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显微镜检查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耳蜗显微镜检查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一、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1](2020)在《二次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及内耳基因治疗路径优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单次中等强度噪音暴露即可导致内毛细胞和I型螺旋神经节细胞间突触发生不同程度永久性损伤,且可不伴永久性阈移。人类现实生活中时常重复暴露于各种噪声,尚不明确二次或多次噪声暴露是否加重耳蜗突触损伤,以及该突触损伤是否导致噪音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已知重组腺相关病毒(r AAV)携带神经营养因子-3转染内毛细胞过表达可以部分拮抗噪声性突触损伤,但以往研究中采用的耳蜗开窗术存在破坏成年动物耳蜗结构完整性及造成听力损失风险。近期报道的超声微泡技术预处理圆窗膜实现大分子药物内耳递送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新思路。因此,本项目拟评估二次噪声暴露所致的耳蜗突触损伤,尝试优化r AAV基因治疗内耳递送路径。研究方法:听力正常白化豚鼠予以两次噪声暴露(106 d B SPL 2h,间隔4周),每次暴露后1天和4周行听觉电生理测试后处死,计数高频区突触密度。利用超声微泡技术处理圆窗膜(USM-RWM)后留置含AAV2/Anc80L65-EGFP的明胶海绵,以鼓阶注射组作为对照组,术后2周处死动物,计数转染的内、外毛细胞。研究结果:两次噪声暴露后1天均存在显着的暂时性突触损失,4周后突触密度显着恢复,但仍存在永久性突触损失。第二次噪声暴露后1天的暂时性突触损失显着小于第一次(18.3%vs 56.7%,p<0.001);噪声暴露后4周,第二次和首次噪声暴露组的突触密度无明显差异。USM-RWM组r AAV转染术后未见阈移,底回内毛细胞r AAV转染效率达98.47%,与鼓阶注射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376),外毛细胞达62.52%,显着低于鼓阶注射组(p<0.001)。研究结论:噪声暴露后残存或恢复的突触具有拮抗二次噪声暴露损伤的特性,二次噪声暴露永久性突触损失并无加重;超声微泡技术处理圆窗膜可安全有效促进r AAV耳蜗细胞尤其是内毛细胞的转染。

杜俊尧[2](2020)在《扩展高频测听在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扩展高频测听对常规纯音测听正常的正常人、耳鸣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查,以期了解扩展高频测听检查对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名(60耳)常规纯音测听正常者为对照组;耳鸣患者36名(60耳),其中双侧耳鸣24名,单侧耳鸣12名;2型糖尿病患者30名(60耳);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42名(70耳),其中2型糖尿病双侧耳鸣患者28名,2型糖尿病单侧耳鸣患者14名,分别进行扩展高频测听,将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耳鸣组患者10~18k Hz扩展高频听阈明显高于对照组,14~18k Hz的听阈检出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2型糖尿病患者10~18k Hz扩展高频听阈明显高于对照组,16~18k Hz的听阈检出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的患者10~18k Hz扩展高频听阈明显高于正常人、2型糖尿病患者和耳鸣患者,12.5~18k Hz的听阈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正常人、2型糖尿病患者和耳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扩展高频测试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耳鸣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伴耳鸣早期听损伤监测。2纯音测听听阈正常并不代表患者的听功能良好。图0幅;表12个;参98篇。

赵晓云[3](2020)在《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群体中内耳畸形的分布,研究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相关性,探讨GJB2基因检测在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中辅助CT作为诊断工具的可行性。分析GJB2基因突变群体的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研究GJB2基因突变及不同基因型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将GJB2基因诊断作为评估CI术后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2018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回顾性分析6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Sennaroglu分类方法对患者进行内耳形态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内耳畸形和GJB2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对CI患者进行包括助听听阈,听觉能力分级(CAP)量表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量表,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短句和信噪比为+10dB的噪声环境下的短句测听等术后疗效评估。