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有资料可查

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有资料可查

一、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面世(论文文献综述)

夏天舒[1](2020)在《论柳存仁的古代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存仁在中国古代小说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一,柳存仁在小说考证上能够做到文本内外的掘隐与世事人情的推求相结合,分疏论辩的清明意识与典雅慎重的文字表达相表里。版本和作者两方面考证皆能由考而论,由辨而析,能于史料中求识见;其二,柳存仁在小说史方面的研究自成一格,在小说史料的整理上能够对前人的材料补订缺失,指证疏误。在小说史论上能够备述小说史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和近人研究小说史的得失。其三,柳存仁在治学过程中,形成的“尽雅而后能赏俗”的治学路径和“综合之中有分析,分析之后再综合”的治学方法,既体现了他本人的治学特色,也为学界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最后,柳存仁作为海外汉学家,楚材晋用,终能在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中推陈出新,墙外开花,海外称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之一了。以柳存仁这样一位为通俗小说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成就卓着的海外汉学家为个案,总结分析其主要学术贡献,展现其个人以及国内国外与之相关的学术发展状况,力求通过学术史的观照,体现其学术价值。换一种眼光看学术,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

康艳[2](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小说中穿插诗词的写法是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手法,有其深刻悠久的历史原因和文化特征。《红楼梦》中的小说诗词就数量和功能而言又有别于一般的小说诗词,其翻译难度非同一般。考察红诗的英译史可以发现,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百年来中外译者却仍然前赴后继地在做出努力和尝试。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十二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做全面系统的对比和研究。本研究作者希望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红楼梦》多个译本中诗词英译的特征,其中既包括语言特征的整体趋势,也能体现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主要试图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红楼梦》英译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在内容上做了哪些取舍,采用的翻译策略如何;2.各个诗词译文在宏观的语言维度上有什么样的特征或倾向;具体而言,主要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进行分析;3.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红楼梦》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等文学和审美价值传达效果如何。《红楼梦》中的诗歌皆因人物和情节而创,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起着极大的作用,作者手段高超,诗词穿插在小说中非但不多余,反而使情节更加紧凑合理,诗词韵文是小说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考察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简史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红楼梦》的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篇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全,其中编译本是市场普及度最高的译本,其对象为普通读者,为了提高可读性,所选择诗词篇目最少,因此可以视为一个例外。在定量研究部分,作者主要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宏观层面考察各个译本的高频词、类符形符、词汇密度、词汇级别、平均词长、平均句长、主题词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把握各个译本的语言特征。通过定性考察英译诗词在保留诗歌的特有形式、音韵效果、处理修辞格、传达诗词的隐喻含义、再现原文意象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很难完美的传递《红楼梦》诗词的文学特色,译本的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文学素养、文化敏感度以及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以《红楼梦》诗词为窥视孔考察该小说的英译史可发现,《红楼梦》经过了百年的传播才在西方世界中逐步显现出完整的面貌;各种译本的共存使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红楼梦》真实的面目,以往在节译本、编译本中被误译、删改、扭曲的形象,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个译本而得到修正。多个译本的共存也帮助建构出真实多面的《红楼梦》诗意的世界。本研究排除主观和经验主义的预设,利用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和采集,根据量化数据做出合理的阐释与推断,从而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翻译语料新。本研究共涉及12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涵盖面较广。2)研究方法新。将所有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创建语料库,通过系统的数据对比分析,描写多个译本的翻译风格。3)研究视角广,从历时角度考查社会历史文化对译者和译本风格的影响,从而拓宽和挖深《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

子卉[3](2019)在《真理的追求——李希凡同志追思会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李希凡先生,祖籍浙江绍兴,着名文艺理论家,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终身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名誉主编。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通州,1953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4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55年1月调

布莉莉[4](2014)在《韦君宜的编辑实践与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韦君宜作为一名革命知识分子,其一生始终与民族解放、国家、阶级革命等宏大话语相互纠缠,其革命家、文化官员的身份使她不得不服膺共产党的话语规范,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旧有的艺术个性、情感结构、思维模式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是个性话语和阶级革命话语不断发生抵牾和对抗。这些艰难而繁复的体验,皆在其文本中留下了生动的轨迹:从受到左翼文学鼓舞参加革命,到满怀乌托邦理想奔赴延安;从自觉接受毛话语秩序,到遭受“抢救运动”产生信念动摇;从解放初期个性的昙花一现,到之后被迫接受思想改造;从“文革”时期的彻底“无我”,到晚年“痛定思痛”的大彻大悟……韦君宜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俯仰挣扎,她的散文、诗词和小说真实地记录下这种灵魂搏斗的痕迹。笔者在梳理韦君宜全部作品的基础上,观照其人生经历,在互文对读中建构丰富的“泛文本”意义场,全面综合地把握了韦君宜的革命心路。此外,韦君宜还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她曾在《中国青年》、《文艺学习》、《人民文学》做编辑工作,后又担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四十余载,以“为他人做嫁”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学建构中去,为当代文学挖掘了很多年轻作家,贡献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杂志、报纸副刊、出版社是文学生产的重要载体,编辑活动是文学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编辑的办刊理念和选文标准直接影响着文学期刊的运作,与创作群体的培育、文学思潮的形成、文本面世的最终形态都有着复杂的关联,但是在正统的文学史写作中,编辑、出版者的声音却基本处于缺席状态,而且研究者的目光也较多集中于文本评介,对文本生产的具体过程以及编辑、出版社和作品的深层关系习焉不察。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编辑只不过是作家的服务者,其独立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本文以韦君宜的编辑实践为着力点,在钩沉史料、探讨编辑思想的同时,从以往被文学史叙述所遮蔽的晦暗处出发,深入挖掘文本而世的“前史”,探究期刊的运作机制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本篇论文主要着眼于韦君宜的综合研究,从文本、编辑实践、出版传媒、革命心路、性别等不同角度切入,以期呈现完善、丰富、多元的面貌。论文框架以剖析韦君宜的革命心路历程为主线,以作品分析和编辑实践为两翼,采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细部的文本剖析,希望能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扎实推进,更进一层。

