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对参保职工健康服务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医改对参保职工健康服务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一、医改对参保职工卫生服务公平性影响作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生[1](2021)在《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资源极大丰富,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主要供应者,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一直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事关居民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的开始,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其中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主要探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如医疗服务如何定价、财政补助的标准如何制定、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起付线和自付比如何设置来平衡“保大病”和“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两个目标,当支付方式从后付制向预付制转换后,预付制支付标准如何确定等。具体如下:第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因果关系图分析补偿机制改革实施前后公立医院的应对。研究发现,在资源投入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公立医院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如果财政补助减少,公立医院会减少社会职能产出、增加人均医疗服务量或增加人均药费进行应对;考虑社会效益后,政府应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第二,以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为例,估测预付制支付方式的支付标准。研究发现支付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分担的保留效用、患病的平均治疗成本和弥补医院亏损的风险成本。分担医院的保留效用具有一定的人数门槛,需要达到一定人数后达到规模经济,才能产生风险分担的作用。为有效实施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提出了对患者、公立医院、医保机构的建议。第三,以消费者均衡为视角,基于共同代理模型,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及相应的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制定。研究发现政府为了激励公立医院在社会职能上付出更多努力,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职能进行了负向激励,即惩罚。这不仅导致患者获得医疗服务支付的成本超过了所获得的效用,导致“看病贵”,而且造成公立医院经济职能的供给减少,产生“看病难”。为了保证消费者均衡,医疗保险应对重症患者采用高起付线和低自付比,实现保大病;对轻症患者,应采用低起付线和高自付比,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第四,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公立医院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和竞争方式时的补偿标准。研究发现,当政府放松对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由公立医院自主定价时,医疗保险的出现不仅会使医疗服务潜在的最高价格上升,而且会降低患者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而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大;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小;在公立医院完全垄断市场供给条件下,公立医院存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可能。同时,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并不必然导致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改善质量的内容。如果改善质量对成本产生的净效应为负,则改善质量会降低医疗服务价格,而净效应为正,则会使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竞争可能不会提高质量、抑制价格上涨。在寡头市场——质量模型中,与公立寡头市场的均衡结果相比,混和寡头市场中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竞争使均衡结果出现四种可能情形,分别是:产量增加,质量投入增加,价格上涨;产量减少,质量投入减少,价格下降;产量增加、质量投入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减少,质量投入减少,价格上涨。第五,利用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公立医院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在公立医院效率评价中,忽略公立医院社会职能产出会导致对公立医院效率的低估。在对公立医院2011-2018年生产效率评价中,发现改革效果不显着,且生产效率总体来说有小幅下降。在影响公立医院效率的因素中,财政补助对公立医院的效率变化影响不显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也未使公立医院效率得到改善;医疗服务价格对公立医院效率变化影响显着,但门诊服务价格和住院服务价格产生影响的方向相反。第六,为了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对公立医院效率的影响,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公立医院静态效率进行评价。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公立医院整体效率有改善,表明由于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存在,导致对公立医院效率的低估。降低门诊服务价格、提高住院服务价格、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需求,既有利于公立医院生产率提高,也有利于静态效率改善;但参保比例、财政补助和竞争对公立医院的生产率没有显着影响,而对公立医院静态效率既存在正向影响,又存在负向影响,最终结果是正负影响抵消,没有对公立医院效率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有三点创新:首先,以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参与约束为条件,对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标准进行测算;其次,以消费者均衡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并形成与财政补助、起付线、自付比等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再次,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产出变量共同纳入效率评价模型,对公立医院进行更准确的效率评测。

张春蕾[2](2020)在《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化,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已不能完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挑战,亟需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保障能力建设转型。本文选择海南省为研究地区,以健康保障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发展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公共产品、健康公平性和健康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数据分析法重点对经济保障能力、制度保障能力、医疗资源保障能力、医疗服务能力等四个维度的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海南健康保障能力发展现状。应用比较分析法对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健康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配置等健康保障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侧重比较,总结归纳国际经验,从而提出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可行参考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省在健康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需改进。(1)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2)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显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差距。(3)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但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4)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不断提高,但公共卫生服务仍较为薄弱。(5)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海南省当前健康保障能力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体系;(2)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序高效的诊疗模式;(3)构建适应国情及省情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4)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5)加快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质量;(6)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7)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8)依托大数据,建立和完善健康信息系统,以整体提升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促进海南省健康事业的发展。

马桂峰[3](2020)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后建立,以及现在后两者的逐步并轨运行,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逐步发展中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增强国家社会福利责任,减轻参保者就医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增强社会稳定机制等方面作用显着。截止2019年底,我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3.29亿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10.25亿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共覆盖我国人口 13.5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96.74%。2018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共筹集医保基金21 384.00亿元,占我国当年GDP的2.33%,人均支出医疗保险基金4 722.76元。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方面的福利分配效果如何?福利分配的公平程度是否在逐步改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福利的分配效应?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分配?以上诸多问题成为评价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绩效的关键所在。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而对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等环节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关注较少。通过对不同社会医疗保险种类、医保运行全流程和多维度的分析,有助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现阶段的整合发展,有利于从参保者个体微观层面评价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的公平程度如何。