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磷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磷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余传启[1](2021)在《海带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过量脂质蓄积是养殖鱼类中最主要的肝脏疾病。黑鲷容易在肝脏中蓄积过量的脂肪,从而损伤肝脏、降低养殖产量。海带具有降低肝脏中脂质蓄积、提高抗氧化、增强免疫等维持动物肝脏健康的功效。本文研究海带及其提取物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研发维持黑鲷肝脏健康的配合饲料提供参考,同时为其它鱼类肝脏健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海带对黑鲷生长、肌肉品质及肝脏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带(SJ)0%(对照组)、0.1%、0.2%、1.2%、2.5%、5%和10%对黑鲷生长、肌肉品质及肝脏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SJ2.5%组的生长性能最佳,平均末重和增重率均显着高于SJ0%组,同时饲料系数显着低于SJ0%组(P<0.05),但SJ10%组显着抑制生长;随着饲料中海带的增加,背肌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总碘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和背肌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及背肌的物理品质无显着影响(P>0.05);而海带显着抑制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海带也显着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同时显着减少肝脏中空泡的数量及直径(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海带可促进黑鲷生长、减少血脂及肝脏中空泡含量、维持肝脏健康,同时提高背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总碘含量,本试验条件下海带最适添加水平为2.5%。2.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饲料中添加海带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SJ0%、SJ2.5%、SJ10%组的肝脏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探究海带对黑鲷肝脏健康影响的机理。转录组分析表明,差异基因(DEGs)在富集显着性前20条与脂质代谢相关的KEGG通路中表现为:SJ0%vs SJ2.5%(“vs”的左边为参照组,右边为处理组)组间,初级胆汁酸合成通路中的DEGs下调;SJ0%vs SJ10%组间固醇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通路中的DEGs下调;SJ2.5%vs SJ10%组间,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脂肪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通路中的DEGs下调;此外,SJ0%vs SJ2.5%和SJ0%vs SJ10%组间,自噬调控通路中的DEGs上调。代谢组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DEMs)的KEGG通路富集表现为:脂质代谢类型涉及的DEMs最多。将DEGs、DEMs进行KEGG通路共富集分析发现,SJ0%vs SJ2.5%和SJ0%vs SJ10%组间显着富集的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分别是初级胆汁酸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成,而SJ2.5%vs SJ10%组间,没有共富集通路。结论:饲料中添加2.5%和10%的海带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抑制脂质和胆汁酸合成,降低黑鲷肝脏脂质蓄积,初级胆汁酸代谢通路可能是海带影响黑鲷肝脏健康的关键通路。3.饲料中添加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生长、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带水提物(ASJ1,0.83g/kg;ASJ2,3.32g/kg)和醇提物(ESJ1,0.99g/kg;ESJ2,3.96g/kg)对黑鲷生长、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TRL组(不添加海带提取物,对照组)比,ASJ2和ESJ2组的平均末重和增重率显着增加(P<0.05),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和肝脏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显着减少(P<0.05);随着ASJ和ESJ添加量的增加,肝脏中脂质沉积面积、空泡化面积显着减少(P<0.05),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升高,而丙二醛含量显着减少(P<0.05),前肠的消化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0.83、3.32g/kg的海带水提物和0.99、3.96g/kg海带醇提物可促进黑鲷生长、减少血清及肝脏中脂质含量、维持肝脏健康,消除直接添加海带的抑制生长作用。4.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饲料中添加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对CTRL、ASJ1、ESJ1组的肝脏进行转录组、代谢组分析,探究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机理。转录组分析表明,差异基因(DEGs)在富集显着性前20条KEGG通路中与脂质代谢相关的表现为:CTRL vs ASJ1组间,初级胆汁酸合成、脂肪酸合成、属于氨基酸代谢类型通路中DEGs下调,而自噬调控通路中的DEGs上调;CTRL vs ESJ1组间脂肪酸合成通路中的DEGs下调,而自噬调控通路中的DEGs上调;ASJ1 vs ESJ1组间自噬调控通路中的DEGs下调,初级胆汁酸合成、属于氨基酸代谢类型通路中的DEGs上调。代谢组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DEMs)的KEGG通路富集表现为:CTRL vs ASJ1、CTRL vs ESJ1组间脂质代谢类型涉及的DEMs最多,而ASJ1 vs ESJ1组间全局概述地图涉及的DEMs最多。对DEGs、DEMs进行KEGG通路共富集分析发现,显着富集的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分别是初级胆汁酸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脂肪酸代谢、鞘脂类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结论:饲料中添加0.83g/kg海带水提物、0.99g/kg醇提物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抑制脂质和胆汁酸合成,降低黑鲷肝脏脂质蓄积;相较于醇提物,水提物促进细胞自噬、抑制胆汁酸合成的效果可能更强;初级胆汁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可能分别为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影响黑鲷肝脏健康的关键通路。

曹青青[2](2020)在《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影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名东星斑,为富含虾青素名贵海产品,营养价值高;但随着养殖密度提升,病害和用药问题凸显,因此,急需科学有效的绿色健康安全养殖技术。乳酸菌为食品安全级微生物,通常认为可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宿主消化能力。本研究应用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于豹纹鳃棘鲈养殖生产中,设置两组不同浓度实验组:B组(1.3×107CFU/g)、C组(7.3×106CFU/g),与对照A组(0 CFU/g)一起,采用间隔性拌料饲喂方式,为期8天(1 d为背景值,2-4 d应用GZPH2,5-8 d停用),每天采样,开展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1)首先,采用传统细菌学手段,研究了GZPH2对豹纹鳃棘鲈体表和肠道中可培养总细菌数(TCBC)和可培养总弧菌数(TCVC)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ZPH2显着降低了实验组中体表和肠道中TCBC与TCVC浓度(p<0.05),且低浓度GZPH2对TCBC和TCVC控制作用更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GZPH2浓度仅与体表TCBC显着负相关(p<0.05),与肠道TCBC、体表和肠道TCVC相关性不显着(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两组GZPH2均显着提高了豹纹鳃棘鲈体长与体重获得率(p<0.05)。(2)其次,采用基因组学的16S rD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 d、4 d、8 d样品开展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学研究。结果表明:9个样品共得到466977条有效序列。经过OTU聚类分析,得到豹纹鳃棘鲈肠道中的固有菌群,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超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可指示鱼生长的快慢:比值越低,生长速度越快;反之则反。饲养前期(1-4 d),B、C两组比值分别降为0.250和0.003;饲养后期(5-8 d),B组该值进一步降为0.001,C组则略升为0.004。A组该值在整个试验期间均较高(4 d:0.503,8 d:0.454)。该结果在前面所述的体长和体重获得率上得到了印证。PCoA分析发现,A组样品与B、C组明显分离,表明肠道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物种组成变化分析发现,4 d时,A组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6.58%、13.54%、29.56%,B组为4.84%、14.18%、49.26%,C组为91.57%、0.52%、6.06%;8 d时,该三纲在A组中相对丰度分别为4.91%、12.55%、47.54%,B组中分别为20.21%、0.36%、6.50%,C组中分别为44.70%、1.21%、23.87%。芽孢杆菌纲和放线菌纲之菌利于豹纹鳃棘鲈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而丙型变形菌纲则具迟滞鱼生长、乃至引发病害的可能。因此,该结果表明了B组(高浓度)乳酸菌在控制潜在有害菌丙型变形纲的有效作用。