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论文和设计-张中良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充放电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包括电池组、多个电子开关、充放电保护电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放电电压设置电路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电池组通过电子开关分别与充电源和供电设备串联,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该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可自适应不同的充电源进行组合充电,还可以根据供电设备的需求自适应组合放电;可以使用低电压充电源给电池组充电,降低了充电设备的要求,并可加快充电速度;可自动将故障电池单元摘除出来,电池组中部分电池损坏时该电池组仍可继续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多个电子开关、充放电保护电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放电电压设置电路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电池组通过电子开关分别与充电源和供电设备串联,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充电源,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供电设备,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各所述电子开关均包括正极开关S1以及负极开关S2,各所述正极开关S1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正极和充电源的正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正极和供电设备的正极之间,各所述负极开关S2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负极和充电源的负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负极和供电设备的负极之间,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通过开关串联或并联。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多个电子开关、充放电保护电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放电电压设置电路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电池组通过电子开关分别与充电源和供电设备串联,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充电源,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供电设备,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各所述电子开关均包括正极开关S1以及负极开关S2,各所述正极开关S1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正极和充电源的正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正极和供电设备的正极之间,各所述负极开关S2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负极和充电源的负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负极和供电设备的负极之间,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通过开关串联或并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串联开关S3和并联开关S4,其中一电池单元的正极分别与其他电池单元的负极分别通过串联开关S3串联,且其中一电池单元的正极与除最后一个电池外的其他电池单元的正极分别通过并联开关S4并联,设于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线路上均设有通断开关S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开关和通断开关均为智能开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电路,所述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R4、电容C1以及二极管D1-D4,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各电池单元的正极,第二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和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和D4的阳极均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和二极管D2的阳极串联并分别连接各电池单元的负极,二极管D2的阴极、D3的阴极以及电阻R3的第一端均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二端以及电容C1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和电容C1的第一端串联并连接控制芯片的9引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还包括多个故障检测电路,各所述故障检测电路分别与各所述电池单元对应连接,所述故障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电阻R5-R9、电容C2-C4以及第一A\/D转换芯片,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电阻R5的第一端,第二端接地,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以及电阻R8的第一端,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7引脚均与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一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一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1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8引脚连接电源VCC,4引脚、电容C3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7的第二端均接地,2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池单元的负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0-R14、电容C5、二极管D5、光耦合器OC1、第二运算放大芯片以及第二A\/D转换芯片,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充电源的正极,第二端连接光耦合器OC1的1引脚,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充电源的负极,第二端连接光耦合器OC1的2引脚,二极管D5并联在电阻R10和电阻R11之间,光耦合器OC1的4引脚连接电源VCC,3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电阻R13的第一端,电阻R12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2引脚和4引脚相连并连接电阻R14的第一端,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二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0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包括电阻R15-R21、电容C6、第三运算放大芯片以及第三A\/D转换芯片,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和R17的第一端,R16的第二端和R18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17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三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电阻R19的第二端接地,第三运算放大芯片的2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电阻R20的第一端,4引脚接地,8引脚连接电源VCC,7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0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以及第三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三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5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充放电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动设备的电池充放电,都基于整个电池组的整体充电与整体放电,这种传统结构导致充电时,要求充电源的电压和电流比较大,必须能满足整个电池组的额定电压和电流,而且充电时间比较长;同样,放电的时候,是以整个电池组的额定电压放电给设备,要求设备的工作电压与电池组的额定电压一致,如果电池组的额定电压高,则必须去掉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来适应不同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该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可自适应不同的充电源进行组合充电,还可以根据供电设备的需求自适应组合放电。