本研究以社会福利分配为切入点,利用福利再分配分析测量方法,结合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特点,采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15年和2017年入户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从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三条主线,经医保基金筹资、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进行福利分配公平性分析,探索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社会福利分配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机理,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目的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分配公平性,探索影响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的因素,提出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通过文献复习和评阅,构建适合分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测算我国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以及在近期的变化情况;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家庭医疗支出和个人住院费用支出的影响机制与程度;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个人的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对社会医疗保险补偿净福利分配的影响。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本研究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分配效应为主要政策变量,围绕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展开。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对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汇总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在文献评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再以福利经济学福利概念、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和医疗保险福利效用等理论构建研究框架。数据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该数据采用概率抽样调查,按照分阶段、按层次抽取我国大陆29个省的地级市、县、社区(村)和家庭。本研究经申请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公开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选取职工医保12 683个、新农合12 549个、居民医保4 213个个体样本和没有参加社会医保的11 742个个体样本进行研究。利用Stata 16和Eμ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库整理和数据分析、数据表达。利用基尼系数和马斯格雷夫-辛尼指标(Musgrave and Thin measure,MT)测量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使用阿伦森等人提出的AJL分解模型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各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进行筹资累进性、垂直效应、水平效应和再排序效应等的分解分析。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效应进行影响因素研究。首先构建7个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筛选;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对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家庭医疗支出和个人住院费用支出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探索医保基金住院补偿净福利的个人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结果(1)新农合制度的福利再分配情况。从新农合制度具体运行情况来看,2015年新农合住院人均补偿费用为129.38元,人均缴费额度为102.40元,补偿费用占缴费费用的126.35%。仅统计有住院发生的新农合参保者的平均住院补偿费用为3 352.38元,仅统计有住院发生的参保者的新农合缴费均值为105.58元,补偿受益程度为31.75倍。对比有住院发生的参保者的住院平均费用9 929.57元,有效补偿比例为33.76%。有住院发生的新农合参保者的人均住院实际负担为6577.19元,有住院支出的参保者的人均收入为22 444.41元,有住院发生人群的实际平均负担率为25.21%。2015年总体缴费率为0.98%,2017年总体缴费率为1.42%。2015年的总体改善率为1.79%,2017年总体改善率为0.60%,改善率和补偿率两年均随收入分组升高而降低。2015年新农合参保者初始收入基尼系数为 0.3889,2017 年为 0.3901。测算2015年新农合制度医保基金筹资后福利再分配效应MTB指数为-0.0115,2017年为-0.0020;住院费用支付后的MTC指数2015年为-0.0254,2017年为-0.0282;医保基金补偿后的MTD指数2015年为-0.0208,2017年为-0.0170。分析新农合制度2015年筹资前后KaKwani指数为-0.3650,2017年变为-0.3695。分解新农合医保基金筹资、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为垂直效应(vertical effect,简称V值)、水平效应(horizontal effect,简称H值)和再排序效应(reranking effect,简称R值)均有不同情况变化。从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户口类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情况下,参加新农合参保者的住院费用支出比没有医疗保险人员高出404.09元。从分位数回归分析看出,新农合参保者的基金补偿净福利在个人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影响方面,变化规律不显着。(2)职工医保的福利再分配情况。职工医保具体运行情况来看,2015年人均缴费率为4.42%,2017年为2.08%。从各收入组群缴费率来看,2017年缴费率均低于2015年,特别是在2015年低收入组的缴费率达到12.91%,远高于2015年人均缴费率4.42%的平均值。参加职工医保的参保者2015年初始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927,2017年为0.4144,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后,基尼系数均有变化。通过分析2015和2017年我国职工医保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后的MT指数均为负值。分析职工医保筹资累进性的K值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均为小于0。从职工医保筹资再分配效应的V值、H值和R值来看,V值为负,但绝对值较小。H值在2017年占到RE的84.66%。参加职工医保和没有职工医保个体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发现,参加职工医保个体的家庭医疗支出高出没有参加职工医保的家庭医疗支出3211.70元。分析职工医保参保者医保基金补偿净福利影响因素来看,原始收入q40分位数之前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影响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41岁之前呈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趋势,44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总体呈U型态势分布。身体状况除去两端极值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居民医保的福利再分配情况。从居民医保总体运行情况来看,2017年的人均筹资额为930.55元,低收入组的医保缴费均值为712.45元,高收入组的医保缴费均值为1775.9元。2017年较2015年的各组人均缴费额度均呈增加态势。2015年居民医保参保者的住院费用均值为667.42元,2017年的均值为800.67元,组内人均住院费用从低收入组到高收入组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参加居民医保者2015年初始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253,2017年为0.4507。通过分析居民医保福利再分配MT指数和R系数来看,2015年和2017年的MTB、MTc和MTD均小于0。从R系数的测算来看,2015年逆向再分配效应最严重环节发生在医疗费用支付环节,Rc为-3.7621%,2017年的逆向再分配效应最严重发生在补偿环节,RD为-3.7465%。在2015年和2017年的MTDB均为正值。从居民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的Kakwani值都为负值。三个环节的V值均为负值,且2017年的绝对值要大于2015年;H值和R值为正值,且均存在2017年的值大于2015年。居民医保的医保基金补偿净福利分位数回归分析的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变化没有显着规律。研究结论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用有效的资金筹集方式,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社会福利的有效再分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再分配途径通过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等环节完成,一方面实现政府财政财补助能够有效到达最需要的患病居民;另一方面,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健康者和病患之间,实现社会福利再分配。但从本研究的分析来看,我国三种社会医疗保险不同收入组群的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均呈累退性,并且2017年较2015年的累退性在加重。这也说明虽然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已基本实现全民,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一方面医保筹资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他们的筹资还为高收入参保者提供了额外的帮助,这与社会医疗保险应该的累进性原则是相悖的。从是否参加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参保者的家庭医疗支出和住院医疗支出差异对比来看,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家庭医疗费用支出要高于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家庭。通过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使参保者能够将未来不确定的医疗服务消费变成确定性的医疗保险补偿支付,有效促进了参保家庭的医疗服务支出和住院费用支出,说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和个人的有效需求。从个人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对基金补偿净福利的分位数回归分析来看,初始收入不同范围的的低收入群体在三类社会医保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影响呈负相关,这一结论与前面的再分配效应测量和再分配效应分解相一致。但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初始收入对基金补偿净福利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职工医保的年龄对基金补偿净福利随年龄先减少后增加,低点在41岁左右,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在年龄方面基本没有影响。政策建议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现社会福利再分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现其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均存在累退性和福利逆向再分配,建议社会医保政策制定者和医保基金管理者,应尽快完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增强医疗救助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对低收入人群减免住院门槛费、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增加医疗救助额度等措施,来提高低收入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从而减缓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程度。经过本文对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三个运行环节的分析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下一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演进目标。