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溶剂论文_李雪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水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负极,乙醇,稀土,电池,水溶,还原法。

非水溶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媛[1](2019)在《非水溶剂中羧基配位诱导的稀土发光凝胶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软材料之一,凝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包括纳米医学、催化、药物输送、润滑剂、化妆品、医疗产品等等。凝胶由凝胶剂和溶剂构成,具有连续的结构和类固体性质。其中,由低分子量凝胶剂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自组装可以形成超分子凝胶。形成超分子凝胶的驱动力主要包括氢键作用、疏水作用、π-π堆积、范德华力以及配位作用等。金属和配体之间的配位作用不仅可以触发体系凝胶化过程,还可以赋予凝胶独特的发光、导电、氧化还原等性质,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稀土离子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包括激发态寿命长、窄带发光、色纯度高等。因此将稀土离子通过配位作用引入凝胶体系,既可以改善稀土元素的发光性质,又可以拓宽稀土材料的应用,稀土发光水凝胶已经得到初步研究。本论文以此为背景,以非水溶剂中形成的稀土发光凝胶为研究对象,由常见的稀土离子通过与羧酸基团之间的配位作用诱导低分子量凝胶剂——均苯叁甲酸和脱氧胆酸钠形成超分子凝胶,研究了体系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形成机理和荧光性能等,并与相应的水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对凝胶进行了概述,包括凝胶的定义、分类以及形成超分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重点综述了稀土离子发光原理以及稀土发光凝胶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由刚性羧酸配体均苯叁甲酸和Tb3+以1:1摩尔比在乙醇溶液中混合,通过超声处理得到稀土发光有机凝胶。并通过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凝胶主要由粗细不均的纤维组成的网格结构形成,纤维直径在100-200 nm之间,且纤维具有分支现象。红外光谱结果分析表明,Tb3+与竣基之间的金属配位作用是形成凝胶的驱动力。对凝胶进行流变学测量发现,随着金属离子和凝胶剂浓度增大其机械性能也相应增强。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由于采用乙醇溶剂以及均苯叁甲酸配体对Tb3+的天线效应,得到的凝胶具有比水溶液中改善的光物理性能。第叁章:首次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在质子性离子液体硝酸乙基铵中的聚集行为,发现25℃下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4.6 mM,且不存在凝胶化过程。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加入Eu3+,体系通过自组装形成透明或者半透明离子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表征发现,凝胶微观结构为典型的纤维网格结构且纤维直径在20-80 nm。固定脱氧胆酸钠浓度,随着Eu3+浓度变大,纤维缠绕程度加大。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发现,凝胶化过程包括脱氧胆酸阴离子通过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对,再由Eu3+与离子对羧基之间配位作用相互连接得到凝胶,硝酸乙基铵在其中既作为溶剂,也可作为“桥梁”连接离子对。利用流变学和荧光光谱发现,与相应水凝胶相比,稀土离子凝胶同样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改善的荧光性能。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结构离子液体中形成的体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王旭,焦芸芬,廖春发[2](2018)在《非水溶剂电还原制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重稀土元素对铝、镁、铜、镍及钢铁等金属材料的功能化作用被广泛关注,使得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稀土元素在金属合金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展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作为改性元素的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市场需求必然猛增.由于重稀土单质自身的高熔点,混熔法、真空热还原法一直是生产制备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主要方法,寻求一条低成本、高效、绿色的制备方法则至关重要.由于熔盐电化学还原法在生产低熔点轻稀土及合金工艺方面具有经济、高效等优势,近年来,通过熔盐电解方式直接制取低熔点的重稀土合金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目前取得进展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国内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熔盐电解法制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从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电极过程机理、模拟计算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以期对重稀土合金材料的制备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陶梦娜[3](2018)在《非水溶剂/多元胺体系的CO_2液固相变吸收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短期内实现C0_2减排,减少大气中CO_2浓度的关键技术。化学吸收法由于其(C0_2脱除率高、工艺简单、处理量大等优点而成为最接近工业应用的C0_2捕集技术。然而,常规有机胺水溶液化学吸收剂存在再生能耗大的根本问题。新型CO_2相变吸收剂,在吸收CO_2后会形成CO_2含量有显着差异的贫富两相,只需要再生富相而可望显着降低再生能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探寻具备CO_2吸收性能优、绿色环保、成本低廉等特性的相变吸收剂,本论文基于有机胺/非水溶剂体系优选出适用于沼气和烟气中CO_2脱除的液固相变吸收剂,分别进行CO_2吸收动力学实验,考察吸收剂在相应条件下的C02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再生性能等。此外,通过产物表征等手段明晰各吸收剂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并结合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探明该类液固相变吸收剂的相变机理。