董舒心[5](2018)在《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讨论汉魏六朝婚恋小说,正文分为五章,另加两个附录。第一章探讨古典婚恋小说的起源问题。婚恋神话代表了民间故事从源头上对婚恋小说的影响,和婚恋有关的神话传说早在形成阶段就已经蕴含了后世婚恋小说中常见的一些母题。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为代表的杂史文学对于婚恋小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宫廷美人题材或者说帝王妃子故事上,这是由史书和杂史的内容决定的。杂传文学以《列女传》《孝子传》为代表,它们模塑和反映了汉代的感情观,汉代不提倡男女深情,而是大力倡导专一贞节和孝道至上的封建女德。汉魏情赋、乐府诗与婚恋小说的产生也有关系,因为婚恋主题是宫廷文艺的内容之一,赋体文学、乐府诗、古小说对婚恋主题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宫廷文艺环境的影响,同时这也导致不同文体之间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互相影响。第二章考察以异性人神(仙)之间的邂逅和交往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人神恋”小说,将相关文本分为与民间故事相关的小说、仙道小说和文人小说三类进行观照。有相当一部分人神恋小说的文本和母题来源于民间故事,按照民间故事类型的归纳,可以分为天鹅处女型、螺女型、仙窟艳遇型和仙女下凡型故事四类。六朝道教人士创造的仙道小说中有不少人神遇合故事,其中,西王母下凡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这一时期和西王母仙话有关的小说众多,有些文本在内容上有明显的承袭痕迹,但寓意又有所不同。而神女降真故事则以《真诰》中的人神遇合故事为代表,在《真诘》中,神女降真用宿命姻缘来诱导凡人向道求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启迪手段,并体现出上清派强烈的禁欲倾向。六朝时期还有一部分成于文人之手的人神恋小说,文人作者主体意识对小说的渗透是有过程的,《成公智琼》《杜兰香》等代表了早期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拾遗记》《洞冥记》作为方士小说和文人小说的混合体,其中的宫廷美人故事呈现出明显的向人神恋转化的倾向;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稽神异苑》和《八朝神怪录》是第一批纯粹的文人小说,在艺术手法和主旨精神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影响重大。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以“女神男人式”占绝大多数,女神主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朝时期民间信仰对女性神只的认识、唐前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神女”文学传统的影响等。第三章讨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人鬼恋小说,人鬼恋小说可以分为“幽婚小说”和“亡魂小说”两类,前者指至少一方为鬼的婚恋故事,人与鬼或鬼与鬼之间的婚恋行为是“幽婚”小说中必备的要素;而“亡魂”小说中的婚恋行为在主人公生前发生,主人公去世后虽然以亡魂的形式参与生者的生活,但通常没有人鬼婚恋的展开。“幽婚小说”按照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可分为登门自荐型、再续前缘型、路遇入冢型和幽冥邂逅型四类,其中有些作品在艺术上比较成熟,比如《卢充》《王敬伯》等。“亡魂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可以分为亡魂眷恋型、亡魂告别型、亡魂责罚型和亡魂报恩(仇)型,亡魂小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魂魄、情性和生命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死而复生”母题、“人鬼生子”母题和“随葬重现”母题是人鬼恋小说中三个重要母题。“死而复生”母题表现为形体复活和亡魂重返两种形式,前者与房中术和“宝精”思想有关;“人鬼生子”母题具有推进情节发展的文学功能和表达生命意识的文学意义;“随葬重现”母题的产生与汉魏六朝时期盗墓活动的盛行有重要关系,也与古代男女交往方式有关。人鬼恋小说的产生与冥婚民俗、鬼魂信仰和盗墓活动有关,其中女鬼小说多于男鬼小说,原因在于女性的生存状况特别是未婚而卒少女对婚姻的需求、传统阴阳观及“阳精崇拜”心理、作者的男性中心立场等。第四章研究的“人妖恋”小说以“精怪化形为人与凡人婚媾”为基本内容,它分为两种类型:“男妖女人式”和“女妖男人式”。男妖女人式小说可以分为男妖摄妇型、假冒骗情型和惑乱闺门型三类,女性在情欲和感情上受到的压抑是“男妖女人式”小说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在根本上,男妖小说要反映的不是性爱生活,其主题在于家庭伦理的破裂与寻求秩序的重建。“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可分为“女妖登门型”和“男人外出型”两类,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解释了现实中在男人身上发生的身心及感情异动。人妖恋小说中有些妖精原形非常重要,后来发展成妖怪强宗的狐妖就是在汉魏六朝时期奠定了其“妖媚”的形象特点,而有些不常见的动物如虎、蛟等能进入人妖恋小说之中,主要是受到了佛经文学的影响。人妖恋小说中有些独具的母题,如变形、生子、除魅等。变形母题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叙述都非常简略,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学塑造,不如说是一种巫风弥漫时代下的集体潜意识表现更近实质。此时期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出现不多,但却十分耐人寻味,其中以妖怪原形为水族的故事居多,这主要是受到了以龙感生神话为代表的水神感生神话的影响。猴妖小说和狐妖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不同民族之间通婚融合的艰难过程。除魅母题则与人妖恋小说的起源直接相关,在巫术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将现实社会中的婚恋问题归咎于妖怪作乱,并邀请方士除魅,就产生了人妖恋故事。第五章讨论婚恋双方都是凡人的世俗婚恋小说,按照主角身份分为宫廷婚恋故事、贵族士人婚恋故事和民间男女婚恋故事三类。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拾遗记》中的相关故事为代表,这三部也是此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杂史小说。以贵族士人婚恋故事为题材的古小说主要集中在六朝志人小说中,以《世说新语》和《妒记》为代表。《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名士”群体挑战礼教、纯情放任的婚恋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士族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提高和局限性。《妒记》以妒妇故事为题材,它的产生有反妒妇的动机和目的。汉魏六朝时期以平民阶层人物为主角的婚恋小说数量比较少,有些叙事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和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等,此时期对平民婚恋生活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志怪小说实现的,特别是“殉情”母题的艺术表现和精神意蕴都值得挖掘。汉魏六朝婚恋小说产生了不少流传后世的经典题材,比如“王昭君”故事、“赵飞燕”故事、“绿珠”故事、“秦罗敷”故事、“秋胡戏妻”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能成为经典,与艺人群体有重要关系,一些婚恋故事正是通过艺人的演绎和传播才得以成为经典的。附录一对作者和成书时间等存在争议的唐前小说集进行了辨析,附录二收录三篇与美人赋相关的论文,因是与婚恋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三个案例,故专辟一章,附于文末。

