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飞:天人合一:一种辩证融合的哲学境界论文

肖玉飞:天人合一:一种辩证融合的哲学境界论文

摘要:自古希腊柏拉图确立对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便沿袭柏拉图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路径进发,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主客分离的极致而实现了唯心的主客本体统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企图穷尽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永恒本质,必然舍弃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而成为一种纯粹逻辑的精神理念哲学。而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之路从现象世界探寻超验境域与自由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由老庄之道的原始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生发为陆王心学未经主客对立的主客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既是万有融合,又是有限与无限的包容,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作为传统形而上学自身辩证否定的历程,哲学应辩证地融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一种可能的尝试便是以“人在世界之中”的源始亲近关系,历经“物之聚集”与“人的诗意栖居”的澄明之路,到达天地共生、万有贯通的天人合一自由境界。

关键词:存在;形而上学;主客对立;天人合一;万物融合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历程

哲学的原意取自希腊文“热爱智慧”,这是希腊人最初为哲学所界定的方向,“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智慧是生命的最高秘密”。〔1〕然而,作为存在于时间与空间的有限生命的类存在,人类自诞生以来便孜孜以求通过无限的超越性存在确证自身的存在,因此,“形而上学便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诱惑”。〔2〕而形而上学最初的命名便是意指“关于本体的理论”,哲学自诞生之际便是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第一哲学,“本体思维作为形而上学的思维近路,隐含着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秘密”。〔3〕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发端,随着当时自然科学的初露端倪,人类逐渐从对于自然崇拜与神话传说的极端诚服之中摆脱,开始对于自然存在本质的直观思考。泰勒斯历史性地首次提出“水是世界本原”的朴素自然本体思考,试图以“水”这一具体物质探寻世界的本原。“从泰勒斯起,我们才真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4〕随后的阿那克西米尼以及米利都学派摒弃了具体物质的现实路径,跃升为从更加抽象的、一般的“有限”探寻“无限”,将世界的本原归于无限。米利都学派实现了对于世界本体与万物始源的经验世界的理性思考,人类开始哲学地思考万物存在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将古希腊的诸多哲学家所做的本体思考划分为两派:一派从具体物质的“质料”入手,视各种具体物质的质料为自然世界的的本原;另一派则从具体事物的“形式”出发,企图从对象的形式中抽象出一个外在于客观实在的本原。前一派企图通过经验的“他者”来规定超验的“存在”,从而将世界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质料;而后一派则将时空之中具体“在者”的抽象化视为本原存在。这种通过对于经验世界的对象推理与演绎所探寻的存在哲学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无根的本体论”。

“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5〕“一切形而上学都说着柏拉图的语言。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语词,也即形而上学对存在者之存在的表达的基本词语”,〔6〕柏拉图将脱离于感性事物存在的理念作为万物之本原,是感性事物的本质与依据,单一、纯粹、绝对的理念是变动不居的事物背后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存在是一切个别事物的原本,而作为个别事物的存在者则是理念的“摹本”。“对于柏拉图而言,理念之本质以及存在之本质的最终根据在哪里呢?答曰:在一个创造者的安排中。”〔7〕因此,柏拉图主义的最终命运便是导向论证上帝存在的神学。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划分了本原的范畴以及等级,同时以形式逻辑的方法创立了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再到最高普遍原理的本体体系。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疾病知晓率是90.00%(45/50),治疗依从性是92.00%(46/50),对照组的疾病知晓率是78.00%(39/50),治疗依从性是82.00%(41/50),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阳性、阴性症状经过治疗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突出,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事情就是在本体论神学上思存在者之为存在者。”〔8〕随后哲学便陷入神学的窠臼,基督教神学引入彼岸性的本体在神学的樊笼里发展、成熟,三位一体的上帝成为超越时空存在的哲学本体。早期基督教利用了柏拉图哲学,将脱离现实世界的世界本原Being替换为超验的上帝,进而通过纯粹概念的思辨论证上帝的存在,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上帝作为时空之外的永恒存在,上帝所创造的秩序便是万物存在与运动的基础,而上帝并非通过经验世界呈现自身,若要发现上帝只有通过摆脱肉体的快感感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秩序。托马斯·阿奎那则以“一般启示”与“神的启示”论证了“上帝的存在是否是自明的”问题,“一般启示”可以借助人的理性予以探究,而在人类理性所探究的哲学学科之外,“神的启示的学问对于人类救赎是必要的,这首先因为,人之所以指向上帝,即是指向一个超出人的理性所理解范围的目的”。〔9〕即信仰凌驾于理性,神学超越了哲学,哲学成为神学的奴婢。事实上,整个中世纪西方陷入神学的黑暗之中,宗教教会垄断了书籍与知识,人的尊严与价值匍匐于上帝脚下,上帝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的所有作为只是为上帝增添荣耀。神学统治了一切。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为子宫颈病变同子宫颈癌密切相关,是子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其中高级别CIN是癌前病变,是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阶段[3]。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只需将病灶完全去除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可以保留生育功能。由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故必须借助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4]。在阴道镜检查应用于临床之前,大多数阴道涂片表现为异常,都需行宫颈冷刀锥切术,以明确诊断。阴道镜逐步应用于临床检查,阴道镜下活检使宫颈疾病的诊断率得以明显提高。研究显示,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宫颈浸润癌的效果相当[5]。