有机胺/非水溶剂体系的C 02相变吸收探究实验表明,可相变体系中有机胺、非水溶剂的分子结构需满足:(1)有机胺为分子结构两端同时含有伯氨基或仲氨基的多元胺,且分子结构中不能再含有叔氨基;(2)非水溶剂需为极性低于甲醇或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羟基的有机溶剂。所得多元胺/非水溶剂相变体系中,二元胺/乙醇体系吸收CO_2后相变与相分离性能优异,但由于乙醇易挥发,可用于沼气中C02的脱除。叁乙烯四胺/聚乙二醇200(TETA/PEG200)体系具有可媲美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且粘度较低。同时,其CO_2吸收速率与容量均优于其他强热稳定性相变吸收剂。因此优选TETA/PEG200体系为中高温烟气下C02脱除吸收剂。研究了乙二胺(EDA)/乙醇溶液和哌嗪(PZ)/乙醇溶液在模拟沼气中C02吸收性能并与相应胺的水溶液进行对比,同时探讨了其反应机理与固相再生性能。吸收实验结果表明二元胺/乙醇溶液的C02吸收速率要高于二元胺水溶液,其中EDA/乙醇溶液的总平均吸收速率可达EDA水溶液的2倍。EDA/乙醇溶液和PZ/乙醇溶液的吸收容量约为其相应胺水溶液的1.1倍。13CNMR表征发现固相产物为单氨基甲酸酯和双氨基甲酸酯的混合物。TG-DSC分析则表明EDA-氨基甲酸酯混合物和PZ-氨基甲酸酯混合物的再生分解温度都为~90℃,估算所得固相氨基甲酸酯的再生热量分别比传统MEA水溶液整体再生热少25.6%和20.5%。相分配研究结果显示几乎全部的化学吸收的CO_2分布在固相产物中,而液相中仅包含物理吸收的CO_2。研究了 TETA/PEG200溶液在较高温度烟气中的CO_2吸收/解吸性能,并结合实验与模拟研究的手段,探究了溶液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与相变机理。吸收实验结果表明TETA/PEG200溶液的CO_2吸收容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1M后,温度升高(从40℃至60 ℃)造成的CO_2吸收容量降低百分比可降至~8.4%。40℃时,1M TETA/PEG200溶液的CO_2吸收容量高达1.63 mol/mol TETA,与TETA水溶液几乎相当。TETA/PEG200溶液的CO_2平均吸收速率随温度的增加(从40℃至60 ℃)的降低百分比在10%以内,与相应的TETA水溶液差距不大。两相分配实验则表明固相所占体积、固相CO_2含量及单位体积固相中CO_2含量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60 ℃时,1 M的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至饱和后的固相体积仅占总体积的29%,而其中CO_2的含量却高达总含量的92%。再生实验表明对于TETA/PEG200溶液,微波加热比传导加热方式更高效稳定。微波加热条件下,溶液整体再生和固相分离再生在经过四次循环吸收/解吸实验后,其再生效率仍分别保持为96%和90%。由~(13)C NMR和FTIR表征结果可知,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后的产物主要为单氨基甲酸酯、双氨基甲酸酯和基于PEG200的烷基碳酸酯。相变过程中没有新产物生成且单氨基甲酸酯是从溶液中析出的主要产物。谱图结果还表明在固相产物中存在大量氢键,很可能由-COO~-和-NH_3~+形成。吸收实验显示当TETA浓度为1-2M时,TETA/PEG200溶液在吸收容量达到1mol/molTETA时发生相变,通过加入纯TETA即可实现相变的逆过程。综上,提出基于两性离子~(+)NH_3(CH_2NH)_2NHCOO~-自作用团聚并沉淀析出的相变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明,两性离子较其他产物形式更容易形成自身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随着CO_2吸收容量的增加,两性离子自身所形成氢键增加而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减少,从而发生自聚析出。该机理也与有机胺结构对相变影响规律的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王璐骏[4](2018)在《非水溶剂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酯化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底物对映体过量值ee_s的变化规律,论证了可逆反应过程中ee_s先增大后减小现象的原因,提出两种能够增加反应过程中ee_s最大值ee_(s,max)的具体方法,并建立了ee_(s,max)的计算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方程,指导了四种芳基丙酸类药物及药物中间体(2-苯基丙酸、2-(4-甲基苯基)丙酸、布洛芬和洛索洛芬)进行了手性分离,验证了提高ee_(s,max)方法的可行性以及ee_(s,max)理想方程在本类型反应体系中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一般条件下通过酶催化酯化反应制备高纯度芳基丙酸类单一对映体提供了可能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ee_s值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为快反应对映体反应速率首先受到逆反应的强烈抑制,造成快反应对映体的速率浓度比小于慢反应对映体。进一步针对酶催化酯化反应体系分析提出,增加反应醇浓度以及控制体系水浓度可以提高ee_(s,max)值。2.针对本文中酶催化酯化反应的手性拆分体系,建立了ee_(s,max)的理想方程。3.对酶种类和有机溶剂种类进行了筛选,研究了温度、对映体初始浓度、正己醇浓度和酶用量条件对酶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4.对四种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的酶催化酯化反应拆分体系进行了研究,依据ee_(s,max)的理想方程,对四种对映体分别经过实验和计算得到了能够获得期望ee_s值的实验条件,并通过实验成功获得了预期的ee_s值。在5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正己烷中催化200 mmol/L正己醇和100 mmol/L 2-苯基丙酸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89.20%的ee_s值(期望ee_s=91.3%)。在8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正己烷中催化1500 mmol/L正己醇和1000 mmol/L 2-(4-甲基苯基)丙酸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7.84%的ee_s值(期望ee_s=97.7%)。在7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0086,在甲基叔丁基醚中催化800 mmol/L正己醇和600 mmol/L布洛芬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3.78%的ee_s值(期望ee_s=95.6%)。在79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0086,在甲基叔丁基醚中催化500 mmol/L正己醇和300 mmol/L洛索洛芬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8.64%的ee_s值(期望ee_s=97.2%)。(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8-05-30)

