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慧:彝族葛泼人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基于对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的调查论文

平慧:彝族葛泼人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基于对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的调查论文

摘 要: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在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以粗放型农耕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改革开放后,葛泼人开始了新的生计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七种植深刻影响了葛泼人的生计方式。最终葛泼人在探索中调整生计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葛泼人;生计方式;变迁

引 言

生计方式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谋生手段。简单来说,人类“谋取衣食和居所以维持生存所以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的方法和手段,”[1]人类最重要的生计是获取食物,而食物的获取依赖于群体生活的特定自然资源环境。彝族是西南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众多支系,每一个支系在各自的生存地域中形成了一套适应于特定环境中的生计方式。生计方式不仅是一个族群基本的食物来源,还是一个族群或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云南泸西县的彝族葛泼人(以下简称“葛颇人”),在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了传统的生计方式,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葛泼人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迁,并在变迁中不断调适而适应现代生活。由此看来,生计方式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源自于族群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料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同时也体现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族群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社会属性却是在同自然环境争取生存资源的同时,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做出的调适性的选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高,食品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口味和营养,更要求其具有功能性,因此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成为一大趋势[1]。黄精为百合科植物黄精、滇黄精或多花黄精的根茎,功效良多,被列为上品的滋补药,具有补气益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2],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为药食两用的中药,也被广泛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制作中。现代研究表明,黄精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和抗菌等作用[3]。

一 云南泸西葛泼人概况

云南泸西葛泼人主要分布在该县境内向阳乡、三塘乡和白水镇,呈现出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特点。聚居的村落有山色、白石岩、小得乐、周衣村、大树、小直邑等村;杂居的村落较多,有阿永吉、阿平、大密枝、沙湾、隆德、孔照堡、湾半孔、阿矣、沙马、大得乐、所梅乐、阿盈里、泥墨勒、白泥井、果衣、大直邑、法土、屋泽等村,他们同汉族、壮族、苗族、回族杂居。白水镇仅有小直邑村和大直邑村生活着葛泼人,但他们与向阳乡和三塘乡葛泼人联系紧密。三塘乡和向阳乡被当地列为“高寒山区”,位于泸西县境内东部,被当地称之为“东山”,地处乌蒙山南端、哀牢山南端的交界处,地势东高西低,泸西东山与丘北隔南盘江相望。东山地区海拔在2300米以上,年降雨量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5℃,高原立体气候显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泸西葛泼人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但在彝族众多支系中,葛泼人人口数量少,其文化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文以泸西葛泼人的生计方式为切入点,通过了解泸西葛泼人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成为进一步认识泸西葛泼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葛泼人的传统生计方式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征,那么生计方式则是深刻影响传统文化变迁的内在因素。因此,在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间起着关键作用,正是一个群体的生计方式。

(一)传统农耕

在西南地区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中离不开刀耕火种,《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牂牁郡,……俗好鬼巫,多禁忌,畲山为田,无蚕桑。颇尚学书,少威儀多懦怯。寡畜産,雖有僮僕,方诸郡为贫,”[2]其明确指出了,刀耕火种是西南少数民族主要的生计方式。而关于泸西葛泼人农耕的记载,有嘉庆《临安府志》卷十八《纳楼土司所辖种人》:“果罗,……通汉语,男女皆缠头跣足。务耕作,好饮酒,饭多间以荍豆。”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葛倮罗,依山居,性刚好猎。渐被既久,颇习农业而变旧俗。广西州属有之。”据《民国泸西县志稿》中“种族”记载:“聚居縣之東山,耕山地,種雜糧,多畜牛羊……”[3]县志还记载了葛泼人的农时安排:“初春種芋俗名洋芋,實為荷蘭薯,山地種植甚多;春分種荍;清明種黍即玉蜀黍;穀雨收煙即鴉片;立夏后種火麻、胡麻,并須耘田。四五月收胡麻、燕麥;六七月收荍;八九月收玉蜀黍;十月收麻兼種春苗,罌粟、蕓薹、萊服均於是時下種;冬臘薅煙兼採樵蘇、搬糞肥、平地,農事稍筒。然種地事畢,即繼以耕田。”[3]在改革开放以前,泸西葛泼人依旧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农耕生活,即初春种洋芋,春分种荞,清明种包谷,立夏后种火麻、胡麻,四五月收胡麻、燕麦,六七月收荞,八九月收包谷。

