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量论文_张浩,陈国明,郑纯亮,寇贝贝

导读:本文包含了漂移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倾斜仪,测量,靶标,激光,火箭,火箭发动机,升力。

漂移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陈国明,郑纯亮,寇贝贝[1](2015)在《内波参数对半潜式钻井平台漂移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KdV理论和莫里森方程,对内波作用力进行理论计算。获得平台在内波作用下的运动时程曲线,发现在内波作用下,平台产生沿内波入射方向的最大漂移量和反向漂移,并在内波过境后不断振荡最终回到平衡位置。针对内波上层流体厚度、最大流速、入射角度和水深等4个因素对平台漂移量的影响进行规律性研究,发现上层流体厚度与水深的变化对平台的漂移量影响不大,最大流速应作为首要监测因素,内波入射角可在最大流速确定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监测范围。监测到强内波流后,应停止平台作业,断开作业管柱,适当放松迎流向锚链。(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5年01期)

姜志富[2](2014)在《非同步相机测量火箭起飞漂移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箭起飞漂移量,主要用于评定火箭的飞行性能,为火箭飞行控制、发射架设计及安全控制等方面提供设计改进的依据。为弥补现高速电视系统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精度偏低的不足,本文探讨了一种利用民用高清晰数字相机构建非同步相机凝视测量火箭起飞漂移量系统的方法,并利用单反相机构建了实验测量验证系统,通过某火箭发射实地测量,获取了高精度的火箭起飞漂移量,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为航天发射场设计利用一些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数字照相机、电影机等构建简单易用、高性价比的航天发射场光学测量系统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对火箭起飞漂移量光学测量的现行模式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几种火箭起飞漂移量光学测量模式的测量精度和优缺点,提出了有别于现行测量体制的采用内标定的相机凝视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模式。针对非同步相机数据交会处理问题,提出了基于目标矢量在像面交线上投影长度相等理论的非同步相机的测量数据对齐方法,在测量数据细分插值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均方差滑动对齐方法,使相机间待交会的数据能够精确对齐,为利用民用相机进行非同步测量打下基础。其次,根据航天发射场的特点和火箭起飞漂移量的测量需求,设计并实施了非同步相机凝视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验证实验,设置和测量了特征点,标定了相机的内参数,拍摄并记录了火箭起飞全高清视频图像。最后,火箭起飞图像判读处理。对获取的火箭起飞图像的特征点和火箭标志环等,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图像固定特征点抖动进行评估,确定了相机微小抖动和人员判读对测量数据的综合影响;利用图像中特征点对相机的内、外参数进行了求解,从而获取了各相机的火箭标志环测角数据;将两相机判读数据细分插值后进行了对齐处理,然后交会处理获取了火箭起飞漂移量数据,并利用高速电视测量仪数据进行了复核,对其测量精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崔书华[3](2010)在《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两年来航天试验靶场中出现的高速电视测量仪设备跟踪测量数据的处理情况,分析了火箭起飞漂移数据处理过程中关键的误差源,为提高漂移量数据处理精度提供了有效的分析途径。(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0年04期)