在相对丰度占前20的菌属中,1-4 d,高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30%(6/20),其中革兰氏阴性(G-)菌4个,革兰氏阳性(G+)菌2个,低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35%(7/20),G-菌4个,G+菌3个;4-8 d,高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50%(10/20),G-菌与G+菌各半,低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25%(5/20),G-菌2个,与G+菌3个。此外,研究还发现8 d时高浓度GZPH2在提高益生菌/功能性菌群总相对丰度(+76.89%)的同时降低了(条件)致病菌的总相对丰度(-11.77%),低浓度GZPH2则无此效果。肠道菌群组成上的差异必然带来功能上的变化。4 d和8 d时A、B、C三组功能丰度差异极显着(p<0.01)。A组组内变化不大(p>0.05),B、C组绝大多数功能丰度提高,有助于提高豹纹鳃棘鲈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就GZPH2提高肠道菌群功能的机理而言,功能性菌群内部的协同增效作用(正相关)及其与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负相关),同时发挥作用,进而达到抑制致病菌并增加功能性菌群相对丰度的效果。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的负相关关系(p<0.05),以及严格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与乳杆菌属的正相关关系(p<0.05)。(3)再次,应用LC-MS/MS技术,开展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与对照相比,GZPH2促进了豹纹鳃棘鲈肠道代谢向更好的模式转变,有机酸等代谢物含量提高,并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亚麻酸代谢通路显着富集,对照组代谢活动的紊乱影响了功能性中间产物的合成,进而对豹纹鳃棘鲈的免疫能力有潜在威胁。高浓度GZPH2有助于调节肠道代谢水平,清除机体氧化代谢产物,促进精氨酸和功能性脂肪酸以及葡萄糖醛酸、苯乳酸等功能性物质的合成,对豹纹鳃棘鲈肠道健康有正面影响。低浓度GZPH2也有同效,但在葡萄糖醛酸合成方面有所不及。(4)最后,运用统计学分析,开展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GZPH2改变了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了机体代谢途径生化反应中的电子传递,与戊糖与葡萄糖醛酸转换、甘油磷脂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途径的差异代谢物产生相关性(p<0.05);另一方面,GZPH2引起了代谢产物变化,代谢产物又反作用于肠道菌群,如球二孢菌素等与假单胞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之间的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综合以上分析,很明显,GZPH2无论在应用还是停用期间,对豹纹鳃棘鲈肠道微生态均具有效的调节作用。它通过提高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累积,促进功能性代谢物产生,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达到维护鱼类机体健康功能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本项研究在促进豹纹鳃棘鲈健康绿色养殖、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依龙[3](2020)在《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不同致病因素响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选取对虾养殖生产中较为突出的三种不同致病因素——黄曲霉毒素B1(AFB1)、高密度养殖、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作为胁迫因子,分别对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胁迫实验,研究不同致病因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免疫以及营养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和微生物16S测序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潜在响应机制及其关联性。1、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投喂AFB1响应机制的研究实验选取体质健康的凡纳滨对虾(初始体重为2.55±0.08 g)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有5 p.p.m.(实验组)和含有0 p.p.m.(对照组)AFB1的饲料,进行周期30天的养殖实验。分别在第3、6、12、18、24和30天进行生长指标测定,并收集肝胰腺和肠道样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实验组对虾的存活率和体重增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肝胰腺和肠道显微结构破坏严重;实验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养殖时间延长不断降低;实验组肝胰腺和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实验组中肝胰腺和肠道中的免疫基因(Toll、IMD、pro PO、Rab、GS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显着降低的趋势;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实验组肝胰腺和肠道中分别鉴定了12,410和1,38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肝胰腺中有1,995个DEGs被注释,其中有18条与免疫相关的通路或过程。在肠道中有152 DEGs被注释,其中有7条与免疫相关的通路或过程;肠道微生物16S测序结果表明,随着实验天数的延长,实验组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厚壁菌门(Firmicutes)、弧菌属(Vibrio)和发光细菌属(Pho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_sp_M、Tenacibaculum)的相对丰度下降,且对照组的菌群数量和种类均比实验组丰富。以上结果说明,投喂含有5 p.p.m.AFB1的饲料会诱导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和免疫系统损伤、造成肠道菌群组成紊乱(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消化系统抑制、组织结构损伤,从而导致对虾生长受到阻碍、死亡率升高。另外,相比于肠道,肝胰腺是响应AFB1感染的主要免疫器官,而肠道起了重要的代谢作用。2、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高密度养殖以及在高密度条件下对副溶血弧菌E1(VPE1)感染响应机制的研究实验选取体质健康的凡纳滨对虾(初始体重为7.52±0.12 g)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高密度组(800尾/m3)和低密度组(400尾/m3)进行周期15天的养殖实验,然后,使用副溶血弧菌E1(VPE1)分别对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的凡纳滨对虾进行周期为72小时的感染实验,分别在不同密度养殖实验的第5、10和15天以及攻毒实验的第12、24、48和72小时进行生长指标测定,并收集肝胰腺和肠道样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高密度组对虾存活率和体重得率显着低于低密度组(P<0.05),且肝胰腺和肠道组织显微结构出现明显损伤;高密度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低密度组(P<0.05),且随着实验时间延长不断降低;高密度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T-SOD、CAT和GPX活性显着低于低密度组(P<0.05),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密度养殖实验的第15天,高密度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免疫基因(Toll、IMD、Pro PO、LZM、Relish)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VPE1感染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养殖实验的第15天,在高密度组对虾肝胰腺中共鉴定了45个DEGs,并富集到4条与免疫相关的通路或过程,而在肠道中鉴定了5,470个DEGs,并富集到17条与免疫相关的通路或过程;VPE1感染第48小时,在高密度组对虾肝胰腺中鉴定了639个DEGs,富集到免疫相关通路或过程14条,在肠道中鉴定了279个DEGs,富集到免疫相关通路或过程5条;微生物16S测序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养殖的第15天,高密度组对虾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假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Blastopirellula的相对丰度降低,浮门菌门(Planctomycete)、发光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的相对丰度增加。以上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800尾/m3)会抑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破坏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形态结构、损伤免疫和抗氧化系统,进而导致其抵御副溶血弧菌侵染的能力下降,最后由于疾病感染造成更高的死亡率;同时高密度养殖不仅导致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大量差异基因表达,还造成肠道有益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害菌群增加。另外,相比于肝胰腺,肠道对密度胁迫更为敏感。3、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VPE1感染响应机制的研究实验选取体质健康的凡纳滨对虾(初始体重为12.28±0.10 g)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VPE1感染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周期为3天的攻毒实验,并收集了攻毒后第48小时的肝胰腺和肠道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如下: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VPE1感染导致对虾肝胰腺产生2,628个DEGs,其中有2,489个基因显着上调,139个基因显着下调,总共富集到27条免疫相关通路或过程;同时,在肠道中鉴定了1,963个DEGs,其中有1,732个基因表达显着上调,231个基因显着下调,总共富集到27条免疫相关通路或过程。以上结果表明,感染VPE1会诱导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大量差异基因表达,进而引起肝胰腺和肠道免疫相关通路紊乱,最终导致其死亡率升高。另外,相比于肠道,肝胰腺是响应VPE1感染的主要免疫器官。4、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与肠道免疫响应不同致病因素潜在关联性的初步探究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别对AFB1、密度胁迫和VPE1三种不同致病因子所引起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三种致病因子条件下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中差异基因所富集到的共有的GO功能条目有7条,而共有的KEGG通路有18条,其中有5条与免疫相关,包括凋亡、吞噬、AMPK信号转导、抗原处理及呈递和EB病毒感染。因此推测,这些通路可能是肝胰腺与肠道在免疫防御功能上具有潜在关联性的通路或过程。