孟晓宇,杨晨,李莎,张方蕾,魏西莲[5](2017)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聚乙二醇-200中的聚集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张力、电导率、荧光法及动态光散射测定了298.15K时双链表面活性剂琥珀酸二(2-乙基己酯)磺酸钠(AOT)和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混合体系在水溶液及非水溶剂聚乙二醇-200 (PEG-200)中的聚集行为.发现混合体系在PEG-200中能形成胶束,相对于纯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都随着任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具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如图1b所示,相对于离子液体作溶剂的体系,虽然PEG-200对阴、阳离子亲水基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几乎没有屏蔽作用,但表面活性剂的cmc值相对于水体系有成百上千倍的提高且在任一配比下都不会产生沉淀现象,这推测与PEG-200的极性较低、表面活性剂烷基链和PEG-200之间的疏溶剂作用降低、以及所形成胶束的聚集数相对较小有关.在表面活性剂配比0.5左右会出现类似于双水相的双PEG相,猜测是不同聚集体的形成导致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值可知, AOT和DDAB复配水溶液中两组分间的吸引作用和界面协同作用都很强,相比之下, PEG-200作为溶剂的溶液中两组分间也存在协同作用,但相对较弱.通过所研究的体系,有望更大范围内扩展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中的聚集行为研究,在解决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沉淀问题后,也希望能拓展该类体系的应用范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期刊2017-07-24)