我们国家可以在已经基本完成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制两档”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职工医保制度,实行“一制三档”。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再由“一制三档”到“一制两档”演进,后到“一制一档”的“三保合一”总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大融合,实现新时代我国全民医保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公平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总水平。创新性和局限性本研究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基于全国调研数据,从公平与正义视角分析我国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分配效应,研究视角新颖;(2)分析流程创新:本研究将我国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进行体系完备、流程完整和维度全面的福利分配分析;(3)分析方法创新: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发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福利分配的影响程度;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医疗基金补偿净福利在不同参保人群中的分配情况。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全国层面分析我国三类医疗保险制度,没有细分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会掩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因地制宜的提出政策建议。论文下一步将对我国各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夏敬[4](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何晓丽[5](2019)在《扬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针对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启动。自实施以来,两种保险分别为两类人群提供了医疗保障。但城乡二元分割导致两种保险的参保及待遇不均衡、重复参保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成了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必经之路。本文以社会保障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医疗保障的公平和效率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扬州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文章认为由于扬州市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的正式整合,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乡二元分割制约医保健康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取得了医保服务均等化、筹资增长稳定、医保待遇的提升和基金效率的提高、合理引导就医助推医改的深化、统一参保管理推进全民医保一体化发展等成效。但是,整合刚刚执行,影响整合的因素与整合后所产生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分档缴费激励不足、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存在下行压力、经办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增长的医保需求、参保人员政策认知度不高、监管面临严峻挑战、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建议:完善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增加财政补贴及优化支付方式以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加强服务管理并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宣传力度同时营造医保法治氛围、强化风险意识并重视内部管控和对外监督、注重三医联动以确保整合平稳有效。希望本文能为提升扬州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的执行效能提供参考,并为省内其他开展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的地区提供借鉴。

郎杰燕[6](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认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张勇[7](2019)在《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初创时备受社会推崇,被认为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社会与学术界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讨论越来越剧烈,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否符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个人账户制度该如何进行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形成自我缴费责任意识,自我积累,自我约束,既满足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膨胀的目的。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偏离政策初衷,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统筹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根据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建立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政策初衷,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和积累功能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果,讨论了影响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功能,并基于功能优化提出改革的目标。基于对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反思,本研究的个人账户运行效果分析框架为:(1)政策目标评价。实证分析个人账户的积累闲置情况和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2)政策需求方评价。调查分析参保人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改革和社区门诊保障政策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淡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为例,分析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运行效果。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6年的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数据,以及东莞市参保职工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利用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计数据,分析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现状;建立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FE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约束效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淡化个人账户,建立社区门诊统筹背景下的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负担;以及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对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和对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本文以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为例,分析结论为:一、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逐年递增,积累率较高,淡化个人账户的改革未明显降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量。二、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未明显发挥对医疗费用的约束作用。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论为:(1)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医疗费用均无显着的约束作用:在模型中引入2013年个人账户改革的政策虚拟变量后,发现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也未能发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约束作用。三、东莞市参保人社区首诊率和分级诊疗率提高。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后,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无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参保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显着增加,住院意愿降低。四、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和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保民众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持肯定态度,参保民众对个人账户改革各项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均认可度较高。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需要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从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看,影响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门诊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制度可报销的病种和药品范围限制,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见,改革不单纯是是否取消个人账户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有的个人账户制度并未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东莞地区的改革,尽管在提高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对改革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改革并未改善个人账户的资金闲置,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也未能发挥约束医疗费用膨胀的作用。需要以保障门诊就医需求为目的,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新型的、统一的门诊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和政策依赖,使改革不可能断然取消个人账户,需由易及难的分步改革,减低改革的阻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基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即积累和约束功能,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效果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是在实证分析东莞个人账户的约束性效果时,引入政策改革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工具变量,分析个人账户及其改革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数据方面,本研究使用了东莞市医疗保险面板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两种数据优点,系统评价该地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医疗费用约束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控制。这对分析医疗费用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不影响基本结论;二是受可获得数据限制,研究中没有对彻底取消个人账户的试点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和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取消个人账户的理由。

