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机支架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机支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右杆、上杆、左杆、下杆、左斜杆与右斜杆,右杆与左杆长度相等,上杆与下杆长度相等。所述上杆与下杆两端分别与右杆、左杆连接。所述右杆上端设有右固定栓,上杆左端设有上固定栓,左杆下端设有左固定栓,下杆右端设有下固定栓,所述的左固定栓位于下杆与左杆连接处的上端。所述的左斜杆固定连接在左杆上端,右斜杆固定连接在右杆上端。所述的右杆的右杆脚、左杆的左杆脚、左斜杆的左斜杆脚与右斜杆的右斜杆脚在同一条直线上。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在固定高空焊接斗提机支撑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右杆(1)与左杆(3)长度相等,上杆(2)与下杆(4)长度相等,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连接,所述右杆(1)上端设有右固定栓(11),上杆(2)左端设有上固定栓(21),左杆(3)下端设有左固定栓(31),下杆(4)右端设有下固定栓(41),所述的左固定栓(31)位于下杆(4)与左杆(3)连接处的上端,所述的左斜杆(5)固定连接在左杆(3)上端,右斜杆(6)固定连接在右杆(1)上端,左斜杆(5)与右斜杆(6)长度相等,所述的右杆(1)的右杆脚(10)、左杆(3)的左杆脚(30)、左斜杆(5)的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6)的右斜杆脚(60)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方案

1.一种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右杆(1)与左杆(3)长度相等,上杆(2)与下杆(4)长度相等,

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连接,

所述右杆(1)上端设有右固定栓(11),上杆(2)左端设有上固定栓(21),左杆(3)下端设有左固定栓(31),下杆(4)右端设有下固定栓(41),所述的左固定栓(31)位于下杆(4)与左杆(3)连接处的上端,

所述的左斜杆(5)固定连接在左杆(3)上端,右斜杆(6)固定连接在右杆(1)上端,左斜杆(5)与右斜杆(6)长度相等,

所述的右杆(1)的右杆脚(10)、左杆(3)的左杆脚(30)、左斜杆(5)的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6)的右斜杆脚(60)在同一条直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均为槽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通过螺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斜杆(5)与左杆(3)、右斜杆(6)与右杆(1)均通过焊接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杆脚(10)与左杆脚(30)距离1638mm,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脚(60)距离3260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杆(2)底面与下杆(4)顶面间距930mm,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脚(60)厚度均为63mm,所述上固定栓(21)距离左杆(3)外边160mm,左固定栓(31)距离左杆脚(30)535mm,下固定栓(41)与左固定栓(31)的水平距离1580mm。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提升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斜杆(5)与左杆(3)、右斜杆(6)与右杆(1)的连接位置位于右固定栓(11)所在水平面之下。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撑稳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升机支架。

背景技术

提升机通常是已知的并且与装配好的支架结合用于提升的一种机械设备。现有的提升机与支架结合均采用焊接的方法,这样就造成了不可随意拆卸、不可调节、不方便维修等诸多使用时的不便,且浪费大量材料与人力物力,焊接等工序也增加了作业时间。由于现有提升机集成了更多的功能,例如斗式提升机(以下简称斗提机),所以提升机支架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面对固定高空焊接斗提机支撑时,会造成极大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支架,旨在解决已上缺陷,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提升机支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右杆、上杆、左杆、下杆、左斜杆与右斜杆,右杆与左杆长度相等,上杆与下杆长度相等。所述上杆与下杆两端分别与右杆、左杆连接。所述右杆上端设有右固定栓,上杆左端设有上固定栓,左杆下端设有左固定栓,下杆右端设有下固定栓,所述的左固定栓位于下杆与左杆连接处的上端。所述的左斜杆固定连接在左杆上端,右斜杆固定连接在右杆上端,左斜杆与右斜杆长度相等。所述的右杆的右杆脚、左杆的左杆脚、左斜杆的左斜杆脚与右斜杆的右斜杆脚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均采用槽钢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上杆与下杆两端分别与右杆、左杆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斜杆与左杆、右斜杆与右杆均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右杆脚与左杆脚距离1638mm,左斜杆脚与右斜杆脚距离3260mm。

进一步地,所述上杆底面与下杆顶面间距930mm,左斜杆脚与右斜杆脚厚度均为63mm,所述上固定栓距离左杆外边160mm,左固定栓距离左杆脚535mm,下固定栓与左固定栓的水平距离1580mm。

