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结构性状论文_王凤丽,陶诗顺,鲁有均,江谧,姚红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结构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高粱,结构,株型,亲本,平均值,世代。

穗结构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丽,陶诗顺,鲁有均,江谧,姚红琼[1](2013)在《穴栽株数对超长龄秧迟栽杂交稻成穗结构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冈优725、天龙优540、川农优527、Q优6号和Ⅱ优498等5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在旱育超长龄秧迟栽条件下,研究了穴栽株数对水稻成穗结构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长龄秧迟栽条件下,壮秧单株每穴总穗数最多,其中二次分蘖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穴栽株数对水稻穗部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大,壮秧单株与弱秧单株或多株相比差异不显着。壮秧单株的生物产量、实粒重和收获指数都高于弱秧单株或多株处理。(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高士杰,刘晓辉,李继洪[2](2007)在《高粱高产育种应重视株型和穗结构性状的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高粱高产育种株型和穗结构性状改良问题。通过株型改良可改善形态、降低株高、增加密度、增强抗倒性、提高收获指数。但只注重株型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株型与产量性状和穗性状结合,注重形态与机能结合。穗性状改良有利于增加穗粒数,提高穗粒重,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株型改良和穗性状改良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7年03期)

高士杰[3](1993)在《高粱杂交种穗结构性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粱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粒重和穗数决定的。穗数是人为控制的栽培因素,当密度一定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穗粒重的大小。穗粒重是由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因素决定的。研究表明,千粒重遗传力高,稳定性强,目前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现阶段高粱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1993年01期)

高士杰[4](1992)在《高粱穗结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两个单交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6个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值分析。估算了a、d、aa、ad和dd各类基因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和平方和百分比。分析表明,世代间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大小取决于杂交双亲。一级枝梗和穗轴长两个性状的加性效应比例占60%以上,二级枝梗的显性率最高(48.76%),其次是加性效应(42.49%)。一、二级枝梗的上位效应占10%左右,穗轴长的上位效应占32.41%。可见,上位效应对穗结构性状的遗传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92年02期)

高士杰[5](1988)在《高粱穗结构性状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5×5全互交(格里芬方法Ⅰ)资料,分析了高梁穗长、一级枝梗数、穗轴长等3个性状的数量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3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分布是不均衡的。机收3A和3092A含有较多的显性基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1988年01期)

穗结构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阐述了高粱高产育种株型和穗结构性状改良问题。通过株型改良可改善形态、降低株高、增加密度、增强抗倒性、提高收获指数。但只注重株型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株型与产量性状和穗性状结合,注重形态与机能结合。穗性状改良有利于增加穗粒数,提高穗粒重,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株型改良和穗性状改良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方向和主要任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结构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凤丽,陶诗顺,鲁有均,江谧,姚红琼.穴栽株数对超长龄秧迟栽杂交稻成穗结构和穗部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

[2].高士杰,刘晓辉,李继洪.高粱高产育种应重视株型和穗结构性状的改良[J].种子.2007

[3].高士杰.高粱杂交种穗结构性状的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3

[4].高士杰.高粱穗结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2

[5].高士杰.高粱穗结构性状的遗传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88

论文知识图

穗部结构相关性状示意图2 杂交早稻产量通径图通径分析结果: 杂...2.2直立穗突变体与蜀恢498(民4...群体中表现型差异较大的两个株系种种植方式对花优14茎蘖动态的影响穗部性状在亚种类型间的变化

标签:;  ;  ;  ;  ;  ;  ;  

穗结构性状论文_王凤丽,陶诗顺,鲁有均,江谧,姚红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