陈琪婷[8](2019)在《广东省阳江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要坚持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而医疗保障体系作为配套改革措施之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保障体系是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着社会稳定、国民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卫生费用的上涨也达到惊人的程度,甚至超越了经济增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又是难题中的难点。付费方式是医疗保障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和医疗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在广东省全面推广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阳江市按病种分值付费进行全面的案例研究,重点对其改革的背景、制度设计、操作流程、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认真研究,探究由医保“定分值”,医院“挣分值”,医院收入与可支出基金总额和“分值”双挂钩的新型付费方式,是否可以发挥了平衡医疗服务质量和控制费用的杠杆作用,是否可以平衡医保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参保人的利益。同时,针对阳江市实行按病种分值付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从体制建设、医保监管及医院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自身的建议,这对完善付费方式管理,推广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任飞[9](2019)在《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古今中外的无数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都将社会正义作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当前,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追求,全面地嵌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卫生领域也不例外。政治学的正义研究与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正义理论的每一个重要成就都能够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从历史经验来看,健康正义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健康保障的制度安排。而医疗服务作为健康保障的重要内容,国家对于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正义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正义的实现程度。理想状态下,医疗服务是一种公共需要,应全部由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予以保障。但现实中,当难以保障全部医疗服务时,国家通常是量力而行地选择部分医疗服务来向全民提供。而这部分医疗服务在国家制度安排下被赋予了公共物品的特性,可以称之为“基本医疗服务”。但不可忽视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在使用时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这就需要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摒弃其私人物品属性,通过实现“规模效应”和提高“排他成本”来赋予其公共物品属性,才能体现健康正义。有鉴于此,政府遵循社会正义原则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公平,便成为应有之义。这种正义的制度安排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从社会正义视阈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梳理相关的理论缘起。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正义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正义思想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罗尔斯的先验主义正义观和阿马蒂亚·森的社会现实主义正义观的理论养分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切实的操作指导。公共物品理论的学者们则告诉我们: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其供给的政府责任,同时提出了如何避免纯公共物品的“公共地悲剧”与准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和“拥挤效应”的思路。制度变迁理论对于原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刻揭示,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集体行动逻辑”的阐释和政党、利益集团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传导作用分析,对于当前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具有直接的帮助。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我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的描述以及“差异的正义”的论述,更加坚定了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分配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第二章开始聚焦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研究。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体系来看,政府无力将全部医疗服务转化为公共物品,仅能聚焦于基本医疗服务。这种现状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从历史变迁来看,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国家统揽的、广覆盖式的、较低水平的、较强公平性”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走向了市场化改革道路。虽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医疗服务公平性也出现了下降,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在城乡、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不同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和获得能力都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因制度安排的缺陷被不断强化,更加凸显出我国医疗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与分配不均等问题的严峻性。经过认真反思,理论界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医疗服务需要重塑公益性。但局限于国家公共财政能力,我国并不宜实行英国式的全民免费医疗,只能选择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医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让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正义,成为我国医改的重要努力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自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明确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作为基本原则,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健康公平”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也始终对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给予深切关注,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纳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之中,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医改无疑是合乎国情和符合正义原则的。但面对区域差异和强大的制度惯性,国家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显然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新医改推行已十年,改革成效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改革目标?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正义原则?倘若不符合,如何改革才能推进正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在第三章中,本文基于社会正义原则对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新医改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社会正义方面仍存在四大缺憾:首先,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正义缺憾。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缺乏法律保障,不同群体在“个体差异、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行能力”存在着显着差异,权利平等并未能完全实现。其次,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正义缺憾。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仍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充分、部分政策失灵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医疗服务供给者逐利的行为逻辑未根本转变、人均医疗费用增速仍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利益集团吞噬了部分改革成效、地域和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错位。再次,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正义缺憾。分级诊疗消亡后重塑艰难,无序就医严重阻碍了基本医疗服务分配时的机会均等。重塑分级诊疗体系的努力,如多点执业、医联体等制度,仍面临着制度壁垒和实践困境。最后,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正义缺憾。我国最能体现正义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仍存在着“非全国统筹的俱乐部壁垒、平等原则下的公平缺失和非强制筹资破坏机会平等”等问题。这四个方面的缺憾表明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仍未完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公平。那么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当如何构建呢?第四章从国外主要典型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英国的国家包办型、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德国的政府主导型、新加坡的公私功能互补性)中提炼出有助于推进基本医疗服务正义分配的合理要素,即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平、政府主导和尊重国情。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正义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涵盖“权利正义、供给正义、秩序正义和保障正义”,即从法律上赋予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以强制性分级诊疗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分配公平、以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直至全额支付来保障结果公平。