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一、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鹏[2](2010)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心脑通络液对MCAO大鼠急性期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因子、凋亡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简称模型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简称低剂量组)。用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48h实验,采用放免法测定脑组织IL-8、IGF-1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VEGF、ICAM-1含量;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p53的表达;采用RT-PCR测定BFGFmRNA、Es-mRNA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L-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CAM-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IGF-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VEGF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E染色: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4)电镜: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明显改善,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5)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cl-2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53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BFGF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E选择素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显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脑通络液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L-8、ICAM-1的含量,减轻缺血时炎性损伤;(2)心脑通络液可升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GF-1、VEGF的含量,加强内源性保护机制;(3)心脑通络液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4)心脑通络液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凋亡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p53的表达,表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调控Bcl-2和p53的表达有关;(5)心脑通络液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BFGF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升高脑组织NTF的含量,抑制E选择素mRNA的表达,从逆转录水平减轻炎性损害,有效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

张梅奎[3](2005)在《活血利水法在创伤性脑水肿治疗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

张梅奎[4](2003)在《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 目的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认为气血逆乱,脉络闭阻,脏腑气机失调,为中风的发病机制。益脑通络胶囊是依据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思路,大胆创新,注重益气活血的同时突出了“痰瘀生毒,毒损脑髓”的理论,重用解毒之品,拓展了中风辨治的新理论、新思路。我们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益脑通络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量效关系,并观察益脑通络胶囊对肠系膜微血管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和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 TXB2、6-K-PGF1α 含量、TNF-α 和 IL-2 含量、白细胞粘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弥散加权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探讨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2 方法2.1 采用光化学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方法,设模型组、益脑通络胶囊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和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于造模成功后 3h 始,给予益脑通络胶囊灌胃,连续 5d,动态观察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术后第 5d 取脑,TTC 染色后计算梗塞灶体积,HE 染色后观察病理学改变。2.2 采用光化学诱导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栓形成方法,设模型组、益脑通络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和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实验前每日给予益脑通络胶囊灌胃,连续 5d,于第 6d观察益脑通络胶囊对肠系膜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影响。2.3 采用内毒素诱导方法,设正常组(供检测 TNF-α 和 IL-2)、益脑通络胶囊大、中、小剂量组、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前每日给予益脑通络胶囊灌胃,连续 5d,于第 6d由股静脉注射内毒素 0.1ml/100g 体重,2h 后取静脉血 3ml 注入试管中,以测定血清中的 TNF-α和 IL-2 含量。2.4 采用内毒素诱导方法,设正常组(供检测 TXB2 和 6-Keto-PGF1α)、益脑通络胶囊大、中、小剂量组、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前每日给予益脑通络胶囊灌胃,连续 5d,于第 6d 由股静脉注射内毒素 0.1ml/100g 体重,2h 后取静脉血 3ml 注入试管中,以测定各组动物血浆中 TXB2和 6-Keto-PGF1α 的含量。2.5 采用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栓形成方法,设正常对照组、益脑通络胶囊大、中、小剂量组、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前每日给予益脑通络胶囊灌胃,连续 5d,于第 6d 由股静脉注射内毒素 0.1ml/100g 体重,以观察益脑通络胶囊对白细胞粘附(正常组除外)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2.6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光化学诱导的脑缺血大鼠第 5d 时,脑内 bFGF 在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的表达。2.7 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方法,设空白组、模型组和益脑通络胶囊治疗组,实验前每日给予大鼠益脑通络胶囊灌胃,连续 5d,于造模 3h 和第 5d 行 MRI 和 MRS 检查,以观察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弥散加权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WP=6>4 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3 结果3.1 益脑通络胶囊可以减小光化学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其中大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的梗死灶体积分别为 6.13±1.27 mm3、12.98±1.43 mm3 明显小于对照组 22.20±3.89 mm3(P<0.01),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梗塞体积差异不显着(P>0.01);治疗组各剂量组梗塞体积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减小,呈现一定比例的量效关系。3.2 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对血栓形成时间在光照后均较模型组长(P<0.01),与步长脑心通组无差异;而血栓占管腔面积在光照后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均比模型组明显减小(P<0.01),其中中剂量组(2159.12±526.76μm2)缩小血管堵塞面积优于步长脑心通组(3446 ±560.05μm2)(P<0.05)。3.3 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均可明显抑制 TNF-α 的产生,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其中益脑通络胶囊大剂量组(0.20±0.11ng/ml)、中剂量组(0.29±0.05ng/ml)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0.57±0.13ng/ml)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均可提高机体 IL-2 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4 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和步长脑心通组对照组均能明显抑制 TXB2的合成(P<0.05),其中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与步长脑心通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益脑通络胶囊大剂量组(391.40±180.90ng/ml)、中剂量组(247.33±38.40ng/ml)能明显提高 6-Keto-PGF1α的含量,与模型组和步长脑心通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5 正常对照组大鼠肠系膜细动、静脉及毛细血管血流快而呈线粒流,无红细胞聚集,细静脉内偶见少数白细胞贴壁滚动,无白细胞粘着。模型组血流状态明显比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和步长脑心通组缓慢(P<0.01),多为粒流和血液停滞之间,而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和步长脑心通组多为线流和粒流之间。白细胞粘附数量,益脑通络胶囊各剂量组和步长脑心通组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全血粘度的变化,益脑通络胶囊的大、中剂量组大鼠 2h 后全血 4 个切变率的粘度均比步长脑心通组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益脑通络胶囊大?