唐庆权[4](2020)在《芽孢杆菌及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克氏原螯虾的特性决定了采用益生菌和中药内服保健及预防细菌病比传统抗菌剂治疗细菌病更符合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要求。本研究包含两项内容:1.市售芽孢杆菌益生特性和安全性的评价为了解市售稻虾用芽孢杆菌类益生菌现状,从市售产品中分离到19株芽孢杆菌,通过抑菌、溶纤维素、低温-缺氧生长速度、芽孢对高温、低p H、高胆汁酸盐耐受、细菌自聚集及疏水性、溶血活性、K-B法药敏试验等离体试验评价这些菌株作为益生菌的潜能;进一步,通过小鼠攻毒试验、克氏原螯虾养殖试验等在体试验进一步评价候选株的益生效应和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分离的19株芽孢杆菌中有10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5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有14株芽孢杆菌对测试的8株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凡隆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各1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4株)中的1到6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且抑菌指数在1.30与5.09之间。有14株芽孢杆菌可以溶解纤维素,且溶纤维素指数在1.22与1.54之间。分离株的生长速度随温度(37℃、25℃、15℃)降低而下降;不同温度下,生长速度最快的菌株不同,其分别是B18(37℃)、B26(25℃)、B14(15℃)。分离株生长速度随环境含氧量降低而下降。分离株的自聚集性较强,均在70%以上,但疏水性较弱,最高才27.78%。大部分分离株的芽孢对高温、低p H、高胆汁酸盐有较强耐受。有8株分离菌(含B22和B40)对部分抗生素有耐药性。有8株芽孢杆菌(含B14和B40)对兔红细胞有β-溶血活性。满足抑菌、溶纤维素、15℃和缺氧生长这四项指标的菌株只有B14、B22、B40。为弄清有溶血活性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14和B40株能否用于内服,选取B14和B40株作为后续体内试验的菌株。B14和B40株对小鼠(20±2 g,5周龄)的腹腔注射急性攻毒试验(109-1011 cfu/只)和慢性攻毒试验(108 cfu/只)中,均未见死亡和病理变化。克氏原螯虾(初始体长2-4 cm)20 d饲养试验显示,B14和B40有促进生长效应;但随着饲养时间的增加,促生长效应逐渐消失。B14、B40有降低饲料转化率的趋势。B14、B40投喂20 d引起试验虾肠炎。肠道菌群分析显示,B14、B40处理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且气单胞菌属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进一步的检测发现,B14、B40处理组的气单胞菌属特异性毒力基因的种类和丰度要高于对照组。综上,解淀粉芽孢杆菌B14和B40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益生效应并不明显,而且能引起试验虾肠炎。其肠炎发生机制可能涉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气单胞菌属丰度上升、气单胞菌特异性毒力基因种类和丰度增加。因此,对市场上芽孢杆菌属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加强管理。2.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抗应激的影响为弄清复方中药对低温(18-22℃)期克氏原螯虾(初始体长2-4 cm)生长和抗应激的影响,通过生长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肝胰腺转录组分析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水温18-22℃下,中药投喂20 d,有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的趋势,并提高了虾对应激诱导肠炎的抗性。中药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2个,大部分与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关。KEGG通路富集的类固醇生物合成、醚脂代谢、内噬、吞噬体和溶酶体通路上调,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下调。荧光定量PCR验证的6个基因转录调节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吻合。综上,本研究中的复方中药可能通过肝胰腺的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脂类代谢和减少蛋白质分解,从而达到促生长和抗应激的效应。

周桂娴[5](2020)在《扑草净、亚甲基蓝和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的毒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对虾病害频繁发生、养殖水域环境的恶化、稻虾养殖模式的兴起,一些化合物如扑草净、辛硫磷、亚甲基蓝等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被使用或检出。尤其是对虾养殖塘中使用扑草净等化合物来杀灭塘中的青苔,造成养殖动物的死亡。对这些化合物在水产动物中尤其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相关的安全性相关的研究很少。本文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消毒剂类包括亚甲基蓝、异噻唑啉酮、硫醚沙星、过硫酸氢钾、苯甲·嘧菌酯、烯酰吗啉、抑霉唑硫酸盐、盐酸吗啉胍和二硫氰基甲烷,除草剂类包括西玛津、敌草隆和扑草净,杀虫剂类包括辛硫磷、杀虫双、杀虫单和鱼安定,环境改良剂类包括聚合氯化铝和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在内的18种水产投入品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用10%48h LC50浓度的亚甲基蓝、辛硫磷和扑草净处理凡纳滨对虾后取0d、2d、4d和6d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做组织病理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用10%48h LC50浓度的亚甲基蓝、辛硫磷和扑草净处理凡纳滨对虾2d后取样,做转录组测序,从分子学方向深入研究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8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本实验采用静水生物实验法评价扑草净、辛硫磷和亚甲基蓝等18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风险,水温28℃下,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的24h和48h半致死浓度为6.32μg·L-1和1.03μg·L-1,安全浓度为0.0083μg·L-1;杀虫双对凡纳滨对虾的24h和48h半致死浓度为42.608mg·L-1和56.670mg·L-1,安全浓度为30.075mg·L-1。2.亚甲基蓝、扑草净、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组织病理学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结束后用扑草净、辛硫磷和亚甲基蓝10%48h LC50浓度进行暴露实验,在0d、2d、4d和6d取肝胰腺组织和肠道组织做病理切片,得到染毒时间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的关系。扑草净暴露后4d和6d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出现了少量小管结构破坏,管壁细胞缺失,肠道粘膜层的上皮细胞溶解量增多,胞质呈空泡状。辛硫磷暴露4d和6d后,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组织有肝管排列疏松,管壁不完整,细胞缺失,少量管壁细胞脱落入管腔等现象;肠道组织也出现了大面积溶解,局部可见上皮细胞脱落等不良现象。随着亚甲基蓝暴露时间增加,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都出现了组织病变越严重,在暴露后4d、6d肝胰腺组织的部分肝管结构破坏,细胞缺失,少量管壁细胞坏死,胞核固缩深染或碎裂溶解;肠道组织在暴露6d后,黏膜层上皮完全丧失,肠腔内可见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3.使用转录组测序方式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深入研究辛硫磷、扑草净和亚甲基蓝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通过GO富集分析、KEGG pathway富集分析,RT-PCR验证后可知,辛硫磷处理组差异表达基因有131个上调基因,318个下调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是:氨基酸代谢、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扑草净处理组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11个上调基因,74个下调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是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细胞运输和分解代谢;亚甲基蓝处理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31个,下调基因8个,主要富集的通路是物质代谢通路中的氨基酸代谢,药物代谢通路中的细胞色素P450,这些通路都与细胞的凋亡有关。