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竭开发论文_周海燕,石洪福,刘斌,王记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衰竭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力学,靶标,收率,拮抗剂,特征,火山岩。

衰竭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燕,石洪福,刘斌,王记俊[1](2018)在《海上稠油油藏半衰竭水驱开发压力恢复速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窄河道稠油油田在恢复地层能量的同时,还要防止注入水水窜,针对该问题,利用petrol模拟器建立反映窄河道特点的精细地质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不同河道模式的压力恢复策略,推导出压力恢复速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宽厚比河道的合理压力恢复速度及合理注采比。研究结果表明,为抑制油井含水上升,压力恢复速度不宜过快,应保持在0.2~0.3 MPa/季度为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BZ油田,指导了125个注水段的增注措施,地层压力回升明显,油田日增油863 m~3/d,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研究成果对类似半衰竭水驱开发油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8年04期)

马都都[2](2018)在《储层衰竭式开发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饱和多孔介质岩石骨架的平衡方程和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连续性方程,给出了以单元节点位移和单元节点孔隙压力为未知量的储层流固耦合的非线性有限元增量方程。推导了流固耦合作用下储层开发过程中渗透率随体积应变、储层温度、孔隙压力变化的动态演化模型。最后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就此演化模型进行了场变量用户子程序二次开发,就一中心有一口采油井的油藏衰竭式开发过程实现了渗流与应力全耦合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较准确地描述了储层开发过程中渗流场、应变场、储层孔隙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对储层开发的长远规划以达到稳产与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8年04期)

孙清华,于金峰[3](2017)在《让衰竭式开发缓下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原油田完成的“低渗凝析气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项目通过集团公司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经过40多年开发的中原油田,凝析气藏成了开发瓶颈。按传统油气观念,许多凝析气藏为衰竭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7-06-28)

张国龙,何志强,朱建钧,曾庆恒,王朋久[4](2016)在《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影响因素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凝析气藏在衰竭式开采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制约着气藏的开发,研究其对采收率的作用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高温高压全直径岩心驱替装置,针对衰竭速度、束缚水饱和度、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这4种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室内岩心衰竭实验研究,得到其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这4种因素的影响下,凝析油的采收率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气的采收率波动范围不会太大。(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6年01期)

周春香[5](2015)在《低渗透小气顶油藏衰竭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气顶油藏衰竭式开发,由于地层能量不足,随着开发生产进行,油井产量递减快,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建议在地层亏空较大区块实施注水开发,改善开发效果;在井网不完善区块部署调整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对于储层物性较差区块实施压裂增产措施。该研究已取得较好的现场实施效果,对衰竭式开发小气顶油田二次开发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11期)

李良峰[6](2015)在《花3近临界态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动态特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3区块为福山凹陷西北部受叁条断层加持的扁鼻状构造油气藏。油藏流体为近临界态挥发油,探明地质储量轻质挥发油89×104t,天然气13.7×108m3。采用衰竭开发,到2014年3月,凝析油采出程度17.5,溶解气采出程度34.2;目前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仅为38,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为了进一步认识花3区块挥发油藏衰竭开采过程生产动态变化规律,进而明确开发后期提高油藏采收率主体技术,本文综合运用流体相态特征、生产指示曲线、生产井携液能力、动态储量计算、剩余开发潜力等多种动态分析方法开展花3区块开发动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发现花3区块开采过程具有从挥发油转变为凝析气的开采特征,地层中尚有70的凝析油未被采出,具有较大的剩余开发潜力,从而为开发后期采用循环注气恢复和保持一定压力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5年10期)

