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论文和设计-黄文昌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属于生料带加工设备领域,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包括控制器、测厚传感器、主测厚箱体、主滚轮、左压轮及右压轮,左压轮和右压轮分别位于主滚轮的两侧,左压轮与主滚轮之间形成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右压轮与主滚轮之间形成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左压轮通过左伸缩机组与主测厚箱体相连接,右压轮通过右伸缩机组与主测厚箱体相连接,测厚传感器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左伸缩机组和右伸缩机组分别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可准确检测生料带厚度,并可均匀、稳定地矫正生料带的厚度至正常范围,使生料带矫正后的厚度差小,各部位厚度更加均匀。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1)、用于测量生料带厚度的测厚传感器(2)、主测厚箱体(3)、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3)内部的主滚轮(31)、左压轮(32)及右压轮(33);所述左压轮(32)和所述右压轮(33)分别位于所述主滚轮(31)的两侧;所述左压轮(32)与所述主滚轮(31)之间形成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4);所述右压轮(33)与所述主滚轮(31)之间形成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35);所述左压轮(32)通过左伸缩机组(4)与所述主测厚箱体(3)相连接;所述右压轮(33)通过右伸缩机组(5)与所述主测厚箱体(3)相连接;所述测厚传感器(2)与所述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左伸缩机组(4)和所述右伸缩机组(5)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器(1)、用于测量生料带厚度的测厚传感器(2)、主测厚箱体(3)、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3)内部的主滚轮(31)、左压轮(32)及右压轮(33);

所述左压轮(32)和所述右压轮(33)分别位于所述主滚轮(31)的两侧;

所述左压轮(32)与所述主滚轮(31)之间形成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4);

所述右压轮(33)与所述主滚轮(31)之间形成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35);

所述左压轮(32)通过左伸缩机组(4)与所述主测厚箱体(3)相连接;

所述右压轮(33)通过右伸缩机组(5)与所述主测厚箱体(3)相连接;

所述测厚传感器(2)与所述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左伸缩机组(4)和所述右伸缩机组(5)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伸缩机组(4)包括连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顶壁上的左气缸(41)、连接在所述左气缸(41)的左推杆(42)上的左支撑架(43);

所述左压轮(32)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架(43)上;

所述左气缸(41)与所述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支撑架(43)包括左转轴(430)、分别连接在所述左转轴(430)两端的第一左支撑板(431)和第二左支撑板(432)、固定在所述第一左支撑板(431)和所述第二左支撑板(432)之间的左连接板(433);

所述左压轮(32)套设在所述左转轴(430)上;

所述左连接板(433)位于所述左压轮(32)的上方;

所述左推杆(42)的一端与所述左连接板(433)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伸缩机组(5)包括连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顶壁上的右气缸(51)、连接在所述右气缸(51)的右推杆(52)上的右支撑架(53);

所述右压轮(33)连接在所述右支撑架(53)上;

所述右气缸(51)与所述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支撑架(53)包括右转轴(530)、分别连接在所述右转轴(530)两端的第一右支撑板(531)和第二右支撑板(532)、固定在所述第一右支撑板(531)和所述第二右支撑板(532)之间的右连接板(533);

所述右压轮(33)套设在所述右转轴(530)上;

所述右连接板(533)位于所述右压轮(33)的上方;

所述右推杆(52)的一端与所述右连接板(533)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滚轮(31)套设在主转轴(310)上;

所述主转轴(3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的两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3)一端的进料机组(6)、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3)另一端的出料机组(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机组(6)包括进料上辊(61)、设于所述进料上辊(61)下方的进料下辊(62);

所述进料上辊(61)通过第一支架(63)铰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

所述进料下辊(62)通过第二支架(64)固定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料机组(7)包括出料上辊(71)、设于所述出料上辊(71)下方的出料下辊(72);

所述出料上辊(71)通过第三支架(73)铰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

所述出料下辊(72)通过第四支架(74)固定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厚传感器(2)设置在所述主测厚箱体(3)的内部;

所述测厚传感器(2)位于所述进料机组(6)和所述左压轮(32)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料带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