李丹丹[6](2018)在《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文中提出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大书,200多年,卷帙浩繁的各类研究,已经成功的推动“红学”以学科之名跻身20世纪三大显学行列。本论题采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建立一种跨学科的超越红学内、外部研究的新理论范式,本论题首先将《红楼梦》视为特定历史语境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性别意识、思想价值流通、交汇、融合、辩论的张力场,在这个张力场中,家族意识与虚构话语共生,父权规范与性别反抗并举,对伦理秩序的眷恋和反抗共在,儒家正统意识与异己边缘话语交错,价值认同危机与救赎意识并存,使文本呈现出各种文化结构因子与不同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交错扭结和相互牵制。概括地说,在这个文本构成的张力场中,一边是来自社会现实语境固化的规范性力量,一边是曹雪芹试图拒绝、对抗并完成救赎的本真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具体呈现为男性/女儿、现实/理想、污浊/真纯、礼/情(欲)、儒/道、虚无/存在等方面的对抗,小说一方面展开了这种反抗,但更重要的是呈现了这些力量之间的争斗、拉锯与妥协。这反映了曹雪芹在各种价值规范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而此正是其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故而,本论题选择“身份认同”的视角切入,一方面是纵向的贯穿,试图用“身份认同”统领上述各个话题,使之在“身份”的问题上呈现一定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追问,旨在具体考察曹雪芹如何体感上述互相矛盾的重重“意义”/“价值”?如何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中确定自我的“身份”和“立场”?并继续追问为何《红楼梦》能够容纳多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又为何能同时并存于精细繁复的叙述之中?其对于繁复多样的叙事策略的调用,是否源自于他对各种身份价值选择的犹疑和徘徊?同时,小说文本显现出来的多重复调特征(包括美学与价值)是否也正来自于曹雪芹在各种身份立场之间保持的张力?本论题正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学界关于“何为红学、红学为何”的论争和红学当前纷繁复杂的学术场域现状出发,清理不同论争话语背后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模式,具体阐释“身份认同”问题如何卷入红学的语境、作者、文本与意义阐释之综合研究中,进而提出并阐释在红学中启用新方法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阐释。第一章: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重点考察曹雪芹满汉的双重身份(既是贵族世家又是包衣仆人)和曹家在清代政治上的独特恩宠/失宠的兴衰经历,如何构成曹雪芹创伤心理的来源和书写的动机。另外,家族史实在文本中的进入,如何造成了《红楼梦》研究中独特的文学、历史(自传说)分殊对立的研究立场?从小说虚构理论的视角来看,自传说为何不能成立?又该如何认识《红楼梦》作为小说虚构的本质?虚构叙事的技巧是如何将具有自传性的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经验?从自传说向自传性小说的生成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第二章:从性别身份的视角来考察曹雪芹如何调用各种性别配置和符号来安排和展示清代的性别规则。在《红楼梦》中,性别不仅仅是一种区分生物性男女的简单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符号,一种展示性别特权的方式,一种“纯洁”美学的修辞,一种对伦理秩序的颠覆力量,以及一种对明清“情欲”叙事传统的承接方式而存在。本章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清理《红楼梦》对性别话语以及性别认同的复杂呈现。一方面展示微妙的性别配置如何成为作者型塑小说文本结构、主题内容和情欲复杂的诸多技巧之一?另一方面也考察小说中所用的多重性别符码同伦理秩序的建构/颠覆之间有何复杂关联?第三章:从思想价值认同方面,也即是将《红楼梦》放置在清中叶儒、佛、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一方面清理儒学发展至理学,原本具有思想活力的儒家文化如何陷入僵化的危机,曹雪芹对待儒家的矛盾态度,是否形象的反映了清初儒学内部从程朱理学开始的内在性裂变?另一方面清理儒学的制度化与皇权的高涨造成了士人怎样的心理创伤?学而优必须仕,但当入仕无途时,士人该如何选择?《红楼梦》如何反应了其在儒道佛各家思想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徘徊?隐入佛道为何不能?与此同时,回到小说文本中,具体考察“补天石被弃”的神话如何隐喻了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败,在抛“母”入“父”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双重背叛(一是对母性代表的混沌天然性灵的背叛,一是对父系代表的“象征秩序”的背叛)。进而考察因这种背叛产生的自我忏悔、矛盾、犹疑、痛苦能否与中国精神思想演变史中“士”阶层(知识分子)的身份困惑进行连接?而贾宝玉在文化取向上选择的女儿纯洁论或者说审美诗意,如何被文本赋予“形而上”的意味?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救赎的尝试?第四章:将身份认同上升至“终极关怀”的层面,分别从叙述策略、乌托邦叙事动机几个层面,来探讨《红楼梦》对人的存在终极价值的思考和追索。一方面,借助叙事学分析小说的神话结构、谶纬模式铺叙出的“宿命论”如何与小说主体、人物角色的自主意识构成叙事张力?另一方面,通过将《红楼梦》放置在中国精神史的流变中,去考察《红楼梦》提出了怎样的终极价值认同难题,其对大观园乌托邦式的设计能否成为在价值虚无中确定价值的一种尝试?最后,借助昆德拉对小说存在意义的解读,认为《红楼梦》在终极价值认同上的贡献,即是以回忆书写本身完成对自我、读者创伤的疗治,完成对荒诞虚无的对抗,完成对诗性价值的肯定。