张彦涛,刘圳杰,王佳伟,王亮,彭章泉[6](2017)在《非水溶剂Li-O_2电池锂负极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水溶剂Li-O_2电池因其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近年来备受关注。非水溶剂Li-O_2电池的典型结构为金属锂负极、含Li+的非水溶剂电解液和多孔氧气正极。目前,多数Li-O_2电池研究集中在正极的氧气电极反应;金属锂负极极强的还原性导致的副反应使Li-O_2电池中的化学和电化学反应变得更为复杂。因为,电解液和从正极扩散来的O_2都会与金属锂发生反应;锂负极上生成的副反应产物同样会扩散到正极一侧,干扰正极的O_2反应。此外,锂负极上可能生成锂枝晶,降低电池的安全性能,进而阻碍Li-O_2电池的实用化。因此,研究并解决锂负极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非水溶剂Li-O_2电池锂负极保护和修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可替代的对/参比电极的选择、电解液和添加剂、复合保护层与隔膜的研究、先进实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针对未来非水溶剂Li-O_2电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业龙,张新民,王佳伟,McKee,William,C.,Xu,Ye[7](2016)在《电位决定非水溶剂锂氧电池的放电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锂氧电池的放电过程依赖于Li~+参与的氧还原反应(Li~+-ORR),但是目前对Li~+-ORR的机理缺乏深入认识。本文利用现场光谱电化学结合第一性原理,研究了Li~+/DMSO体系的氧还原机理,揭示了O_2~-和LiO_2在Li_2O_2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了Li~+-ORR中间产物和基元反应,提出了电位相关的溶液相和表面相生成Li_2O_2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分会:化学电源》期刊2016-07-01)

王佳伟,张业龙,彭章泉[8](2016)在《非水溶剂锂-氧气电池中氧气电极反应界面的电荷输运和反应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水溶剂锂-空气电池具有极高的理论比能量密度,近年来倍受关注~([1])。锂-空气电池的氧气电极反应基于Li_2O_2的生成与分解~([2]),在实际工作中,锂-空气电池于放电终止后的实际比容量远低于其理论值。因此,对放电终止后电荷输运和反应位点的深入研究,可发挥非水溶剂锂-空气电池的极限比容量~([3])。我们通过构筑Li_2O_2阻塞电极,运用经典电化学技术(交流阻抗谱、直流电压极化)原位测量Li_2O_2的电子和离子电导率,结合锂-空气电池放电结束前的电化学界面参数,推断出放电产物存在结构缺陷,溶液相中的Li+和O_2可在其中输运。运用现场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结合氧同位素标记手段系统研究了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放电结束后,氧还原反应仍然可在电极丨Li_2O_2界面继续进行,放电反应受限于电子传输;在充电过程中,Li_2O_2的氧化首先发生在电极丨Li_2O_2界面,充电反应同样受限于电子传输。因此,通过控制放电产物Li_2O_2的形貌和引入氧化还原媒介分子可大幅提升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期刊2016-07-01)