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都致力于从认识论形式消除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鸿沟。笛卡尔以思维与事实的对立替代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鸿沟,将柏拉图所创设的高高在上的理念世界降低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观念世界。休谟固守经验感觉世界而否认一切超出经验界限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与确实有效性,拒绝脱离经验的原理世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都力图跨越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鸿沟,却反而导致了形而上学以理性与经验形式对立的冲突。康德则以先验论统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为人类划定了理性能力的界限,当人类试图以理性超越经验世界的范围进行纯粹概念的推演时,便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尴尬处境。

黑格尔对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系统性的阐述成为本体论的巅峰与最后辉煌,黑格尔通过他宏大的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论述了精神与意志的自在自为的历程,一切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都是绝对理念的自身展开,绝对理念是纯粹的哲学原理。“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10〕黑格尔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人类的绝对精神自身逻辑运动的自由王国,精神通过历经对于自然与自身的扬弃的辩证运动实现自由的复归,绝对理念通过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马克思则对于黑格尔哲学作出了致命性的批判,“一切都被弄得头足颠倒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11〕实践成为批判黑格尔哲学的雷电,这标志着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绝对精神所建筑的逻辑王国轰然倒塌。“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12〕

物的聚集:海德格尔从最邻近的物品入手切入物的本质。作为物的壶可以盛装水和美酒,壶以自身容纳之虚空实现所容,虚空只作为对象化的物的功能而非本质,壶在倾倒之中显露自身,倾倒通向的本质是一种馈赠,壶所馈赠的赠品中“有泉,在泉中有岩石”,泉水之中展现天空与大地联姻。在酒中也有这种联姻,酒由葡萄的果实酿成,果实承受大地的滋养、天空的吐纳、日月的更替。“在水之赠品中,在酒之赠品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但是倾注之赠品乃壶之壶性,“故在壶之本质中,总栖留着天空与大地”。〔23〕泉水和美酒还供给着终有一死者,人通过美酒向四荒诸神献祭,隐而未显的神明以遮蔽的在场庇护终有一死者,因此,壶通过倾倒、馈赠聚集天地神人四方,天地神人四方得以亲近。因此,物乃天地神人四方聚集,物物化,物化聚集,居有四重整体之际,天地神人聚集为不可单独割裂的四方。即物乃人与万物所依存的整体,物的聚集是物的在场,又是物的去蔽澄明。物物化是物的表象与物的本质的统一,天地神人四方的栖留,物的在场与去蔽澄明的同在,显现的在场与遮蔽的不在场的聚集。

