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水道论文和设计-陈文忠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水道,其包括入水管段与出水管段,在入水管段与出水管段之间嵌隔有滤网,在入水管段的内壁上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在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内壁上的第一隔板,在第二环状凹槽与滤网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内壁上的第二隔板。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下水道,有效解决了因污水中的固体垃圾大量堆积在下水道的截污层中而导致滤网堵塞的问题,有利于保证下水道的排污能力。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下水道,包括入水管段(1)与出水管段(2),在入水管段(1)与出水管段(2)之间嵌隔有滤网(21),其特征在于:在入水管段(1)的内壁上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在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一隔板(111),在第二环状凹槽(12)与滤网(21)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二隔板(121);第二隔板(121)的高度大于第一隔板(111)的高度;在第一隔板(1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滤孔(112),在第二隔板(12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滤孔(122);第一滤孔(112)的孔径大于第二滤孔(122)。

设计方案

1.一种下水道,包括入水管段(1)与出水管段(2),在入水管段(1)与出水管段(2)之间嵌隔有滤网(21),其特征在于:在入水管段(1)的内壁上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在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一隔板(111),在第二环状凹槽(12)与滤网(21)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二隔板(121);第二隔板(121)的高度大于第一隔板(111)的高度;在第一隔板(1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滤孔(112),在第二隔板(12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滤孔(122);第一滤孔(112)的孔径大于第二滤孔(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道,其特征在于:在第二隔板(121)的顶部设有尖端背向滤网(21)的弯钩(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水道,其特征在于:弯钩(13)在朝向滤网(21)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第二隔板(121)上的第三加强筋板(1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道,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111)在朝向第二隔板(121)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一加强筋板(1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道,其特征在于:第二隔板(121)在朝向滤网(21)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二加强筋板(12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水道。

背景技术

在日常家庭生活和商场、食堂、餐饮饭店宾馆乃至涉水食品生产过程中,经常是各种食用垃圾废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往阴沟和下水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现有公告号为CN104474768A的一种截污管,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的末端连接有一分隔板,分隔板将入水口末端分隔成上下两层,上层连接续流层,下层连接截污层,所述截污层中间向下凹陷,截污层出口处设有一滤网,滤网连接分隔层和出水口。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对比文件中的截污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因污水中的固体垃圾大量堆积在截污层中而导致滤网堵塞的情况,同时污水中的漂浮杂物也会堵塞住滤网的滤孔,从而大大影响了截污管的排污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水道,有效解决了因污水中的固体垃圾大量堆积在下水道的截污层中而导致滤网堵塞的问题,有利于保证下水道的排污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下水道,包括入水管段与出水管段,在入水管段与出水管段之间嵌隔有滤网,在入水管段的内壁上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在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内壁上的第一隔板,在第二环状凹槽与滤网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内壁上的第二隔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入水管段的内壁上沿轴向设置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使质量较大的杂质从污水中脱离出来,并沉积于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的底部,有利于减少这些质量较大的杂质因堆积在滤网前而造成滤网堵塞或破损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下水道的排污能力。在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之间设置第一隔板,并在第二环状凹槽与滤网之间设置第二隔板,有利于减少分别沉积在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中的杂质继续往滤网方向移动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隔板的高度大于第一隔板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隔板的高度大于第一隔板的高度,有利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对混在污水中的杂质进行分层阻挡,大大增强了该下水道对杂质的阻挡能力。质量较大的杂质受到的浮力较小,主要由第一隔板进行阻挡;质量相对较小的杂质受到的浮力较大,则主要由第二隔板进行阻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第二隔板的顶部设有尖端背向滤网的弯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二隔板可以将污水中的漂浮杂物例如塑料袋等提前拦截下来,减少因漂浮杂物堵塞住滤孔而导致下水道的排污能力下降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弯钩在朝向滤网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第二隔板上的第三加强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弯钩的抗弯折能力,有效减少了弯钩在勾取塑料垃圾时因刚度不足而发生弯折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弯钩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滤孔,在第二隔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滤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别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上开设第一滤孔与第二滤孔,使得流经的污水可以从第一滤孔与第二滤孔中穿过,有利于减少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对下水道通流能力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滤孔的孔径大于第二滤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隔板的作用是把污水中那些质量与体积都相对较大的杂质提前阻挡下来,若将第一滤孔的孔径设得小于或等于第二滤孔的孔径,则会增加第一隔板的负担,同时也会使第一隔板后面的第二隔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隔板在朝向第二隔板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入水管段内壁上的第一加强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第一隔板的抗弯折能力,有效减少了第一隔板在阻拦污水中含有的砂石时因刚度不足而发生弯折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第一隔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隔板在朝向滤网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入水管段内壁上的第二加强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第二隔板的抗弯折能力,有效减少了第二隔板在阻拦污水中含有的淤泥泥沙时因刚度不足而发生弯折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第二隔板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入水管段的内壁上沿轴向设置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使质量较大的杂质从污水中脱离出来,并沉积于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的底部,有利于减少这些质量较大的杂质因堆积在滤网前而造成滤网堵塞或破损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下水道的排污能力。此外,在第一环状凹槽与第二环状凹槽之间设置第一隔板,并在第二环状凹槽与滤网之间设置第二隔板,有利于减少分别沉积在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中的杂质继续往滤网方向移动的可能性。