李晶[7](2016)在《《红楼梦》译介研究应重视外语文献的中译——从早期《红楼梦》英译的一则稀见资料说起》文中研究指明《J.T.多尹与〈红楼梦〉在美国的最早译介》是近期国内学人发掘出的一则《红楼梦》早期英译资料,结合对该资料的翻译与辨析,可以揭示出《红楼梦》译介研究工作中外语文献中译的重要性,学术界应该重视此类文献的翻译与发表。译介与传播研究应该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红楼梦》外文译介与研究文献是全球视野下《红楼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学人有权分享,也理当以开放的心态审视此类文献。文献的中译恰是译介研究的一个前提。

贺岩[8](2016)在《红学之心理传记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以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为中心,结合曹雪芹家世考证史料、红学探佚成果,运用心理传记学研究视角、生命故事理念,深度阐释20世纪四位着名文化巨人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的红学研究成果与其各自生命追求、思想理念的内在精神贯通。同时,通过对《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五个生命主体故事的心理传记学阐释,勾勒出曹雪芹生命故事的内在心理轨迹与精神探索,进一步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旨——情!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与对曹雪芹本人、读者生命故事的心理建构。力图实现《红楼梦》文本故事与曹雪芹自身生命故事、红学研究者生命故事三方面精神内涵的实践贯通。文学本是人学,只有回归于人的主体生命故事实践才是其生命力的真正体现。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和正文五章。绪论部分阐明心理传记学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与研究概况,以及本论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并阐明生命故事的独特内涵,即生命故事不是客观历史记录,而是强调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真实。所以,生命故事更像是个人的神话而不是客观的编年史。从生命故事的理论视角而言,《红楼梦》正是曹雪芹的生命故事,亦是呈现曹雪芹内在自我生命困惑与精神探索的心理传记。生命故事的理念贯通了自传说的客观历史考证和曹雪芹主观神奇的文学艺术想象创造力,实现了客观历史考证与主观想象创作的完美融合。第一章,红学之心理传记学考论。本章梳理红学发生渊源,就红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按照时间先后做一简要概述与批评,并对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四位在20世纪红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巨人各自迥然不同的红学观进行心理传记学视角的独特阐释,说明他们的红学研究成果与各自生命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精神贯通。第二章,《红楼梦》之曹雪芹生命故事研究。本章通过《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五个关键生命故事,即“衔玉而诞”“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白首双星”“悬崖撒手”,进行心理传记学的深度精神分析阐释。这五个隐喻意象,历来是《红楼梦》研究解说不尽的曹雪芹生命故事的艺术凝炼,它们各自代表了曹雪芹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出生、爱情、婚姻、新生、死亡。本章将这五个生命故事作为五个悬念性问题,即“公案”(koan)或者“核心悬念”(a core enchantment),来进行深层阐释,勾画出曹雪芹一生独特的客观人生历程,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内在心灵困惑、精神求索与最终旨归,即《红楼梦》精神主旨。第三章,眼泪证情——《红楼梦》主旨论。本章是对《红楼梦》主旨“情”的进一步深入阐释,选取“眼泪”这一《红楼梦》中最凸显的心理感情指标,主要由“眼泪证情”的视角,阐明封建文化因剔除情的自然人性滋养而造成的人性干涸、心灵扭曲、甚至人吃人的精神戕害悲剧。说明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如同女娲补天一般,补上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封建文化之天的巨大漏洞。同时,《红楼梦》的主旨“情”,从人类深层的共性心理需求出发,与印度佛教文化的“慈悲”、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博爱”取得核心共识,这是红学持续不衰且逐渐发展为一门国际显学的根本原因。第四章,《红楼梦》创作对曹雪芹自我的生命意义。本章依据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分别从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心理维度,研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观目的、创作实践(以六个书名的丰富内蕴分别论之),和潜意识的自我心理疗愈,提出大观园是曹雪芹潜意识精神疗愈的心灵花园之观点,并进一步说明其对于读者潜移默化的精神净化与心灵疗愈作用。第五章,结语:对《红楼梦》研究的几点思考。简要总结20世纪红学发展概况,宏观介绍21世纪《红楼梦》文化的新兴发展,以及笔者《红楼梦》研究的心理感悟。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精研《红楼梦》文本,大量阅读评点、考证、探佚等红学研究着作,为进一步研究创新奠定基础;二、运用心理传记学及其相关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咨询实践等理论进行深度剖析、阐释;三、结合坎贝尔神话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治疗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张真[9](2015)在《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着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着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