[7](2015)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展页岩气衰竭开采实验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研究院利用自身设计的页岩气衰竭开采实验方法,成功开展了焦页41-5井的变围压定流量的12组衰竭开采实验,明确了衰竭开采过程的"叁段式"产量变化特征,为认识矿场页岩气衰竭开采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田为国内第一个大型页岩气田,目前主要采用衰竭方式开发,而其产量影响因素、产量变化规律、工作制度制定、方案调整等,均需要通过室内岩心实验来佐证或提供依据。室内岩心实验工作由研究院负责,该院科研人员在没有实验方法可用和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潜心研究,(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毛开云,王恒哲,杨露[8](2015)在《抗心力衰竭药物开发的发展态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已逐渐升级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并成为众多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殊途同归的终末期表现。截至2015年5月10日,全球各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至少已经针对近285个靶标的671种抗心力衰竭治疗用药进行研发,文章就其中抗心力衰竭药物的主要靶标、开发企业及市场前景等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生物产业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韩甲胜,向小玲,吴让彬,方志斌,李斌[9](2015)在《火山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产能受控因素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开发特征及产能受控因素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有好多火山岩油藏已投入开发多年,由于火山岩油藏储层非均值性强,且裂缝及其发育,使得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难度大,注水效果差,注水开发对提高油藏采收率作用不大,所以90%以上的火山岩油藏都采用衰竭式开发。新疆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储量规模上,均在我国火山岩油藏中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新疆准噶尔盆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衰竭式开发实例,深入研究分析了火山岩衰竭式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表现及产能受控因素,为类似火山岩油藏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5年02期)

穆龙新,王瑞峰,吴向红[10](2015)在《苏丹地区砂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丹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中高孔渗砂岩油藏,投产以来利用天然能量衰竭式高速开发,形成了以"稀井高产、大压差生产、延迟加密和注水、快速回收投资"为特征的天然能量开发技术政策。H油田、FN油田和P油田分别为强底水稀油油田、强底水稠油油田和层状边水高凝油油田,在苏丹地区具有代表性。3个油田的开发特征表现为稀井高产、采油速度高、稳产时间短,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大段合采、层间矛盾突出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结合实验室研究、现场动态监测和方案研究等手段对开发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采油速度有利于提高合同期采出程度和采收率;根据原油流度范围部署稀井网,结合合同条款确定加密单井产量下限值有利于实现技术经济优化;利用隔夹层阻隔底水可延缓底水锥进,实现底水油田有效开发;层状高凝油油藏推迟注水不影响合同期采出程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5年03期)

衰竭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饱和多孔介质岩石骨架的平衡方程和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连续性方程,给出了以单元节点位移和单元节点孔隙压力为未知量的储层流固耦合的非线性有限元增量方程。推导了流固耦合作用下储层开发过程中渗透率随体积应变、储层温度、孔隙压力变化的动态演化模型。最后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就此演化模型进行了场变量用户子程序二次开发,就一中心有一口采油井的油藏衰竭式开发过程实现了渗流与应力全耦合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较准确地描述了储层开发过程中渗流场、应变场、储层孔隙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对储层开发的长远规划以达到稳产与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衰竭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海燕,石洪福,刘斌,王记俊.海上稠油油藏半衰竭水驱开发压力恢复速度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8

[2].马都都.储层衰竭式开发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8

[3].孙清华,于金峰.让衰竭式开发缓下来[N].中国石化报.2017

[4].张国龙,何志强,朱建钧,曾庆恒,王朋久.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影响因素实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

[5].周春香.低渗透小气顶油藏衰竭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J].石化技术.2015

[6].李良峰.花3近临界态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动态特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5

[7]..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展页岩气衰竭开采实验测试[J].江汉石油科技.2015

[8].毛开云,王恒哲,杨露.抗心力衰竭药物开发的发展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5

[9].韩甲胜,向小玲,吴让彬,方志斌,李斌.火山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产能受控因素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开发特征及产能受控因素研究为例[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5

[10].穆龙新,王瑞峰,吴向红.苏丹地区砂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

论文知识图

页岩油藏衰竭开发日产油和采收...一层一缝和一层两缝衰竭开发产量...衰竭开发与注气开发对比图一14井组模型衰竭开发方案模拟经...井组模型衰竭开发方案模拟经束...多段压裂水平井衰竭开发静态模...

标签:;  ;  ;  ;  ;  ;  ;  

衰竭开发论文_周海燕,石洪福,刘斌,王记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