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状态模型论文_李莉,吕林,祝能,刘丙善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状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状态,模型,应变,应力,罗斯,颗粒。

临界状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吕林,祝能,刘丙善[1](2019)在《柴油机Urea-SCR系统沉积物生成临界状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Urea-SCR系统沉积物相关研究模型无法有效预测沉积物开始生成的临界状态,该临界状态常伴随着"莱登弗罗斯特"现象的消失。本研究基于"莱登弗罗斯特"点建立沉积物生成临界状态模型,由此仿真计算表征临界状态的临界添蓝流量,并与试验测得的临界添蓝流量值对比,发现喷雾体积通量q>7×10~(-4)m~3s~(-1)m~(-2)时,基于致密喷雾"莱登弗罗斯特"点的临界状态模型有较好的仿真精度;喷雾体积通量q>7×10~(-4)m~3s~(-1)m~(-2)时,基于单液滴"莱登弗罗斯特"点的临界状态模型仿真误差大。究其原因,由于喷雾体积通量q>7×10~(-4) m~3s~(-1)m~(-2)时,单液滴沉积并未引起沉积物生成,沉积液滴易被壁面快速蒸发热解,则在该体积通量范围内考虑尿素在壁面的蒸发热解,最终提高了模型的仿真精度,实现了各喷雾体积通量下临界状态的有效预测。(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19年03期)

何亮,李国英,李雄威[2](2019)在《考虑临界状态的堆石料广义塑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型静力叁轴剪切试验结果,构造了考虑颗粒破碎的塑性模量表达式和考虑临界状态的剪胀方程,建立了适用于堆石料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并利用本构模型对堆石料叁轴试验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考虑和不考虑临界状态的本构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堆石料在高围压下的剪缩性、在低围压下的剪胀性以及由于颗粒破碎引起峰值和剪胀应力比的非线性特性;考虑临界状态的本构模型能模拟应力——应变曲线逐渐逼近临界状态的规律,但其对叁轴试验的预测精度略低于不考虑临界状态本构模型。(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蔡正银,侯贺营,张晋勋,张雷,关云飞[3](2019)在《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临界状态与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界状态是土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许多土体本构模型建立的基础。对于珊瑚砂,由于显着的颗粒破碎,其变形特性和临界状态值得深入探讨。通过不同密度和不同围压组合的一系列叁轴试验,研究了颗粒破碎对土体变形特性和临界状态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临界状态数学表达式,并将其引入砂土状态相关剪胀方程,提出了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状态相关剪胀方程和本构模型。该模型仅采用一套模型参数就能较好地反映珊瑚砂在不同密度、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变形特性,并且可以考虑珊瑚砂的颗粒破碎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白鹏飞,史广山,张玉贵,雷东记[4](2018)在《超临界状态下构造煤甲烷等温吸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表征构造煤超临界吸附特征,准确预测深部煤层瓦斯含气量,进行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依据Langmuir、BET、D-A、D-R模型对绝对吸附量进行非线性拟合。比较各模型对整体吸附过程和甲烷临界压力之后吸附数据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和D-R模型可近似拟合吸附量数据,但精度不高,BET模型不适合用于描述构造煤超临界吸附特征,D-A超临界吸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且能够合理地解释构造煤超临界吸附特征。(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梁靖宇,杜修力,路德春,韩佳月[5](2019)在《特征应力空间中土的分数阶临界状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数阶微分具有连续描述零阶微分到一阶微分的特性,曲线的分数阶梯度方向不再与曲线切线垂直。分数阶微分的梯度非正交性质,可用于描述土的塑性流动方向与屈服面非正交的特性。基于特征应力与临界状态理论,在特征应力空间中利用非正交流动法则描述土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从而建立土的分数阶临界状态本构模型。所建立的模型首次将分数阶微分与特征应力统一于临界状态理论框架内,一方面模型可以同时描述叁轴压缩和叁轴伸长试验条件下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另一方面也给出了利用叁轴试验确定分数阶阶次的方法。所建立的本构模型只有5个材料参数,参数物理意义清晰,可通过常规室内土工试验确定,且模型可退化为修正剑桥模型。通过对典型应力路径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进行预测表明,所建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姚仰平,张民生,万征,王乃东,朱超祁[6](2018)在《基于临界状态的砂土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土孔隙比及所受压力是其力学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砂土临界状态线特性分析,采用以e-(p/p_a)~ξ平面内的线性关系描述其等向压缩线.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压缩线函数与临界状态线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更适合描述砂土在等向压缩下的参考压缩线,并给出了基于参考压缩线的等向硬化规律.建议了适用于描述砂土剪切特性的屈服面函数,并给出利用等向压缩和等p路径确定屈服面形状参数μ的方法.将不同应力比对应的压缩线作为砂土状态参量参考线,以获取潜在强度M_f与特征状态应力比M_c,进而描述砂土压缩与剪切特性;基于等向压缩与等p路径建立了当前应力比与状态参量参考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实现了砂土状态参量参考线由参考压缩线向临界状态线平稳过渡.建立的砂土本构模型共11个参数,均能够通过常规土工试验或经验获取.基于模型预测与Toyoura砂的等向压缩、叁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及排水剪切试验的对比结果,本文建立的砂土本构模型很好地描述了Toyoura砂在不同孔隙比和不同压力下的压缩与剪切特性.(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董威信,周汉民,崔旋[7](2017)在《基于临界状态理论的尾砂广义塑性模型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更加准确合理的尾矿砂材料本构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对一种弹塑性砂土本构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尾矿砂叁轴剪切试验结果,引入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和状态参数,提出一种适用于尾矿砂的改进Pastor-Zienkiewicz III广义塑性模型。叁轴试验结果和模型拟合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能有效反映尾砂主要应力–应变特性,克服原模型不能反映围压影响的缺陷。与Duncan-Chang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可以描述尾矿砂抗剪强度的应变软化效应和低围压下的剪胀特性等。最后将提出的模型初步应用于尾矿坝的有限元应力变形分析,尾矿坝水平位移趋向下游,最大值位于坝坡中部,沉降最大值位于坝体中部。计算结果表明,尾矿坝应力变形规律性良好,符合一般规律,改进广义塑性模型可以应用于尾矿坝的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中。(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郭刚,李军,尹素杰,李海迎[8](2016)在《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梁在累积塑性变形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局部屈曲现象,因此准确判断其发生位置和时点,对研究钢梁累积损伤破坏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以准确计算钢梁局部屈曲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为研究目标,针对钢梁在不同材料本构模型下的拟静力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应变-挠度法确定局部屈曲临界状态时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等,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利用Chaboche非线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可以有效反映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指出上述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同类问题时的试验测点布置。(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6年12期)

