所忧,就会发现“杞人”所忧的事实是存在的,既然有坠落的陨石,为何日月星辰不会如是?而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过地陷。没有伤害到某一个人只是偶然。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如果中国古人顺着日月星辰为何不会坠落的“好奇”探索下去,也许中国传统文化回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惯用逻辑思维,也会发现,“晓之者”的回答也是逻辑混乱的。如果古人能够“穷究其理”,或许“质疑、反思”精神也会在中国文化里生根。实际上,我们将“杞人忧天”作为讽刺的典故,却没有将此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也没有将此作为“错失探索良机”的教训。这种思维认识模式的区别,往往导致一个民族文明走向另一条道路。

关键词:“杞人忧天” 质疑 思维定势

一、“杞人忧天”的典故

《列子·天瑞篇》是这样记述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杞人所忧的停止

杞人虽然大喜,但问题并未解决。既然有“天空”坠落的石头,为什么“日、月、星辰”就不会坠落?我们也确实见过“地陷”。“晓之者”的回答肯定“未知晓”。“杞之忧”的确是现实的。杞人至多是被糊里糊涂的“宽慰”。

根据公式(4),对椒江口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共计27个时刻的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反演.在椒江及台州湾选取4个虚拟浮标点,分别表示椒江上游、椒江中游、椒江河口及台州湾近岸,求算虚拟浮标点处模型反演悬浮泥沙浓度,用以表征上述各处悬浮泥沙浓度,以便对悬浮泥沙浓度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其中,各虚拟浮标处悬浮泥沙浓度为该点所在3×3栅格内模型模拟值的均值.

传统文化对整个宇宙的理解是“天圆地方”,即“天”“罩在大地”之上。古人已经看到了从天而降的“陨石”。既然有天降的“石头”,为何日月星辰不会像“石头”一样坠落地面?“杞人忧天”符合“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的逻辑思维结果。从这个层面上讲,“杞人忧天”是有道理的。

美国华裔作家伍琦诗2017年的力作《小小小小的火》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小说讲述了女艺术家米娅,独自带着女儿,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日子,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她到达西克尔高地这一现代“乌托邦”时,决定留下来。然而房东里查德森太太为了维护“乌托邦”的规矩和私人情感,费尽心思挖掘出米娅曾经的“污点”,借此将米娅母女赶走。随后房东小女儿在放火焚家之后离家出走,追随米娅母女而去。整部小说结构紧凑、充满悬念、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被《纽约时报》称赞为“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其多样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关于“追寻”的主题。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有多种形式,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预制装配式结构的预制构件全部通过连接节点连接,所以混凝土结构在大范围内尚未广泛使用。与传统建筑方法相比,预制建筑物具有更多的连接界面和接缝,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节点是装配式建筑的薄弱环节,在连接节点的处理问题上,国内的技术手段目前并不是很成熟。但装配式建筑结构在环保、节能和施工上与现浇相比优点比较突出。

“杞人忧天”是合理的。因为确实有天降的石头。但是古人再没有沿着这种疑问继续探索:为什么日月星辰没有坠落地面?陨石真的是“天之预兆”吗?

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会是什么结果?“观察”是我们探索的第一步,在观察中了解“日月星辰不会坠落地面”的原因。在观察中我们还可能发现,“天圆地方”可能是错的。因为我们看不到天的边际,就永远不能证明“天是圆的”。我们可能还会想到,看不到的现象或许并不存在。但是我们也看不到“风”,如何解释它的存在?如何判断我们的直观观察是真实的?观察不到的现象为什么不能贸然否定,我们何以判断“真实的存在”?基于上述观察的疑问,我们可能还面临提高观察的技术水平的需要。

如果中国古代先贤顺着这一思路向前走,中国文化将会呈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可惜没有这一“如果”。

同样古书上讲,伏羲与女娲所生四子,在天地的四边立有四根柱子,籍此撑住天。但是我们谁也没有见到“擎天的四个柱子”。那么古书记载的“擎天柱”依据在哪里?“天圆地方”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不存在“天圆地方”,那么“天、地”又是什么?天之中的“日月星辰”又是什么?

