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帘线外绕机论文和设计-黄霞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包括上料装置、外绕装置和收线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根据帘线残扭的大小自动调节外绕机,使最终成品残扭值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可靠性高、跟踪精度高、故障率低、维修方便以及精度高的特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1)、外绕装置(2)和收线装置(3);所述上料装置(1)包括上料装置支架(1.1),所述上料装置支架(1.1)底部设置有气顶放料装置(1.2),所述支架(1.1)上设置有上导轮支架(1.3),所述导轮支架(1.3)上设置有上导轮(1.4),所述气顶放料装置(1.2)的上方设置有张力导轮装置(1.5),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上方设置有进线导轮装置(1.6),所述进线导轮装置(1.6)固定在导轮支架(1.3)上;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包括张力臂(1.51)、张力导轮(1.52)、张力调节装置(1.53)和弹簧(1.54),所述弹簧(1.54)一端固定在上料装置支架(1.1)上,另一端固定在张力调节装置(1.53)上,所述张力导轮(1.52)设置在张力臂(1.51)的一端,所述张力调节装置(1.53)固定在张力臂(1.51)上;所述外绕装置(2)由走线方向依次包括进线张力装置(2.1)、外绕张力臂装置(2.2)、下导轮装置(2.3)、外绕头装置(2.4)、第一矫直器(2.5)、上导轮装置(2.6)、过捻器(2.7)、第二矫直器(2.8)、牵引装置(2.9)、残扭检测装置(2.10)、辅助张力装置(2.11)和悬臂导轮装置(2.12),所述外绕头装置(2.4)两端设置有夹线装置(2.13),所述过捻器(2.7)一端设置有过捻电机(2.14),所述第一矫直器(2.5)与牵引装置(2.9)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牵引装置(2.9)与残扭检测装置(2.10)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残扭检测装置(2.10)和辅助张力装置(2.11)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牵引装置(2.9)包括上牵引轮(2.91)和下牵引轮(2.92),所述上牵引轮(2.91)后方设置有第二断丝检测装置(2.93),所述下牵引轮(2.92)后方设置有计米装置(2.94);所述收线装置(3)包括收线装置机架(3.1),所述收线装置机架(3.1)上设置有装夹装置(3.2),所述装夹装置(3.2)上方设置有摆动装置(3.3),所述装夹装置(3.2)的下方设置有收线驱动电机(3.12),所述装夹装置(3.2)包括左顶尖装置(3.4)和右气顶装置(3.5),所述摆动装置(3.3)包括摆动支架(3.6)、摆动轮(3.7)、摆动丝杠(3.8)和有限位杆(3.9),所述摆动轮(3.7)通过连接块(3.10)与摆动丝杠(3.8)相互配合,所述限位杆(3.9)上设置有限位块(3.91),所述限位块(3.91)限制连接块(3.10)的行程范围,所述摆动丝杠(3.8)的一端设置有摆动装置驱动电机(3.11)。

设计方案

1.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1)、外绕装置(2)和收线装置(3);所述上料装置(1)包括上料装置支架(1.1),所述上料装置支架(1.1)底部设置有气顶放料装置(1.2),所述支架(1.1)上设置有上导轮支架(1.3),所述导轮支架(1.3)上设置有上导轮(1.4),所述气顶放料装置(1.2)的上方设置有张力导轮装置(1.5),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上方设置有进线导轮装置(1.6),所述进线导轮装置(1.6)固定在导轮支架(1.3)上;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包括张力臂(1.51)、张力导轮(1.52)、张力调节装置(1.53)和弹簧(1.54),所述弹簧(1.54)一端固定在上料装置支架(1.1)上,另一端固定在张力调节装置(1.53)上,所述张力导轮(1.52)设置在张力臂(1.51)的一端,所述张力调节装置(1.53)固定在张力臂(1.51)上;所述外绕装置(2)由走线方向依次包括进线张力装置(2.1)、外绕张力臂装置(2.2)、下导轮装置(2.3)、外绕头装置(2.4)、第一矫直器(2.5)、上导轮装置(2.6)、过捻器(2.7)、第二矫直器(2.8)、牵引装置(2.9)、残扭检测装置(2.10)、辅助张力装置(2.11)和悬臂导轮装置(2.12),所述外绕头装置(2.4)两端设置有夹线装置(2.13),所述过捻器(2.7)一端设置有过捻电机(2.14),所述第一矫直器(2.5)与牵引装置(2.9)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牵引装置(2.9)与残扭检测装置(2.10)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残扭检测装置(2.10)和辅助张力装置(2.11)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牵引装置(2.9)包括上牵引轮(2.91)和下牵引轮(2.92),所述上牵引轮(2.91)后方设置有第二断丝检测装置(2.93),所述下牵引轮(2.92)后方设置有计米装置(2.94);所述收线装置(3)包括收线装置机架(3.1),所述收线装置机架(3.1)上设置有装夹装置(3.2),所述装夹装置(3.2)上方设置有摆动装置(3.3),所述装夹装置(3.2)的下方设置有收线驱动电机(3.12),所述装夹装置(3.2)包括左顶尖装置(3.4)和右气顶装置(3.5),所述摆动装置(3.3)包括摆动支架(3.6)、摆动轮(3.7)、摆动丝杠(3.8)和有限位杆(3.9),所述摆动轮(3.7)通过连接块(3.10)与摆动丝杠(3.8)相互配合,所述限位杆(3.9)上设置有限位块(3.91),所述限位块(3.91)限制连接块(3.10)的行程范围,所述摆动丝杠(3.8)的一端设置有摆动装置驱动电机(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下方设置有第一断丝检测机构(1.7),所述第一断丝检测机构(1.7)固定在支架(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残扭检测装置(1.10)下方设置有一ATC下端调节导轮装置(2.16),所述ATC下端调节导轮装置(2.16)连接过捻电机(2.14)。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丝绳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帘线外绕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帘线通过简易电机将多股钢丝卷绕成钢帘线的,大部分工作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有些生产钢帘线的半自动机器对钢帘线成品容易形成不稳定和不可控的帘线残扭,影响钢帘线的力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目前钢帘线成品容易形成帘线残扭的问题,为此提供了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包括上料装置、外绕装置和收线装置;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装置支架,所述上料装置支架底部设置有气顶放料装置,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上导轮支架,所述导轮支架上设置有上导轮,所述气顶放料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张力导轮装置,所述张力导轮装置上方设置有进线导轮装置,所述进线导轮装置固定在导轮支架上;