本实验通过转录组方式探究了辛硫磷、扑草净和亚甲基蓝在凡纳滨对虾中的代谢途径,为3种药物在凡纳滨对虾中的毒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祝文亮[6](2021)在《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作为我国新兴的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规模逐年扩大。黄姑鱼仔、稚鱼的营养生理学研究较少,尚无适宜的专用微颗粒饲料,导致其稚鱼转饵阶段成活率低。本研究以黄姑鱼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营养学、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等方法,比较生物饵料与不同磷脂水平的微颗粒饲料对黄姑鱼稚鱼及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用25日龄(体重为0.005 g,全长为0.53 cm)的黄姑鱼稚鱼进行实验,实验分为5组,以磷脂强化12小时的卤虫作为对照组(生物饵料组,Live prey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大豆磷脂为阴性对照组(磷脂实测值3.84%,PL0组),以大豆磷脂添加4%(磷脂实测值6.71%,PL4组)、8%(磷脂实测值9.38%,PL8组)和12%(磷脂实测值12.21%,PL12组)为实验组,养殖周期为28天,期间在39、53 dph时进行取样,实验结果如下:1.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首先比较生物饵料和微颗粒饲料中的脂肪酸组成发现,随着饲料磷脂含量的增加,饲料中MUFA和n-6 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逐渐下降,而SFA、n-3 PUFA和n-3 LC-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逐渐上升。随着卤虫强化时间增加,其SFA和n-6 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呈上升趋势,MUFA、n-3 PUFA以及DHA+EPA占总脂肪酸比例呈下降的趋势。饲料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卤虫和黄姑鱼鱼卵,其中在总氨基酸指标上,饲料>鱼卵>卤虫;饲料与卤虫牛磺酸含量相近,均都高于鱼卵。在39 dph时,饲料磷脂添加显着提高了黄姑鱼稚鱼全长和体重,其中PL8组稚鱼全长显着高于生物饵料组(P<0.05),但与PL12组无显着差异(P>0.05);PL8组鱼体重显着高于PL4组,但与其它组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53 dph)对存活率统计发现,生物饵料组和PL12组的存活率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实验期间,黄姑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磷脂含量增加而显着升高,但PL0、PL4组的SGR显着低于生物饵料组(P<0.05),而PL8、PL12组SGR与生物饵料组无显着差异(P>0.05)。就全长、体长和体重指标而言,PL8组与生物饵料组相当(P>0.05);PL12组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且该组的肠道长度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随着磷脂含量的增加,PL12组全鱼SF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组全鱼的n-6 PUFA、n-3 PUFA和n-3 LC-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生物饵料组(P<0.05);生物饵料组全鱼DH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低于饲料组各组(P<0.05),生物饵料组的DHA占比仅为饲料组的10%左右,而生物饵料组的EP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饲料组(P<0.05)。随着饲料磷脂含量升高,饲料组黄姑鱼早期幼鱼全鱼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饲料组与生物饵料组无显着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饲料组牛磺酸含量显着低于生物饵料组(P<0.05)。2.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对39 dph和53 dph时各组的肠道组织切片分析发现,生物饵料组与PL8和PL12组的肠道结构相对完整,而PL0组和PL4组的肠道上皮细胞的数量较少,结构受损明显,呈萎缩的异常状态,出现明显的浆膜层脱落现象。分析53 dph各组的肠道结构发现,PL12组的肠道皱襞高度、肠道肌层厚度以及肠道绒毛周长比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生物饵料组的肠道皱襞高度与PL12组相当(P>0.05),而其肠道肌层厚度低于PL12组,与PL8组相当(P>0.05)。进一步通过AB-PAS染色、透射电镜以及扫描电镜分析各组的肠道组织结构。结果发现PL0组和PL4组染色偏紫色,表明这两组肠道内分泌的主要是中性粘蛋白或糖原;PL4组和PL8组的肠道内容物含有的大量的酸性蛋白,但其上皮细胞内几乎没有此类蛋白;PL12组和生物饵料组的固有层及整体染色较深,表明这两组的肠道组织和细胞内酸性蛋白分泌较多。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发现,PL8和PL12组的微绒毛密度与生物饵料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PL12组肠道微绒毛高度显着高于PL4和生物饵料组(P<0.05);通过扫描电镜发现,PL12组和生物饵料组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界限清晰,排列规则且紧密,且PL12组微绒毛表面具有大量的颗粒分泌物,分布一定的分泌孔,而生物饵料组则较少。3.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早期幼鱼肠道转录组表达影响的分析使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9个样品构建肠道c DNA文库,并进行转录组检测。比较了PL4组、PL12组及生物饵料组的肠道差异表达基因。PL12 VS.Live prey和PL12 VS.PL4两组分别挑选显着性前20的代谢通路制作气泡图,发现PL12组与生物饵料组相比,差异最显着的代谢通路为牛磺酸和亚硫磺酸代谢通路,在该代谢通路中,PL12组半胱氨酸双加氧酶、半胱氨酸亚磺酸脱羧酶、γ-谷氨酰转肽酶/谷胱甘肽水解酶显着上调,推测可能是由于PL12组相比生物饵料组牛磺酸合成和分解代谢增强。而PL12与PL4组相比,差异最显着的代谢通路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PL12组被上调的有磷脂酸磷酸酶、乙醇胺磷酸转移酶和二酰甘油胆碱磷酸转移酶,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饲料中高水平磷脂添加增强了磷脂的周转代谢;另外,脂肪酸氧化供能关键基因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表达量上升,表明饲料中高水平磷脂添加增加了肠道对脂肪酸的利用,这可能是高水平磷脂改善肠道结构的原因之一。

吴振超[7](2020)在《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益生菌制剂的菌种多数筛选自畜禽动物肠道或者其生存环境中,这类益生菌在鱼类肠道中的粘附定植效果较差,导致它们对鱼类的益生作用并不理想。因此,从鱼类肠道中筛选鱼源益生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吉林省特色经济鱼类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Dybowski,1869)为研究对象,从其肠道分离筛选具有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力的益生菌,通过产酶能力检测、体外抑菌试验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产酶能力强的细菌,进一步通过检测细菌的耐高温能力、耐酸性能力、耐胃液能力、耐肠液能力、耐胆盐能力及菌株安全性对细菌益生特性作出评价,并通过体外粘附模型研究了潜在益生菌的粘附能力和粘附机制。相关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从健康洛氏鱥肠道分离出214株细菌,其中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的细菌86株,占40.19%;产淀粉酶的细菌53株,占24.77%;产脂肪酶的细菌47株,占21.96%;能同时产三种酶的细菌28株,占13.08%。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了15株产酶能力较强的细菌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然后根据拮抗试验结果筛选出10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法测定这10株细菌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最终筛选出8株产酶能力和拮抗病原菌能力较强,且携带耐药因子较少的细菌作为潜在益生菌,分别命名为LSG1-1、LSG2-1、LSG2-3-2、LSG2-5、LSG2-8、LSG3-3、LSG3-7和LSG3-8。试验二: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8株潜在益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SG1-1、LSG2-1、LSG2-3-2、LSG2-5、LSG2-8、LSG3-3、LSG3-7和LSG3-8分别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 il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 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和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具有最高的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后最终鉴定8株细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阿氏芽孢杆菌和莫海威芽孢杆菌。试验三:体外模拟鱼类肠道消化环境检测细菌的益生特性。