唐可欣,王凤斌,田立,唐可清,王瑞臻[5](2000)在《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脑通口服液对急性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的治疗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 Wistar大鼠 ,制成脑梗塞模型后 ,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以脑通口服液、脑血康口服液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 10 d,治疗前后检查神经病学评分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脑通口服液治疗后的脑梗塞大鼠神经病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 P<0 .0 1) ,但与脑血康治疗组间差异无显着性 ( P>0 .0 5) ;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脑通口服液组脑组织水肿基本消失 ,巨噬细胞数量增加 ,活性增强 ,梗塞区筛状软化灶较小且呈局限化 ,脑神经细胞的损害明显改善。结论 脑通口服液能减轻脑梗塞区的缺血和脑细胞的损害 ,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唐可欣,王凤斌,唐可清,田立[6](2000)在《脑通口服液治疗脑梗塞家兔的阻抗脑血流图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塞家兔应用脑通口服液治疗前后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方法 脑梗塞家兔模型 2 0只随机分为脑通口服液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观察两组动物治疗前后脑血流图的变化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脑通口服液组经治疗 10 d后其脑血流图的流入时间缩短 ( P<0 .0 5) ,波幅明显增高( P<0 .0 1) ,与盐水对照组比较 ,该两项指标差异有显着性 ( P<0 .0 5,P<0 .0 1) ;结论 脑通口服液在脑梗塞急性期可明显降低脑血流阻力 ,增加梗塞侧半球脑组织的血液灌流量 ,从而减轻脑组织因缺血造成的损伤 ,适用于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

吴丽娟[7](2011)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OX-LDL和PECAM-1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OX-LDL,PECAM-1含量的影响,为指导脑梗塞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6h,12h,24h分批用ELISA法测定血浆OX-LDL,PECAM-1的含量。结果:1.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OX-LDL含量的影响: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各手术组血浆OX-LDL含量升高: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高、低剂量组、对照组OX-LDL含量有所降低,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组内,不同时间点OX-LDL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PECAM-1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手术组血浆PECAM-1含量增加,至24h达到高峰(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PECAM-1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其中高剂量组含量最高;同时点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心脑通络液显着降低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的OX-LDL含量,有效保护局灶性脑梗塞引起的缺血性损伤。2.心脑通络液可通过升高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的PECAM-1含量,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分泌,并抑制血栓周围的血小板活化,从而限制了血栓体积的扩大,减轻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黄荣忠[8](2010)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UA和CRP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尿酸、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寻找指导脑梗塞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5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2h、24h、48h分批检测尿酸,CRP含量的变化。结果: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尿酸含量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12h,高剂量组血浆尿酸开始下降,48h降至最低(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尿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0.01)。2、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CRP含量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12h,高剂量组血浆CRP始降低,至4.8小时降至最低(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CRP不同程度下降,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显着(P<0.01)结论:1、心脑通络液能显着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尿酸含量的化学损伤作用,有效保护神经元。2、心脑通络液可通过刺激机体降低血浆CRP含量,实现其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效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魏庆双[9](2010)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t-PA和PAI-1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t-PA含量和PAI-1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指导脑梗塞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假手术组5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6h、12h、24h分批检测t-PA和PAI-1含量的变化。结果: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PAI-1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组血浆PAI-1含量开始上升,24h升至最高(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AI-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0.01)。2.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t-PA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组血浆t-PA含量开始下降,至24h达到最低(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t-PA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P<0.01)。结论:1.心脑通络液能显着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浆PAI-1含量,具有抗凝作用,有效保护神经元。2.心脑通络液可通过刺激机体升高血浆t-PA含量,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实现其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效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马贤庆[10](2009)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MDA、MMP-9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MDA、MMP-9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6h、12h、24h分批检测MDA、MMP-9含量的变化。结果1、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MDA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组脑组织MDA含量开始升高,24h达到高峰(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24h下降最为显着(p<0.05或P<0.01)。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24hMDA含量显着下降(P<0.01)。2、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MMP-9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组脑组织MMP-9含量开始增加,至24h达到高峰(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组织MMP-9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24hMMP-9含量显着下降(P<0.01)。结论1、心脑通络液显着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24h脑组织的MDA含量,有效保护局灶性脑梗塞引起的缺血性损伤。2、心脑通络液可通过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MMP-9含量,减轻缺血时基底膜破坏,从而维护BBB功能的完整性。

