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基黄原酸钠论文-李和平,张俊,龚俊,柴建启,武晋雄

乙基黄原酸钠论文-李和平,张俊,龚俊,柴建启,武晋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基黄原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原酸酯化氰乙基木薯淀粉,合成,复合改性

乙基黄原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李和平,张俊,龚俊,柴建启,武晋雄[1](2019)在《交联AA/AM-g-黄原酸酯化氰乙基木薯淀粉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新型复合淀粉衍生物及其在精细化工、医药、重金属絮凝剂和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以木薯淀粉(CS)为起始原料,丙烯腈(AN)为醚化剂,在催化剂Na OH和无水Na2SO4作用下合成氰乙基木薯淀粉(CECS);再以CS2为酯化剂,硫酸镁为稳定剂,催化合成黄原酸酯化氰乙基木薯淀粉(XCECS);然后以(NH4)2S2O8/NaHSO3为引发剂,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混合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内交联剂,经接枝、交联改性合成交联AA/AM-g-黄原酸酯化氰乙基木薯淀粉(AA/AM-XCECS)。考察了反应条件对醚化取代度(DS)、含硫量、接枝率(G)和接枝效率(GE)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DTG)和元素分析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AN(体积,m L)与CS(质量,g)比为2.0:4.0,催化剂和CS的质量比为0.063,温度50℃下反应5.0 h时,CECS的DS为0.110;当CS2(体积,m L)与CECS(质量,g)比为2.0:4.0,Na OH与CECS的质量比为0.025,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5%,温度30℃下反应2.5 h时,XCECS的含硫量为5.76%;当XCECS与单体的质量比在1.0:0.8,XCECS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比在1.00:0.01,引发剂浓度8%,温度50℃下反应时间2.5h时,接枝共聚物AA/AM-XCECS的接枝率达70.01%,接枝效率可达89.97%。(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9年01期)

危燕,郭瑞泉,陈明森,张发爱[2](2017)在《以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为链转移剂的PMMA-b-PS的可逆加成断链转移自由基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作为链转移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可逆加成断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并将得到的产物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加入第二单体苯乙烯(St)进行扩链反应,制备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PMMA-b-PS嵌段共聚物进行分析表征。研究表明,第二单体St与大分子链转移剂发生了共聚,形成了嵌段共聚物;制备所得PMMA-b-PS嵌段共聚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初始热分解温度明显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介于PMMA与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9期)

邢奕,王志强,李益飞,洪晨,沈茜[3](2017)在《不同粒度CuO及与乙基黄原酸钾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氧化铜不同于常规的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害.本次通过向土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纳米氧化铜(N CuO)和微米氧化铜(M Cu0)(0,50,200,800,1600mg/kg干土)观察它们对土壤脲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同寸,进一步研究了N CuO和M CuO分别与乙基黄原酸钾(PEX)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N CuO较M CuO对脲酶活性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只有M CuO浓度为1600mg/kg对脲酶的影响较明显.N CuO对脲酶活性的抑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或刺激细菌产生活性氧,造成细菌细胞的衰退有关,N CuO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较大.N CuO与PEX复合污染加剧了N CuO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使脲酶的活性大幅度降低,细菌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N CuO及其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歩研究.通过比较研究N CuO和M CuO的生态毒性,纳米颗粒的生态毒性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裴洋[4](2016)在《浅谈丁基黄原酸钠的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实践浅谈丁基黄原酸钠的生产。(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35期)

肖文革,牛飞,王立,宋国顺[5](2016)在《正丁基黄原酸钠干燥品的生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丁基黄原酸钠粒状产品是一种主要的硫化矿捕收剂。由于其捕收能力较强,在矿石浮选中有较好的选择性能,因此也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但其干燥工艺生产过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产品质量。通过反复试验调整,确定出正丁基黄原酸钠粒状产品生产的工艺控制条件,为正丁基黄原酸钠粒状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完备的工艺操作依据,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品工艺操作规程。(本文来源于《有色矿冶》期刊2016年03期)