所述张力导轮装置包括张力臂、张力导轮、张力调节装置和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上料装置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张力调节装置上,所述张力导轮设置在张力臂的一端,所述张力调节装置固定在张力臂上;

所述外绕装置由走线方向依次包括进线张力装置、外绕张力臂装置、下导轮装置、外绕头装置、第一矫直器、上导轮装置、过捻器、第二矫直器、牵引装置、残扭检测装置、辅助张力装置和悬臂导轮装置,所述外绕头装置两端设置有夹线装置,所述过捻器一端设置有过捻电机,所述第一矫直器与牵引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所述牵引装置与残扭检测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所述残扭检测装置和辅助张力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上牵引轮和下牵引轮,所述上牵引轮后方设置有第二断丝检测装置,所述下牵引轮后方设置有计米装置;

所述收线装置包括收线装置机架,所述收线装置机架上设置有装夹装置,所述装夹装置上方设置有摆动装置,所述装夹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收线驱动电机,所述装夹装置包括左顶尖装置和右气顶装置,所述摆动装置包括摆动支架、摆动轮、摆动丝杠和有限位杆,所述摆动轮通过连接块与摆动丝杠相互配合,所述限位杆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限制连接块的行程范围,所述摆动丝杠的一端设置有摆动装置驱动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张力导轮装置下方设置有第一断丝检测机构,所述第一断丝检测机构固定在支架上。

所述残扭检测装置下方设置有一ATC下端调节导轮装置,所述ATC下端调节导轮装置连接过捻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根据帘线残扭的大小自动调节外绕机,使最终成品残扭值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可靠性高、跟踪精度高、故障率低、维修方便以及精度高的特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上料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图3是上料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上料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5是外绕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外绕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7是收线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1、上料装置;1.1、上料装置支架;1.2、气顶放料装置;1.3、上导轮支架;1.4、上导轮;1.5、张力导轮装置;1.51、张力臂;1.52、张力导轮;1.53、张力调节装置;1.54、弹簧;1.6、进线导轮装置;1.7、第一断丝检测机构;2、外绕装置;2.1、进线张力装置;2.2、外绕张力臂装置;2.3、下导轮装置;2.4、外绕头装置;2.5、第一矫直器;2.6、上导轮装置;2.7、过捻器;2.8、第二矫直器;2.9、牵引装置;2.91、上牵引轮;2.92、下牵引轮;2.93、第二断丝检测装置;2.94、计米装置;2.10、残扭检测装置;2.11、辅助张力装置;2.12、悬臂导轮装置;2.13、夹线装置;2.14、过捻电机;2.15、过渡轮装置;3、收线装置;3.1、收线装置机架;3.2、装夹装置;3.3、摆动装置;3.4、左顶尖装置;3.5、右气顶装置;3.6、摆动支架;3.7、摆动轮;3.8、摆动丝杠;3.9、限位杆;3.91、限位块;3.10、连接块;3.11、摆动装置驱动电机;3.12、收线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的一种钢帘线外绕机,包括上料装置1、外绕装置2和收线装置3;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上料装置1包括上料装置支架1.1,所述上料装置支架1.1底部设置有气顶放料装置1.2,所述支架1.1上设置有上导轮支架1.3,所述导轮支架1.3上设置有上导轮1.4,所述气顶放料装置1.2的上方设置有张力导轮装置1.5,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上方设置有进线导轮装置1.6,所述进线导轮装置1.6固定在导轮支架1.3上;