常新龙,李明,李进军,何相勇[4](2009)在《湿度和温度对聚合物光纤光栅反射波长漂移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纤维缠绕壳体状态监测中局部可能出现大应变情况,采用聚合物光纤布拉格光栅(polymer optical fiber Bragg grating,POFBG)传感器对大应变进行检测;分析了湿度和温度对光纤光栅反射波长漂移量的影响,建立了湿度传感模型、温度传感模型和温度湿度混合模型,并通过MATLAB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反射波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受到温度和湿度的交叉影响,这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比较吻合。(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峰,卢双苓,王强,洒荣利,林秀娜[5](2009)在《倾斜仪壁龛含水量变化与仪器漂移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证明水平摆工作室加入吸湿剂后观测曲线发生较大漂移。根据水平摆工作原理及岩石含水量变化使其表面发生的变化,揭示岩石含水量变化对仪器漂移的影响。通常岩石中的水以两种方式赋存,结合水和自由水。它们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连结作用、润滑作用、水楔作用、孔隙压力作用、溶蚀及潜蚀作用等。空隙中液体的压力对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因而导致岩石变形。由于水对岩石中的作用力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当力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岩石的变形。(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张金泉[6](2009)在《井下发射漂移量图像增强与测量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对井下发射漂移量图像进行增强及测量,本论文详细介绍了摄相机标定、图像增强(去烟雾)、图像测量这叁个功能实现的方法并获得了实验结果。首先,在深入研究了Zhang标定方法的情况下,采用自己制作的9×7棋盘标定物对本系统使用的WK-23K9HC型CCD相机进行标定,获得了较高精度的相机参数。其次,在使用目前较常见的方法去烟雾未能得到较理想结果的情况下,对传统的同态滤波方法进行了改进,把巴特沃思高通滤波与相角滤波相结合的高通滤波器代替传统同态滤波器中的巴特沃思高通滤波器,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之后本文又提出了加权小波系数法去烟雾,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最后,本文在获得相机参数的基础上,对空间距离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对不同位置的同一长度进行测量时(物距为1620mm),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879%,对不同位置的不同长度进行测量时,其相平均对误差为1.066%,之后对测量误差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了减小误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石倩[7](2008)在《漂移量靶标反馈激光自准直系统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精密加工、微电子、微光学、微机械集成制造和空间探测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超精密工作台的小角度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激光CCD自准直仪只能满足一般精度的角度测量问题,对于超精密工作台的小角度测量,则由于激光光束角漂移量的影响,使得测量精度难以提高。因此,开发和研制一种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超精密激光自准直测量系统迫在眉睫。课题“漂移量靶标反馈激光自准直系统关键技术”,目的就是探讨研究一种高稳定性的超精密激光自准直小角度测量方法,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以及若干关键技术,具体如下:从漂移量产生的机理入手,分析了各种漂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自准直测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闭环反馈控制思想的激光CCD自准直小角度测量方法。利用分光式靶标探测器实现激光束角漂移量的实时分离,结合闭环反馈控制技术可实现高稳定性高精度小角度测量。对构成系统的自准直光学测量系统、分光式靶标探测器、角漂移量监测装置以及微转角工作台闭环控制系统等组成部分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四象限光电探测器的光电检测电路,用于光束角漂移的实时监测;设计的柔性铰链微转角工作台,实现了压电陶瓷驱动器线位移向柔性铰链角位移的转换;通过完成系统辨识及参数整定获取增量式PID控制算法的控制参数,并且在Visual C++环境下完成包括光电信号采集及处理程序、压电陶瓷驱动程序、PID控制算法子程序等的系统软件开发。论文最后,对系统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实验研究,测试和分析了压电陶瓷驱动电源的静态稳定性,电压分辨率以及输出线性特性;测试和分析了柔性微转角工作台的迟滞和非线性。用双频激光干涉仪对测量系统的测量稳定性以及测量精度分别进行了比对实验。论文结尾,对自准直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简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稳定性由控制前的0.23″提高到0.14″,测量精度由控制前的0.24″提高到0.16″。充分验证了其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郭娟,张超,王鹏飞,董有尔[8](2007)在《基于LabVIEW的激光器频率漂移量测试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光学实验室研究激光器频率稳定性的需要,我们把光学实验与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了基于LabVIEW 8.0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频率漂移量测试系统。它可以对激光器的纵模模式进行监视,经过数据采集和处理,给出单频激光器频率的绝对波动。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响应快,精度高,运行可靠,弥补了传统测试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的稳频技术研究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技术》期刊2007年05期)