李旭升,黄宽,胡兴邦,吴有庭[9](2016)在《非水溶剂分离氯化氢和二氧化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5种不同的溶剂(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PEG-200、叁缩四乙二醇、乙二醇、丙叁醇),分别对HCl、SO_2进行了单独吸收与混合吸收,发现丙叁醇对HCl和SO_2分离效果最好.采用丙叁醇作为溶剂对HCl-SO_2混合气体(n(HCl)∶n(SO_2)=1∶1)进行吸收解吸研究,吸收温度为80℃时,解吸气体HCl含量高达96.4%.丙叁醇在4次循环使用过程中,吸收量、解吸率和分离效果均不变,为探索工业非水条件下分离HCl和SO_2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许素新[10](2015)在《分散染料染色机理及非水溶剂染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分散染料染色消耗大量的水和化学品,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各种难以去除的表面活性剂和未使用的染料,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为了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克服水资源紧张等问题,本课题探索了一种新的非水溶剂染色方法,希望可以减轻传统水相染色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本课题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筛选出了非水溶剂染色介质,确立了基本的染色工艺条件,探索了非水溶剂染色相关的理论问题,实现了聚乳酸和涤纶纤维的无水染色。此外,本课题还研究了分散染料水相染色吸附过程,旨在加深对传统染色工艺的理解,为改善传统染色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一些参考。非水溶剂染色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溶剂作为染色介质,之前研究较多的卤代烃类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和环境-健康-安全数据,从110种有机溶剂中筛选出了液体石蜡作为染色介质。考察了液体石蜡对聚乳酸纤维和分散染料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石蜡对纤维和染料没有不良的影响,可以作为非水溶剂染色介质。聚乳酸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基纤维,在传统的水染色过程中会发生水解,水解问题严重限制了聚乳酸纤维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本文以液体石蜡作为染色介质,建立了聚乳酸纤维非水溶剂染色工艺,彻底解决了聚乳酸纤维的水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在130℃染色10min即可达到染色平衡,染色织物的牢度与水相染色牢度相当,但是上染率太低,不到10%。研究还发现聚乳酸纤维在染色过程中会发生因分子链段解取向导致的强力损失,断裂强力与纤维取向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7)。染色后对织物进行张力热定型可提高取向度,恢复部分强力,在90℃定型45s可使强力损失从59.1%下降到16.7%。本文通过补充染料和溶剂,实现了聚乳酸纤维染色残液的循环使用。对实验室范围内聚乳酸纤维的染色工艺进行了量化评估,评估采用的指标为物耗、能耗、潜在的化学风险、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及cod/bod5比值,结果表明非水溶剂染色工艺比水染色更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建立的聚乳酸纤维非水溶剂染色工艺,也许可以为聚乳酸纤维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涤纶是消耗分散染料最多的纤维,传统的染色过程又消耗大量的水和化学品,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一种环境友好的染色方法以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本文利用已经建立的聚乳酸纤维非水溶剂染色方法,实现了涤纶纤维的无水染色。研究结果表明液体石蜡对涤纶纤维也没有不良的影响,可以作为涤纶纤维无水染色的介质。在染料浓度为5%owf,染色温度130℃,浴比15:1的条件下,染料在涤纶纤维中的上染率较大,约为43%;染色织物牢度可以满足应用要求。本文还测定了涤纶纤维表面的低聚物含量,发现非水溶剂染色可以有效减少表面低聚物含量,染色后表面低聚物含量由0.21%降到0.02%。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一定的使用次数内,因染浴回用造成的低聚物累积不会影响染色织物质量。而且涤纶纤维溶剂染色工艺与水染色相比,可以节约大量的水和化学助剂,回收的低聚物还可以再次用于聚合物的合成。因此,本文建立的涤纶纤维非水溶剂染色工艺节约了大量的化学品和水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为了充分理解分散染料非水溶剂染色过程,本文研究了液体石蜡中分散染料上染聚乳酸纤维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发现在非水溶剂染色中,染料聚集体可能会对染料吸附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吸附等温线偏离nernst型。研究还发现焓变和扩散活化能与染料分子表面积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本文结合热力学与动力学补偿效应,建立了以染料分子表面积为基础的预测亲和力与扩散系数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非常简单有效,只需要染料分子表面积和温度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这种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理解非水溶剂介质中分散染料的吸附和扩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散染料非水溶剂染色技术的适用性,本文采用已经建立的扩散系数模型,结合反演设计方法筛选出了适合聚乳酸纤维染色的配伍性分散染料,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首先收集了132种分散染料,依据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各个染料的扩散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染料的使用状况,最终筛选出了一组叁原色染料:分散橙30、分散红54与分散蓝165:1。测定了叁只染料各自的上染速率曲线、半染时间和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叁只染料的上染速率曲线、扩散系数和半染时间都非常相近,初步认为叁只染料具有很好的相容性。随后对叁只染料进行配色实验,测定了混合染料染色织物的色相角和色度图,结果表明染色织物的色相角基本不变,色度图曲线重迭程度很高,因此认为叁只染料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作为聚乳酸纤维在非水溶剂染色中的叁原色染料进行使用。为了加深对传统染色过程的理解,进一步减轻传统染色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本文还考察了水相染色中分散染料在涤纶纤维表面的吸附。本文从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两方面研究了染料分子及染料聚集体对吸附的影响。首先测量了130℃时纯分散蓝56在涤纶上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分散蓝56在涤纶上的吸附等温线基本符合nernst型,当染料浓度较高时等温线稍有偏差。这可能是因为染料浓度较高时,染料聚集体参与了吸附。染料聚集体对涤纶纤维的亲和力小于单分子状态,这种较小的亲和力可能导致吸附等温线发生了稍许偏差。为了进一步考察染料聚集体对吸附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分子层面上研究染料聚集体在涤纶表面的吸附。通过分子模拟看到了染料在染浴中的聚集以及聚集态染料在涤纶表面的吸附。模拟结果表明研究体系中有7-14%的二聚体染料,吸附的染料中有4-5%为二聚体染料,聚集态染料对吸附的影响较小但不可忽略。本文结合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染料聚集体对吸附的影响,这也许可以为加深对传统染色过程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课题建立了聚乳酸与涤纶纤维的非水溶剂染色工艺,节约了大量的水和化学助剂。此外,本文还考察了分散染料聚集体对吸附的影响,加深了对染色工艺的理解。希望这些工作可以为改善传统染色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一些参考,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10-27)

