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

血透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

陈小梅(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256-02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安全防护血透室

血液净化室是一个频繁暴露于血液的工作环境,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疾病的病原体,可因穿刺和皮肤粘膜暴露等职业暴露而传染给医护人员。另外,由于血透室使用大量种类繁多的化学消毒剂,且又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极易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加强血液净化过程的职业防护。

1血液净化过程中职业暴露的危害的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噪音血液净化中心治疗机器、水处理装置以及各种电器等设备都会产生噪音。医护人员长时间高噪音环境中工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情绪烦躁、身心紧张、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1.1.2透析前后均需紫外线照射消毒或臭氧进行床单位和空气消毒,这样,导致空气中氧浓度增加,臭氧对机体的危害可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阻碍血液运输功能,长期吸入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人的衰老。而长期受到紫外线的大剂量照射,还可致皮肤癌和眼炎。

1.2化学因素

1.2.1过氧乙酸、次氯酸钠、Renalin、戊二醛、柠檬酸等,是血透室常用的消毒剂。Renalin主要用于复用透析器及血路管的消毒。成分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带有腐蚀性,如皮肤,眼睛接触此药品,可导致眼睛受损和皮肤过敏,溅到衣物上,衣服立即褪色并灼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结膜炎。含氯消毒剂可轻度损伤皮肤,而混合性气体污染物由于毒性相加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1]。

1.2.2A、B透析粉A粉由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及冰醋酸等组成,B粉是碳酸氢钠粉,属纯碱,长期直接接触对皮肤刺激性大,会引起皮肤灼痛或过敏,损伤手部皮肤。

1.3生物因素

1.3.1血液污染护士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透析前穿刺;透析中处理患者穿刺处渗血及更换管路、透析器等操作;透析后的血液回输,都可能造成操作护士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这对透析室护士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威胁。

1.3.2体液污染患者透析前因体内毒素高,经常有恶心、呕吐症状,透析过程中如发生失衡综合征或低血压时也有呕吐,并发肺部感染或心力衰竭时咳嗽、咳痰较多见,医护人员不可避免要和上述体液分泌物接触,这些对呼吸道、嗅觉有一定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不小心接触这些体液分泌物而污染破损皮肤也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4意外损伤

锐器刺伤也是成为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锐利器械如刀片、穿刺针头等,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是不可能避免的。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或在抢救患者时,极易忽略个人防护,受到伤害。

1.5心理因素

由于血液透析实施体外循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危害性:透析引起的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及发热等[2]。要求血液透析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导致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另外高难度的动静脉穿刺,以及患者的情绪波动也会造成医护人员心理、生理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有疲劳压力感。

2安全防护

2.1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噪音医护人员做到“四轻”;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修,调整机器报警声音,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水处理设备安装在独立房间,尽量远离透析室并注意关闭门窗,以减少噪音。限制人员流动,保持透析环境安静。

2.1.2臭氧紫外线灯工作期间禁止入内,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每天室内通风2~3次,每次20~30min,或通过中心通风装置换新鲜空气。水处理系统的消毒是利用臭氧消毒,每周2次,要防止残余臭氧对人体的危害,减少空气中臭氧的浓度,一般在透析结束后人员离开开启自动系统,同时打开抽风机。

2.2化学危险因素的防护

护士检查和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必要时可穿防水围裙、戴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严格掌握化学消毒剂有效浓度和剂量,取用后及时加盖密闭保存,现配现用,透析室要有通风设备,减少挥发性消毒剂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净化空气。消毒剂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如不小心溅到眼睛、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干净。

2.3生物危险因素的防护

2.3.1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宣传血液净化职业防护的力度,向医务人员宣传职业危害因素及实际操作中如何使职业危害发生率尽快尽最大可能地降到最低是非常必要的,透析护士必须严格执行预防性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3.2透析护士要求进透析室应戴一次性口罩、帽、更衣、换鞋。洗手、戴手套的重要性:为减少对透析血源性病原体传播危险性,美国CDC提出所有患者血液和某些体液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还强调接触患者前及医疗操作前后洗手的重要性[3]。手在传播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在穿刺、上机、治疗过程中手的清洁尤为重要[4]。因此,为每个患者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更换手套,有利于预防血源性病原体传播。

2.3.3规范安全操作流程,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如预防针刺的操作流程应包括:注射器使用后立即将用过的针头丢入耐刺的、防漏密闭的容器内,容器外有醒目标志,锐器收集到容器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更换时要确保盒盖关闭严密,并送指定地点统一毁形;任何时候都不要用手弯曲、损坏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不要重新套上针帽,重新套针帽,这类行为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有10%~25%锐器伤是由此动作发生的;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伤后48h内应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再根据血的检验报告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血液基线测定和跟踪核查。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推荐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1~3月后再检查,仍为阴性可予以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4心理社会因素

建立护理人员心理支持系统,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心境平和,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缓解护理人员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所造成的身心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加班,保证护理人员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多做换位思考,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减少精神压力,自我调整、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心身健康,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总之职业安全是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由于血透室是一个高危科室,医护人员一定要对各种危害有足够的认识,一定要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减少和避免职业伤害,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禹元.化学消毒剂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68.

[2]邓舒文,杨远斌.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J].

[3]叶爱群,叶晓春.洗手防止医院感染临床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6,6(1):41.

[4]陈美香.现代慢性肾衰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01:7074.

标签:;  ;  ;  

血透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