同时,通过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可行性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执政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以及我国政府所具备的主导地位赋予了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治可行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公共财政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加大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于医保制度整合的期盼和改革风险的制度规避奠定了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可行性。但正义缺憾的弥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实现“权利正义、供给正义、秩序正义和保障正义”,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坚持“改革和稳定的平衡”原则统筹推进:第一是加快立法进程,赋予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第二是加快资源整合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强化供给对需求的引导作用;第三是实行强制性分级诊疗,以合理的程序设定化解无序就医难题;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体社会成员强制性参保,建立公平的医保筹资方式,同时逐步提高支付比例直至全额支付。面对资源整合时条块分割的路径依赖、差异性需求下的共识分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潜规则引发的过度医疗风险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特殊利益集团的渗透与绑架风险,实现基本医疗服务正义分配需要由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由改革相关方共同参与改革方案设计增强制度共识,以制度理性破除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全国统筹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依赖监管机制创新切断过度医疗的诱因传导,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错位发展格局,才能最终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

李超凡[10](2018)在《山东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医疗保险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散,在筹资水平、统筹层次和补偿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导致了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损失。公平性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平性缺失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亟需通过制度整合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覆盖范围、筹资政策和补偿政策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整合这两项制度被认为是打破城乡分割局面并建立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第一步。2014年,山东省整合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针对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其运行状况,有必要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如何评价?公平性的现状如何?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要素如何影响公平性?如何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规范研究侧重于论述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对改善公平性的意义、整合目标和整合路径。已有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利用率和医疗费用的差异,但是对参保公平、筹资公平和受益公平的分析较少,尤其缺乏系统评价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研究;公平性分析框架不成熟,不同研究使用的测量指标各不相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低;研究方法主要是多元回归法;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分析医疗保险政策要素对公平性影响的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评价山东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参保公平、筹资公平、医疗服务利用公平和受益公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出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为:(1)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分析框架;(2)系统评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公平、筹资公平、医疗服务利用公平和受益公平;(3)实证分析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医疗保险政策要素对公平性的影响;(4)从促进公平性的角度提出完善和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山东省的五个市作为样本地区,资料主要来源为:(1)样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报表;(2)参保家庭入户问卷调查;(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文件和运行统计数据;(4)医疗保险经办人员问卷调查和管理者访谈。现场调查于2015年9月~10月在样本地区开展,2016年4月完成各样本地区201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报表》等资料的收集。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选取了五个地市,每个市分别随机抽取一区一县,每个区/县抽取三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随机抽取两个居委会/行政村,每个样本居委会/行政村随机抽取20户家庭。使用问卷调查了 1044户样本家庭的2431个家庭成员,城市居民1200人,农村居民1231人,玛叶指数和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收集了 15个医疗保险管理经办机构的统计数据,使用问卷调查了 67位经办人员,定性访谈了 40位医疗保险管理者。借鉴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相关研究的理论,使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分析框架、指标和政策要素。针对定量数据资料,分别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广义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使用基尼系数、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Kakwani指数和再分配效应指数测量筹资公平性;应用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水平不公平指数测量医疗服务利用和受益的公平性,正(负)的水平不公平指数代表亲富(穷)人的不公平;使用非线性分解法分解集中指数,分析影响医疗服务利用公平和受益公平的因素: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集中指数有负向贡献,说明该自变量(因素)能减少不公平;若有正向贡献,提示该自变量(因素)增加不公平。应用主题框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015年,各样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大于98%,但流动人口参保率较低,仅为93.57%,流动人口参保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94.7I%的户主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的家庭表示不愿意继续参保或不确定是否继续参保。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具有累退性。个人缴费的Kakwani指数为-0.3184(P<0.05),说明个人缴费垂直不公平,存在累退性;农村居民个人缴费的累退性高于城市居民,统一式筹资-补偿政策的个人缴费累退性高于差别式筹资-补偿政策。等额缴费方式是筹资垂直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城乡经济差距扩大了筹资的垂直不公平。个人缴费的再分配效应为-0.0054,缴费后的基尼系数大于缴费前。对再分配效应进行分解分析发现,垂直不公平是导致逆向再分配的主要原因。约90%的参保家庭户主认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负担较低或适中,城乡虚拟变量、家庭参保缴费额和家庭人口数对缴费负担评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经济水平对缴费负担评价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11.81%,自评健康状况差、收入低和统一式筹资-补偿政策是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危险因素。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和水平不公平指数小于0。被调查居民两周门诊概率为9.87%,门诊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为-0.0451(P>0.05),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665(P<0.05),经济状况、城乡虚拟变量和门诊补偿政策对两周门诊概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相同需要的参保者可以利用相同的门诊服务。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和水平不公平指数大于0。参保居民住院概率为11.64%,集中指数为0.3037(P<0.01),间接标准化后,住院概率的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2252(P<0.01);患者的平均住院次数为1.32,中位数为1,集中指数为0.0502(P<0.01),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360(P<0.05)。相同需要的参保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存在差距,富人利用住院服务的概率和次数高于穷人。经济水平是导致住院服务利用不公平的最主要因素,对住院服务利用集中指数的贡献率约为65%~98%。城市/农村虚拟变量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变量对住院概率和次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降低住院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具体来说,差别式筹资-补偿政策降低了住院概率和次数,对住院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有正向贡献;高额起付线降低了住院服务利用率,对住院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有正向贡献;较高的政策补偿比提高了参保居民的住院概率,但降低了住院次数,整体来看,住院政策补偿比对住院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有负向贡献。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受益的水平不公平指数小于0。参保居民门诊受益概率为42.41%,集中指数为-0.0003(P>0.05),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006(P>0.05);门诊补偿金额的均值为236.60元,集中指数为0.1612(P<0.01),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534(P<0.05)。相同需要的参保者可以获得相同的门诊补偿和受益。经济状况、城市/农村虚拟变量和门诊补偿政策对门诊受益概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偏重慢性病的补偿政策对门诊受益程度有正向影响,对门诊受益程度的集中指数有负向贡献,促进了门诊受益的公平性。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受益的集中指数和水平不公平指数大于0。参保居民住院受益概率为10.20%,集中指数为0.3015(P<0.01),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2246(P<0.01);住院补偿金额的均值为6367.05元,集中指数为0.3207(P<0.01),水平不公平指数0.2380(P<0.01)。相同需要的参保居民住院受益存在差距,富人住院受益的概率和程度高于穷人。经济水平是导致住院受益不公平的主要因素,对住院受益不公平有正向贡献,贡献率约为56%~65%。城乡虚拟变量对住院受益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变量对住院受益概率和程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降低住院受益的不公平,其中差别式筹资-补偿政策对住院受益概率有正向贡献,对住院受益程度有负向贡献;高额起付线对住院受益概率和程度的贡献皆为负,降低了住院受益的不公平;较高的政策补偿比对住院受益公平有负向贡献,可以降低住院受益的不公平,但是当住院政策补偿比达到75%时,对住院受益公平的贡献转为了正向,说明需要合理设定住院政策补偿比。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参保公平;(2)筹资存在垂直不公平;(3)门诊服务利用和受益基本实现水平公平;(4)住院服务利用和受益存在亲富的不公平;(5)经济水平差距仍然是住院服务利用和受益不公平的主要原因;(6)合理的政策设计有助于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参保政策,扩大流动人口的参保覆盖,提高继续参保意愿;(2)加强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补助及其研究;(3)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筹资-补偿政策模式;(4)完善门诊慢性病的补偿政策;(5)合理设定住院起付线和政策补偿比。