二、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位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4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证型的研究进展
        1.5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6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2 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2.3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4 治疗进展
        2.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模型的建立
        2.3 IL-8 含量测定
        2.4 IGF-1 含量测定
        2.5 VEGF 含量测定
        2.6 ICAM-1 含量测定
        2.7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2.8 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9 Bcl-2 及p5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10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2.11 BFGFm RNA、E-选择素m RNA 表达测定
        2.12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含量的影响
        3.2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含量的影响
        3.3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含量的影响
        3.4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含量的影响
        3.5 脑组织光学显微镜观察
        3.6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7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cl-2 表达的影响
        3.8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53 表达的影响
        3.9 脑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3.10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FGFm RNA 表达的影响
        3.11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 选择素m R N A 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的选择
    2. 脑梗死气虚血瘀病因病机分析及立法
    3. 心脑通络液的组方分析
    4.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5.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L-8 的影响
    6.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CAM-1 的影响
    7.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IGF-1 的影响
    8.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VEGF 的影响
    9.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10.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凋亡基因 Bcl-2、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
    11.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B F G F m R N A 表达的影响
    12. 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E-选择素m RNA 表达的影响
    13.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中文详细摘要

(3)活血利水法在创伤性脑水肿治疗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活血利水法在创伤性脑水肿治疗中的应用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水肿的现代基础医学研究进展
        1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管源性脑水肿
        2 水通道蛋白与脑水肿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脑疏宁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思路
        1 中医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认识
        2 颅脑损伤急性期治则治法探讨
        3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脑疏宁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BBB通透性变化的影响
        实验二 脑疏宁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T_2WI的影响
第二章 在站期间参与的科研和相关工作
第三章 在站期间发表的文章
简历
致谢

(4)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
    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MRI 和 MRS 在脑梗塞研究中的应用
    1 弥散加权成像
    2 灌流加权成像
    3 灌注成像
    4 磁共振波谱分析
    5 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分析对药物疗效的评价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益脑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思路
        1 中风病因沿革
        2 气虚血瘀与中风病
        3 毒邪与中风病
        4 脑的病理生理特点
        5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益脑通络胶囊对光化学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 益脑通络胶囊预防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三 益脑通络胶囊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 TNF-α 和 IL-2 含量的影响
    实验四 益脑通络胶囊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血浆 TXB2 和 6-Keto-PGF1α 含量的影响
    实验五 益脑通络胶囊对白细胞粘附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实验六 益脑通络胶囊对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七 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弥散加权像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7)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OX-LDL和PECAM-1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脑梗塞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名
        1.3 病位
        1.4 病因病机
        1.5 治则治法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病理
        2.4 病理生理
        2.5 常用分型方法
        2.6 治疗
    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实验研究进展
        3.1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3.2 拮抗神经毒性作用
        3.3 减轻炎症反应
        3.4 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心脑通络液对脑梗塞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仪器及试剂
    2. 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模型建立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间OX-LDL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3.2 各组间PECAM-1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依据
    3. 现代药理研究
        3.1 黄芪
        3.2 当归
        3.3 水蛭
        3.4 太子参
        3.5 川芎
    4. 心脑通络液对血浆OX-LDL含量的探讨
    5. 心脑通络液对血浆PECAM-1含量的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UA和CRP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索
    一、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一) 中医中风概念的演变过程
        (二) 中风病的病变部位
        (三)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四) 中风病的治则治法
    二、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现状
        (一) 中医治疗
        (二) 西医治疗
        (三) 康复治疗
        (四) 问题与展望
心脑通络液对脑梗塞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研究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讨论
    (一) 立题依据
    (二) 关于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三) 实验指标的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t-PA和PAI-1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中风病病位的认识
        1.3 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对中风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2、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专方专药
    3、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实验研究进展
        3.1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3.2 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3.3 拮抗神经毒性作用
        3.4 减轻炎症反应
心脑通络液治疗脑梗塞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三、讨论
        1.立题依据
        2.关于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3.实验指标的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MDA、MMP-9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中风病病位的认识
        1.3 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对中风病治法治则的认识
    2.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方药运用
        2.4 其它疗法
    3.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3.1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3.2 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3.3 拮抗神经毒性作用
        3.4 减轻炎症反应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模型的建立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各组间MDA含量的变化及比较见表1。
        3.2 各组间MMP-9含量的变化及比较见表2。
讨论
    1.对脑组织MDA含量的探讨
    2.对脑组织MMP-9含量的探讨
    3.组方依据
    4.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D]. 陈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3]活血利水法在创伤性脑水肿治疗中的运用[D]. 张梅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09)
  • [4]益脑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梅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1)
  • [5]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作用[J]. 唐可欣,王凤斌,田立,唐可清,王瑞臻.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0(04)
  • [6]脑通口服液治疗脑梗塞家兔的阻抗脑血流图变化[J]. 唐可欣,王凤斌,唐可清,田立.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0(04)
  • [7]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OX-LDL和PECAM-1含量的影响[D]. 吴丽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UA和CRP含量的影响[D]. 黄荣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t-PA和PAI-1含量的影响[D]. 魏庆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10]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MDA、MMP-9含量的影响[D]. 马贤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脑通口服液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