传统形而上学自古希腊发端开始,历经自然本体、神学本体及精神本体,满足了人类所追求无限存在的梦想与渴望。人类一直寻求超验的终极存在,黑格尔最终所建立的绝对精神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标志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完成与终结。本体论通过将“一切概念转变为‘所是’和‘是’,使‘是’成为统摄、包容一切‘所是’的最高、最普遍的概念,从而使它们都成为逻辑的概念”。〔13〕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并非分离生活世界与理念世界,企图以天上之国与彼岸世界追寻终极存在,而是从现象世界的内在超越之路探寻超验境域与自由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理念与思维方式,余英时指出中国哲学对于生活世界的超越性源头存而不论,六合之外不语言说,而注重现世世界、伦理道德。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尽性即知天,“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内倾的道德精神”。〔14〕牟宗三认为,天道是超越于世间万物却又内在于人心、蕴涵于万物的精神实体。中国哲学以道作为世界本原、万物规律、最高境界。道不离器,道存在于天地间、人世间、人心处,道与世间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之天的观念源自于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的原始宗教崇拜,天地自然、日月风雨,春去冬来、暑寒交替,古人视诸种自然运行为神灵的主宰,信奉万物有灵的泛灵崇拜成为主流。殷商时期,殷人将象征超自然力量的天地自然神灵神圣化而形成了神灵世界谱系,“在这个谱系中,第一个重要的当然是殷商时代神灵世界的最高位‘帝’”。〔15〕周代则将神灵世界的上神赋予为苍天,上天成为至高之神的化身;同时周朝为寻求取代商朝的政治合法性,将原为象征自然神灵的自然之天赋予了人世伦理属性,上天逐渐成为兼备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的神圣主宰。

这固然是一种完全的天人合一,即人心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融为一体,人心是世间万物、古往今来的汇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是主客不分的主客统一,主体与对象尚未完全展开自身,主体性的高扬也消融了对象的自在性,主客统一缺乏主客的在场与显现以及对于现象世界的真理探求。这种天人合一难以避免走向空洞与虚幻,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符合这一逻辑。中国传统社会偏重天理人道之伦理道德,缺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与科学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偏失了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索,沦为超越现象世界的精神境界之说。

天地观念的演变即是天人关系变化的展现,“天人合一”理念最早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祀占卜,求卜问神、预测吉凶的祭祀形式建立了早期殷人匍匐于神灵的神人关系;西周则将“天命”与“人事”联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上天开始从自然神灵转为人间世事的仲裁者,神灵之天与道德之天逐渐统一,周公的“以德配天”则是明显的神灵之天与道德之天的“天人合一”。

道家之天人合一合于道,老庄之道既指自然万物之天,又为自然而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生于天地之先,又生天地万物,为万物之母。老子之道超越有无,道既为万物之始,又遍及万物,道既为万物运行之理,又为至高无上原则。

(3)L1层各弧段的距离误差完成后,可选取最小距离误差及其匹配弧段继续分段构成L2层搜索弧段,但事实上最优解并不一定位于最小距离误差弧段的内部,而是可能落于两相邻弧段中点所限定的区域的任意位置(图3左侧高度弧实线所夹区域);对于边缘弧段则是弧线端点与相邻弧段中点所限定的区域(图3右侧)。故为避免遗漏最优解,在此保留该区域,将其等分为2N份(边缘区域分为1.5N份)构成L2层搜索弧段,并删除剩余区域以大幅减少运算量,重复步骤(2)搜索最小误差弧段。

孔子虽推崇周礼,敬畏天命,却敬而远之,信而不淫,“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的重心在于人间世事、至善仁德,“尽人事而待天命”。同时,孔子拓展了天命思想。孔子所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以及“五十而知天命”之类的话,均含有人生命运由天定之意。孟子则明确地认为天为人与道德之天的合一,人心之四端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人心本善,此善乃“天之所与我者”,既为义理之天所赋予,同时“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因此,“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成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董仲舒则以天人同类、天人感应学说将天之上神、人间君主与人世命运紧密关联,建立了神灵之天、道德之天与命运之天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所言:“以类合一,天人一也。”(《阴阳义》)即天人同类。“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子帝王应遵循天意,顺合天道,“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春秋繁露·王道》)君主若逆天倒行、不施德政,则“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汉书·董仲舒传》)