通过细菌的耐高温试验、耐酸性试验、耐胆盐试验、耐胃液试验、耐肠液试验和安全性检测试验对细菌的益生特性作出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各菌株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LSG2-1和LSG2-8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而LSG2-3-2和LSG3-6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7耐酸能力显着较高(P<0.05),LSG2-5耐酸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7对胃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高(P<0.05),LSG2-1和LSG3-8对胃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2-5对肠液耐受能力较高(P<0.05),LSG3-8的对肠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6对胆盐的耐受能力较高(P<0.05),LSG2-3-2对胆盐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菌株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对洛氏鱥均有很好的安全性。试验四:采用洛氏鱥的肠道黏液蛋白建立体外肠道黏液蛋白模型,结合荧光标记物hoechst3325标记细菌法,检测了8株潜在益生菌对洛氏鱥肠道黏液蛋白的粘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LSG1-1的粘附率为10%,LSG2-1的粘附率为16%,LSG2-3-2粘附率为18%,LSG2-5粘附率为35%,LSG2-8粘附率为36%,LSG3-6粘附率为24%,LSG3-7粘附率为34%,LSG3-8粘附率为33%。再以高碘酸钠、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分别修饰各细菌及洛氏鱥肠道黏液蛋白,分析各细菌表面凝集素和肠道黏液蛋白上粘附受体的主要性质,结果显示:LSG1-1、LSG2-1、LSG2-5、LSG2-8、LSG3-6和LSG3-7细胞表面凝结素主要表现出的是糖蛋白性质,而LSG2-3-2和LSG3-8菌株细胞表面的凝结素主要表现出蛋白质性质;LSG1-1、LSG2-3-2、LSG2-5、LSG2-8和LSG3-6在黏液蛋白中的粘附受体为蛋白质类物质,而LSG2-1、LSG3-7和LSG3-8在黏液蛋白中的粘附受体为糖蛋白类物质。最后分别采用排斥、竞争和取代试验研究了8株潜在益生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2株病原菌的粘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竞争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而LSG1-1和LSG2-1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排斥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LSG3-8和LSG2-8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取代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LSG3-7和LSG2-8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试验最终筛选出8株洛氏鱥源芽孢杆菌,均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其中LSG3-3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LSG3-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LSG3-8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均是首次在鱼体内筛选出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洛氏鱥益生菌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菌株参考和科学依据。

钟志文[8](2020)在《饲料中使用甜菜碱和乌贼膏对黑鲷生长与游泳行为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工厂集约型福利化水产养殖中,主要由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来反馈鱼群行为。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养殖环境所限,计算机识别鱼群状态的精确度还不高,因此基于鱼群摄食行为反馈的福利化/精准化投喂是当前生产管理中的难题。本试验以黑鲷为研究对象,探究投喂以甜菜碱与乌贼膏作为诱食剂情况下的人工饲料,对黑鲷幼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体组成与游泳行为的影响,包括摄食频率、游动速度、加速度、抢食状态和游动角度等的摄食活跃程度指标。根据黑鲷营养需要研究报道,在等氮等能的前提下设计了 3种不同的饲料,对照组D1为未添加任何诱食剂组,试验组D2为添加0.5%甜菜碱组,试验组D3为添加4%乌贼膏组。随机选取180尾同一批次、个体大小相近的健康黑鲷幼鱼(初始体重为6.03±0.09g),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即每只试验鱼缸放养黑鲷20尾。试验用鱼缸容积350L、实际贮水量300L,在持续微流水与气石增氧条件下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D2组和D3组的黑鲷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D1组(P<0.05),且D2与D 3两试验组之间的WGR、SGR和FE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黑鲷的游泳行为在诱食剂的作用下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其中添加甜菜碱的D2组瞬时疾速冲刺速度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但各组间爆发游泳能力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2组与D3组在转角幅度上显着高于无诱食剂的D1组(P<0.05)。三试验组之间摄食次数与摄食时间均未有显着性差异。本试验对摄食过程前、中、后期鱼群的摄食行为进行观察。在试验结束后通过计算机识别,标定游速和转向角度,计算肠胃饱食指数、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并测定鱼体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是否使用诱食剂对黑鲷摄食前、中、后期的游速及转角均无显着性影响,但能有效扩大游速与转角上限值,促进视觉捕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器视觉捕捉的精准度,对自动化识别具有良好的反馈效果。然而根据速度的不同和游泳角度的变化判断,在诱食剂的作用下,黑鲷的摄食行为在摄食前潜伏期与摄食过程中有着显着性差异。摄食行为包括游速、转角、加速度与摄食活跃程度等指标都与采食量和特定生长率显着相关。不同进食阶段的结果显示,在所有摄食过程中,摄食行为与饲料中是否使用诱食剂显着相关。同时在工厂化养殖中使用添加诱食剂的饲料,能够增加黑鲷的摄食量,提高饲料效率。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王永利[9](2019)在《胆碱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碱是重要的维生素,在医学、材料科学、畜牧学等方面用途广泛,功能强大。胆碱盐酸盐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水产动物种类较多、情况复杂,因此在对胆碱功能认知的基础上,还需对特定水产动物日粮中添加量进行精准研究,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与使用效果的目标。

袁璐,任玉琴[10](2019)在《大豆磷脂油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豆磷脂油作为一种公认安全且来源广泛的饲料添加剂,具有促生长、抗氧化、促进脂类代谢等功能。本文主要通过对大豆磷脂油在水产、猪、家禽及反刍动物饲料中的作用及机理进行论述,以便更深入的研究大豆磷脂油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及最适宜添加量。

二、磷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海带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带的营养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1.1.1 海带的养殖概况及其营养成分
        1.1.2 海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 水产动物的肝脏健康
        1.2.1 肝脏损伤的原因
        1.2.2 植物来源添加剂在缓解肝脏损伤中的应用
    1.3 海带对水产动物肝脏健康的影响
        1.3.1 缓解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1.3.2 减少肝脏中过量脂肪蓄积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带对黑鲷生长、肌肉品质及肝脏健康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
        2.2.2 实验幼鱼来源及日常管理
        2.2.3 样品采集
        2.2.4 实验分析
        2.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海带对黑鲷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海带对黑鲷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2.3.3 海带对黑鲷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4 海带对黑鲷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5 海带对黑鲷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海带对黑鲷生长性能的影响
        2.4.2 海带对黑鲷肠道消化酶活的影响
        2.4.3 肌肉营养成分及物理品质
        2.4.4 肝脏组织学及血清生化指标
    2.5 小结
第三章 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饲料中添加海带对黑鲷肝脏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转录组分析
        3.2.2 代谢组分析
        3.2.3 qPCR的验证
    3.3 结果
        3.3.1 转录组分析结果
        3.3.2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3.3.3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生长、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幼鱼来源及日常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实验分析
    4.3 结果
        4.3.1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肝脏组织的影响