2016年泸西三七产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拥有周转资金的少数葛泼人还在继续种植三七,而无力继续坚持的大部分葛泼人开始寻求新的生计方式。在寻找新的生计方式的同时,泸西葛泼人不再盲目从众,不断调整和探索适合自身的多元化生计方式。

据调查,当地老人讲述,鸦片在当地称为“大烟”,解放后国家明令禁止种植“大烟”。 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泸西葛泼人有种植少量鸦片的,主要是当作药物使用,而非主体性经济收入方式。火麻和胡麻是泸西葛泼人衣服布料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泸西葛泼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麻布不再是衣服布料的唯一来源,条件好的泸西葛泼人开始在市场上购买棉布制作衣服,因为麻衣又硬又重不好穿。因此,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泸西葛泼人耕地以山地旱地为主,水稻种植较少,主要种植耐寒耐旱的荞、洋芋、包谷和豆类。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前提下,改革审评审批机制,简化特殊食品变更注册和延续注册程序;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特殊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相关规定,督促企业按照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建立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二)兼营狩猎与畜牧

狩猎是西南少数民族一直存在的生计方式之一,在从事农耕生活之前,狩猎也是泸西葛泼人的一种生计方式。天启《滇志》中“种人”记载,“史称西南夷数十种,不著其名号……有劲弩毒矢,以射禽兽,去其射中之肉而食之……”[4]康熙《广西府志》卷十一记载:“葛倮罗,……以死为勇,好猎。”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葛倮罗,依山居,性刚好猎。渐被既久,颇习农业而变旧俗。”[3]狩猎是肉食补给的主要来源。狩猎时间通常在冬季,农历十月祭祖以后,农事基本完成,泸西葛泼人开始打猎补充家中食物。据当地老人讲述,进入十冬腊月(指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一年中寒冷的季节),农活结束后,泸西葛泼人男性约着一起外出“置扣子”,能捕到野兔、麂子、野猪、獐子、野鸡、岩羊、白雉等野生动物,尤其是天冷下雪的时候,这些野生动物出来觅食更容易捕到。泸西葛泼人生活在高寒山区,较为落后且贫困,即使在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很多家庭粮食也不够吃,更杀不起过年猪,因此,泸西葛泼人狩猎能为家中补充到肉食,这是泸西葛泼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的调适和适应。

在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祭祀是其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牛、猪、羊是重要的祭品,所以,畜牧也是泸西葛泼人的辅助生计。在《彝族源流·克博创业记》中提到:“先祖诺克博,先是好说话,然后再交锋。迫纪三头领,被征服,被接收,迫纪为头目。克博将出头,见克博察地,一块地发十,十块地发百,百块地发千,千块地发万。种下的开花,播下的成熟,撒下的低头,样样获丰收……先君恒仇叩,献与一只羊,皮耐献头猪,农神施阿武,献一把青穗。先牧额仁邓,献一头黑猪。……在洛婺博所,牵出牛来杀,租中大片土,专管种土地……”[5]据调查,泸西葛泼人的祭祀活动中,主要用猪、羊和鸡,这些祭祀用品至今仍然用于祭山、祭祖、丧葬、婚礼等仪式活动中。饲养的羊分山羊和绵羊,绵羊用于葬礼和祭祖活动中,而山羊是泸西葛泼人火把节的必备食物。畜牧生计方式,不仅体现出了泸西葛泼人对山地生态环境的自然适应,也反映了群体社会文化属性对生计的影响。

三 当前彝族葛泼人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 首批外出打工的葛泼人出现

当地葛泼人戏称:“栽三七三年,一遭回到解放前!”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家庭不仅赔了积蓄,还欠下了银行贷款。为了缓解因种植三七带来的经济压力,尽快解决负债,泸西葛泼人开始新的生计思考。