西方传统的主客分离的形而上学与中国传统的天人一体的形而上学的辩证融合即主客未分——主客两分——主客不分的辩证否定便是一种新的哲学融合形态的尝试,而海德格尔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由原始的天人合一即“人在世界之中”开始,历经“物的纯真”与“人诗意地栖居”的双重超越与存在澄明,最终到达天地一体、万物共通的境界,这一澄明之境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万物相通的自由境界互相契合。

程颢则首言“仁者乃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即持仁心者皆可与天地融为一体,仁为天人合一之枢机。

结合城市自然生态结构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进行绿道规划是发挥绿道生态保护功能的重要前提。临安地处杭州西部,城市境内三面环山,境内有青山湖和苕溪等五大水系,是典型的浙北山区城市,具有特殊的城市自然生态基底。

程颐、朱熹则以理为一,天人合一于理。理在事先,人化理为性,理与人相通。朱熹如是解释“天命”:“自其理而言,则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理于天谓之性”。(朱子全书·答郑子上)天人之间以理为中介,理则为天人合一之结合点。程朱理学视“与理为一”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听天命者,循理而行,顺时而动”。(《朱文公文集·答或人》)即于人而言人为循理而动,于天而言理乃天现于人。“持敬以穷理”,“格物以致知”,“内外功夫并进”,以达“天人合一”。程朱理学尝试从外在的“天地之物理”进发至内心的“人心之天理”,通过“格物穷理”而贯通事物之物理与人心之伦理,超越事物与人心的理之世界抽离了具体的自然世界与人伦社会,成为抽象的永恒之理。

变频器中的众多功率性的器件可以承受小幅度的电压变化,接入的电网电压瞬时,小幅度降低时,不会对功率器件造成太大影响。为了保护变频器,在母线电压持续过低时,达不到开关电源起振工作要求,变频器控制电源无输出,造成控制系统无秩序运转,功率器件无法关断,损坏变频器。

“人在世界之中”以最初的源始状态替代物我两分,避免了主客对立的分离路径,世界之中的此在与存在者处于浑然天成的亲近关系,这也是一种在场遮蔽的黑暗状态,万物都等待着光的去蔽与澄明。

自春秋战国开始,作为主宰宇宙万物的自然之天逐步演化为世间万物之本原;代表人间社会伦理道德的道德之天则成为道德律令的最终依据。自然之天与万物之道均为超越世间万物的源始本原,自然之道生成演化为万物至高天道与人间秩序之道,天道历经演化终归于人道;道德之天则历经儒家仁义伦理道德的建构而推演至心物一体之仁,“天”与“道”随儒释道合流,至宋明理学已融汇为圆融一体。

传统形而上学以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相互分离的主客二元对立为路径推进对于主体与对象的认识,这固然深化了对于自然与物的认识,然而也使得物丧失了自身本性,形成主体的人对于自然的征服与主宰关系,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海德格尔从此在与世界的一体存在关系出发,以“物的聚集”与“人的诗意栖居”这一澄明之路显现真实世界。“在对‘物之纯真’的守护中,人诗意地栖居的实质:天、地、人、神四方居有着的映射游戏,破除了以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主体形而上学。”〔22〕

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之事情及其方法中未曾思的是什么呢?”“思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之事情如何从自身而来自为地达乎显现并因此成为现身当前的方式。”〔16〕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凸显了哲学向生活的此岸世界回归的呼唤,主体与客体面向生活世界自身的统一融合应为新哲学的萌芽,而这种回归正是形而上学历经自身主客分离对立最终趋于统一的辩证历程,是主体客体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

三、“人在世界之中”

