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体会

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体会

欧小萌

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湖北黄梅435500

【摘要】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是脏腑给养的仓库,气血生化的源泉,具有升清降浊之力,被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人体中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那么就容易出现“百病由生”。本文就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体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脾胃学说;神经性疾病;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43-01

脾胃学说内容丰富、由来已久,是祖国医学中较为重要的学说,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各科[1]。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是脏腑给养的仓库,气血生化的源泉,具有升清降浊之力,被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人体中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那么就容易出现“百病由生”[2]。根据这个理论,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神经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耳聋

《脾胃论》中指出:“内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证,然亦只从胃而得之。”

某45岁的陈姓患者在2010年7月到我院进行就诊。据他自己阐述,他由于在半月前由于过于疲惫而在潮湿的地方睡觉,从而导致渐觉左耳失聪、耳闷,便溏腹鸣,胃纳不佳。他后去五官科检查,双耳鼓膜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故医师给他判断为神经性耳聋,给予维生素类药物治疗,然耳聋不减。视其脉来沉缓无力、苔微白、舌质淡、面淡黄、体瘦形弱、情绪忧郁、神疲乏力,再加之苔白脉缓、开弱神疲,症属“九窍不利、清阳不升”之疾。每日针脾俞(双)、足三里(双),佐刺医风(左)、听会(左);兼日用苍术灸耳(左),共针二周(16次),灸4次,纳谷香甜,食量增加,耳聋消除,治疗三个月之后对其进行复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4]。

2眩晕

《金匮要略》(张仲景著)书中指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也说:“无痰不作眩。”这充分说明浊邪上干清窍、痰湿中阻能够导致出现眩晕;对其原因进行追究,发现主要是由于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脾阳不足而导致,以致不能运化水湿,阻塞清窍、聚而成痰导致眩晕,故眩晕兼见脉濡滑、苔白腻、纳呆嗜卧、胸脘痞闷、干哕呕吐,治疗时宜健运中州,这样一来,能够使得清阳得升,脾清得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眩晕现象[4]。

某46岁的李姓患者在2011年5月8日到我院就诊。据他自己阐述,他一直一来都有胃疾现象,最近一段时间常常会出现心悸、耳鸣、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头眩眼花的问题,每眩重,则会出现四肢发凉、脘闷纳呆、呕吐恶心,在五官科进行检查,医师给他判断为“内耳眩晕症”(左),用药进行治疗,最初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不久又再次复发。前医疑其为肝阳火盛,以龙胆泻肝丸对其进行治疗,然而服用之后,病情日益加重,到我院来时,观脉濡滑、苔白腻、面淡黄,知病为脾胃虚弱。故治疗针足肺俞、三里,加温灸百会以升提清阳,太中风池以止眩镇静;并内服30g石决明、25g钩藤;重用20g陈皮,15g法夏,50g茯苓,50g泽泻,用以祛湿、和胃、理脾,服药三剂,经针7次,该患者的耳鸣、心悸、头眩迹象消失。

3面瘫

中医将口喎、面瘫称为“中络症”,导致其出现的原因较多,但是最为主要的就是风寒之邪,使得手太阴、足阳明之脉受到干扰,面部经络受到侵袭,致使筋肉纵缓不收、经筋失养经气受阻而发病。对其进行治疗时,务必要探本求源,方可将病患解除[5-8]。

某19岁的张姓患者于2012年4月到我院就诊。据他自己阐述,他由于自汗乏力、感冒发烧,日益感觉口角流涎、吹风漏气、口鼻向左喎斜、右面麻木。小便黄赤,大便三日未解,可知是由于病邪入里造成胃热熏蒸,后来又因为面部筋脉受到风寒的侵袭,从而导致出现络中大寒。用清阳汤加减,投给10g黄柏、15g沙参、25g石斛、15g葛根,用以清胃火、养胃阴,加30g北芪用以敛汗益气,加10g升麻用以升阳散火,再配15g苏木、15g红花、15g桂枝、15g当归,用以通经养血,将血络中之风寒进行解除。经治五日,口喎消除而愈。

4肉萎

肉萎通常是由于气血瘀滞、经络阻滞、湿流四肢等原因而导致出现麻木、肢痛的现象,属于痿症中的一种,日久则会出现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减退。祖国医学认为肉萎的根本原因在于肺气先绝、脾胃一虚;肺虚则会节制经络,不能宣通脏腑,治疗原则应该为让四肢健运,脏腑各有为所禀受,务必要厚胃、布散津液,可除肉萎[9]。

某38岁的邢姓患者于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据他自己阐述,他最近几日由于伐木出汗,故立即卧地休息,晚上回到家里感觉活动受限、无力,感觉减退,皮发凉、如蚁行,右下肢麻木、微痛,经林场职工医院将其判断为末梢神经炎,给予维生素类药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肢肌肉萎缩,望脉濡缓、苔白腻、面淡黄,针刺肌力甚差,腱反射消失,痛觉减退,膝下5公分处比左侧细4公分。

正如《内经》所示“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萎”,治拟补气通络、健脾渗湿法,投给20g苡米、15g茯苓、15g白术以去湿、健脾;20g党参、40g北芪以补气温阳;加15g王不留、20g路通、20g地龙以消除瘀阻;加15g当归养血。持续服用十五剂,患肢麻木现象完全消除,转为有力,但是仍然患者时常会有发凉的感觉,加20g羊藿叶、10g附子以暖肢寒,持续服用15剂,凉感消除,神经反射正常,肌张力好,活动自如[10]。

5小结

祖国医学认为,本文所举耳聋是根据“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眩晕是本着“治痰须健中”,“培中可效”;面瘫是着眼于升发胃中轻阳之气以养面肌;肉萎立法是养阳实卫,健脾益肌,可见,都是立足于脾胃,本着“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的理论;当然,治病求本,就是要探索疾病的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而决非一切耳聋、面瘫、眩晕……皆从脾胃论治,这就要求我们遵守“欲疗病,先察其源,详审病机”才能慎守勿失,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合国,陈更新,吕冠华,等.脾胃湿热证源流探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3).

[2]黄贵华.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中的作用及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0).

[3]姚德才,王洪京.清热化湿愈疡合剂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6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4).

[4]周慧敏,吕文亮,高清华,等.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血清胃泌素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08).

[5]吕文亮,周慧敏,高清华,等.病证结合模式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血清胃泌素及Hp感染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0(10).

[6]齐向华.失眠患者郁闷不舒状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6).

[7]周永学.中医药科研应坚持正确的方向[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

[8]郑晓红.运气学说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1).

[9]吴娟,田德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07(09).

[10]杨春波,黄可成,肖丽春,等.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附400例资料分析[J].中医杂志,1994(07).

标签:;  ;  ;  

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