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按五个不同标准分组:(1)GJB2双等位突变组、单等位突变组和对照组;(2)GJB2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3)三个最常见基因型患者(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与对照组;(4)c.109G>A/wt组、其他单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5)GJB2基因突变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GJB2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不同突变与无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对照组的CI术后疗效。结果:1.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内耳结构分类:内耳结构正常占66.71%,内耳畸形发生率为33.29%。最常见三种畸形分别为:EVA占18.59%,IP-Ⅱ+EVA占8.50%,IP-Ⅱ占2.02%。其他内耳畸形占4.18%。2.内耳畸形分类结果:最常见三种畸形为:EVA占55.84%,IP-Ⅱ+EVA占25.54%,IP-Ⅱ占6.06%。其他内耳畸形占12.55%,包括IP-Ⅰ、IP-Ⅲ、CH、CC、内听道狭窄、内听道扩大、半规管发育异常等。231例患者中双耳对称畸形212例,不对称19例,不对称患者中单耳畸形7例,双耳畸形不对称患者12例。3.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GJB2基因突变在内耳畸形患者中占6.93%,在内耳结构正常患者中占25.4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34.072,P<0.001)。GJB2双等位突变、单等位突变及对照组分别在内耳畸形组和内耳结构正常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5.283,P=0.071)。GJB2基因突变患者中内耳畸形占11.94%,内耳结构正常占88.06%。内耳畸形在GJB2双等位突变组、GJB2单等位突变组和未检出基因突变的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3.658,P=0.161)。双侧内耳对称畸形和双侧内耳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15.147,P<0.001)。4.GJB2基因突变种类和基因型分布:63例GJB2基因突变患者中,共发现11种突变位点,最常见的是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突变检出率分别为65.08%、36.51%和17.46%。共检出18种基因型,最常见的三种基因型是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分别占25.40%、23.81%和15.87%。5.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不同评估方法下GJB2基因突变组与对照组间性别、民族、CI耳侧及聆听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评估方法中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植入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助听听阈:完成助听听阈评估的215例CI患者GJB2基因突变组在个别频率的助听听阈高于对照组,大部分频率的助听听阈和平均听阈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各频率助听听阈及平均听阈在三个常见基因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109G>A/wt组的助听听阈相对其他单杂合组稍差。问卷评估:完成问卷(CAP和SIR)评估的223例CI患者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CAP和SIR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言语测听: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短句及噪声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接受CI手术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群体中,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33.29%,最常见的畸形是EVA、IP-Ⅱ+EVA和IP-Ⅱ。2.内耳畸形与GJB2基因突变及其基因型无明确关联,GJB2基因突变不是内耳畸形的决定性因素。3.本地区接受CI手术的患者GJB2基因突变最常见的三个突变位点是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最常见的三种基因型是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4.GJB2不同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无突变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相当,接受CI手术的GJB2基因突变患者可以获得稳定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5.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对GJB2基因突变相关听力损失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是有效的,GJB2基因检测能够作为评估7岁以内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CI手术有效的方法。

夏俍[4](2019)在《急性听力损失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ANL测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向豚鼠鼓阶直接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造成急性炎症性听力损失模型,全身应用激素和(或)罗格列酮,初步探讨在该模型中是否存在激素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AP Kinase Phosphatase-1,MKP-1)功能受损。同时研究罗格列酮联合地塞米松是否能通过促进MKP-1表达改善该模型的激素抵抗状态;探讨听力损失后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对患者选配助听器之前的效果评估测试—可接受噪声级(acceptable noise level,ANL)测试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给声方式和测试方式组合对可接受噪声级有无影响。