杨茜[10](2014)在《论吴宓的《红楼梦》研究》文中认为吴宓的红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论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以及《文学与人生》等着述之中。吴宓的红学研究在现代红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导向性,其研究成果对“五四”以来索隐派和考据派忽视小说文学性的倾向进行了反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近半个世纪红学批评的薄弱景观。吴宓在儒家文化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贯穿中西的文化比较思维,他将《红楼梦》置于世界文学之林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吴宓的红学研究致力于挖掘小说主题,揭示人物典型意义,探究小说叙事结构等。他认为《红楼梦》主题包含四层要义:1、个人本身之得失;2、人在社会中之成败;3、国家团体之盛衰;4、千古世运之升降。这一“四层宗旨论”回应着他对文学本质和文学功用的认识;他的《红楼梦》人物研究以审美观照为主,着重于揭示红楼人物的典型意义。他的《红楼梦》人物解读是其追求“真情”“至理”人生观的投射;他的《红楼梦》结构论则从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展开论说,其结构论颇具新意,诸如《红楼梦》“同心圆式”叙事结构说、《红楼梦》四季时序叙事脉络说、《红楼梦》“真境”“幻境”两个世界说,等等。由此可见,吴宓的红学研究不仅新见颇多,而且启迪也颇多,为《红楼梦》的意义阐释开辟出了新境界。

二、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面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面世(论文提纲范文)

(1)论柳存仁的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柳存仁的古代小说考证
    2.1 小说作者考证
    2.2 小说版本考证
3 柳存仁的古代小说史研究
    3.1 小说史料整理
    3.2 小说史论研究
4 柳存仁古代小说的治学路径与方法
    4.1 治学路径:尽雅而后赏俗
    4.2 治学方法:兼采中西,自成一格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现状
        1.3.1 《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概况
        1.3.2 《红楼梦》诗词英译较早时期研究概况
        1.3.3 《红楼梦》诗词英译新世纪研究概况
        1.3.4 《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倾向和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描述翻译研究
        1.4.2 语料库翻译研究
        1.4.3 译者风格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实证分析法
        1.5.2 描写法
        1.5.3 文本细读法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2章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2.1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的传统
        2.1.1 萌芽: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1.2 发展:唐宋时期
        2.1.3 成熟:宋元时期
        2.1.4 盛极而衰:明清时期至五四运动
    2.2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及功能
        2.2.1 代拟诗——按头制帽,模拟声腔
        2.2.2 诗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楼梦》英译史中的诗词翻译简述
    3.1 《红楼梦》诗词零星摘译
        3.1.1 德庇时:1829 年《汉文诗解》
        3.1.2 梅辉立:1867 年《浪漫小说》
        3.1.3 翟里斯:1901 年《中国文学史》
    3.2 节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2.1 包腊:前八回节译本《红楼梦》
        3.2.2 乔利:五十六回节译本《红楼梦》
    3.3 编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3.1 王际真编译本中的诗词
        3.3.2 麦克休姐妹转译本中的诗词
    3.4 全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4.1 邦斯尔译本中的诗词
        3.4.2 霍译本中的诗词
        3.4.3 杨译本中的诗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定量研究
    4.1 全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1.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1.2 词表和高频词
        4.1.3 形符、类符和类符/形符比
        4.1.4 词汇级别
        4.1.5 平均词长
        4.1.6 主题词
        4.1.7 平均句长
    4.2 节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2.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2.2 高频词
        4.2.3 类符形符比
        4.2.4 词汇级别
        4.2.5 平均词长
        4.2.6 主题词
        4.2.7 平均句长
    4.3 编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3.1 王际真译本中的诗词
        4.3.2 麦克休姐妹译本诗词
    4.4 摘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4.1 德庇时英译《西江月》
        4.4.2 梅辉立英译《红楼梦》诗词
        4.4.3 翟里斯《中国文学史》中英译的诗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英译《红楼梦》诗词的定性研究
    5.1 诗歌形式的保留
    5.2 音韵效果的保留
    5.3 修辞格的处理
        5.3.1 对偶
        5.3.2 典故
    5.4 隐喻意义的传达
    5.5 意象的再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历史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英译
    6.1 摘译本:去工具化的开始
        6.1.1 德庇时:见诗词而不见《红楼》
        6.1.2 梅辉立:见诗词且见《红楼》
        6.1.3 翟里斯:小说初现轮廓
    6.2 节译本:逐渐显现真实面貌
        6.2.1 包腊:第一次严肃的译介
        6.2.2 乔利:第一个单行本出版的英译本
    6.3 编译本:通俗文学作品
        6.3.1 王际真:出版社赞助的译本
        6.3.2 麦克休:巨大的市场成功
    6.4 全译本:建构真实多面的诗意世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4)韦君宜的编辑实践与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露沙之路向延安
    第一节 个人与集体的博弈
    第二节 灭顶者的动摇
    第三节 女性书写:娜拉言说
第二章 韦君宜的编辑实践
    第一节 韦君宜与《中国青年》
    第二节 韦君宜与《文艺学习》
    第三节 女性书写:“女同志”
第三章 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摇荡
    第一节 规训的话语
    第二节 女性书写:越轨的笔致
    第三节 彻底的“无我”
第四章 痛定更思痛
    第一节 扶持新人、推进出版复兴
    第二节 “伤悼”与“反思”
    第三节 女性书写:细节的诗学
    第四节 《露沙的路》《思痛录》的出版学分析
结语
附录:1994-2004年历史反思书目概览
参考文献