二、医改对参保职工卫生服务公平性影响作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改对参保职工卫生服务公平性影响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立医院
        2.1.2 公益性
        2.1.3 补偿机制
        2.1.4 看病“贵”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市场失灵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博弈论
    2.3 国内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2.3.1 政府财政补助
        2.3.2 医疗服务价格
        2.3.3 医保支付方式
    2.4 国外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第3章 国内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
    3.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历程
    3.2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实践
        3.2.1 江苏宿迁医改
        3.2.2 陕西神木医改
        3.2.3 福建三明医改
    3.3 典型国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
        3.3.1 公费医疗保障模式——英国
        3.3.2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
        3.3.3 自费医疗保险模式——美国
        3.3.4 强制性医疗储蓄模式——新加坡
        3.3.5 对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与改革
    4.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
        4.1.1 政府与公立医院
        4.1.2 社会公众与公立医院
        4.1.3 患者与公立医院
        4.1.4 医保机构与公立医院
        4.1.5 医药企业与公立医院
    4.2 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4.3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因果关系
        4.3.1 取消“药品加成”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4.3.2 财政补助收入减少后公立医院的对策
        4.3.3 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4.3.4 考虑社会效益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4.4 补偿机制改革建议
        4.4.1 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
        4.4.2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4.4.3 合理测算医疗成本,确定服务价格
        4.4.4 系统思考,形成合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立医院补偿标准估测与模型
    5.1 按人头付费支付标准估测
        5.1.1 按人头付费方式支付标准研究现状
        5.1.2 按人头付费支付标准估测
        5.1.3 实施按人头付费方式的要求
    5.2 共同代理与公立医院补偿标准
        5.2.1 公立医院补偿标准现状
        5.2.2 共同代理基本假设与模型
        5.2.3 委托人非合作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5.2.4 委托人合作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5.2.5 研究结果与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结构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关系
    6.1 市场结构与补偿标准
    6.2 市场结构与竞争方式的选择
        6.2.1 市场结构的选择
        6.2.2 竞争方式的选择
    6.3 垄断市场与补偿标准
        6.3.1 垄断市场——市场份额模型
        6.3.2 垄断市场——质量模型
    6.4 寡头市场与补偿标准
        6.4.1 寡头市场——市场份额模型
        6.4.2 寡头市场——质量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效率的影响
    7.1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现状
    7.2 补偿机制改革对公立医院生产效率的影响
        7.2.1 相关文献回顾
        7.2.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7.2.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估测
        7.2.4 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2.5 结果及分析
    7.3 基于三阶段DEA方法的公立医院静态效率评价
        7.3.1 三阶段DEA方法
        7.3.2 投入、产出指标及影响因素的选择
        7.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7.3.4 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1 研究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三阶段DEA中第二阶段松弛变量值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图
    1.3 资料来源与分析框架
        1.3.1 资源来源
        1.3.2 健康保障能力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数据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
        2.1.2 医疗保障制度与健康保障制度
        2.1.3 医疗保障能力与健康保障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健康公平性理论
        2.2.3 健康经济学理论
3 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海南省经济保障能力现状
        3.1.1 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3.1.2 居民经济发展情况
    3.2 海南省制度保障能力现状
        3.2.1 健康保障制度框架
        3.2.2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覆盖人群
        3.2.3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筹资水平
        3.2.4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补偿水平
        3.2.5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基金管理水平
    3.3 海南省医疗资源保障能力现状
        3.3.1 人力资源保障情况
        3.3.2 物力资源保障情况
        3.3.3 财力资源保障情况
    3.4 海南省医疗服务能力现状
        3.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3.4.2 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3 居民健康改善状况
    3.5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
        3.5.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显着改善,但仍存在差距
        3.5.3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但配置结构性失衡
        3.5.4 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不断提高,但公共卫生服务仍较为薄弱
4 国外典型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1 国外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4.2 国外典型健康保障制度的比较
    4.3 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配置的比较
    4.4 对推进我国及海南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启示
        4.4.1 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体系
        4.4.2 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序高效的诊疗模式
        4.4.3 构建适应国情及省情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5 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康保障体制
    5.2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5.3 加快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质量
    5.4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5.5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居民健康意识
    5.6 依托大数据,建立健康信息系统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发展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1 年以来国家涉及提升基本健康保障能力的主要政策文件
附录二:2011 年以来海南省涉及提升基本健康保障能力的主要政策文件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分析
    2.2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分析
    2.3 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研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来源和资料说明
    4.1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实施情况
    4.2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说明
    4.3 数据整理过程说明
    4.4 指标体系数据分布描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5.1 福利再分配效应研究变量设定
    5.2 职工医保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5.3 新农合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5.4 居民医保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利用再分配效应的分解分析
    6.1 再分配效应分解测算变量设定
    6.2 职工医保福利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
    6.3 新农合的医保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
    6.4 居民医保的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福利分配影响分析
    7.1 职工医保制度对家庭医疗支出影响分析
    7.2 职工医保制度对住院医疗支出影响分析
    7.3 新农合制度对家庭医疗支出影响研究
    7.4 新农合制度对住院费用影响的因素分析