        4.3.3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4.3.4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5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背肌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肝脏结构的影响
        4.4.3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4.4.5 海带水提物、醇提物对黑鲷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饲料中添加海带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对黑鲷肝脏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转录组分析
        5.2.2 代谢组分析
        5.2.3 qPCR的验证
    5.3 结果
        5.3.1 转录组分析结果
        5.3.2 代谢组分析结果
        5.3.3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影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豹纹鳃棘鲈养殖业发展状况概述
        1.1.1 豹纹鳃棘鲈养殖面临的问题
        1.1.2 豹纹鳃棘鲈养殖中细菌性疾病解决办法
        1.1.2.1 化学药物法
        1.1.2.2 疫苗法
        1.1.2.3 生物控制法
    1.2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1.2.1 乳酸菌的概述
        1.2.1.1 乳酸菌的定义
        1.2.1.2 乳酸菌的分类
        1.2.1.3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1.2.2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机制
        1.2.2.1 营养功能
        1.2.2.2 提高宿主免疫力
        1.2.2.3 抑菌作用
        1.2.2.4 改善宿主肠道菌群
        1.2.3 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概况
        1.2.3.1 在鱼类中应用
        1.2.3.2 在虾类中应用
        1.2.3.3 在水产养殖中其他应用
    1.3 鱼类肠道研究概况
        1.3.1 鱼类肠道菌群组成与数量
        1.3.2 鱼类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
        1.3.3 肠道代谢组学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唾液乳杆菌GZPH2对豹纹鳃棘鲈体表及肠道菌群的传统细菌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培养基及溶液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酸菌制备
        2.3.2 豹纹鳃棘鲈养殖及饵料制备
        2.3.3 取样
        2.3.3.1 豹纹鳃棘鲈体表粘液采集
        2.3.3.2 豹纹鳃棘鲈肠道内容物样品采集
        2.3.4 豹纹鳃棘鲈体表及肠道TCB和 TCV计数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豹纹鳃棘鲈生长表现
        2.4.2 豹纹鳃棘鲈体表粘液TCB和 TCV计数
        2.4.3 豹纹鳃棘鲈肠道内容物TCB和 TCV计数
        2.4.4 豹纹鳃棘鲈肠道乳酸菌计数
        2.4.5 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唾液乳杆菌GZPH2对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影响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选取
        3.3.2 总DNA提取和检测
        3.3.3 豹纹鳃棘鲈肠道16S r DNA V3-V4 区序列扩增
        3.3.4 PCR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3.3.5 构建PE文库及Illumina测序
        3.3.6 序列处理与分析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测序信息统计
        3.4.2 肠道微生物稀释曲线
        3.4.3 肠道菌群结构的Alpha多样性分析
        3.4.4 物种Veen图分析
        3.4.4.1 基于OTU的样本分布Veen图
        3.4.4.2 共享OTU门水平上的分类
        3.4.5 肠道菌群结构的Beta多样性分析
        3.4.5.1 样本层级聚类分析
        3.4.5.2 PCoA分析
        3.4.6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3.4.6.1 纲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分析
        3.4.6.2 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分析
        3.4.7 相关性分析
        3.4.8 功能预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唾液乳杆菌GZPH2对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
        4.3.2.1 色谱条件
        4.3.2.2 质谱条件
        4.3.3 样品质控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总离子色谱图
        4.4.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4.4.2.1 数据预处理
        4.4.2.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比较
        4.4.2.3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的相关及综合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附件

(3)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不同致病因素响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及其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1.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1.2 凡纳滨对虾免疫系统
        1.1.3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免疫研究进展
        1.1.4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与肠道关联性研究进展
    1.2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致病因素
        1.2.1 黄曲霉毒素B1(AFB1)
        1.2.2 高密度养殖
        1.2.3 副溶血弧菌
    1.3 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转录组学
        1.3.2 蛋白质组学
        1.3.3 代谢组学
        1.3.4 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态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投喂黄曲霉毒素B1(AFB1)响应机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虾及养殖实验
        2.2.2 攻毒实验及实验饲料制备
        2.2.3 生长指标测定
        2.2.4 肝胰腺和肠道显微结构观察
        2.2.5 肝胰腺和肠道基因表达测定
        2.2.6 肝胰腺和肠道酶活性测定
        2.2.7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2.2.8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9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2.2.10 微生物16S r 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2.2.11 微生物16S测序数据分析
        2.2.1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AFB1 对虾生长的影响
        2.3.2 AFB1 对肝胰腺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2.3.3 AFB1 对肝胰腺和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4 AFB1 对肝胰腺和肠道消化系统的影响
        2.3.5 AFB1 对肝胰腺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6 AFB1 对肝胰腺和肠道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2.3.7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2.3.8 AFB1 对肝胰腺和肠道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2.3.9 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应答AFB1 的潜在通路
        2.3.10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2.3.11 AFB1 对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高密度养殖以及在高密度条件下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响应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虾及养殖实验
        3.2.2 不同密度养殖实验设计
        3.2.3 副溶血弧菌E1(VPE1)的制备及攻毒实验
        3.2.4 生长指标测定
        3.2.5 肝胰腺和肠道显微结构观察
        3.2.6 肝胰腺和肠道基因表达测定
        3.2.7 肝胰腺和肠道酶活性测定