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包括电池组、多个电子开关、充放电保护电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放电电压设置电路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电池组通过电子开关分别与充电源和供电设备串联,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充电源,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供电设备,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各所述电子开关均包括正极开关S1以及负极开关S2,各所述正极开关S1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正极和充电源的正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正极和供电设备的正极之间,各所述负极开关S2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负极和充电源的负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负极和供电设备的负极之间,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通过开关串联或并联。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开关包括串联开关S3和并联开关S4,其中一电池单元的正极分别与其他电池单元的负极分别通过串联开关S3串联,且其中一电池单元的正极与除最后一个电池外的其他电池单元的正极分别通过并联开关S4并联,设于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线路上均设有通断开关S5。

进一步的改进,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开关和通断开关均为智能开关。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电路,所述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R4、电容C1以及二极管D1-D4,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各电池单元的正极,第二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和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和D4的阳极均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和二极管D2的阳极串联并分别连接各电池单元的负极,二极管D2的阴极、D3的阴极以及电阻R3的第一端均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二端以及电容C1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和电容C1的第一端串联并连接控制芯片的9引脚。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还包括多个故障检测电路,各所述故障检测电路分别与各所述电池单元对应连接,所述故障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电阻R5-R9、电容C2-C4以及第一A\/D转换芯片,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电阻R5的第一端,第二端接地,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以及电阻R8的第一端,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7引脚均与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一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一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1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8引脚连接电源VCC,4引脚、电容C3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7的第二端均接地,2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池单元的负极。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0-R14、电容C5、二极管D5、光耦合器OC1、第二运算放大芯片以及第二A\/D转换芯片,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充电源的正极,第二端连接光耦合器OC1的1引脚,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充电源的负极,第二端连接光耦合器OC1的2引脚,二极管D5并联在电阻R10和电阻R11之间,光耦合器OC1的4引脚连接电源VCC,3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电阻R13的第一端,电阻R12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2引脚和4引脚相连并连接电阻R14的第一端,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二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0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包括电阻R15-R21、电容C6、第三运算放大芯片以及第三A\/D转换芯片,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和R17的第一端,R16的第二端和R18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17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三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电阻R19的第二端接地,第三运算放大芯片的2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电阻R20的第一端,4引脚接地,8引脚连接电源VCC,7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0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以及第三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三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5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该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可自适应不同的充电源进行组合充电,还可以根据供电设备的需求自适应组合放电;可以使用低电压充电源给电池组充电,降低了充电设备的要求,并可加快充电速度;可自动将故障电池单元摘除出来,电池组中部分电池损坏时该电池组仍可继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实施例1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实施例1充电电路中电池单元故障时的电路图;

图4为实施例1放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实施例1放电电路中电池单元故障时的电路图;

图6为实施例2过流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7为实施例2故障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8为实施例3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9为实施例4放电电压设置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如图1、图2、图4所示,包括电池组、多个电子开关、充放电保护电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放电电压设置电路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电池组通过电子开关分别与充电源和供电设备串联,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充电源,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供电设备,输出端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各所述电子开关均包括正极开关S1以及负极开关S2,各所述正极开关S1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正极和充电源的正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正极和供电设备的正极之间,各所述负极开关S2分别连接在电池单元的负极和充电源的负极之间以及电池单元的负极和供电设备的负极之间,相邻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通过开关串联或并联。本实用新型中充电源与电池组之间通过插座(属现有技术文中未显示)连接,电池组与供电设备之间通过插座(属现有技术文中未显示)连接。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包括串联开关S3和并联开关S4,其中一电池单元的正极分别与其他电池单元的负极分别通过串联开关S3串联,且其中一电池单元的正极与除最后一个电池外的其他电池单元的正极分别通过并联开关S4并联,设于两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线路上均设有通断开关S5。

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电子开关、所述开关和通断开关均为智能开关。所示智能开关均与接收控制芯片发出的通断的信号,控制相应的开关打开或者闭合,更好的利用开关对电池单元进行组合,进而实现自适应组合充电和组合放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新结构的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该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可自适应不同的充电源进行组合充电,还可以根据供电设备的需求自适应组合放电;可以使用低电压充电源给电池组充电,降低了充电设备的要求,并可加快充电速度;可自动将故障电池单元摘除出来,电池组中部分电池损坏时该电池组仍可继续使用。