    7.5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保补偿福利分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方法学讨论
    8.2 关键指标测量
    8.3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效应
    8.4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8.5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的政策建议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问卷部分问题节选
    附录二 省份数据分析
    附录三 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各环节数据描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2.1.1 城乡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经济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共享经济理论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3.2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4.1.2 评价方法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4.2.1 医疗卫生筹资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2.5 健康水平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6.3 调查结论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7.2.2 强调政府责任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7.3 本章小结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扬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对比分析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及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乡居民医保
        2.1.2 医保整合
        2.1.3 三医联动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保障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医疗保障的公平与效率理论
3 扬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现状
    3.1 整合前的扬州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3.1.1 扬州新农合发展历程
        3.1.2 扬州城镇居民医保发展历程
    3.2 整合后的扬州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3.2.1 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基本形成
        3.2.2 城乡二元分割制约医保健康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3.3 扬州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取得的成效
        3.3.1 医保服务均等化彰显了公平正义
        3.3.2 稳定筹资增长从而提高基金保障能力
        3.3.3 确保了医保待遇的提升和基金效率的提高
        3.3.4 合理引导就医助推医改的深化
        3.3.5 统一参保管理推进全民医保一体化发展
4 扬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扬州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4.1.1 分档缴费激励不足
        4.1.2 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存在下行压力
        4.1.3 经办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增长的医保需求
        4.1.4 参保人员政策认知度不高
        4.1.5 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4.1.6 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
    4.2 扬州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策的科学性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4.2.2 医保整合的政策缺少必要的验证导致基金收支不平衡
        4.2.3 经办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2.4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及宣传效果不佳
        4.2.5 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
        4.2.6 城乡二元结构对医疗资源分布的影响短时间难以消除
5 国内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经验与探索
    5.1 国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经验
        5.1.1 英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经验
        5.1.2 新加坡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经验
    5.2 国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探索
        5.2.1 成都市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两保合一)
        5.2.2 湛江市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三保合一)
    5.3 国内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启示
6 提升扬州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有效性的对策
    6.1 完善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6.2 增加财政补贴及优化支付方式以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6.3 加强服务管理并提升服务质量
    6.4 加强宣传力度同时营造医保法治氛围
    6.5 强化风险意识并重视内部管控和对外监督
    6.6 注重三医联动以确保整合平稳有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三、政策评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二、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
        三、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第三节 政策运行效果的分析框架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初衷
        一、政策缘起
        二、发展历程
        三、功能定位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导向
        二、改革思路解析
        三、改革模式归纳
第三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状况
    第一节 个人账户支付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效用可衡量的福利经济学
        二、个人账户政策支付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积累功能的预期效用模型
        二、约束效用的费用分担理论模型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运行状况
        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二、资金积累的原因分析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增长情况
        四、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一、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目标评价—以东莞市为例
    第一节 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与个人账户改革
        一、东莞市“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二、制度整合的影响因素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背景
        四、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来源、样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信息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状况
        一、指标说明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约束效果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约束功能的评估方法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对个人账户支出的影响
    第五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实践反思
        一、积累功能的反思
        二、约束功能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及改革效果的需求评价——参保人政策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内容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四、质量控制
        五、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选取
        二、自变量选取
        三、变量定义表
    第三节 就医行为和政策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分析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的满意度
    第四节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二、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Logistic分析
        三、影响社区首诊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讨论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状况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知情况
        三、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广东省阳江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2.4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案例介绍
    2.1 案例背景
        2.1.1 选择阳江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作为案例研究的原因
        2.1.2 阳江市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2.1.3 阳江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2.1.4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改革的原因
    2.2 案例实施
        2.2.1 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概念
        2.2.2 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医疗保险控制费用的相关理论
        3.1.1 医疗保险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
        3.1.2 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
        3.1.3 博弈论
    3.2 病种分值付费的效果分析
        3.2.1 病种分值付费的积极影响
        3.2.2 病种分值付费的消极影响
    3.3 取得的成效
        3.3.1 有效控制住院费用增长率
        3.3.2 建立以总额控制为基础的竞争机制
        3.3.3 病种分值付费具有激励性
    3.4 存在问题
        3.4.1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需进一步提升
        3.4.2 医院系数的结算方法需继续完善