樊文景,王秀东,王梓屹,焦真[6](2016)在《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以氢氧化钾、二硫化碳、2-溴丙酸乙酯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经两步反应,成功制备了黄原酸酯链转移剂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对第2步合成利用正交实验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料摩尔比(乙基黄原酸钾与2-溴丙酸乙酯的摩尔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产率的优化条件是乙基黄原酸钾与2-溴丙酸乙酯的摩尔比1.1∶1,反应时间为12 h,反应温度为55℃。各因素对合成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产率的影响按大小排列分别为:温度>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两步总收率可达62.2%,远高于文献报道的47.0%。(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谢小莉,黄曦[7](2014)在《链转移剂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OH、CS2和2-溴代丙酸乙酯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RAFT聚合链转移剂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确证所制备最终产物为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4年08期)

曲志强[8](2013)在《二乙胺基乙基黄原酸钾的合成及浮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捕收剂二乙胺基乙基黄原酸钾的合成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二乙胺、一氯乙醇、二硫化碳、氢氧化钾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20℃,二乙氨基乙醇、二硫化碳、氢氧化钾摩尔比为1∶1.05∶1.1、反应时间1.5h条件下,反应合成出产率达90%的二乙胺基乙基黄原酸钾,并进行了浮选试验,获得锌精矿品位52.09%,回收率90.15%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有色矿冶》期刊2013年06期)

马鑫,钟宏,王帅,胡元,肖静晶[9](2012)在《溶剂法合成异丁基黄原酸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丁醇、氢氧化钠、二硫化碳为原料,在溶剂二氯甲烷中合成异丁基黄原酸钠,经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所得产物即为目标产物.考察了物料配比、溶剂用量、合成温度、合成时间等因素对产物纯度、产率的影响,得出优化工艺条件为:n[(CH3)2CHCH2OH]∶n(NaOH)∶n(CS2)=1∶1∶1.05,二氯甲烷用量为异丁醇体积的2.5倍,温度25℃左右,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异丁基黄原酸钠的产率可达93.92%,纯度可达87.78%.(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李文艳,罗延谷[10](2011)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乙基黄原酸钾》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基黄原酸钾在301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酸性条件下,乙基黄原酸钾能迅速分解,同时其吸收峰消失。根据此特性,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生产废水中乙基黄原酸钾的含量。以待测废水样作背景校正,可以有效的消除干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 g/L,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18m g/L。水样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3%。加标回收率为98.65%—102.3%。该方法具有线性关系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11年04期)

乙基黄原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作为链转移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可逆加成断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并将得到的产物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加入第二单体苯乙烯(St)进行扩链反应,制备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PMMA-b-PS嵌段共聚物进行分析表征。研究表明,第二单体St与大分子链转移剂发生了共聚,形成了嵌段共聚物;制备所得PMMA-b-PS嵌段共聚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初始热分解温度明显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介于PMMA与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基黄原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李和平,张俊,龚俊,柴建启,武晋雄.交联AA/AM-g-黄原酸酯化氰乙基木薯淀粉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9

[2].危燕,郭瑞泉,陈明森,张发爱.以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为链转移剂的PMMA-b-PS的可逆加成断链转移自由基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3].邢奕,王志强,李益飞,洪晨,沈茜.不同粒度CuO及与乙基黄原酸钾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7

[4].裴洋.浅谈丁基黄原酸钠的生产[J].化工管理.2016

[5].肖文革,牛飞,王立,宋国顺.正丁基黄原酸钠干燥品的生产工艺研究[J].有色矿冶.2016

[6].樊文景,王秀东,王梓屹,焦真.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工艺优化[J].应用化工.2016

[7].谢小莉,黄曦.链转移剂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的合成[J].化学工程师.2014

[8].曲志强.二乙胺基乙基黄原酸钾的合成及浮选试验研究[J].有色矿冶.2013

[9].马鑫,钟宏,王帅,胡元,肖静晶.溶剂法合成异丁基黄原酸钠[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

[10].李文艳,罗延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乙基黄原酸钾[J].光谱实验室.2011

标签:;  ;  ;  

乙基黄原酸钠论文-李和平,张俊,龚俊,柴建启,武晋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