方法:豚鼠分为5组,处理前进行闭合声场ABR测试评估听力。处理:人工外淋巴液组、LPS组、LPS+地塞米松组、LPS+罗格列酮组、LPS+地塞米松+罗格列酮组。48小时后闭合声场ABR测试,然后取材。免疫荧光技术评估MKP-1细胞定位。Western Blot评估耳蜗中的MKP-1含量,利用石蜡切片HE染色评估耳蜗形态;20名健康受试者(10名男性,10名女性),每名受试者参与四种不同方法组合的ANL测试:通过声场下扬声器给声,受试者通过手势信号由测试者调节音量测试(扬声器+他测)、通过声场下扬声器给声,受试者经过指导自主调节音量测试(扬声器+自测)、通过耳机给声,受试者通过手势信号由测试者调节音量测量(耳机+他测)、通过耳机给声,受试者经过指导自主调节音量测量(耳机+自测)。对四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四组之间的差异同时对四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不同测试方法对ANL测试的影响。结果:LPS组出现严重听力损失,而LPS+地塞米松+罗格列酮组对听力损失的保护效果最好。在免疫细胞荧光观察到MKP-1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少部分在细胞核中。形态学观察到螺旋神经节在LPS组损害最严重,核浆比例降低。部分螺旋韧带稀疏,紊乱,与耳蜗外侧壁间距增宽。通过四种方法获得的ANL数值无显着性差异。同一种方法测试下获得的最舒适响度级(MCL)和ANL、可接受最大背景噪声级(BNL)和ANL的相关性不显着。从任意两种方法中获得的ANL、MCL和BNL之间的相关性是显着的。结论:激素不能有效上调MKP-1可能是急性听力损失后激素抵抗的原因之一。应用罗格列酮联合地塞米松可以有效恢复内耳急性炎症时听力损失;而通过四种方法获得的ANL结果具有可比性且可信度高,在临床上,对于听力损失药物治疗无效后,听力学专家可以根据设备和受试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ANL测试方法对患者进行助听器选配评估。

陈衡超[5](2018)在《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听觉电生理评估和基因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评估指标的敏感性,以及噪声暴露与噪声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的相关性;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neurotrophin-3,NT-3)的耳蜗高表达是否可以拮抗噪声暴露引起的内毛细胞和I型传入纤维间突触的损伤。方法:听力正常的白化豚鼠予以106 dB SPL噪声暴露2小时。噪声暴露后1个月,在80 dB SLP强度下记录近场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前掩蔽恢复功能(forward masking recovery function)、掩蔽及非掩蔽条件下的近、远场振幅调制反应(amplitude modulation(AM)response)。听力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计算高频区突触密度,并与非噪声暴露的动物相比较,明确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的程度;通过计算各测试方法的效应尺度(Hedge’s g法),比较各测试方法检测突触损伤的敏感性;通过比较背景噪声掩蔽条件下,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调制振幅掩蔽效应的差异,探索噪声暴露与噪声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之间的相关性。在噪声暴露前1周,通过耳蜗开窗术将rAAV-NT-3注射至鼓阶,对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自身对照。随后施以105dB SPL的噪声暴露2小时。暴露后2周测试双耳近场振幅调制反应,并与无噪声暴露组进行比较。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计算突触密度,评估rAAV-NT-3转染的保护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噪声暴露组在8、16和32k Hz处突触密度均有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约10%;16k Hz处的前掩蔽恢复功能明显降低;8、16和32k Hz处近场记录的AM反应以及32k Hz处远场记录的AM反应均有明显降低;近场记录AM反应的尺度效应均不低于其他测试方法;与对照组相比,掩蔽噪声条件下噪声暴露组AM反应的噪声掩蔽效应无明显增大。噪声暴露后2周,NT-3过表达组的20kHz处近场AM反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且与无噪声暴露组无明显差异;NT-3过表达组和生理盐水组的突触密度均低于无噪声暴露组,然而NT-3过表达组11.3、16和22.3k Hz处突触密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NT-3过表达减少8-32k Hz处噪声暴露所致的突触损伤约38.5%。结论:106 dB SPL噪声暴露2小时可引起噪声性突触损伤,高声强下近场记录的AM反应对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的评估有更强的敏感性。本实验未发现噪声暴露与噪声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之间存在相关性。rAAV介导的耳蜗底回内毛细胞NT-3高表达能够部分拮抗噪性耳蜗突触损伤。

赵轶[6](2016)在《智能CO2激光在耳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临床应用智能CO2激光辅助Fisch人工镫骨术治疗耳硬化的疗效及智能CO2激光用于镫骨足板开窗的安全性。同时设计动物实验采用小功率CO2激光小范围多次照射(传统CO2激光)同大功率大范围CO2激光一次照射(智能CO2激光)耳蜗圆窗膜的生物学效应,评估智能CO2激光在内耳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镫骨手术中回顾性分析28例在我院接受智能CO2激光辅助Fisch人工镫骨手术治疗耳硬化症的患者,术中使用智能CO2激光切断镫骨肌腱、后足弓,并行镫骨足板开窗。所有患者术前行听力评估,记录0.5,1,2,4kHz言语频率气、骨导阈值,术后6个月复查。动物实验分别采用2W,0.15mm,5shots;4W,0.15mm,5shots;20W,0.6mm,1shot的参数设定CO2激光照射豚鼠耳蜗圆窗膜,通过ABR评估术后即刻听功能变化,采用基底膜铺片荧光染色观察毛细胞大体形态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毛细胞超微形态改变,并定量毛细胞损伤比率进而评估激光内耳手术应用的潜在损伤。