2.通过在第二隔板的顶部设置弯钩,使得第二隔板可以将污水中的漂浮杂物例如塑料袋等提前拦截下来,减少因漂浮杂物堵塞住滤网的滤孔而导致下水道排污能力下降的可能性。

3.通过分别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上开设第一滤孔与第二滤孔,使得流经的污水可以从第一滤孔与第二滤孔中穿过,有利于减少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对下水道通流能力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水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水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入水管段;11、第一环状凹槽;111、第一隔板;112、第一滤孔;113、第一加强筋板;12、第二环状凹槽;121、第二隔板;122、第二滤孔;123、第二加强筋板;13、弯钩;131、第三加强筋板;

2、出水管段;2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与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下水道,包括入水管段1与出水管段2,在入水管段1与出水管段2之间嵌隔有滤网21。在本实施例中,在入水管段1的内壁上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其中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的剖切面均为倒梯形,且第二环状凹槽12位于第一环状凹槽11与滤网21之间。

参照图1与图2,在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一隔板11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隔板111的板面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一滤孔112,第一隔板111在朝向滤网21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一加强筋板113。

参照图1与图2,在第二环状凹槽12与滤网21之间设有垂直固定在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二隔板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1和第二隔板121相互平行,其中第二隔板121的高度大于第一隔板111的高度。

参照图1与图2,在第二隔板121的板面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滤孔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孔112与第二滤孔122的轴线均平行于入水管段1的轴线,第一滤孔112的孔径大于第二滤孔122。第二隔板121在朝向滤网21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入水管段1内壁上的第二加强筋板123。

参照图1与图2,在第二隔板121的顶部设有弯钩13。在本实施例中,弯钩13的尖端背向滤网21,弯钩13在朝向滤网21的一侧连接有固定于第二隔板121上的第三加强筋板131。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夹带杂质的污水从入水管段1流入,当污水流经第一环状凹槽11并流至第一隔板111时,污水中质量与体积都相对较大的砂石杂质被第一隔板111阻挡,从而沉积在第一环状凹槽11内。

污水中质量与体积都相对较小的泥沙杂质随污水穿过第一滤孔112后继续流往第二隔板121并被第二隔板121阻挡,从而沉积在第二环状凹槽12内。同时污水中的漂浮杂物会被第二隔板121的弯钩13勾住。最后经滤网21过滤后的污水从出水管段2流出下水道。

本实施例通过在入水管段1的内壁上沿轴向设置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使质量较大的杂质从污水中脱离出来,并沉积于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的底部,有利于减少这些质量较大的杂质因堆积在滤网21前而造成滤网21堵塞或破损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下水道的排污能力。此外,在第一环状凹槽11与第二环状凹槽12之间设置第一隔板111,并在第二环状凹槽12与滤网21之间设置第二隔板121,有利于减少分别沉积在第一环状凹槽11和第二环状凹槽12中的杂质继续往滤网21方向移动的可能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下水道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6807.2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98952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E03F3/04

专利分类号:E03F3/04

范畴分类:36B;

申请人:广东恒基隆建设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恒基隆建设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下西村上围工业区8号7楼1号办公室

发明人:陈文忠;陈凯玲;周淳波

第一发明人:陈文忠

当前权利人:广东恒基隆建设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下水道论文和设计-陈文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