(5)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古典婚恋小说的孕育和产生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上)
        一 牵牛织女神话
        二 禹娶涂山女神话
        三 伏羲女娲神话
        四 嫦娥奔月神话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下)
        一 感生神话
        二 “神女”神话
    第三节 先秦两汉杂史文学与婚恋小说
        一 《汲冢琐语》和《穆天子传》
        二 汉代杂史文学中的婚恋故事
        三 《西京杂记》《汉武故事》和宫廷爱情故事
    第四节 汉代杂传文学与婚恋小说
        一 《列女传》《列士传》《孝子传》的文体性质
        二 《列女传》《孝子传》与汉代的感情观
    第五节 汉魏“情赋”、汉乐府与婚恋小说
        一 汉魏“情赋”与婚恋小说的关系
        二 汉魏乐府诗与婚恋小说
        三 “谈情说爱”的宫廷文艺环境
第二章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民间故事与人神恋小说
        一 天鹅处女型故事
        二 螺女型故事
        三 仙窟艳遇型故事
        四 仙女下凡型故事
    第二节 六朝仙道小说中的人神恋
        一 六朝小说中的西王母叙事
        二 《真诰》中的人神之恋
    第三节 六朝文人小说中的人神恋
        一 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
        二 宫廷美人题材的人神恋转化
        三 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
    第四节 六朝人神恋小说中女神主导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 六朝时的女神崇拜
        二 小说作者的男性本位
        三 “神女”文学意象的形成和影响
第三章 汉魏六朝人鬼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幽婚”小说
        一 女鬼自荐型
        二 再续前缘型
        三 路遇入冢型
        四 幽冥邂逅型
    第二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亡魂”小说
        一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类型
        二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意义
    第三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一 “死而复生”母题
        二 “人鬼生子”母题
        三 “随葬重现”母题
    第四节 人鬼恋小说及女鬼导向的成因
        一 人鬼恋小说产生的缘由
        二 人鬼恋小说中女鬼导向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汉魏六朝人妖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上) ——“男妖女人式”人妖恋小说
        一 男妖摄妇型
        二 假冒骗情型
        三 惑乱闺门型
    第二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下)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
        一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的故事类型
        二 “女妖男人式”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三 人妖恋小说中妖怪原形的性别分配
    第三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妖精类型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狐狸精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虎妖
        三 人妖恋中的龙与蛟妖、蛇妖
    第四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变形母题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
第五章 汉魏六朝世俗婚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
        一 《汉武故事》:政治渗透与神异化的凸显
        二 《西京杂记》:容貌才能等具体细节的补充
        三 《拾遗记》:接近传奇的小说体式和幻化色彩
        四 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地记中的宫廷婚恋故事
    第二节 汉魏六朝贵族士人婚恋小说
        一 《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
        二 虞通之《妒记》和六朝士族婚姻中的嫉妒故事
    第三节 汉魏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书写
        一 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
        二 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
        三 六朝志怪小说对平民婚恋生活的侧面反映
        四 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中的“殉情”母题
    第四节 汉魏六朝经典婚恋故事的产生和传播
        一 “王昭君”故事
        二 “绿珠”故事
        三 “采桑女”故事
余论: 从汉魏六朝婚恋小说到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
附录一: 汉魏六朝小说疑目辩证
    第一节 《神异经》考辨
    第二节 《西京杂记》的作者和成书
    第三节 《汉武故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考辨——《五岳真形序论》与《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之成书
    第五节 《洞冥记》《拾遗记》成书辨析
    第六节《述异记》考辨
附录二: 汉魏美人赋与婚恋小说之关系
    第一节 “巫山神女”故事原型新探
        一 《高唐赋》产生于汉代
        二 “巫山神女”原型旧说驳论
        三 楚之云梦非高禖祭典之所
        四 《高唐赋》主旨和“巫山神女”的现实原型
    第二节 汉魏“情赋”考论
        一 “闲情赋”谱系
        二 “神女赋”谱系
        三 “好色赋”谱系
    第三节 论“感甄”故事的产生
        一 “感甄”故事定型的时间
        二 甄后形象的神异化
        三 “感甄”故事情节来源