李志清,余文龙,周应新,李晶哲,钱坤[9](2016)在《膨胀土临界状态强度特性及其模型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蒙自地区膨胀土,进行了饱和重塑条件下的固结排水(CD)与固结不排水(CU)试验,系统研究了饱和土在不同固结围压δ_3、初始干密度ρ_d、初始含水量ω_0、剪切速率υ、排水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性。通过对临界状态试验结果的归一化处理,揭示了不同试验方法对同一土样抗剪强度量测差异的内在统一性,得到了重塑饱和膨胀土在固结排水与不排水条件下P′-q-v空间内的破坏线。利用双曲线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弱硬化型应力应变曲线,用指数曲线模型拟合了弱软化型应力应变曲线,为模拟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抗剪强度变化及构筑物土体处于正常水位时的强度状态等工况提供了技术参数与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期刊2016-01-14)

蒋明镜,贺洁[10](2015)在《基于颗粒抗转动模型的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临界状态离散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颗粒抗转动模型,并将其引入离散元程序中,通过建立挡墙地基模型和合理选取模型参数,分别考虑了地基填土不同密实度和挡墙不同位移模式(被动T模式、RB模式、RT模式)情况下,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随挡墙位移增长发展到达临界状态时,土压力系数hk随位移发展的变化规律及墙后填土剪切带的形成规律,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压力系数hk随着挡墙位移增长的变化规律与填土的孔隙比(或相对密实度)和挡墙的位移模式紧密相关。随着孔隙比的减小或相对密实度的增大,土压力系数hk会逐渐由位移硬化特性过渡为位移软化特性。尽管中密试样在双轴压缩试验中呈现出应变软化特性,而中密样的土压力系数hk随着挡墙平动位移的增长可能呈现出位移软化特性,也可能呈现位移硬化特性。随着刚性挡墙向墙后土体推移,试样中的剪应变随之增大,并会在墙后形成应变局部化,即剪切带的出现。与室内试验剪应变云图相似,离散元较好地模拟了土压力临界状态时剪切带分布规律。同时,墙后土体表面不再是光滑的平面,而是逐渐隆起的凹凸面;随着挡墙位移增长,土体表面隆起量越来越大,直至土体破坏。(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10期)

临界状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大型静力叁轴剪切试验结果,构造了考虑颗粒破碎的塑性模量表达式和考虑临界状态的剪胀方程,建立了适用于堆石料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并利用本构模型对堆石料叁轴试验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考虑和不考虑临界状态的本构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堆石料在高围压下的剪缩性、在低围压下的剪胀性以及由于颗粒破碎引起峰值和剪胀应力比的非线性特性;考虑临界状态的本构模型能模拟应力——应变曲线逐渐逼近临界状态的规律,但其对叁轴试验的预测精度略低于不考虑临界状态本构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状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莉,吕林,祝能,刘丙善.柴油机Urea-SCR系统沉积物生成临界状态模型研究[J].内燃机.2019

[2].何亮,李国英,李雄威.考虑临界状态的堆石料广义塑性本构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2019

[3].蔡正银,侯贺营,张晋勋,张雷,关云飞.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临界状态与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4].白鹏飞,史广山,张玉贵,雷东记.超临界状态下构造煤甲烷等温吸附模型研究[J].煤炭技术.2018

[5].梁靖宇,杜修力,路德春,韩佳月.特征应力空间中土的分数阶临界状态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9

[6].姚仰平,张民生,万征,王乃东,朱超祁.基于临界状态的砂土本构模型研究[J].力学学报.2018

[7].董威信,周汉民,崔旋.基于临界状态理论的尾砂广义塑性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8].郭刚,李军,尹素杰,李海迎.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分析[J].钢结构.2016

[9].李志清,余文龙,周应新,李晶哲,钱坤.膨胀土临界状态强度特性及其模型拟合[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2016

[10].蒋明镜,贺洁.基于颗粒抗转动模型的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临界状态离散元分析[J].岩土力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主应力云图剪应变云图不同塑性理论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双接触面破坏模拟由临界状态模型计算的开挖完成后...9 Alonso 模型的 p–q–s 空间临界状态...

标签:;  ;  ;  ;  ;  ;  ;  

临界状态模型论文_李莉,吕林,祝能,刘丙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