研究结果:镫骨手术中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性眩晕和感音性聋发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骨导阈值分别为22.5(15,35)dB HL,20(15,30)dB HL。术前及术后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分别为30.38(23.13,39.38)dB HL及9.75(8.25,10)dB HL。内耳动物实验中ABR测试证实2w,0.15mm,5shots;20w,0.6mm,1shot组激光圆窗膜照射后全频率没有显着阈移,4w,0.15mm,5shots组16k、32k频率频率阈移分别达到21.5±5.18dB,23.1±8.46dB。形态学检验可见4w,0.15mm,5shots参数设置激光照射后,底回部分IHC,OHC纤毛部分缺失,近圆窗附近损伤尤甚。扫描电镜观察耳蜗底回毛细胞超微结构2w,0.15mm,5shots有少量外毛细胞倒伏,20w,0.6mm,1shot也有第3排外毛也有倒伏。4w,0.15mm,5shots图片示该区域内毛纤毛损伤较重,外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也较为严重。结论:智能CO2激光切断镫骨肌腱、后足弓,行镫骨足板开窗安全便捷,术后听力结果改善满意,适合在耳硬化人工镫骨手术中使用。智能CO2激光高功率大范围一次照射内耳圆窗膜对内耳损伤不明显,听功能未发现明显下降,毛细胞形态较好。传统CO2激光低功率小范围多次照射圆窗膜可致内耳毛细胞损伤并导致听力下降,可能由于多次激光照射热量积累有光。此外,激光的照射次数也可很大程度造成内耳损伤。严格限定设定参数,合理使用照射次数,智能CO2激光辅助行辅助圆窗膜开窗安全可靠,内耳损伤可能性低。

穆扎排尔·米尔扎克木[7](2016)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与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耳内镜与耳科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来了解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收治于我院耳鼻咽喉科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鼓膜穿孔)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接受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和51例接受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两组手术病人中耳内镜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14-48岁,平均年龄28.79±10.400岁;显微镜组:共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13-43岁,平均年龄27.84±8.564岁。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听力提高情况,手术有效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切口的美观效果的主观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可知,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美观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两组鼓膜修补术的有效率分别为90.6%(耳内镜组)与94.1%(显微镜组),但两组患者手术有效情况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后的听力提高幅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与显微镜手术相比,二者手术效果相当,但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更加美观等优点,故在单纯鼓膜修补术等手术中耳内镜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及广泛使用;在复杂的、难以暴露术野的手术中亦可与显微镜联合应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闫辉[8](2014)在《miRNA-182对成年大鼠药物性聋损伤的保护及机制》文中指出实验一硫酸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注射液快速致聋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建立快速药物性聋动物模型,观察硫酸卡那霉素与呋塞米注射液联合用药对正常SD(Sprague-Dawley)大鼠的听力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32只雌性大鼠腹腔注射硫酸卡那霉素(500mg/Kg),30分钟后再经腹腔注射呋塞米注射液(0.2ml/Kg),正常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给药后1天、7天、14天行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并别行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联合注射呋塞米与硫酸卡那霉素后,药物致聋组大鼠ABR阈值明显提高,对照组ABR均正常;铺片观察发现外毛细胞有部分缺失,其中以底转缺失较为明显,内毛细胞损伤程度较轻。结论该药物浓度及给药方法引起的形态学改变,以底转外毛细胞部分缺失为主,但底转并不会完全缺失。与单纯给予硫酸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给药造聋相比,可明显缩短给药致聋的时间,且更安全、有效,为耳蜗毛细胞损伤的保护等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大鼠耳聋的动物模型。实验二miRNA-182圆窗龛给药的观察研究目的了解miRNA-182及其稀释剂RNase-free water经圆窗给药在耳蜗内的分布及其对毛细胞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即:A组:miRNA-182(带cy3荧光标记)组、B组:单纯RNase-free water组、C组:单纯手术组。每只实验动物双耳均行手术。术中每组给予对应处理,给药剂量及方式均相同。