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与效果研究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与效果研究

湖南省溆浦县人民医院湖南溆浦4193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与效果。方法: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综合分析检验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检验标本质量不合格情况。结果:2015年2月-2016年3月,为干预前,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为10.9%,2016年4月-2017年3月,为干预后,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为3.4%,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加强标本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保障。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效果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标本质量是影响检验准确率的重要因素,而质量控制,是高效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环节。因此,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应加强标本质量控制,正确采集标本,控制标本运送、保存和处理环节,保证微生物检测的可靠性,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1]。基于此,本院于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为时间段,通过实践,旨在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与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的3284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与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的2538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临床护士与主管医生执行标本采集工作。

1.2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综合分析2015年2月-2016年3月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减少检验标本不合格现象。

1.2.1原因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导致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内容,在此,笔者对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如下分析。(1)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对病原学送检的准确认识,未熟练把握采样、送检的恰当时机。少部分医务人员,在患者病情严重,或者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或采集标本前正接受抗生素治疗,留取标本,造成检验标本不合格,影响检验准确率。(2)护理人员采用不正确的方式,进行采样,缺乏对患者自行采样的指导与协助,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基本原则,实施操作,标本采集后,在未送检的情况下,采用不正确的方式,予以保存,例如,该放于室温条件下的,搁置于冰箱内,应及时送检的,长时间留于科室。(3)针对特殊标本采集时,采集技巧与要点掌握不牢固,操作技术水平低,影响标本质量。例如,痰细菌培养采集时,护士未叮嘱患者按照要求,排痰,送检时,混入杂质,例如,鼻涕、唾液、食物残渣等。

1.2.2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培训。科室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掌握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等环节的操作技巧,指导医务人员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提升自我操作能力。同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奖惩制度,强化医务人员责任意识,促使患者秉承着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以饱满的热情,保障微生物标本质量,高效开展微生物检验各项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2)增加交流。临床微生物检验,仅凭检验人员无法完成,需各部门协助,共同完成微生物检验工作。而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仍需各个部位的共同努力。因此,质量控制期间,管理人员应指导各部位间加强交流,相互探讨影响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控制措施,并互相宣传,尽可能控制危险因素,提高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

(3)强化监督机制。为控制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人员应强化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监督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检验等多个环节,要求检验各环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基本原则进行,为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提供保障,提高检验效率。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检验标本质量控制前后标本的不合格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在EXCEL表格中,录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χ2)检查,用()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查,其中,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干预前,3284例微生物检验标本,359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9%,干预后,2538例微生物检验标本,87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4%,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39)。具体而言,如表1所示。

3讨论

微生物(Micro-Organism),包括细菌、真菌及部分小型的原生生物、病毒等,其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存在密切联系,易导致人类发病[2]。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微生物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之检验技术的进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疾病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临床中,微生物检验对监督、检测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3]。

近些年,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检验正确性。本次研究中,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在分析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干预后的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率为3.4%,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0.9%(P<0.05)。

经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采集和运送及储存是影响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微生物标本采集机运送的正确方法。(1)采集:采集微生物标本,目的在于了解导致患者患病的真正致病菌,辅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采样时,需坚持无菌操作基本原则,避免标本早到污染,采集真正病灶、足量标本,减少假阴性现象,标本采集后,不可添加防腐剂。(2)储存及运送:就温度而言,尿液、粪便、鼻腔、咽喉以及伴有共生菌的标本、TB检查标本和病毒培养,温度为4℃,骨髓培养、体液、血管导管标本、真菌培养以及厌氧菌培养,需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25℃),而淋菌培养、CSF细菌培养等适宜放于35℃环境下[4]。就送检时间而言,导管、CSF、体液、胃液、鼻咽、组织等需在15min内,送检,而伤口、血液培养、痰、呼吸道标本、尿液等,需于2h内,送检。需注意的是,所有微生物标本,送检时间不得大于2h[5]。

综上所述,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严格控制标本质量,可保障检验准确性,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峰英,王作艳,王砚等.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5,(1):32-34.

[2]陈浩.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5,(28):319-319,320.

[3]邓丹.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5):67-68.

[4]刘荣华.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5):56-57.

[5]潘宇先,龙安秀.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饮食保健,2016,3(18):212-213.

标签:;  ;  ;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实践与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