        四 “感甄”故事和唐人的“期待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红学——一个聚讼纷纭的学科场域
    第一节 走向文化诗学的阐释
    第二节 对“文献、文本、文化”融合路径的可能性探索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和论文研究思路
        一、有关红学方法论的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弥散——“身份”与作为一个叙述文本的生产
    第一节 双重身份与小说文本的历史性
        一、文化归属上的旗人身份与贵族世家的形成
        二、贵族的“世家”意识与《红楼梦》的美学品味
        三、包衣身份与抄家带来的心理创伤
    第二节 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旗人生计与小说的再叙述
        一、贾府的经济收入与清代经济体制
        二、贾府的经济支出与危机凸显
        三、旗人生计问题之艰与贾府之衰败
    第三节 虚构与真实——作为一部小说的《红楼梦》
        一、究竟何为“虚构”?文学的虚构如何可能?
        二、梦的立意与小说的写法:《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一
        三、真、假辩证法与小说的写作策略:《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二
        四、文学虚构的本质与必要
    第四节 从史学范畴的“自传说”到小说领域的“自传性小说”
        一、自传?还是自传性小说?
        二、从自传到自传性小说如何可能?
        三、自我、经验与文学的重构——自传性文学的发生机制
        四、叙述分层:叙事学理论对自传性小说的支持
第二章 性别认同的安排——性别规则与叙事形式
    第一节 方法与背景
        一、《红楼梦》性别研究的方法
        二、历史语境中的女性话语
    第二节 性别·美学·修辞——《红楼梦》安排与展示清代性别的方式
        一、性别空间的流动:从闺房到大观园
        二、有“个性”的领地——建筑样式、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
        三、作为“纯洁”象征的艺术——用“诗词”驱逐男性
        四、“大观园图”作为“玷污”的入口:当大观园“入画”时
    第三节 性别·情/礼·秩序——情/礼兼备与对伦理/道德秩序的审视
        一、贾府秩序的建构——礼法的悖论性与情/理的流转
        二、皇权与省亲别墅——大观园的政治结构与秩序
        三、“情/礼”兼备——皇家行宫与女儿乐园的相互流转
        四、母权与花园闺阁——女儿国的内在形式与法度
        五、大观园礼法秩序的必要与“情/礼”兼备的尝试
    第四节 权力流动与性别倒置——裙钗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一、地陷东南/贾府末世、女娲补天/裙钗治家的同构关系
        二、流血不止(疾病)与家族血脉的渐枯——秦可卿、王熙凤的齐家症候
        三、从女儿乐园到货利田庄——大观园性质的改变与探春的改革
        四、女儿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第五节 性别·欲望·叙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
        一、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的书写轨迹——明末清初小说从欲到情的主题转换
        二、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去欲化的表现策略与书写困境
        三、救赎与毁灭——对情之二重性力量的再思考
        四、礼、欲夹攻中的情的双重困境
        五、“礼”的重建与困境的解决
第三章 精神思想角色认同的失落——《红楼梦》对儒、道危机的阐释
    第一节 儒的困境与曹雪芹文化认同危机的生产
        一、政统、道统的合谋与文人的普遍性失语
        二、皇权的高涨与文人的进退难题
        三、《红楼梦》提出的思想难题
        四、读书何为?——当儒学进入权力中心
        五、进入仕途么?——贾雨村的启示
    第二节 “归隐”是否可行?——文人能否脱离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超稳定心理结构
        二、《红楼梦》对佛、道的反思和批判
        三、走向审美和诗意:《红楼梦》的家园意识与乡愁
        四、情与悟的辩证与启示
    第三节 进入“象征秩序”——贾宝玉的自我认同危机
        一、从“女娲弃石”到进入“象征秩序”的心路历程
        二、“爱”和“温柔”的名义:逃离象征秩序的双重艰难
        三、叛离的痛苦与对真实存在的发现
    第四节 “女儿”——能否成为文化危机的救赎?
        一、“女性气质”作为形而上(道德纯洁、政治干净)的象征
        二、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对女性生命形态的限缩
        三、宝玉偏至的人生视角与对女儿气质的偏至选择
        四、终将长大的“女儿”与终将逝去的“诗情”
第四章 存在与虚无——终极关怀的认同延宕
    第一节 叙述分层、叙述主体的意图转移与价值多元的表达
        一、叙事套盒与《警世阴阳梦》、《姑妄言》
        二、叙述分层的出现与《红楼梦》价值意义的多元性
        三、叙述责任的转移与《红楼梦》亦真亦假虚构叙事效果的形成:从超超叙述层的“作者自云”——超叙述层的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
        四、叙述跨层与价值多元的辩难:从超叙述层的一僧一道到主叙述层的红尘众生
    第二节 时间·宿命感·主体性
        一、时间与小说叙述艺术
        二、命、力与《红楼梦》的叙述张力
        三、前五回情节安排中体现出的命与力
        四、林黛玉的命/力挣扎与生命诗意美感的诞生
        五、贾宝玉的抗争意识与死亡美学
    第三节 乌托邦冲动——桃花源、后花园、大观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探寻
        一、政治乌托邦的隐喻——桃花源的出现
        二、情欲世界的开启——后花园的象征谱系
        三、本真存在的叩问——大观园的乌托邦意涵
        四、“自然”:作为乌托邦批判现实的力量
        五、再解读:敞开“终极存在”中的乌托邦力量
    第四节 意义追寻与人的存生本质——《红楼梦》作为精神史的线索
        一、刘小枫的价值追问——意义追寻为何是人的存在本质?
        二、《红楼梦》精神史索隐——面对历史(世界)之恶,诗人何为?
        三、“赤子之心”的讨论与宝玉“出家”的再解读
    第五节 对抗虚无与重建自我的方式——《红楼梦》的回忆书写
        一、回忆:生命的形式与美学的形式
        二、回忆书写的心理治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红楼梦》译介研究应重视外语文献的中译——从早期《红楼梦》英译的一则稀见资料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多尹文章考辨:“英译版本”与“错译”
三、多尹文章考辨:译名与人物删减
四、多尹文章考辨:对话译文之得失
五、结语
附录:
    一部中国小说的一页(1)