各组实验动物于手术后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完善ABR检测,术后24小时行扫描电镜检查,术后48小时行基底膜铺片,并分别于术后24、48小时各留取miRNA-182组一只耳蜗行冰冻切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三组实验动物给药致聋后各时间点ABR的反应阈值及各组手术前后ABR阈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基底膜铺片及扫描电镜均形态正常,无缺失。根据耳蜗冰冻切片可知,miRNA-182组术后24小时的miRNA-182在耳蜗血管纹、corti器上分布较术后48小时更为显着。结论经圆窗龛给予miRNA-182于术后24小时在耳蜗血管纹及corti器上分布较48小时更为显着,且对大鼠听力学及形态学无损伤作用。实验三miRNA-182对大鼠药物性聋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研究miRNA-182对大鼠药物性聋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即:A组:miRNA-182组、B组:溶媒剂(RNase-free water)组、C组:空白对照组。A、B两组经圆窗分别给予miRNA-182及RNase-free water,术后24小时,以上三组实验动物均完善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检测结束后当天将以上三组实验动物按公斤体重先给予硫酸卡那霉素500mg/Kg,腹腔注射一次,30-45分钟后给予呋塞米注射液0.2ml/Kg,腹腔注射一次。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给药致聋后1天、7天、14天行ABR检测,并于第14天最后一次ABR检测结束后当天各组均随机各抽取1只实验动物,行扫描电镜检查、全耳蜗基底膜铺片、颞骨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另取2只行毛细胞缺失率计数。结果ABR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及溶媒剂组在给药致聋后的各时间点的阈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与溶媒剂组两者比较,各时间点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miRNA-182组与空白对照组、miRNA-182组与溶媒剂组两者之间比较各时间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iRNA-182组给药致聋后的各时间点的阈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miRNA-182组与空白对照组、miRNA-182组与溶媒剂组相比,前者与后者给药致聋前后各时间点的ABR阈移有显着性差异(P<0.05);溶媒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组给药致聋前后各时间点的ABR阈移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扫描电镜及基底膜铺片可见,空白对照组与溶媒组各排外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交错,倒伏明显,各排均有大量外毛细胞缺失,排列稀疏;miRNA-182组外毛细胞排列紊乱,毛细胞有部分缺失,但缺失较其他两组明显较少。miRNA-182组基底膜外毛细胞总缺失率为21.57%;溶媒剂组外毛细胞总缺失率为40.47%;空白对照组外毛细胞总缺失率为47.06%。cleaved 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可见,1.miRNA-182组中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较正常大鼠增加。2.溶媒剂组及对照组(单纯给予硫酸卡那霉素+呋塞米注射液)中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较miRNA-182组及正常大鼠明显增强。3.溶媒剂组与对照组(单纯给予硫酸卡那霉素+呋塞米注射液)两者之间cleaved caspase-3的荧光量无明显区别。结论miRNA-182圆窗龛给药能保证药物经圆窗膜进入外淋巴液,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药物性聋所致的细胞凋亡。本实验证实了miRNA-182对药物性聋大鼠耳蜗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miRNA-182与内耳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探索。

杨琳[9](2009)在《镫骨、耳蜗及其Corti器的建模与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在内耳Corti器的组织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中,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 Microscopy,AFM),采用液相接触式测量法,对新鲜未固定处理的基底膜进行测量,获取了6个不同部位的力曲线。按Hooke’s定律、参考Jan Domke算法,分析了在基底膜上相当于Hensen细胞、外毛细胞、柱细胞、内毛细胞、内指细胞、盖膜等不同部位的弹性参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底膜径向排列的组织结构不同,杨氏模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整块基底膜标本上测量Corti器各结构的杨氏模量更能准确地反映它们在生理状态下的弹性特征。AFM测量方法可为Corti器有限元建模分析提供准确的材料弹性参数。采用Micro-CT成像技术对中耳和内耳进行高分辨率扫描,获得高精度的显微结构三维数据,构建了人镫骨、耳蜗及豚鼠耳蜗的三维模型。经过数据转换,导入有限元软件,能够满足镫骨及耳蜗三维形态学分析及其生物力学分析的需要。同时,以Corti器电镜图像为参照标准,在3Ds MAX软件支持下,结合多种高级建模方式,创建了Corti器的三维数字模型,精确再现了Corti器的复杂三维结构及各结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为进一步建立其力学模型打下基础。在数值模拟分析中,首先运用固体力学的有限元分析手段,对镫骨固有运动模式进行模态分析,并通过LDV振动实验验证了前6阶的模态频率。应用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手段,对二种简化的耳蜗模型的流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二种流场的速度分布及压力分布明显不同。