背景技术

生料带又称聚四氟乙烯带,是一种新颖理想的密封材料,是液体管道安装中常用的一种辅助用品,用于管件连接处,增强管道连接处的密闭性。生料带机即生产生料带用的设备,生料带的生产需经过拉伸、分切等工序,最后需要通过复卷机对生料带进行复卷,将生料带复卷到塑料卷芯轮上从而得到成品。

在生料带的生产过程中,尤其在生料带的拉伸过程中,易造成生料带的厚度不均,常需对生料带的厚度进行检测并进行矫正,现有的生料带厚度检测机构在检测后对生料带的矫正不完全,常常通过设置一对辊施压将生料带压薄,并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调整压薄程度,但易造成有的矫正过度使生料带变薄,有的矫正不足,生料带厚度依然较厚,且在生料带较厚而矫正时,对辊之间施压大,使对辊处生料带受拉力较大,易造成矫正后的生料带长度方向不同部位的厚度差较大,甚至出现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可准确检测生料带厚度,并可均匀、稳定地矫正生料带的厚度至正常范围,使生料带矫正后的厚度差小,各部位厚度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包括控制器、用于测量生料带厚度的测厚传感器、主测厚箱体、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内部的主滚轮、左压轮及右压轮,所述左压轮和所述右压轮分别位于所述主滚轮的两侧,所述左压轮与所述主滚轮之间形成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所述右压轮与所述主滚轮之间形成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所述左压轮通过左伸缩机组与所述主测厚箱体相连接,所述右压轮通过右伸缩机组与所述主测厚箱体相连接,所述测厚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左伸缩机组和所述右伸缩机组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伸缩机组包括连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顶壁上的左气缸、连接在所述左气缸的左推杆上的左支撑架,所述左压轮连接在所述左支撑架上,所述左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支撑架包括左转轴、分别连接在所述左转轴两端的第一左支撑板和第二左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左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左支撑板之间的左连接板,所述左推杆的一端与所述左连接板相连接,所述左压轮套设在所述左转轴上,所述左连接板位于所述左压轮的上方。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伸缩机组包括连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顶壁上的右气缸、连接在所述右气缸的右推杆上的右支撑架,所述右压轮连接在所述右支撑架上,所述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支撑架包括右转轴、分别连接在所述右转轴两端的第一右支撑板和第二右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右支撑板之间的右连接板,所述右推杆的一端与所述右连接板相连接,所述右压轮套设在所述右转轴上,所述右连接板位于所述右压轮的上方。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滚轮设置在主转轴上,所述主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的两侧壁上。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一端的进料机组、设于所述主测厚箱体另一端的出料机组。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机组包括进料上辊、设于所述进料上辊下方的进料下辊,所述进料上辊通过第一支架铰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的侧壁上,所述进料下辊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在所述主测厚箱体的侧壁上。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料机组包括出料上辊、设于所述出料上辊下方的出料下辊,所述出料上辊通过第三支架铰接在所述主测厚箱体的侧壁上,所述出料下辊通过第四支架固定在所述主测厚箱体的侧壁上。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测厚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主测厚箱体的内部,所述测厚传感器位于所述进料机组和所述左压轮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通过设置测厚传感器对生料带的厚度进行检测,检测精度高,厚度检测更加准确,并通过设置控制器、主滚轮、左压轮、右压轮、左伸缩机组、右伸缩机组,在生料带的厚度与预设厚度范围比对不达标时,测厚传感器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左伸缩机组与右伸缩机组动作,左伸缩机组伸缩调整左压轮与主滚轮之间的距离,以调整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的宽窄,右伸缩机组伸缩调整右压轮与主滚轮之间的距离,以调整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的宽窄,生料带依次经过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和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通过两处施压,使生料带的厚度渐次压薄,防止生料带在一处受力较大而导致生料带厚度不均甚至断裂情况的发生,即使生料带超过标准厚度范围较大,也可使矫正后的生料带的厚度更加均匀,矫正更加稳定,且通过主滚轮、左压轮、右压轮的配合,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和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均在主滚轮上,结构更加紧凑。由此可知,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可准确检测生料带厚度,并可均匀、稳定地矫正生料带的厚度至正常范围,使生料带矫正后的厚度差小,各部位厚度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左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右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控制器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中:

1、控制器;2、测厚传感器;3、主测厚箱体;31、主滚轮;32、左压轮;33、右压轮;34、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5、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4、左伸缩机组;5、右伸缩机组;41、左气缸;42、左推杆;43、左支撑架;430、左转轴;431、第一左支撑板;432、第二左支撑板;433、左连接板;51、右气缸;52、右推杆;53、右支撑架;530、右转轴;531、第一右支撑板;532、第二右支撑板;533、右连接板;310、主转轴;6、进料机组;7、出料机组;61、进料上辊;62、进料下辊;63、第一支架;64、第二支架;71、出料上辊;72、出料下辊;73、第三支架;74、第四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及技术方案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包括控制器1、用于测量生料带厚度的测厚传感器2、主测厚箱体3、设于主测厚箱体3内部的主滚轮31、左压轮32及右压轮33,控制器1为PLC控制器(可采用东莞市佳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JB-180911的控制器),测厚传感器2是一种能感受被测物体厚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如模拟的电流电压信号或者数字信号)的传感器,可使用型号为ZTMS08的测厚传感器,有上下两个对射的激光位移传感器组成,通过将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减去两个传感器的测量值,得到被测物体的厚度,通过设置测厚传感器2对生料带的厚度进行检测,检测精度高,厚度检测更加准确,左压轮32和右压轮33分别位于主滚轮31的两侧,左压轮32与主滚轮31之间形成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4,右压轮33与主滚轮31之间形成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35,左压轮32通过左伸缩机组4与主测厚箱体3相连接,右压轮33通过右伸缩机组5与主测厚箱体3相连接,测厚传感器2与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左伸缩机组4和右伸缩机组5分别与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在生料带的厚度与预设厚度范围比对不达标时,测厚传感器2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1,由控制器1控制左伸缩机组4与右伸缩机组5动作,左伸缩机组4伸缩调整左压轮32与主滚轮31之间的距离,以调整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4的宽窄,右伸缩机组5伸缩调整右压轮33与主滚轮31之间的距离,以调整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35的宽窄,生料带依次经过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4和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35,通过两处施压,使生料带的厚度渐次压薄,将以往在一对辊之间施压的力分摊至两处,防止生料带在一处受力较大而导致生料带厚度不均甚至断裂情况的发生,即使生料带超过标准厚度范围较大,也可使矫正后的生料带的厚度更加均匀,矫正更加稳定,且通过主滚轮、左压轮、右压轮的配合,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和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均在主滚轮上,结构更加紧凑。由此可知,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可准确检测生料带厚度,并可均匀、稳定地矫正生料带的厚度至正常范围,使生料带矫正后的厚度差小,各部位厚度更加均匀,实现智能测厚、矫正。

为便于左伸缩机组4伸缩调节左压轮32与主滚轮31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左伸缩机组4包括连接在主测厚箱体3顶壁上的左气缸41、连接在左气缸41的左推杆42上的左支撑架43,左压轮32连接在左支撑架43上,左推杆42贯穿主测厚箱体3的顶壁,左气缸41通过三位五通电磁阀与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可精确控制左气缸41的行程,从而实现精确调节左压轮32与主滚轮31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左支撑架43包括左转轴430、分别连接在左转轴430两端的第一左支撑板431和第二左支撑板432、固定在第一左支撑板431和第二左支撑板432之间的左连接板433,左转轴430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轴承与第一左支撑板431和第二左支撑板432相连接,左压轮32套设在左转轴430上,左连接板433位于左压轮32的上方,左推杆42的一端与左连接板433的中部固定连接,左支撑架43的结构设置,可稳定支撑左压轮32,使左压轮32可稳固地上下移动并顺畅转动。当生料带的厚度与预设厚度范围比对不达标时,测厚传感器2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1,由控制器1通过三位五通电磁阀控制左气缸41动作,左推杆42推动左连接板433,左连接板433带动第一左支撑板431和第二左支撑板432下移,从而带动左压轮32下移,左压轮32将生料带压至左压轮32外侧壁与主滚轮31外侧壁之间,将生料带压薄,主滚轮31套设在主转轴310上,主转轴3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主测厚箱体3的两侧壁上,左压轮32和主滚轮31均可转动,便于生料带的传输。