这一批外出打工的泸西葛泼人特点:均是未婚男性年轻劳动力,并从事体力劳动,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极少,这与泸西葛泼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密切相关。如:赵某的四弟赵某上到高一,因家中无力承担学费和生活费,最终辍学外出打工,他辗转几份工作后,最终在移动公司工作,主要负责维修移动信号基站。②另一为访谈对象赵某说,家中有三个儿子,跟随打工潮出去,开始也到开远,其中二儿子头脑灵活,打工时结识了在工地上干活的工人,就跟着别人学泥活盖房子,干了四五年,又回到泸西县城帮人盖房子,后来自己承包活计干。现在哥哥弟弟都跟着他干,都在城里买房子,以后也不会回来了。③

第一,外出打工。在三七经济的影响下,泸西葛泼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他们认为,只要出去肯吃苦,一年就能把亏损的钱赚回来了。这次外出打工的泸西葛泼人年龄结构特征是:18-25岁阶段单身或者夫妻,但单身居多;26-35岁阶段外出打工的夫妻居多;40岁以后外出打工的已婚男性居多,而女性在家照顾老人与孩子,并种植传统农作物洋芋、荞和玉米。在调查中金某讲述了自己的打工经历:“栽三七亏了,栽烤烟又被合同数量卡住,种包谷也卖不上价,只能外出打工。我回来前是在广州一家灯具厂组装灯的零件,计件算工钱,装一个有3角钱,工价高的时候,装一个得8角。装零件是细活,很不适合我,但是找不到更好的,就先干着,这次回来祭祖,我就辞了,过完年再出去找活。”⑥从调查中还了解到,现在泸西葛泼人外出打工的城市,已经发展到了省外,如沿海地区广州、深圳、上海,和江苏、北京、新疆等城市,而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制造、技术和服务行业增多。与此同时,女性也走出了传统的生活圈子,同丈夫一同在外打工,工厂更愿意招用已婚夫妇,并提供住宿,以便长期留住工人,避免返乡潮带来的用工荒。

从调查中得知,首先是第一批外出打工的泸西葛泼人,常年在外打工的男性居多,并有30%-40%的在外定居;其次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居多,占到80%以上;再者无女性葛泼人在外打工,均在家务农。

(二)短暂的三七种植潮

随着泸西葛泼人外出打工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他们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生计,返乡的葛泼人增长了见识,敢于尝试新的事物。自2000年开始 ,文山三七商人,开始租赁泸西葛泼人的闲置耕地种三七。虽然三七种植需三年的周期,但是采挖后利润丰厚,均价在200-300元/千克。到2009年,前期种植三七的人都取得了高额利润,早期参与种植的泸西葛泼人完全摆脱了贫困并致富。由于种植三七前期成本投入高,泸西葛泼人以家族形式跟风种植三七,随着三七产量疯狂增加,市场价格也持续下跌,盲目种植的葛泼人散户,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到2015年三七市场价格跌至低谷,市价低至25-35元/千克。笔者在向阳乡民间自发形成的三七交易市场调查时,顾某讲述了自己种三七的经历:“我看寨子里胆大的那些人,一开始跟文山老板栽赚了很多钱,都在县城买了两套大房子,还买了好车,我之前不敢栽,到2012年手头也宽余些,跟着栽了十亩,我直接买育好的三七苗来栽,我栽时大家都栽,去年最差也能卖到80-90元/千克,今年栽的实在太多了,才20-30元/千克,最好的也没超过45元/千克,这个价格本都找不回来。我这次至少要亏十万。”⑤

2014年泸西县三七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0余亩,2014年到2015年三七的市场价格也降至历史低点。在笔者调查中发现,想要融入泸西葛泼人的谈话中,以三七为话题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因为泸西葛泼人中的多数农户卷入了三七种植潮,他们均以散户的形式种三七,且三七对空气湿度、土壤含量、土壤水分等要求严格,从播种到采收三年间,管理细节复杂,人力和资金投入大。泸西葛泼人虽然以家族的形式聚拢耕地和小规模资金,但是欠缺三七种植的管理经验,只能通过三七农药商简单了解如何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不得不在实际种植中自己摸索经验。以这样的方式种三七,其品质无法获得保障,导致三七成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最终影响的是葛泼人的收入。泸西葛泼人种植三七不仅缺乏科学指导,而且缺乏市场的预测和应对能力,盲目从众种植,更因散户形式资金投入有限,抗市场行情波动的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在调查中了解到,真正致富的泸西葛泼人凤毛麟角,前期小规模种植赚钱的人,因扩大种植面积投入更多而亏损。而后期盲目种植的人遭市场最低价,无法维持后续资金的投入而放弃继续种植。