工作原理: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充电源的电压,然后根据单个电池单元的额定电压计算出可将几个电池单元组合充电,进而来分配各个电子开关的通断,放电电压设置电路用于检测供电设备(负载)的电压,然后根据单个电池单元的额定电压计算出需要几个电池单元组合放电,进而来分配各个电子开关的通断,充放电保护电路用于负责对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过流保护,并检测各电池单元是否正常,当某个电池单元有故障时,则利用该电池的电子开关自动将该电池单元摘除充电组合,后面的电池单元重新组合充电或放电。

本实施例电池单元可以是一块电池,也可以是多块电池叠加组成,在同一系统中,各电池单元的大小是固定不便的,以50V为例;本实用新型以电池组包括电池单元1—电池单元n为例,则相应的充电电路中各正极开关分别为S11充<\/sub>—S1n充<\/sub>,负极开关分别为S21充<\/sub>—S2n充<\/sub>,放电电路中各正极开关分别为S11放<\/sub>—S1n放<\/sub>,负极开关分别为S21放<\/sub>—S2n放<\/sub>,各串联开关分别为S31<\/sub>—S3n-2<\/sub>,各并联开关分别为S41<\/sub>—S4n-2<\/sub>,各通断开关S51<\/sub>—S5n-1<\/sub>;通过通断开关实现电池单元1和电池单元2—电池单元n之间、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电池单元n之间、。。。、串联电池单元n-1—电池单元n之间的串联以及并联,便于实现电池单元组合进行充放电;

如图2所示的充电电路中,充电源以100V为例,当充电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到充电源的电压为100V时发送至控制芯片(型号STC5F2K16S2),控制芯片控制计算得出需要两电池单元组合,如电池单元1和电池单元2组合,电池单元3和电池单元4组合,以此类推,电池单元n-1和电池单元n组合,此时,以电池单元1和电池单元2组合为例,控制芯片控制S11充<\/sub>、S22充<\/sub>、S31<\/sub>和S51<\/sub>闭合,S12充<\/sub>、S21充<\/sub>和S41<\/sub>打开,使得电池单元1和电池单元2串联,两者组合连接到充电源的正负极进行充电,如图3所示,当充放电保护电路检测到电池单元1出现故障时发送至控制芯片,控制芯片通过控制开关对电池单元重新进行组合,如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组合,以此类推,此时,控制芯片控制S12充<\/sub>、S23充<\/sub>、S32<\/sub>、S41<\/sub>和S52<\/sub>闭合,S11充<\/sub>、S21充<\/sub>、S31<\/sub>、S51<\/sub>、S13充<\/sub>、S22充<\/sub>和S42<\/sub>打开,使得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串联,两者组合连接到充电源的正负极进行充电;如图4所示的放电电路中,供电设备以150V为例,当放电电压设置电路检测到供电设备的电压为150V时发送至控制芯片(型号STC5F2K16S2),控制芯片控制计算得出需要三个电池单元组合,如电池单元1、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组合,电池单元4、电池单元5和电池单元6组合,以此类推,电池单元n-2、电池单元n-1和电池单元n组合,此时,以电池单元1、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组合为例,控制芯片控制S11放<\/sub>、S23放<\/sub>、S31<\/sub>、S32<\/sub>、S51<\/sub>和S52<\/sub>闭合,其余智能开关全部打开,使得电池单元1、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串联,三者组合进行放电,三者组合连接到供电设备的正负极对供电设备进行充电,在三者组合的电量不足时,电池单元4、电池单元5和电池单元6中相应的智能开关打开,以此类推,;如图5所示,当充放电保护电路检测到电池单元2出现故障时发送至控制芯片,控制芯片通过控制开关对电池单元重新进行组合,如电池单元1、电池单元3和电池单元4组合,以此类推,此时,控制芯片控制S11放<\/sub>、S24充<\/sub>、S32<\/sub>、S33<\/sub>、S51<\/sub>、S52<\/sub>和S53<\/sub>闭合,其余智能开关全部打开,使得电池单元2和电池单元3串联,两者组合连接到充电源的正负极进行充电;采用自适应放电模式可以适应各种供电设备(负载)。