(8)红学之心理传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心理传记学
        一、心理传记学的定义与学科发展
        二、中国心理传记学的研究现状
        三、红学之心理传记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红学研究的创新
        二、生命故事:《红楼梦》文本研究的实践新通道
        三、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民族文化实践及应用价值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一章 红学之心理传记学考论
    第一节 “红学”发微
        一、“红学”一词的产生
        二、事实上的第一位红学家——脂砚斋
    第二节 王国维红学研究之心理传记学考论
        一、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
        二、由王国维红学观试探其自沉之谜
    第三节 蔡元培旧红学研究之心理传记学考论
        一、蔡元培与旧红学
        二、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之心理传记学阐释
    第四节 胡适新红学研究之心理传记学考论
        一、胡适与新红学
        二、从《红楼梦考证》出发——胡适矛盾行为之心理传记学阐释
    第五节 鲁迅红学观之心理传记学考论
        一、鲁迅对《红楼梦》的主观独特感悟
        二、鲁迅对《红楼梦》创作的文艺评论及其超越
    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之曹雪芹生命故事研究
    第一节 出生——“衔玉而诞”
        一、补天石(补天神话的个性化创新)
        二、神瑛侍者
        三、贾宝玉
    第二节 爱情——木石前盟
        一、“迷津”的隐喻
        二、情的探索
    第三节 婚姻——金玉良姻
        一、金玉良姻的实质
        二、金玉良姻的结局
        三、“金玉良姻”的文化反思
    第四节 新生——白首双星
        一、白首双星
        二、金玉良姻与白首双星之比较
    第五节 死亡——悬崖撒手
        一、《红楼梦》中的死亡生命故事
        二、曹雪芹现实生活中的死亡事实
    小结
第三章 眼泪证情——《红楼梦》主旨论
    一、赵姨娘的眼泪
    二、鸳鸯的眼泪
    三、迎春的眼泪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创作于曹雪芹自我的生命意义
    第一节 从六大书名看曹雪芹的主观创作目的
        一、《风月宝鉴》
        二、《金陵十二钗》
        三、《情僧录》
        四、《石头记》
        五、《红楼梦》
        六、《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第二节 从心理学实践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潜意识疗愈作用
    小结
第五章 结语:对《红楼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20世纪《红楼梦》研究概况总结
    二、21世纪《红楼梦》文化新兴模式介绍与展望
    三、笔者本人《红楼梦》研究感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汉学传统与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西学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汉学的复兴与近代学术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
    第一节 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文学科
    第二节 森槐南: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之鼻祖
    第三节 森槐南的追步者
第三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
    第一节 赤门文士:东京学派之先声
    第二节 盐谷温:东京学派之主帅
    第三节 节门弟子:东京学派之干将
第四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
    第一节 京都大学与京都学派
    第二节 狩野直喜:京都学派中国俗文学研究之先驱
    第三节 京都学派的“三尊”
第五章 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久保天随及台北帝国大学东洋文学讲座
    第二节 宫原民平:拓殖大学“支那学”开山之祖
    第三节 奥野信太郎与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六章 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小说中的中国故事研究:以《太平记》为例
    第二节 南戏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敦煌俗文学
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之互动
    第三节 从“贾氏系图”看近代东亚三国的《红楼梦》研究之关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
    附录二: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三:《太平记》所引诸葛孔明故事来源考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吴宓的《红楼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吴宓红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萌芽——形成期(1894-1921)
        2.1.2 发展——成熟期(1921-1949)
        2.1.4 反思——自娱期(1949-1978)
    2.2 学术背景
        2.2.1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学术背景
        2.2.2 以新人文主义为代表的西洋学术背景
3 吴宓《红楼梦》主题论
    3.1 四层宗旨论
        3.1.1 个人本身之得失
        3.1.2 人在社会中之成败
        3.1.3 国家团体之盛衰
        3.1.4 千古世运之升降
    3.2 四层宗旨论蕴含的文学观
        3.2.1 文学的本质
        3.2.2 文学的功用
4 吴宓《红楼梦》人物论
    4.1 典型人物论
        4.1.1 贾宝玉:浪漫的诗人
        4.1.2 王熙凤:霸道的政治家
        4.1.3 紫鹃:执着理想的人
    4.2 典型人物论彰显的人生观
        4.2.1 真情
        4.2.2 至理
5 吴宓《红楼梦》结构论
    5.1 表层结构
        5.1.1 “同心圆式”结构
        5.1.2 “四分之三”结构
    5.2 内在结构
        5.2.1 “四季时序”结构
        5.2.2 “两个世界”结构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吴宓日记》中关于《红楼梦》的记录整理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面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柳存仁的古代小说研究[D]. 夏天舒.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2]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D]. 康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真理的追求——李希凡同志追思会综述[J]. 子卉. 红楼梦学刊, 2019(01)
  • [4]韦君宜的编辑实践与文学创作研究[D]. 布莉莉. 南京大学, 2014(03)
  • [5]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D]. 董舒心. 山东大学, 2018(02)
  • [6]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D]. 李丹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7]《红楼梦》译介研究应重视外语文献的中译——从早期《红楼梦》英译的一则稀见资料说起[J]. 李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8]红学之心理传记学研究[D]. 贺岩.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9]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 张真. 南京大学, 2015(01)
  • [10]论吴宓的《红楼梦》研究[D]. 杨茜.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填补空白的《红楼梦》研究稀有资料可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