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论文摘要

基于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项目(IMAGES)在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获取的高质量柱状沉积物岩芯MD06-3047(17°00.44′N、124°47.93′E),利用颗石藻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的相对丰度以及初级生产力转换函数,恢复了260 ka以来西菲律宾海上部水体营养跃层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发现该区域26万年以来初级生产力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较不明显,冰期生产力平均值略高于间冰期。通过与前人已发表的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弱的伊利石/蒙脱石记录和热带太平洋纬向表层海水温度梯度记录的对比,提出MIS 8期以来,热带西菲律宾海古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受控因素在MIS 5a左右发生明显转变。在MIS 8后期至MIS 5a之间,初级生产力受到长期类ENSO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当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梯度较小的时期,认为热带太平洋处于类El Niňo状态,此时西菲律宾海营养跃层相对较浅,生产力较高,反之则相反。而在MIS 5末期至末次冰消期时段,生产力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于长期ENSO过程更强,可能掩盖了后者的古生产力信号。冰期东亚冬季风加强,一方面,可以引起上部水体混合加强,增加下部营养物质向上的输送,另一方面大量风尘物质的输入可以刺激颗石藻的生长;反之在冰消期,水体混合较弱,风尘输入显著减少,生产力也随之降低。

论文目录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Florisphaera profunda——有效的古生产力指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F. profunda相对丰度变化
  •   2.2 初级生产力变化
  • 3 讨论
  •   3.1 相邻海区不同岩芯初级生产力对比
  •   3.2 西菲律宾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受控因素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安佰正,李铁刚,刘健,孙晗杰,徐兆凯,唐正,赵京涛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颗石藻,东亚冬季风,晚第四纪,西菲律宾海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万年以来热带西太平洋颗石藻碳酸钙输出通量演变及其影响因素”(41706070),“中更新世以来热带西太平洋颗石藻钙化作用研究”(41876041),“80万年来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pH和pCO2演变及影响机理”(41230959),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13),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西太平洋上层水体现代颗石藻碳酸钙分布特征”(MGE2017KG0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半岛东部近岸中,晚全新世高分辨率环境演化过程研究”(ZR2016DM12)

    分类号: Q914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18052301

    页码: 113-121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423K

    下载量: 99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4年春季东海现生颗石藻群落分布及环境影响[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2)
    • [2].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抗捕食特征[J]. 生态学报 2016(02)
    • [3].南海北部夏、冬季今生颗石藻分布[J]. 海洋学报 2015(12)
    • [4].夏季南海西部今生颗石藻[J]. 海洋与湖沼 2011(02)
    • [5].颗石藻室内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11)
    • [6].海洋中的精灵海灵——颗石藻[J]. 化石 2014(01)
    • [7].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11(06)
    • [8].低温和高温下颗石藻(Pleurochrysis sp.)种群生长特征及生化变化[J]. 生态学报 2008(06)
    • [9].颗石藻颗石粒形态的原子力显微观测方法:以赫氏艾密里藻为例[J]. 生物多样性 2016(07)
    • [10].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02)
    • [11].氮限制和海洋酸化对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 NIWA1108生理指标的交互影响[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 [12].颗石球缓解紫外辐射对颗石藻光合作用的胁迫[J].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5)
    • [13].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形成休眠体的环境诱因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10(06)
    • [14].颗石藻光合作用与钙化作用的研究现状[J]. 河北渔业 2019(02)
    • [15].山东半岛沿岸颗石藻化石的长期记录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J]. 渔业科学进展 2019(05)
    • [16].2010秋季东海今生颗石藻的空间分布[J]. 生态学报 2013(01)
    • [17].一种颗石藻水华种的特征界定[J]. 水生生物学报 2008(06)
    • [18].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晚第四纪颗石藻属种变化及对环境演化的响应[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4)
    • [19].黄东海夏、冬季颗石藻群落及其分布研究[J]. 海洋科学 2016(02)
    • [20].季风影响下北部湾颗粒无机碳浓度时空变化特征[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5(03)
    • [21].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颗石藻生理生态学响应研究进展[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6)
    • [22].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颗石藻生产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4)
    • [23].南海北部和西菲律宾海颗石藻种群特征及差异[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7(03)
    • [24].琼东海域今生颗石藻群落研究[J]. 海洋学报 2015(12)
    • [25].末次冰消期以来苏拉威西海颗石藻化石记录与古海洋变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4)
    • [26].东海陆架区的颗石藻[J].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3)
    • [27].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2(02)
    • [28].中全新世以来南冲绳海槽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化石证据[J]. 科学通报 2012(26)
    • [29].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南部千年尺度的古海洋学[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4)
    • [30].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11)

    标签:;  ;  ;  ;  ;  

    西菲律宾海26万年来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