改革开放后,泸西葛泼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依靠传统生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泸西葛泼人自给自足的农耕生计模式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同汉族杂居,土地资源占有一定优势的葛泼人种植经济作物烤烟,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但大部分葛泼人没有多余耕地种烤烟,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因此,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泸西葛泼人外出打工,但仅限于云南省内。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此时期,泸西葛泼人大部分在开远解化厂、磷肥厂和火电厂、圭山煤矿、宣威煤矿、泸西氮肥厂等煤矿和企业打工。如:赵某第一次外出打工,经亲戚介绍到圭山煤矿,主要工作是下井,但工作又脏又累,干了不到半年,跟同村的伙伴到了开远解化厂打工。后来他两位弟弟也到开远磷肥厂打工,随后三弟赵某因身体原因不适应磷肥厂的工作又换到小龙潭火电厂。①

(三)当前葛泼人生计方式的多元化

针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这个城市通病,卜志强表示,将依照《日照市城市管理条例》要求,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在重点路段、街道、区域、部位,实行定员定岗,实行“定时、错时、延时”巡查制度,确保全方位、无缝隙管控;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综合考核的作用,调动社区、街道、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市容市貌整洁有序;继续开展示范街创建达标活动,推广示范街创建工作经验,带动市容管理水平提升,真正实现让城市更美好。

另一个特点是,没有女性外出打工。在笔者调查中村民李某认为,泸西葛泼人女性大部分都没有读过书,汉语讲不清楚,不识字,胆小,出去打工容易吃亏上当。还有女的结婚早,都是在家务农领小娃,照顾老人,认为出去会被别人笑话。④

第二,种植洋芋。当地葛泼人的耕地处于高寒山区,土壤环境凉爽湿润,具备洋芋喜冷凉、低温的生长条件。另外,泸西葛泼人种植的洋芋口感好,一直是当地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当地小吃烤洋芋远近闻名,到泸西旅游的游客必定要尝尝特色烤洋芋,其原材料大多来源于葛泼人种的洋芋。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大家盲目种三七时,极少数没有经济能力的葛泼人继续种洋芋,由于洋芋的耕地锐减,洋芋产量急剧降低,导致其市场价格上涨,从0.6元 /千克涨到3.5元/千克,种洋芋的人也因此获利。一部分种三七的人也开始种洋芋,种过三七的耕地种出来的洋芋品质更好,土壤里留有种三七时残留下的农药成分,葛泼人笑称:“种过三七的耕地再种洋芋的话,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就能让洋芋长势很好,田间管理方面省心多了。”

第三,种植果蔬。泸西葛泼人生存的地理环境及气候资源同样具备种植果蔬的优势,当地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立足实际规划发展高原生态农业,引导葛泼人种植大白菜、青花、小铁头(卷心菜)、鸡窝头、香椿、火龙果、芭蕉、苹果、油桃、核桃等果蔬。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引进龙头企业,吸纳葛泼人参与其中。此外,政府还为种植果蔬的农户提供免费化肥,种植果蔬的家庭凭户口册就能免费领取。由于果蔬种植周期短,人力和资金投入少,销路有保障,泸西葛泼人积极参与种植果蔬,这也成为了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四,生态畜禽养殖。怀特认为:“农业和畜牧业是使每一个人类能量单位生产出比狩猎、捕鱼或采集所能获得的更多的食物或其他有用物品的方法。农业一旦同畜牧饲养业结合那么提供文化建设的能量资源无一比只培植植物的时代要大得多。”[6]泸西葛泼人主要养殖山羊和土鸡,本地放养的山羊和土鸡,肉质结实细嫩、味道鲜美,羊汤锅和凉鸡也是当地较为出名的美食之一,特别是羊汤锅搭配荞粑粑是泸西传统美食,除了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火把节吃羊汤锅也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现在部分葛泼人养羊正是为了能在火把节时买个好价钱。除此之外,山地鸡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必备的饮食,而泸西葛泼人放养的鸡通常是当地人的首选,节庆时能卖到100元/千克。传统畜牧业的再生为留守家园的老年葛泼人增加了一项收入。