实施例2

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电路,所述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R4、电容C1以及二极管D1-D4,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各电池单元的正极,第二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和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和D4的阳极均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和二极管D2的阳极串联并分别连接各电池单元的负极,二极管D2的阴极、D3的阴极以及电阻R3的第一端均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二端以及电容C1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和电容C1的第一端串联并连接控制芯片的9引脚。本实用新型中设置过流保护电路用于对电池组进行保护,实时监测电路中的电流,避免电流过大烧坏电池单元。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还包括多个故障检测电路,各所述故障检测电路分别与各所述电池单元对应连接,所述故障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电阻R5-R9、电容C2-C4以及第一A\/D转换芯片,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池单元的正极和电阻R5的第一端,第二端接地,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以及电阻R8的第一端,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7引脚均与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一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第一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1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芯片的8引脚连接电源VCC,4引脚、电容C3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7的第二端均接地,2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池单元的负极。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多个故障检测电路分别对各电池单元进行检测,通过对各电池单元的电压进行检测判断电池单元是否发生故障;第一运算放大芯片(型号LM358)对电池组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数学运算,在电压值大于或小于阈值时,相关的智能开关自动断开,自动将故障电池单元摘除出来,电池组中部分电池损坏时该电池组仍可继续使用;第一A\/D转换芯片(型号TLC549)用于将故障检测电路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汉字控制芯片,便于控制芯片对相关的智能开关下达指令;电源VCC为电池组中的一电池单元或根据电路的需要以多块电池叠加组成的电源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选择电源。

实施例3

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充电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0-R14、电容C5、二极管D5、光耦合器OC1、第二运算放大芯片以及第二A\/D转换芯片,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充电源的正极,第二端连接光耦合器OC1的1引脚,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充电源的负极,第二端连接光耦合器OC1的2引脚,二极管D5并联在电阻R10和电阻R11之间,光耦合器OC1的4引脚连接电源VCC,3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电阻R13的第一端,电阻R12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第二运算放大芯片的2引脚和4引脚相连并连接电阻R14的第一端,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二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0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运算放大芯片(型号LM358)对充电源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数学运算,并将计算出的电压值通过第二A\/D转换芯片(型号TLC549)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发送至控制芯片,便于控制芯片根据充电源的电压值来对各电池单元进行组合充电;电源VCC为电池组中的一电池单元或根据电路的需要以多块电池叠加组成的电源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选择电源。

实施例4

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放电电压设置电路包括电阻R15-R21、电容C6、第三运算放大芯片以及第三A\/D转换芯片,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供电设备,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和R17的第一端,R16的第二端和R18的第二端均接地,电阻R17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三运算放大芯片的3引脚,电阻R19的第二端接地,第三运算放大芯片的2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电阻R20的第一端,4引脚接地,8引脚连接电源VCC,7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0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21的第一端,电阻R2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6的第一端以及第三A\/D转换芯片的2引脚,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三A\/D转换芯片的6引脚连接控制芯片的15引脚,1引脚和5引脚均连接电源VCC,3引脚和4引脚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运算放大芯片(型号LM358)对供电设备(负载)两端的电压信号进行数学运算,并将计算出的电压值通过第三A\/D转换芯片(型号TLC549)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发送至控制芯片,便于控制芯片根据供电设备的电压值来对各电池单元进行组合放电;电源VCC为电池组中的一电池单元或根据电路的需要以多块电池叠加组成的电源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选择电源。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0664.1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516658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H02J 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

范畴分类:37C;38G;

申请人: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北京爱传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75099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建设西街15号

发明人:张中良

第一发明人:张中良

当前权利人: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北京爱传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玉松

代理机构:1141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  

一种电池组的自适应充放电系统论文和设计-张中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