        3.2.8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2.9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0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2.11 微生物16S r 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3.2.12 微生物16S测序数据分析
        3.2.1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高密度养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3.3.2 高密度养殖及VPE1 感染对肝胰腺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3.3.3 高密度养殖及VPE1 感染对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3.3.4 高密度养殖及VPE1 感染对肝胰腺和肠道消化系统的影响
        3.3.5 高密度养殖及VPE1 感染对肝胰腺和肠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3.6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3.3.7 比较转录组分析肝胰腺响应高密度养殖及VPE1 感染的分子机制
        3.3.8 比较转录组分析肠道响应高密度养殖及VPE1 感染的分子机制
        3.3.9 高密度养殖对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响应VPE1 感染的影响
        3.3.10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3.11 高密度养殖和VPE1 感染对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副溶血弧菌 E1(VPE1)感染响应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虾及养殖实验
        4.2.2 副溶血弧菌E1(VPE1)的制备及攻毒实验
        4.2.3 生长指标测定
        4.2.4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4.2.5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
        4.3.1 副溶血弧菌E1(VPE1)感染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4.3.2 副溶血弧菌E1(VPE1)感染对肝胰腺和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4.3.3 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响应副溶血弧菌E1(VPE1)感染的潜在通路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与肠道响应不同致病因素潜在关联性的初步探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
        5.3.1 GO功能富集分析肝胰腺和肠道的潜在关联性
        5.3.2 KEGG通路富集分析肝胰腺和肠道的潜在关联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应答AFB1 感染的潜在通路
附录二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肝胰腺免疫响应VPE1 感染的差异表达基因
附录三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肠道免疫响应VPE1 感染的差异表达基因
附录四 肝胰腺免疫应答VPE1 感染的潜在通路
附录五 肠道免疫应答VPE1 感染的潜在通路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芽孢杆菌及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和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芽孢杆菌特性的体外研究
        2.2.2 芽孢杆菌安全性分析
        2.2.3 复方中药配合饲料的效果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商业芽孢杆菌特性的体外研究
        3.1.1 候选芽孢杆菌分子鉴定及分型
        3.1.2 芽孢杆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3.1.3 芽孢杆菌对纤维素的溶解活性
        3.1.4 温度对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3.1.5 氧气-温度条件对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3.1.6 芽孢杆菌自聚集和细胞表面疏水性分析
        3.1.7 芽孢对高温、低pH和10%胆汁酸盐的耐受
    3.2 商业芽孢杆菌安全性评价
        3.2.1 芽孢杆菌的溶血活性
        3.2.2 芽孢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3.2.3 B14和B40株对小鼠的致病性
        3.2.4 B14和B40株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表现的影响
        3.2.5 B14和B40株对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
        3.2.6 B14和B40株对克氏原螯虾肠内容物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影响
    3.3 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
        3.3.1 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
        3.3.2 复方中药对肝胰腺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3 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基因转录的影响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Real time PCR验证
4 讨论
    4.1 商业化芽孢杆菌的益生特性
    4.2 商业化芽孢杆菌的安全性
    4.3 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扑草净、亚甲基蓝和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的毒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化合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1.1 抗菌消毒剂类
        1.2 除草剂类
        1.3 环境改良剂类
        1.4 杀虫剂
        1.5 麻醉剂
    2.转录组学在水产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3.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18种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实验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受试动物
        1.1.2 供试试剂
        1.1.3 试验方法
        1.1.4 LC50测定
    1.2 结果与分析
        1.2.1 18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
        1.2.2 18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的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回归方程
    1.3 讨论
第二章 亚甲基蓝、扑草净、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组织病理学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受试动物
        2.1.2 供试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3种药物对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3 结论
        2.3.1 扑草净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
        2.3.2 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
        2.3.3 亚甲基蓝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
第三章 亚甲基蓝、扑草净、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转录组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试动物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及质控统计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3 GO功能富集分析
        3.2.4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2.5 RT-PCR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2.6 RT-PCR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3 讨论
        3.3.1 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的代谢过程的改变
        3.3.2 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相关代谢通路变化的分析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磷脂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磷脂的生物学特征
        1.2.1 磷脂的结构与组成
        1.2.2 磷脂的理化性质
        1.2.3 磷脂的来源
        1.2.4 磷脂的功能
    1.3 磷脂代谢
        1.3.1 磷脂合成
        1.3.2 磷脂的分解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及早期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配方
        2.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2.2.3 测量和取样
        2.2.4 营养成分分析
        2.2.5 饲料及黄姑鱼稚鱼全鱼脂肪酸测定
        2.2.6 饲料及黄姑鱼稚鱼全鱼氨基酸测定