在我国历史中,既成的文化观念与现实存在的矛盾还有很多。比如:“天人感应”对不对呢?按照“天人感应”理论的观点,天地造人之后,天人相通。天可以主宰人间。人的言行也能感动上天。如果天子实施暴政,必遭天谴,自然灾害就是天谴的具体表现。而天子实施仁政,就会“天降祥瑞”。孔子也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所以他劝国君要“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人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理论的发展史,首先就是破除“神世崇拜”的历史。从对神创论的质疑,到探索地球生命起源,乃至探索宇宙的本质,都是唯心史观不断萎缩的历史。

当人间灾难与天之预兆(如陨石、及自然灾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对应时,当“天降祥瑞”与人间“五谷丰登、政治清明”不能对应时,就应质疑“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我们再看“晓之者”的回答:天是积聚的气。气到处存在。我们终日在天空中行走,无须担心天塌。而日月星辰也是气中发光的(东西),就算是坠落,也不能伤害到(你)。地由土块构成。到处都是,(我们终日)行在地上,无须担心地坏。

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连唐太宗的盛世都没有迎来天的“眷顾、厚爱”,那么“天人感应”何以为真?至少可以得出“天子仁政,未必天降祥瑞”的结论。

“杞人忧天”、“天人感应”的共性是:我们没有在“既成的文化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探索。

三、“晓之者”并没有“晓”

“天人感应”果真如此吗?仅举一例: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其中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但是许、戴、集3州大水。

“晓之者”的回答,显然是逻辑矛盾的。杞人所忧之“天”不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空气,而至少是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空间”。“晓之者”将“天”解释为“气”之后,又以“气”将“天”和我们生活周围的“空气”混为一谈。难道“天”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空气吗?显然不是。而将“地”解释为“土块”不会“地坏”,至少与我们现实中的观察不符。

在表示日本将尽可能降低核能依赖性的同时,规划还指出,核电份额目标将通过重启核电机组并持续提升安全水平来实现。

如果我们在“杞人忧天”的典故里,对“晓之者”自相矛盾的回答足够注意,我们会不会开始探索辩论的艺术和规则?我们会不会研究如何严谨思维?如何提供我们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1)温湿度、氧气传感器的通信方式为单线通信,分时完成要求时间足够精确,准确读写时序,以免影响测量结果。通信操作协议初始化发复位脉冲。发送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CO2传感器为I2C通信协议。图7为CO2传感器的流程。

四、走出神世,进入人世,是科学探索的前提

人类文明进步始终是从可观察的现实世界中理解自然,理解并继而探索未知世界。例如:我们看到的就是“水、木、土、火和金”,最初是想当然地将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具体物质,甚至人本身又是如何形成的?早期人们是从超自然力中理解的。对现实世界发生的自身不可控制的事件不可理解时,就寄希望于祭祀、拜神。所以文明社会初期,神话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文化之中。从神话传说中解释现实,但人类独有的智慧指引我们在观察中走出神话世界,在研究与探索中认知未知世界,我们不仅摆脱了神世,也矫正了走向科学的基本路径。例如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胚胎。最早的星象术孕育着天文学的萌芽。人类只有走出炼丹炉、占星术,才能建立科学理论体系。质疑和否定占星术及一切原始的知识,就是走向科学的起点。所以文明进步的标志,就是走出神话世界,进入现实世界。

以人参皂苷Rb1为例,一级质谱信息显示该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下响应较好,并得到m/z 1107.592 29的准分子离子峰 [M-H]−,经Xcalibar软件拟合其分子式为C54H91O23。该化合物的二级质谱信息主要有m/z 945.543 21 [M-H-Glc]−、m/z 783.492 43 [M-H-2Glc]−、m/z 621.437 26 [M-H-3Glc]−、m/z 459.386 08 [M-H-4Glc]−。发现其断裂方式符合皂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通过与文献报道[21]进行比较后,最终确定该化合物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1的质谱裂解途径见图6。