非水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重稀土元素对铝、镁、铜、镍及钢铁等金属材料的功能化作用被广泛关注,使得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稀土元素在金属合金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展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作为改性元素的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市场需求必然猛增.由于重稀土单质自身的高熔点,混熔法、真空热还原法一直是生产制备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主要方法,寻求一条低成本、高效、绿色的制备方法则至关重要.由于熔盐电化学还原法在生产低熔点轻稀土及合金工艺方面具有经济、高效等优势,近年来,通过熔盐电解方式直接制取低熔点的重稀土合金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目前取得进展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国内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熔盐电解法制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从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电极过程机理、模拟计算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以期对重稀土合金材料的制备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水溶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媛.非水溶剂中羧基配位诱导的稀土发光凝胶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王旭,焦芸芬,廖春发.非水溶剂电还原制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8

[3].陶梦娜.非水溶剂/多元胺体系的CO_2液固相变吸收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王璐骏.非水溶剂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酯化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8

[5].孟晓宇,杨晨,李莎,张方蕾,魏西莲.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聚乙二醇-200中的聚集行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2017

[6].张彦涛,刘圳杰,王佳伟,王亮,彭章泉.非水溶剂Li-O_2电池锂负极研究进展(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7

[7].张业龙,张新民,王佳伟,McKee,William,C.,Xu,Ye.电位决定非水溶剂锂氧电池的放电机理[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分会:化学电源.2016

[8].王佳伟,张业龙,彭章泉.非水溶剂锂-氧气电池中氧气电极反应界面的电荷输运和反应位点[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2016

[9].李旭升,黄宽,胡兴邦,吴有庭.非水溶剂分离氯化氢和二氧化硫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10].许素新.分散染料染色机理及非水溶剂染色研究[D].东华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扫描电镜照片(a)Na2Nb2O6·H2O光纤,...透射电镜照片:(a)KNbO3,(b)KNb3...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的一般工艺流程包裹之前的色剂S600在5000X(A),1500...非水溶剂形成条件下聚苯胺纳米...非水溶剂中无掺杂酸条件下面包...

标签:;  ;  ;  ;  ;  ;  ;  

非水溶剂论文_李雪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