硫酸钾市场挺价守稳,烟草招标进入旺季。四川金叶2019年硫酸钾第二次招标中标公示:四川合聚源农资有限公司投标价2900元/吨;华贸金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3070元/吨;四川誉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3084元/吨。此价格对目前市场价格起到一定利好支撑。厂家报价高位坚挺,曼海姆硫酸钾50%粉主流出厂价2850-2950元/吨。青海水盐体系粉状硫酸钾主流到站报价2750-2800元/吨,开工较低,交投维稳,实际成交可谈。罗钾处于检修期,价格目前坚挺守稳,地区市场仍有部分前期货源,51%粉状3000元/吨。

从腐败的菠萝酒中分离得到4种腐败菌,经初步鉴定为细菌,分别为1号、2号、3号和4号,余甘果果肉对1号、2号和4号细菌具有较为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5 mm、12.8 mm和11.5 mm,对3号细菌无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余甘果果肉具有抑制菠萝酒腐败的潜力。通过实验表明,余甘果能够辅助乙醛脱氢酶降解乙醛,只添加乙醛脱氢酶时,乙醛的转化率为46.16%,同等条件下添加余甘果以后,乙醛的转化率为51.18%,转化率提高了5.02%。余甘果果肉的最适添加量为1.5 g/5 mL 40%乙醛(即0.3 g/mL 40%乙醛),余甘果和乙醛脱氢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7℃。

四 多元化生计方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深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

如图7所示,随着处理Pb2+溶液体积由130 mL增加至150 mL,Pb2+吸附量由35.46 mg/g增至35.82 mg/g;此时,吸附量并未随体积呈现线性增长,吸附量趋于平衡,达到最大为35.82 mg/g;相比而言,溶液中Pb2+离子去除率则呈现骤降趋势,由83.12%降至72.16%,也说明分子筛对Pb2+离子的吸附量达到饱和。

第五,泸西葛泼人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泸西葛泼人民俗文化属于当地原生态文化,因此泸西葛泼人民俗文化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较为出名的是山色村、菊畹村。山色村94户390多人,葛泼人有69户285户,占全村总人口的72.7%,传统工艺制作的民族服饰成为该村葛泼人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菊畹村属于葛泼人和汉族杂居的村子,2016年在当地乡政府的支持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活动设施,改造和恢复传统建筑,以“看风电、吃特色菜、游原始森林”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增加当地人收入。如山色村的张某,制作传统民族服装每月能增加收入约3000元;菊畹村的何某在家里开农家乐,每年七八月能增加收入约2000元。由于对泸西葛泼人民俗传统文化发掘不深,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因此农家乐经营不稳定,季节性特征明显。

(二)国家优惠政策及当地政府大力扶持

泸西葛泼人生活区域属于贫困山区,一直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从最初的物质扶持到技术扶持,到美丽家园建设和精准扶贫等政策扶持,每年免费提供种植果蔬所需的化肥和农药。除此,当地人能申请到一年免息贷款,用于购买化肥等。类似这样的扶持政策,以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了泸西葛泼人生计方式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交通的日益完善

“要致富,先修路”,对外交通是葛泼人生计方式多样化的基本条件。当地政府以“县乡相联、村组相通、区域一体、四面环合”为交通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水泥路建设。该政策惠及葛泼人,以前外地商人虽然看重葛泼人种的果蔬,但交通不便,导致不能及时向外输出。现在泸西葛泼人的果蔬不仅能及时输往外地,品质好的果蔬经常被提前预定,外地商人直接到田边等待收购,以确保新鲜快速运往外地。同时,泸西葛泼人也因交通便利,开始调整生计方式,如外出打工,开农家乐等,与外界接触多了,泸西葛泼人传统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