进一步地,所述左斜杆与左杆、右斜杆与右杆的连接位置位于右固定栓所在水平面之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机支架包括4个分支架,分别为上杆、下杆、左杆与左斜杆、右杆与右斜杆,其中左杆与左斜杆、右杆与右斜杆均固定连接为一体,优选地采用焊接连接。所述的4个分支架预先制作完成,随后对这些散件打捆发货,到达工地后进行连接组装,优选地采用螺栓进行连接,连接位置分别位于上杆与下杆的两端。将所述提升机支架配钻连接在外部附着物上,以保持稳定,所述的各个固定栓可以压死提升机壁,使二者间完全保持固定,十分灵活方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在固定高空焊接斗提机支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固定提升机时无需焊接,提升机安装就位后,将4个分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在提升机外,支架1(包括右杆与右斜杆)和3(包括左杆与左斜杆)与旁边的平台连接固定。然后将四个螺栓拧紧顶在提升机壁上即可。通过4个螺栓可以调节斗提机的倾斜,使斗提机垂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拆卸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的结构,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好用且实用的效果,适于实用,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机支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机支架的炸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机支架的各部分打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所述装置的实施例。但是,该装置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提升机支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右杆1与左杆3长度相等,上杆2与下杆4长度相等。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连接。所述右杆1上端设有右固定栓11,上杆2左端设有上固定栓21,左杆3下端设有左固定栓31,下杆4右端设有下固定栓41,所述的左固定栓31位于下杆4与左杆3连接处的上端。所述的左斜杆5固定连接在左杆3上端,右斜杆6固定连接在右杆1上端,左斜杆5与右斜杆6长度相等。所述的右杆1的右杆脚10、左杆3的左杆脚30、左斜杆5的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6的右斜杆脚60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均采用槽钢制成。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的提升机支架预先制作好,然后将各个分支架打包送往作业场所,主要分为4个分支架(如图3所示),十分方便码放与运输。图2为各分支架拆装分解图,按照其对应位置安装后就如图1所示。组装完成后对右杆1的右杆脚10、左杆3的左杆脚30、左斜杆5的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6的右斜杆脚60进行配钻连接到外部。提升机安装就位后,将4个分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在提升机外,支架1(包括右杆1与右斜杆6)和支架3(包括左杆3与左斜杆5)与旁边的平台连接固定。然后将四个螺栓拧紧顶在提升机壁上即可。通过4个螺栓可以调节斗提机的倾斜,使斗提机垂直,十分方便。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一种提升机支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右杆1与左杆3长度相等,上杆2与下杆4长度相等。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连接。所述右杆1上端设有右固定栓11,上杆2左端设有上固定栓21,左杆3下端设有左固定栓31,下杆4右端设有下固定栓41,所述的左固定栓31位于下杆4与左杆3连接处的上端。所述的左斜杆5固定连接在左杆3上端,右斜杆6固定连接在右杆1上端,左斜杆5与右斜杆6长度相等。所述的右杆1的右杆脚10、左杆3的左杆脚30、左斜杆5的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6的右斜杆脚60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右杆(1)、上杆(2)、左杆(3)、下杆(4)、左斜杆(5)与右斜杆(6)均采用槽钢。所述上杆2与下杆4两端分别与右杆1、左杆3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左斜杆5与左杆3、右斜杆6与右杆1均通过焊接连接。

所述右杆脚10与左杆脚30距离1638mm,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脚60距离3260mm。所述上杆2底面与下杆4顶面间距930mm,左斜杆脚50与右斜杆脚60厚度均为63mm,所述上固定栓21距离左杆3外边160mm,左固定栓31距离左杆脚30535mm,下固定栓41与左固定栓31的水平距离1580mm。所述左斜杆5与左杆3、右斜杆6与右杆1的连接位置位于右固定栓11所在水平面之下。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尺寸等特征,适合现有的斗提机(包括其他形式的提升机)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凡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任何等效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提升机支架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2286.3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554136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B65G 21/06

专利分类号:B65G21/06

范畴分类:32F;

申请人:郑州砼之杰水工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郑州砼之杰水工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西路44号波奥大厦13楼A座

发明人:黄娟娟;李中凯;程雷雷;张启云

第一发明人:黄娟娟

当前权利人:郑州砼之杰水工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亚秋

代理机构:41146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龙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提升机支架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