对二维Corti器做必要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后,初步进行了淋巴液所引起Corti器静态及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底膜振动时Corti器弓状带与梳状带中部明显变形,可引起毛细胞上静纤毛偏斜,Corti器整体绕内柱细胞基部发生旋转。在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的相互接触关系中,探讨了Corti器振动过程中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的相互作用的力学行为。以豚鼠耳蜗底回Corti器的电镜图像为原型,建立盖膜与内毛细胞最长静纤毛接触和不接触的二种计算模型各一个,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比较。模拟Corti器振动过程时,加载了相同的近似剪切流的梯度压力作用,结果表明,静纤毛表现出在不接触盖膜时偏移度较大;二种模型均显示在静纤毛顶连接(TipLink,TL)及小根(Rootlet)基部应力较高、整体模态频率近似。这提示静纤毛在不与盖膜直接接触时更容易受兴奋性刺激。本研究还从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中,分析了不同外毛细胞静纤毛开角的差异。第一排开角最大、顺应性好并易偏斜;第三排开角最小、弯曲刚度最大,不易偏斜。这些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声波作用于内耳Corti器微观结构可能引起的生理效应。本研究探讨了几种不同的耳蜗、Corti器等结构建模方法及其弹性参数测量方法。从二维角度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基底膜Corti器的振动特性及毛细胞与盖膜之间的作用关系。基底膜运动时,Corti器绕内柱基部旋转,盖膜与内毛细胞最长静纤毛不直接连接可能更符合生理状态。在三维模拟中,分析了不同耳蜗简化管形的流场及外毛细胞静纤毛受力状态。三排静纤毛不同开角表现出不同弯曲特性,这有可能是第一排静纤毛容易发生转位的原因。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生理状态下镫骨、Corti器的力学行为,为内耳感音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对听觉器官的微观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马兆鑫,王正敏,迟放鲁,吴琍雯,吴韵芳[10](2002)在《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耳蜗微窥镜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48只豚鼠被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B、C、D三组分别于窥镜检查术后即刻、1周、2周,制作耳蜗的光镜和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光镜下各组Corti器、骨螺旋板、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形态无改变。扫描电镜下各组内、外毛细胞的听毛排列整齐,无缺失、倒伏、融合等现象,支持细胞形态正常。结论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耳蜗的组织形态学无明显改变。

二、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二次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及内耳基因治疗路径优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二次噪声暴露致耳蜗突触损伤评估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微泡技术预处理圆窗膜促r AAV耳蜗基因转染
    2.1 前沿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扩展高频测听在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1.3 统计学处理
        1.1.4 可能出现的误差、偏倚及控制措施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耳鸣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1.2.3 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1.2.4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1.2.5 耳鸣组与2型糖尿病组结果比较
        1.2.6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与耳鸣组结果比较
        1.2.7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与2型糖尿病组结果比较
    1.3 讨论
        1.3.1 扩展高频测听的意义
        1.3.2 扩展高频测听的应用
        1.3.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耳鸣的研究进展
    2.1 耳鸣的流行病学
    2.2 耳鸣的病因
    2.3 耳鸣的分类
        2.3.1 客观性耳鸣
        2.3.2 主观性耳鸣
    2.4 耳鸣的病理生理学
    2.5 耳鸣的发病机制
        2.5.1 听觉系统
        2.5.2 非听觉系统
    2.6 耳鸣病史的诊断评价
    2.7 耳鸣的治疗
        2.7.1 心理学疗法
        2.7.2 耳鸣习服疗法
        2.7.3 认知行为疗法
        2.7.4 掩蔽疗法
        2.7.5 助听器
        2.7.6 人工耳蜗
        2.7.7 重复经颅磁刺激
        2.7.8 高压氧治疗
        2.7.9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2.1 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检查
        2.2.3 影像学检查
        2.3 测试仪器和诊断标准
        2.3.1 听力学检测仪器
        2.3.2 执行标准
        2.3.3 听力学诊断