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包括张力臂1.51、张力导轮1.52、张力调节装置1.53和弹簧1.54,所述弹簧1.54一端固定在上料装置支架1.1上,另一端固定在张力调节装置1.53上,所述张力导轮1.52设置在张力臂1.51的一端,所述张力调节装置1.53固定在张力臂1.51上;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外绕装置2由走线方向依次包括进线张力装置2.1、外绕张力臂装置2.2、下导轮装置2.3、外绕头装置2.4、第一矫直器2.5、上导轮装置2.6、过捻器2.7、第二矫直器2.8、牵引装置2.9、残扭检测装置2.10、辅助张力装置2.11和悬臂导轮装置2.12,所述外绕头装置2.4两端设置有夹线装置2.13,所述过捻器2.7一端设置有过捻电机2.14,所述第一矫直器2.5与牵引装置2.9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牵引装置2.9与残扭检测装置2.10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残扭检测装置2.10和辅助张力装置2.11之间设置有过渡轮装置2.15所述牵引装置2.9包括上牵引轮2.91和下牵引轮2.92,所述上牵引轮2.91后方设置有第二断丝检测装置2.93,所述下牵引轮2.92后方设置有计米装置2.94;

如图7所示,所述收线装置3包括收线装置机架3.1,所述收线装置机架3.1上设置有装夹装置3.2,所述装夹装置3.2上方设置有摆动装置3.3,所述装夹装置3.2的下方设置有收线驱动电机3.12,所述装夹装置3.2包括左顶尖装置3.4和右气顶装置3.5,所述摆动装置3.3包括摆动支架3.6、摆动轮3.7、摆动丝杠3.8和有限位杆3.9,所述摆动轮3.7通过连接块3.10与摆动丝杠3.8相互配合,所述限位杆3.9上设置有限位块3.91,所述限位块3.91限制连接块3.10的行程范围,所述摆动丝杠3.8的一端设置有摆动装置驱动电机3.11;

所述张力导轮装置1.5下方设置有第一断丝检测机构1.7,所述第一断丝检测机构1.7固定在支架1.1上。

所述残扭检测装置1.10下方设置有一ATC下端调节导轮装置2.16,所述ATC下端调节导轮装置2.16连接过捻电机2.14。

在工作过程中,钢丝从气顶放料装置1.2中放料,依次经过上导轮1.4、张力导轮1.52、进线导轮装置3,张力臂1.51通过张力调节装置1.53进行张力调节,当断丝时,断丝会触发第一断丝检测机构1.7上的横杆并控制停机,监控钢丝是否有断线,钢丝继续依次进入进线张力装置2.1、外绕张力臂装置2.2、下导轮装置2.3、外绕头装置2.4、第一矫直器2.5、上导轮装置2.6、过捻器2.7、第二矫直器2.8、过渡导轮装置2.15、牵引装置2.9、过渡导轮装置2.15、残扭检测装置2.10、过渡导轮装置2.15、辅助张力装置2.11和悬臂导轮装置2.12,外绕头装置2.4将另一根钢丝缠绕在芯线钢丝上,形成钢帘线,后期的第一矫直器2.5和第二矫直器2.8都是控制钢帘线平直度,通过改变校直器上调节轮的位置,可以改变钢帘线的圈径,过捻器2.7用于均匀钢帘线的捻度,通过牵引装置2.9牵引钢帘线行走,残扭检测装置2.10检测钢帘线的残扭情况,计米器2.94用于计量钢帘线的长度,钢帘线最后进入收线装置3,依次进入摆动轮3.7和装夹装置3.2,收线驱动电机3.12通过皮带带动左顶尖装置3.4转动,右气顶装置3.5夹紧线盘收线,通过摆动轮3.7进行均匀绕线。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根据帘线残扭的大小自动调节外绕机,使最终成品残扭值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可靠性高、跟踪精度高、故障率低、维修方便以及精度高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设计图

钢帘线外绕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42019.3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307758U

授权时间:20190827

主分类号:D07B 3/00

专利分类号:D07B3/00;D07B7/02;D07B7/08;D07B7/10

范畴分类:24P;

申请人:江阴市华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阴市华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400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江阴高新区萧山路36号

发明人:黄霞

第一发明人:黄霞

当前权利人:江阴市华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彭春艳

代理机构:32240

代理机构编号:江阴市永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钢帘线外绕机论文和设计-黄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