(四)葛泼人主体的观念意识的转变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泸西葛泼人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葛泼人的主观意识。“当一个民族所处的特定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该民族的生计方式也会发生变迁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因素不仅决定文化特性,而且也对文化产生作用。”[7]泸西葛泼人自主意识增强,主动寻找适合自身的生计方式,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农耕。同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分工,而且“亦工亦农”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现代泸西葛泼人的生活常态。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泸西葛泼人作为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在开放性的市场运行中,利用市场交换关系,依靠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不断调整自身的生计方式,实现自身利益。因此,泸西葛泼人从最初盲目加入三七种植潮,蒙受严重经济亏损后,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生计方式,高原生态农业、畜牧业到第三产业成了泸西葛泼人新兴的收入来源。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泸西葛泼人生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粗放型农耕、狩猎、畜牧、传统农耕、三七经济到当前多样化的生计方式。泸西葛泼人对环境的选择与适应,引发了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这样的变迁包括仅满足于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的无意识变迁,以及主动的和指导性的有意识变迁。而泸西葛泼人生计方式的变迁仅是其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最基本的缩影,但从生计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可看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内外原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也引发了泸西葛泼人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泸西葛泼人大规模的社会文化变迁。

注释:

①调查资料:访谈对象:赵某,男,彝族葛泼人,48岁,三塘乡大密枝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8月12日;访谈地点:开远小龙潭。

②调查资料:访谈对象:赵某,男,彝族葛泼人,48岁,三塘乡大密枝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8月12日;访谈地点:开远小龙潭。

③调查资料:访谈对象:赵某,男,彝族葛泼人,72岁,三塘乡沙湾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8月15日;访谈地点:开远小龙潭。

(2) 中风化泥灰岩(T1d)⑤(图4):黄褐-青灰色,中厚层状结构,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局部夹碎块状,节长5~20 cm,最长约30 cm, 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为软岩,岩石质量指标RQD值约85,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厚度6.10~12.10 m。

④调查资料:访谈对象:李某,女,彝族葛泼人,43岁,三塘乡柴村村民;访谈时间:2016年4月8日;访谈地点:三塘乡柴村。

动力特性分析模型中,桥面板采用板单元模拟,其余杆件采用梁单元模拟,铺装和护栏等作为荷载模拟,全桥共划分节点数量361个,梁单元数量626个,板单元数量264个。

⑤调查资料:访谈对象:顾某,男,彝族葛泼人,47岁,向阳乡所梅乐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8月17日;访谈地点:向阳乡旧寨三七市场。

在进行夹心外保温复合墙的构建上,顾名思义,墙体的中间会进行一层保温材料的加设。在这种墙体的布局规划上,夹层可以是采用一些复合保温材料进行填充,同时也可以采用空心夹层的方式进行布局。具体采取哪种布局方式需要结合地区以及保温性能要求特定进行合理的筛选。

⑥调查资料:访谈对象:金某,男,彝族葛泼人,45岁,向阳乡阿矣村村民;访谈时间:2016年11月14日;访谈地点:向阳乡阿矣村。

参考文献:

[1]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3.

[2]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52.

[3]泸西县地方志办公室.民国泸西县志稿[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6:256.

[4]刘文征,撰.天启滇志[M].古永继,校点.王云,尤中,审订.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995.

[5]王继超,陈光明.彝族源流·克博创业记:第十九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450—457.

[6]莱斯利·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黄世积,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62.

[7]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M].袁同凯,周建新,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2.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velihood of the Yi and Its Vicissitude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po people of the Yi Ethnic Minority in Luxi, Yunnan

PING 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period of natural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Gepo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ility in Luxi County of Yunnan has formed a set of traditional way of livelihood, mainly extensive farming.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Gepo people began a new way of livelih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Gepo people’s way of livelihood has been deeply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toginseng planting. Accordingly, Gepo people adjusted their way of livelihood, and showed a way of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Gepo people; Way of livelihood; Vicissitude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9)03-0021-05

DOI:10.13963/j.cnki.hhuxb.2019.03.005

收稿日期:2018-07-12

作者简介:平慧(1985-),女(彝族),云南泸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彝族文化与彝区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龙倮贵]

标签:;  ;  ;  ;  ;  ;  ;  ;  ;  ;  ;  ;  

平慧:彝族葛泼人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基于对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