张载则以“天人合一”命题开启宋代道学之端:“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诚明》)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西铭》)即人处天地之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在;从天人一体的本体出发则“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正蒙·大心》)便能到达消除万物隔阂、体悟万物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之合一,民胞物与之博爱。

深圳莲花山公园里,有一座名为“自我完善”的雕塑: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凿子,不停地开山劈石、雕刻自身。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人之存在方式的此在即为“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存在的敞开需以人之存在的澄明为前提,此在首先是人自身的存在展现;而作为人的存在形态,此在既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着,又对存在自身加以追问。〔17〕海德格尔试图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对于存在的遗忘,存在的遗忘既是传统形而上学追求超验存在而忽略人之存在的遗忘,也是脱离现象世界追求超验世界的抽象遗忘;脱离现实的人之存在追寻超验的彼岸存在恰恰导致对于存在本身的遗忘。因为存在是此在世界与人的存在的统一。

人生在世即为对人的存在的展示,更准确地说是让人的存在来展现自身。“必须先天地依据于我们称之为在世界之中的这一存在建构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这些存在规定。”〔18〕“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我们称之为世界(Welt)”〔19〕“人在世界之中”便是世界之四重整体的统一,天空、大地、诸神、终有一死者共属一体,“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20〕即“此在与世界的源始一体性,人的存在与他的世界融为一体,此在此世,世界永远是与人生此在相互构成的世界境域”。〔21〕海德格尔的“人在世界之中”与中国哲学的源始的“天人合一”思想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道家视道为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本原,最高的存在。道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成”所指道之源始统一而未分主客的混沌境界,“先天地生”则谓道具有时间之维的超越性与无限性。“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物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万物,道以自身孕育万物,道哺育世间一切。道即自然,无穷无尽,横跨古今,物各其性,顺任自然。

道即超然于自然具体万物的源始天人合一境界。庄子所言“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即为心物一体、不分彼此的契合状态,不加区分自然外物,万事万物浑然未开一体。物无生成与毁灭,万物自行相互转化,泯灭有无界限,模糊贵贱生死,消除一切界限差异,世界混沌一体,复归为一。“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即心与万物不存隔膜、融为一体,物非人所驱使的对象,人也非为物所牵制,心与物皆自满自足,这便是人在于世的原初状态。“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庄子·则阳》)人与万物不分彼此、浑然交融的纠缠绸缪出自于原初朴素的人的本性。这是一种对于原始混沌的复归,是尚未生发主客、有无界限的自然源始天人合一境界。

陆王心学则从人心出发,主张人与天地万物融合于心的现实世界为唯一世界,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原是一体。陆九渊断言:“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二十二卷》)天人归于一心。王阳明则言:“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明是人心一点灵明。”(《传习录·下》)“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附他深?”“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传习录·下》)即人心是天地万物之心,人心是世界万物灵明的聚集。宇宙天地万物因人之灵明而开窍并富有意义,离开人心则心外无物。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不可分离,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融汇于心的超验天道天理,消除了形而上的天与形而下的人的隔阂。陆王心学企图以“一体之仁”实现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不经主客的分离,不加区分有无界限,妄图消灭天人之间隔,心生万物,“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传习录·中》)良知即性。