        2.2.7 磷脂的测定
        2.2.8 计算公式
        2.2.9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饲料、黄姑鱼鱼卵和强化卤虫的脂肪酸组成
        2.3.2 饲料磷脂的添加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3.3 饲料磷脂添加对黄姑鱼早期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4 饲料、卤虫和黄姑鱼鱼卵氨基酸组成
        2.3.5 饲料大豆卵磷脂含量对黄姑鱼早期幼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6 相关性和PCA分析
    2.4 讨论
        2.4.1 饲料、黄姑鱼鱼卵和强化卤虫脂肪酸的组成
        2.4.2 饲料磷脂的添加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4.3 饲料磷脂添加对黄姑鱼早期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饲料大豆卵磷脂含量对黄姑鱼早期幼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4.5 相关性和PCA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生物饵料和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配方
        3.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肠道常规组织切片
        3.2.5 肠道电镜透射切片
        3.2.6 肠道扫描电镜切片
        3.2.7 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染色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黄姑鱼仔、稚鱼消化道发育观察
        3.3.2 生物饵料和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3.3.3 黄姑鱼早期幼鱼肠道透视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3.4 讨论
        3.4.1 黄姑鱼仔、稚鱼消化道形态发育观察
        3.4.2 饲料磷脂的添加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黄姑鱼早期幼鱼肠道的转录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饲料配方
        4.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RNA提取与检测
        4.2.5 测序和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测序数据评估与注释
        4.3.2 差异基因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结果

(7)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Symbol description)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现状及危害
    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2.1 益生菌的定义
        2.2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与研究
        2.3 益生菌的作用及机理
    3 益生菌常用种类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4.1 益生菌种缺乏
        4.2 活菌制剂易失活
        4.3 菌种在体内耐受性差
        4.4 难以形成优势菌群
        4.5 益生菌的安全性
        4.6 作用机理不清晰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益生特性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粘附机制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饲料中使用甜菜碱和乌贼膏对黑鲷生长与游泳行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诱食剂在国内外研究过程中的研究现状
    1.3 水产诱食剂的研究方法
        1.3.1 对比试验
        1.3.2 电生理学方法
        1.3.3 数字模拟法
    1.4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
        1.4.1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历史
        1.4.2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方法
    1.5 水产诱食剂的应用价值
    1.6 黑鲷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营养研究进展
        1.6.1 黑鲷的生物学特征
        1.6.2 黑鲷的营养研究进展
    1.7 甜菜碱的介绍
    1.8 乌贼膏的介绍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对象
        2.1.2 试验饲料
        2.1.3 试验环境
    2.2 试验方法
        2.2.1 行为试验
        2.2.2 摄食活跃度试验
        2.2.3 样品的采集
        2.2.4 行为数据的收集及其量化
        2.2.5 样品的分析
        2.2.6 行为数据分析
    2.3 试验指标
        2.3.1 摄食试验指标
        2.3.2 饲料指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3.2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全鱼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3.3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3.3.1 摄食量与摄食次数
        3.3.2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游速的影响
        3.3.3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转角的影响
        3.3.4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饱肠胃指数的影响
4 讨论
    4.1 甜菜碱对黑鲷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4.2 甜菜碱对黑鲷幼鱼全鱼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4.3 乌贼膏对黑鲷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4.4 乌贼膏对黑鲷幼鱼全鱼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4.5 诱食剂对黑鲷幼鱼摄食活跃度的影响
5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9)胆碱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碱化学性质
    1.1 胆碱及氯化胆碱化学性质简介
    1.2 氯化胆碱在日粮添加中应注意的问题
2 胆碱与水产动物健康
3 胆碱与脂类物质代谢
4 胆碱可作为甲基供体
5 胆碱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及使用方法
6 展望

(10)大豆磷脂油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磷脂的主要成分
2 大豆磷脂的生理功能
3 大豆磷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 大豆磷脂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4.1 大豆磷脂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
    4.2 大豆磷脂在育肥猪日粮中的应用
    4.3 大豆磷脂在母猪、种猪日粮中的应用
5 大豆磷脂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
    5.1 大豆磷脂在蛋鸡日粮中的应用
    5.2 大豆磷脂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
6 大豆磷脂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
7 展望

四、磷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带对黑鲷肝脏健康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余传启. 汕头大学, 2021(01)
  • [2]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影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D]. 曹青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不同致病因素响应机制的研究[D]. 王依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4]芽孢杆菌及复方中药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及机制[D]. 唐庆权.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扑草净、亚甲基蓝和辛硫磷对凡纳滨对虾的毒理研究[D]. 周桂娴.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6]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祝文亮.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2)
  • [7]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D]. 吴振超.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饲料中使用甜菜碱和乌贼膏对黑鲷生长与游泳行为影响[D]. 钟志文. 浙江大学, 2020(01)
  • [9]胆碱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永利. 饲料研究, 2019(09)
  • [10]大豆磷脂油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袁璐,任玉琴. 中国饲料, 2019(17)

标签:;  ;  ;  ;  ;  

磷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