        2.3.4 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2.4 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4.1 血样采集
        2.4.2 基因突变检测仪器及试剂
        2.4.3 实验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内耳形态分类
        3.2 内耳畸形分类
        3.3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关系
        3.3.1 不同内耳形态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分布
        3.3.2 GJB2基因突变患者的内耳畸形分布
        3.3.3 基因突变与双侧内耳畸形的对称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重度及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群体内耳畸形的分布特点
        4.2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
        4.3 内耳畸形的双侧对称性分析
第二部分 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检查
        2.2.3 手术情况
        2.2.4 影像学资料
        2.2.5 心脏彩超、智力发育测试等
        2.3 测试仪器和诊断标准
        2.4 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5 分组及比较方法
        2.6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6.1 助听听阈
        2.6.2 问卷评估
        2.6.3 开放式言语测听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GJB2基因突变种类和基因型分布
        3.2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3.2.1 助听听阈比较
        3.2.2 听觉言语能力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2.3 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测听结果比较
        3.2.4 安静环境下扬扬格词测听结果比较
        3.2.5 安静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比较
        3.2.6 噪声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方法
        4.2 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
        4.2.1 GJB2双等位突变组、单等位突变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2 GJB2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3 GJB2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4 GJB2基因突变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急性听力损失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ANL测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罗格列酮联合地塞米松通过促进MKP-1表达改善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2.3 主要试剂配置
        1.2.4 实验室所用耗材与实验仪器
        1.2.5 实验主要步骤
        1.2.6 实验技术路线图
        1.2.7 实验方法
        1.2.8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各组听力功能评价
        1.3.2 基底膜和螺旋神经节中MKP-1 的免疫染色
        1.3.3 耳蜗组织学检查
        1.3.4 MKP-1 及其相关蛋白的蛋白质印迹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方法下可接受噪声级的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刺激和程序
        2.2.4 技术路线图
        2.2.5 测试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同种方法不同次测量中获得MCL、BNL和 ANL的比较
        2.3.2 不同方法下MCL、BNL和 ANL的比较
        2.3.3 同种方法下MCL与 ANL、BNL与 ANL的相关性分析
        2.3.4 不同方法下MCL、BNL和 ANL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听觉电生理评估和基因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及其评估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1.2.2 实验试剂
        1.2.3 主要试剂配置
        1.2.4 主要实验仪器
        1.2.5 实验技术路线图
        1.2.6 实验步骤
        1.2.7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噪声暴露对ABR阈值的影响
        1.3.2 形态学计数明确噪声性突触损伤的形成
        1.3.3 噪声暴露对耳蜗CAP输入/输出功能的影响
        1.3.4 噪声暴露后耳蜗对前掩蔽恢复功能的改变
        1.3.5 噪声暴露在不同调制深度下调制反应差异的影响
        1.3.6 噪声暴露对近远场振幅调制反应的影响
        1.3.7 不同测试方法效应尺度的差异
        1.3.8 噪声暴露对背景噪声掩蔽效应的影响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腺相关病毒携带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试剂配置
        2.2.4 主要实验仪器
        2.2.5 实验技术路线图