REN Jie, HUANG Hai-dong, WANG Qin, YANG Yu-guang, HUANG Yi, LI Qiang, BAI Chong

四、澄明之路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聚焦于运用理性探索万物“是之是其所是”,企图通过穷尽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永恒本质,抵达思辩的终点,但是这样一来必然舍弃现实的生活世界,最后成为一种纯粹逻辑的精神理念哲学。西方主客二分的传统形而上学力图以外在的直观、认识、求知路径探寻永恒存在,以理性寻求真理与知识;而中国传统哲学则以内向超越的方式探求天人合德,由原始的未分主客到不分主客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并未实现主客对立的展开,传统天人合一学说缺乏坚实的在场证明。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领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在“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下,许多金融机构已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有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金融服务,由此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和用户欺诈等问题。在海量的个人信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效率高、成本低、准确率高、适应性强”的信用评估模型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诗意地栖居:物的物化指向世界的世界化,物聚集于世界之中,世界赋予物之物性,物以聚集展开世界。物将天地神人四方聚集,而天、地、神、人四方的映射游戏便是世界。“唯有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才栖居着通达作为世界的世界”,栖居是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人筑造着栖居于大地之上,筑造源始性地意味着栖居。作为人之活动的宽广领域,人的筑造产物并非栖居的手段,筑造本身便已然是栖居。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所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思想为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再通过一致矩阵法构造判断矩阵,进而对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全部通过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最终结果。求解的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栖居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24〕因此,“栖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护,终有一死者把四重整体保护在其本质中,由此而栖居”,〔25〕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拯救大地”、“接纳天空”、“期待诸神”、“护送终有一死者”。保护四重整体乃是栖居的朴素本质。栖居通过将四重整体的本质带入物中而保护着四重整体,作为保护的栖居将四重整体保藏在终有一死者所逗留的物中,即人的栖居必须与万物同在,这是天、地、神、人四方整体纯一性得以实现的唯一方式。

栖居的实质就是人在大地上逗留,每一个作为终有一死者的人都心知自己是委身于大地的。然而人须以神性尺度栖居,仰望苍穹,向上遥望神性显现的天空。荷尔德林所言:“人……以神性来度量自身。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栖居的‘尺度’。”〔26〕而人之度量的这一尺度在于“保持不可知的神作为神如何通过天空而显明的方式”。神守护着遮蔽的不在场者,通过天空的显现而揭露自行遮蔽的东西。“在大地之上”与“在天空之下”的“之间”会因为人而贯通而敞开,“我们将这一允诺某种可能的让显现和显明的敞开性命名为澄明”。“‘澄明’源出于动词‘照亮’,意谓照亮某物;使某物自由,使某物敞开,这一形成的自由之境就是澄明”。〔27〕

而人诗意地栖居则是进入澄明的自由之境,澄明并非在场的单独澄明,而是“自身遮蔽着的在场性澄明”,是“自身遮蔽着的庇护之澄明”。正如黑暗之中的光照亮了一片林中之地,存在者以空地显现自身的存在,空地周围则是遮天蔽日的黑暗森林。黑暗之处敞开了一片光明作为光的出场,然而四合黑暗正是光的不可见的隐蔽,黑暗之处所遮蔽的正是万物,澄明便是一切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的敞开之境。“在光明之上的至高之物就是闪耀着的澄明本身……一切都维持在不受搅扰和神圣的状态中。”〔28〕

五、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

“澄明乃一切在场者和不在场者的敞开之境。”〔29〕在澄明这一自由的敞开之境中,“纯粹的空间和绽出的时间以及一切在时空中的在场者和不在场者才具有了聚集一切和庇护一切的位置”。〔30〕

任何一个存在物的出场都是无限的不在场者的解蔽,是敞亮又同时是隐蔽。而中西传统形而上学所辩证融合的“天人合一”即人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融为一体,宇宙万物相互关联连通,每一物、每一人都是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交汇,宇宙自然、过去未来都连通显现于世间万物。人与万物既是当前显现的在场,又与宇宙之内的一切相互关联,每一人都各自与自然、万物、他人关联着,每一物都与自然、万物、他人关联着,同时也与隐藏其后的过去、即将展现的未来相互关联着。物不断显露自身的存在,人各自以澄明又遮蔽之心度量自身。“天人合一”便是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万有融合,又是有限与无限的包容,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全面从严治党能够进一步实现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重要举措。[4]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时间要有持续性,在新的阶段还要注重向纵深发展。

