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收益分配,分配制度,收益,农村土地,门限,土地出让。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钟成林,胡雪萍[1](2016)在《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笔者沿着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分析路径,利用2004—2013省域面板数据,采用DEA超效率模型对城市土地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综合测定,并运用普通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着的区际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对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影响,土地出让金收益占比和税收占比均显着地抑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同环节的土地税收分配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着方向性差异。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着单一或双门限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宏力[2](2015)在《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关乎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福祉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即围绕"农有农地"的要素收益在农村土地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配置而作出的一系列安排。这一安排基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包括分配权利的配置、分配标准、分配形式、分配公平和保障机制等内容。这一制度运行呈现出显着的制度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以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制度协同效应为主要内容的负效应是当前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紧张和农村土地制度绩效难以继续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优化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着力点。(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涛,徐瑾[3](2013)在《双轨制、财政分权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土地因收益和收益主体的差异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分配格局,政府间、政府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者间的收益分配显失公平,土地市场效率低下。市场结构模型与分权模式的剖析表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缺陷主要源于土地市场的双轨制和财政分权模式。双层市场结构与政府间的目标偏离要求创新土地收益分配制度,重新定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优化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和路径。(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3年12期)

陈志刚,张国林,彭志宏[4](2013)在《关于农地非农化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收益现状,确认土地收益由征地补偿、各种税费与供地收益等3部分组成,认为农民在征地过程中收益过少;分析了各分配主体之特征,并研究各分配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农村土地收益分配改革之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情报》期刊2013年06期)

陈化亮[5](2013)在《我国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缺陷及重构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存在以下缺陷:农民集体和农民未能分享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发展性利益;失地农民土地权利受到侵害;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所获收益比重过大。造成土地征收收益分配制度出现缺陷的原因是土地的动态发展性收益、农民的土地权利保障缺失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针对土地发展权建立合理制度;切实开展确权登记,赋予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法律凭证;增加中央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比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小鲁[6](2012)在《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土地溢值已经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体制下,土地收益的分配不合理,是导致地方政府腐败、叁公消费过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土地出让收入虽然按规定纳入了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但实际上管理的严格程度和透明度都仍然很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这种(本文来源于《农村工作通讯》期刊2012年17期)

王小鲁[7](2012)在《关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这种靠大规模土地开发出让推动的短期过度繁荣和政府高额收入,也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开发模式如不改变,一旦土地资源耗尽,经济必然陷入类似“荷兰病”的长期萧条。因此,土地出让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建议全面推行房地产税改革,逐步用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2-08-30)

王巨祥[8](2009)在《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30个年头。30年来,这项制度在培育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实现"耕者有其权"等方面有过成效、有过创造,但还不完善,尤其在实现"耕者有其益"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试图从推进(本文来源于《江苏农村经济》期刊2009年04期)

陈莹[9](2007)在《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征地过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农民权益受损,威胁社会稳定。因此本文以求对征地过程中农民的补偿及其土地增值和收益分配情况进行分析,为征地制度改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增值收益大部分被政府所得,而农民仅仅只是得到原所有权的补偿,并未参与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结论:征地制度改革需要规范土地市场,完善政府职能,明确土地增值收益并确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本文来源于《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严金明[10](2006)在《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实质,是公权严重侵犯私权,行政权力代替了农民土地的财产权力。目前的农地非农化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权利,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受到了很大的歧视,使他们在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支配上少有发言权。1998年修改的(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06年22期)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关乎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福祉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即围绕"农有农地"的要素收益在农村土地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配置而作出的一系列安排。这一安排基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包括分配权利的配置、分配标准、分配形式、分配公平和保障机制等内容。这一制度运行呈现出显着的制度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以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制度协同效应为主要内容的负效应是当前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紧张和农村土地制度绩效难以继续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优化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着力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钟成林,胡雪萍.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

[2].杨宏力.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

[3].李涛,徐瑾.双轨制、财政分权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优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3

[4].陈志刚,张国林,彭志宏.关于农地非农化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13

[5].陈化亮.我国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缺陷及重构思路[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

[6].王小鲁.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J].农村工作通讯.2012

[7].王小鲁.关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12

[8].王巨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J].江苏农村经济.2009

[9].陈莹.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研究[C].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10].严金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J].人民论坛.2006

标签:;  ;  ;  ;  ;  ;  ;  

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