        2.2.6 实验步骤
        2.2.7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内毛细胞NT-3 转染效率
        2.3.2 手术和噪声暴露对ABR阈值的影响
        2.3.3 噪声暴露对耳蜗CAP输入/输出功能的影响和NT-3 的保护效果
        2.3.4 噪声对耳蜗近场记录的振幅调制反应的影响及NT-3 的保护效果
        2.3.5 噪声对突触数目的影响和NT-3 过表达的效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智能CO2激光在耳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绪论
第一部分 智能CO_2激光在耳硬化症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耳蜗圆窗膜智能CO_2激光开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7)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与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及分组
        2.2.1 耳内镜组
        2.2.2 显微镜组
    3.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的评估方法及标准
    4.术后随访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miRNA-182对成年大鼠药物性聋损伤的保护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听觉系统的结构及其生理
    二、感音神经性聋
    三、MicroRNAs 的研究进展
实验一 硫酸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注射液快速致聋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miRNA-182 圆窗龛给药的观察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miRNA-182 对大鼠药物性聋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镫骨、耳蜗及其Corti器的建模与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词表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耳蜗结构与功能概述
    1.3 耳蜗模型及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生物力学在听觉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1.5 问题的提出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基于AFM测量分析内耳Corti器的弹性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镫骨、耳蜗及Corti器的建模
    3.1 几何模型的构建
    3.2 镫骨、耳蜗及其Corti器的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3 结论
第四章 镫骨、耳蜗及Corti器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4.1 镫骨固有三维运动模式的有限元分析
    4.2 基于Comsol模拟二种简化耳蜗的流场比较
    4.3 Corti器动力学行为的二维有限元分析
    4.4 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
    4.5 外毛细胞静纤毛不同开角对剪切流体压力的响应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基于LDV测量的镫骨模态频率的实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与展望
全文结论
全文参考文献
综述 耳蜗相关结构的三维建模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发表论文及所获奖项
致谢

四、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次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及内耳基因治疗路径优化探究[D]. 张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扩展高频测听在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D]. 杜俊尧.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赵晓云. 兰州大学, 2020(01)
  • [4]急性听力损失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ANL测试的研究[D]. 夏俍.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听觉电生理评估和基因治疗[D]. 陈衡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6]智能CO2激光在耳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赵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与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的比较[D]. 穆扎排尔·米尔扎克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8]miRNA-182对成年大鼠药物性聋损伤的保护及机制[D]. 闫辉.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1)
  • [9]镫骨、耳蜗及其Corti器的建模与生物力学研究[D]. 杨琳. 复旦大学, 2009(03)
  • [10]耳蜗微窥镜检查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J]. 马兆鑫,王正敏,迟放鲁,吴琍雯,吴韵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2(01)

标签:;  ;  ;  ;  ;  

耳蜗显微镜检查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