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便是历经“物的聚集”,天地万物呈现自身的本真状态,摆脱功用的束缚,沉浸于物成其物;“人诗意地栖居”既使人保护物于物的本性之中,也让人以此度量自身,人与自然相互连通、和谐共处,人与人各美其美、自由绽放。宇宙万物相互关联连通,每一物、每一人都是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交汇,宇宙自然、过去未来都连通显现于世间万物。物各显其性,顺任自然;人摆脱物质的束缚与技术的异化走向真实自由的存在,超越原有的物我对立进入天人合一、万物融合的澄明境域与自由境界。“人对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体会,画龙点睛地点出了万事万物的意义,亦即照亮了万事万物,敞开了万事万物,人的这种体会乃是真正的‘澄明之境’,万事万物都在这里得以澄明,得以照亮,得以开窍。”〔31〕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致力于分离现实世界并追寻超验世界的终极存在,存在与存在者的二重分离割裂了存在的同一性,存在呈现分离与单一;中国传统哲学从现象世界的内在超越探寻存在与存在者的统一,但以抽象性消解了真实具体的存在,遮蔽了存在的具体性与真实性。传统形而上学企图寻找永恒的、统一的世界图景,却导致了统一的存在的异化。作为中西传统形而上学自身的扬弃,追求存在的具体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成为照亮存在的澄明之路。“终极的形而上学原理在于从分离(disjunction)走向联结(conjunction),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实体。”〔32〕一种辩证的哲学形态尝试便是以此世的此在之人与世界图景,历经“守护物的纯真”与“人诗意地栖居”的双重超越澄明之路,到达存在的自由境遇与澄明之境。这一澄明之境与辩证融合的天人合一。万物相通的天人合一境界互相契合。

参考文献:

[1][1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19.

[2]陈炎.形而上的诱惑与本体论的危机——兼论康德、牟宗三、李泽厚的得失[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5):115-126+197-198.

[3]田海平.从“本体思维”到“伦理思维”——对哲学思维路向之当代性的审查[J].学习与探索,2003(5):7-11.

[4][5][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大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97、159.

[6][8][16][27][29][30][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A].海德格尔选集(下)[C].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1254、1256、78、79、79、80.

[7][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尼采(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3.

[9][意]托马斯·阿奎那著.神学大全(第一集,第1卷)[M].段德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

[10][12]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11]恩格斯著.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

[14]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三十七卷)[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60.

[1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0.

[17]杨国荣.道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3.

[18][20][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杰,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62、63-64.

[19][2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物[A].海德格尔选集(下)[C].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1180、1172-1173.

[21][22]田海平.澄明的阶梯:从真“人”到真“物”——论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2-18.

[24][25][德]马丁·海德格尔著.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156、158.

[26][德]马丁·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栖居[A].海德格尔选集(上)[C].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265.

[28][德]马丁·海德格尔著.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

[31]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3.

[32]A.N.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The Free Press,1978:21.

Unity of Heaven and Man:A Philosophical Realm of Dialectical Integration

Xiao Yufei

Abstract:Since ancient Greece Plato establish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world of ideas,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of the West has followed the binary opposition path of Plato’s separ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and the absolute spirit of Hegel has reached the extreme of subject and object separation and realized the ideal subject and object.Unity,Western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attempts to exhaust the eternal ess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all beings,inevitably abandon the real world of life into a purely logical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And Chinese philosophy explores the transcendental realm and the free realm from the phenomenal world with the inner transcendenc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re united by the primitives and guests of Laozi and Zhuang,and the birth and death are the 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guest who are not opposed by the host and the guest.The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man pursues the realm of heaven and earth where human beings an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integrated.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is both universal integration,limited and infinite tolerance,and the unity of presence and absence.As the course of dialectical negation oftraditionalmetaphysicsitself, philosophyshoulddialecticallyintegrateChineseandWestern traditional metaphysics.One possible attempt is to start with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in the world”,go through the clear road of “gathering things” and “poetic dwelling of human beings”,and reach the free realm of heaven and earth coexistence and universal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Key words:being,metaphysical,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Unity of Heaven and Man,fusion of all things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9)04-0030-08

[作者简介]肖玉飞,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严 瑾

标签:;  ;  ;  ;  ;  ;  ;  ;  ;  ;  

肖玉飞:天人合一:一种辩证融合的哲学境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