而这一科学发展进程没有发生在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天象观。中国古代先贤在创造出神的世界后,就将人间沦为神的奴仆。通过祭祀、占卜,在“神、鬼、妖”之间为人世间祈求平安吉祥。《易经》系统地阐述了“天地人”的一体关系,即“天人合一”。我们用想象的神话世界“神世”控制人间,用人世复制神的权力世界,创造出天庭和玉皇大帝及其群臣,又任由虚幻世界主宰人间。为了维护“天人合一”观念,通过礼制创造牢不可破的等级制度,孔子又以其“正心诚意修身”的伦理培养,使我们失去了在神世与现实的矛盾中寻求探索的精神。

古人又是怎么解释“天降石头”的呢?他是从“易经”的理论来解释的。“易”理认为“天圆地方”的引申就是“天人合一”,从而存在“天人感应”: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陨石非天降祥瑞,而是警示”,是“天之预兆”。

人类对神世质疑的原初动力也是现实世界。全球航线的开辟,告诉我们:古希腊先贤们的猜测、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球的确是圆的。在观察天空时,我们最终发现,需要否定托勒密“地心说”。我们还是在观察中继续否定“日心说”。当然在观察中我们还质疑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体系。实验也会帮助我们解释牛顿无法解答的“第一推动力”。

众所周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简单的知识,而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逻辑推理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不仅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且,对学生的健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笔者就从自主归纳、类比总结和自主论证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综合基本数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

而文明的这一切进步都源于质疑“先验的理论”,同时质疑也是科学探索的动力。

五、思维认知模式决定文化的走向

但是中国文化并没有出现本文所说的假设。关键在于我们没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怀疑”的思维习惯。

本文针对IR-UWB穿墙雷达的动目标探测问题,首先回顾IR-UWB穿墙雷达的工作原理;其次对穿墙雷达动目标经典探测算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实验分别对不同运动状态下目标的回波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了动目标探测算法的调参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动目标检测算法在探测场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存在迥异,具有特殊性。

不依靠神灵,我们最终会发现提供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可以认识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我们最终发现“天地四周不存在擎天的柱子”,也会发现“日月星辰”不会坠落地面的根源,当然我们还会发现更多传说的虚假性。但是取得这些认识成果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从观察中质疑“日月星辰如何不坠”开始,要从逻辑推理中发现“晓之者”的认识谬论。要从现实观察中看到“天人感应”的矛盾,这样我们才不会“唯易学天象是举”。

如果我们顺着“陨石”、“忧天”,再往前思考“杞人忧天”的合理性,再进而思考“日月星宿为何不会降落到地面上”,再进而质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不是停留在“自古皆然”、“圣贤著述”的思维框架之下,继而探讨宇宙、自然,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会不会是另一个局面呢?所以思维定势、没有质疑,束缚了我们的认识。

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学者在观察现实的世界中,质疑“既定的文化理念”,更不可能质疑先贤的思想。对“圣贤书”唯一合乎现实的做法就是熟读、牢记、接受和践行。在中国古人看来,古代圣贤的理论思想就是对的,不容置疑。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古人始终奉行“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念。但是谁也没有质疑“祖宗制法之前本无法”。祖宗能“行前人之所无”,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前人没有经历的时代里“行前人之所无”?

林则徐曾感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仁人志士倡行西学。我们本应顺应时代之变局,但大学士倭仁还在歇斯底里“夷人吾仇也,……今复举聪明隽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用者,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焚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郭嵩焘将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传播国内,其目的就是唤醒国人的思想,矫正国人的思维定式。事实是,近代中国的进步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进步的起点。

回顾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中国近代的进步就是质疑并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定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思想,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都充分证明,质疑并否定僵化的思维定势,对民族进步、文明复兴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子 ·天瑞篇》[Z].

[2][英]W.C.丹皮尔,著.科学史[M].李珩.译.张今,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50.

[3]钱刚,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24.

[4]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4.

[5]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5.

[6]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Z].

作者简介:黄心誉(1998-),女,汉族,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黄建刚(1963-),男,汉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马列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标签:;  ;  ;  ;  ;  ;  ;  ;  ;  ;  ;  ;  

黄心誉:从“杞人忧天”看思维模式对文明进步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