为便于右伸缩机组5伸缩调节右压轮33与主滚轮31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右伸缩机组5包括连接在主测厚箱体3顶壁上的右气缸51、连接在右气缸51的右推杆52上的右支撑架53,右推杆52贯穿主测厚箱体3的顶壁,右压轮33连接在右支撑架53上,右气缸51通过三位五通电磁阀与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可精确控制右气缸51的行程,从而实现精确调节右气缸51与主滚轮31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右支撑架53包括右转轴530、分别连接在右转轴530两端的第一右支撑板531和第二右支撑板532、固定在第一右支撑板531和第二右支撑板532之间的右连接板533,右压轮33套设在右转轴530上,右连接板533位于右压轮33的上方,右推杆52的一端与右连接板533相连接。右支撑架53的结构设置,可稳定支撑右压轮33,使右压轮33可稳固地上下移动并顺畅转动。当生料带的厚度与预设厚度范围比对不达标时,测厚传感器2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1,由控制器1通过三位五通电磁阀控制右气缸51动作,右推杆52推动右连接板533,右连接板533带动第一右支撑板531和第二右支撑板532下移,从而带动右压轮33下移,右压轮33将生料带压至右压轮33外侧壁与主滚轮31外侧壁之间,从而将生料带压薄,右压轮33和主滚轮31均可转动,便于生料带的传输。

为便于生料带进入和输出主测厚箱体3,进一步地,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还包括设于主测厚箱体3一端的进料机组6、设于主测厚箱体3另一端的出料机组7,主测厚箱体3靠近进料机组6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口,主测厚箱体3靠近出料机组7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料口,进料机组6包括进料上辊61、设于进料上辊61下方的进料下辊62,进料上辊61通过第一支架63铰接在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进料下辊62通过第二支架64固定在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生料带从进料上辊61和进料下辊62之间经进料口输入主测厚箱体3,且进料上辊61通过第一支架63铰接在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进料上辊61因重力作用而下压接触进料下辊62,可使生料带完全伸展开,并稳定进入主测厚箱体3,进一步地,出料机组7包括出料上辊71、设于出料上辊71下方的出料下辊72,出料上辊71通过第三支架73铰接在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出料下辊72通过第四支架74固定在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生料带经出料口从出料上辊71和出料下辊72之间输出主测厚箱体3,且出料上辊71通过第三支架73铰接在主测厚箱体3的侧壁上,出料上辊71因重力作用下压接触出料下辊72,可使生料带完全伸展开,并稳定输出主测厚箱体3,进一步地,测厚传感器2设置在主测厚箱体3的内部,测厚传感器2位于进料机组6和左压轮32之间。

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的工作过程:进料机组6与拉伸机的输出口连通,使生料带经拉伸后由进料机组6进入主测厚箱体3,测厚传感器2对生料带测厚,当生料带的厚度与预设厚度范围比对不达标时,测厚传感器2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1,由控制器1控制左伸缩机组4与右伸缩机组5动作,以调节第一生料带矫正通道34和第二生料带矫正通道35的宽窄,对生料带依次压薄,并由出料机组7输出至下一工序,当测厚传感器2检测到生料带的厚度在预设厚度范围内时,由控制器1控制左伸缩机组4与右伸缩机组5上移,使生料带顺利输往下一工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4204.6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536608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B65H 26/02

专利分类号:B65H26/02;B65H23/26

范畴分类:33A;

申请人:福建省邦手氟塑制品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福建省邦手氟塑制品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成功科技工业区

发明人:黄文昌;李智勇

第一发明人:黄文昌

当前权利人:福建省邦手氟塑制品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超

代理机构:36129

代理机构编号: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生料带机的智能测厚系统论文和设计-黄文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