王睿[9](2007)在《激光束漂移量的反馈控制执行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精密加工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直线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越发重视准直技术精度的提升。激光以其高亮度、高准直性、高相干性,以及优良的光谱特性,在准直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高精度的准直应用场合,激光束的漂移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准直性能。着眼于提高激光准直精度这一目标,本文在对压电陶瓷驱动技术与柔性铰链微传动技术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工作在纳米精度上的超精密、高动态响应的激光束漂移量反馈控制执行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激光束的漂移。课题主要的设计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特性,设计一种基于电压控制型的直流误差放大式驱动电源。由于采用一种新结构的充放电电路,使电源具有较宽的频响范围,以及较大的驱动能力;并研究了影响传统驱动电源静态精度的主要因素及综合充放电过程和驱动能力,采用恒流源结构,使驱动电源在各个输出电压段内皆具有良好的负载特性,从而获得满意的静态、动态特性。2.结合传统的J. M. PAROS结构公式和紧凑结构的简明公式设计了基于柔性铰链结构的正交二维嵌套微位移工作台,并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仿真,推导出微位移工作台的精确模型,进一步修改实际设计的参数,从而保证了反馈控制执行机构具有良好的静态与动态微位移特性。3.对压电陶瓷微位移驱动器的伸缩机理引起的反馈控制执行机构的非线性滞回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Preisach模型对压电陶瓷驱动器驱动的微位移工作台的非线性滞回现象进行校正。在对设计的压电陶瓷驱动电源的纹波、稳定性、分辨率及频响进行了实验测试,其频响能达到1.4KHz,纹波低于6mV,分辨率可以达到14mV,驱动电源系统对输出位移的影响小于0.14nm。同时结合柔性铰链微位移工作台,对激光束漂移量反馈控制执行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开环控制状态下,系统精度优于20nm。(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余娜,傅培舫,周怀春[10](2006)在《TGA基点漂移量的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点漂移量与煤的低温吸氧量属同一数量级,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实验中发现精度很高的STA409C热重分析仪的基点漂移量达3%~7%,绝对量为0.2~0.5mg。通过理论计算和TGA空白实验的方法发现,影响STA409C基点漂移的主要因素为升温引起的与重力方向相同的浮力增量、气流向上流动引起的绕流升力和粘性牵引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气体流量、降低升温速率、改变炉内气体的组分以减小密度、增加气体的发射和吸收能力均有利于减少基点漂移量。当基点漂移量为7%时,活化能的偏差为0.28%。(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06年06期)

漂移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火箭起飞漂移量,主要用于评定火箭的飞行性能,为火箭飞行控制、发射架设计及安全控制等方面提供设计改进的依据。为弥补现高速电视系统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精度偏低的不足,本文探讨了一种利用民用高清晰数字相机构建非同步相机凝视测量火箭起飞漂移量系统的方法,并利用单反相机构建了实验测量验证系统,通过某火箭发射实地测量,获取了高精度的火箭起飞漂移量,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为航天发射场设计利用一些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数字照相机、电影机等构建简单易用、高性价比的航天发射场光学测量系统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对火箭起飞漂移量光学测量的现行模式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几种火箭起飞漂移量光学测量模式的测量精度和优缺点,提出了有别于现行测量体制的采用内标定的相机凝视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模式。针对非同步相机数据交会处理问题,提出了基于目标矢量在像面交线上投影长度相等理论的非同步相机的测量数据对齐方法,在测量数据细分插值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均方差滑动对齐方法,使相机间待交会的数据能够精确对齐,为利用民用相机进行非同步测量打下基础。其次,根据航天发射场的特点和火箭起飞漂移量的测量需求,设计并实施了非同步相机凝视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验证实验,设置和测量了特征点,标定了相机的内参数,拍摄并记录了火箭起飞全高清视频图像。最后,火箭起飞图像判读处理。对获取的火箭起飞图像的特征点和火箭标志环等,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图像固定特征点抖动进行评估,确定了相机微小抖动和人员判读对测量数据的综合影响;利用图像中特征点对相机的内、外参数进行了求解,从而获取了各相机的火箭标志环测角数据;将两相机判读数据细分插值后进行了对齐处理,然后交会处理获取了火箭起飞漂移量数据,并利用高速电视测量仪数据进行了复核,对其测量精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漂移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浩,陈国明,郑纯亮,寇贝贝.内波参数对半潜式钻井平台漂移量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2015

[2].姜志富.非同步相机测量火箭起飞漂移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崔书华.火箭起飞漂移量测量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J].载人航天.2010

[4].常新龙,李明,李进军,何相勇.湿度和温度对聚合物光纤光栅反射波长漂移量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09

[5].李峰,卢双苓,王强,洒荣利,林秀娜.倾斜仪壁龛含水量变化与仪器漂移量的关系[J].华北地震科学.2009

[6].张金泉.井下发射漂移量图像增强与测量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

[7].石倩.漂移量靶标反馈激光自准直系统关键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8].郭娟,张超,王鹏飞,董有尔.基于LabVIEW的激光器频率漂移量测试系统的设计[J].中国测试技术.2007

[9].王睿.激光束漂移量的反馈控制执行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0].余娜,傅培舫,周怀春.TGA基点漂移量的测试与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06

论文知识图

传感器应变测试系统外界温度与传感光纤光栅布拉格波长~...和MgO:PPLN的QPM波长漂移量和5-14分别为电子在x、y和z方...谐振波长漂移量与包层半径...传感器(腔长~135μm)透射谱随气...

标签:;  ;  ;  ;  ;  ;  ;  

漂移量论文_张浩,陈国明,郑纯亮,寇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