        3.4.3 病种分值表不能反映临床实际需求
        3.4.4 考核指标需继续完善
        3.4.5 医疗保险监控体系不健全
        3.4.6 遏制医疗技术的发展
    3.5 其他地区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的改革情况
        3.5.1 江苏省淮安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
        3.5.2 江西省南昌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
        3.5.3 其他地区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总体概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政策建议
    4.1 在“三医”联动背景,谋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适配条件
        4.1.1 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1.2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医生主动控费积极性
        4.1.3 推行价格管制改革,发挥医保支付导向作用
    4.2 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2.1 整合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统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
        4.2.2 实施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一体化,提高保障水平
        4.2.3 探索保费返还制度,节约医保基金
    4.3 强化医保监管,及时完善医保支付内容
        4.3.1 完善病种分值,体现医学科学性
        4.3.2 加强异地就医管理,形成控费合力
        4.3.3 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
    4.4 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发挥医院控费主动性
        4.4.1 推行精细化管理
        4.4.2 加强临床路径管理
        4.4.3 加强信息化建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医疗服务
        (二)基本医疗服务
        (三)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四)基本医疗保障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基础
    一、社会正义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正义的理论溯源
        (二)罗尔斯的先验制度主义正义观
        (三)阿马蒂亚·森的社会现实主义正义观
    二、公共物品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府责任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征
        (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与政府主导的必然性
    三、制度变迁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四、公共选择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障碍分析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集体行动的困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三)政治承诺、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传导逻辑
    五、差异性社会理论: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与社会差异的弥合
        (一)社会形态理论与差异性社会理论的提出
        (二)差异性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路径
        (三)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具有社会差异的弥合功能
第二章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历史变迁
    一、国家与社会同构一体时期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国家和社会有限分离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变革
        (二)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变革
        (三)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变革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正义缺憾
    一、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正义缺憾:缺乏法律保障
    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正义缺憾:破坏机会均等
        (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凸显正义诉求
        (二)改革举措存在政府失灵
        (三)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三、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正义缺憾:破坏过程平等
        (一)无序就医破坏程序正义
        (二)分级诊疗体系重塑障碍重重
        (三)医疗资源下沉陷入困境
    四、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正义缺憾:破坏结果公平
        (一)基于身份的“二元”制度设计破坏公平性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等”和“公平”困局
        (三)信息不对称下医保支付方式的外部效应
第四章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一、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
        (一)英国:国家包办型医疗服务体系
        (二)美国:市场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
        (三)德国:政府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
        (四)新加坡:公私功能互补型医疗服务体系
    二、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比较分析
    三、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正义要素
        (一)权利公平: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政治表达
        (二)国家主导:医疗服务制度安排的政府责任
        (三)有序就医:限制患者的自由选择权
        (四)结果公平: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
        (五)尊重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社会正义导向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
    一、构建社会正义导向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一)差异性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诉求
        (二)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正义导向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权利正义:从法律上赋予人民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二)供给正义: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
        (三)秩序正义:以强制性分级诊疗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分配公平
        (四)保障正义: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核心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三、构建社会正义导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治可行性:执政党庄严的政治承诺与政府主导地位
        (二)经济可行性:公共财政能力的增强与医疗费用的结构分析
        (三)社会可行性:人民群众的接受度与公共物品的负外部效应
第六章 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路径思考
    一、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推进步骤
        (一)推进原则:改革和稳定的平衡
        (二)推进步骤:供给、分配和支付改革协同推进
    二、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障碍分析
        (一)资源整合障碍:条块分割的路径依赖
        (二)差异性需求:共识分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三)过度医疗风险:利益驱动下的潜规则
        (四)政策实施风险:特殊利益集团的渗透与绑架
    三、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中央政府主导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二)增强社会参与:多方共同参与改革方案的细节设计
        (三)强化制度理性:破除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四)医保全国统筹: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五)创新监管机制:切断过度医疗的诱因传导
        (六)转变发展定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山东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2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公平性分析框架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概况
    3.2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公平性研究概况
    3.3 医疗保险政策对公平性影响的研究概况
    3.4 公平性的测量
    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4.1 资料来源
    4.2 抽样和资料收集方法
    4.3 质量控制措施
    4.4 资料分析方法
    4.5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与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概况
    5.1 山东省经济社会与卫生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5.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3 样本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实施现状
    5.4 样本市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运行状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公平性与筹资公平性
    6.1 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公平性分析
    6.2 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公平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乡居民医保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
    7.1 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服务利用公平性
    7.2 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服务利用公平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乡居民医保受益公平性
    8.1 城乡居民医保门诊受益公平性
    8.2 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受益公平性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讨论
    9.1 关于公平性的研究方法
    9.2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公平性目标实现的程度及问题
    9.3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公平性要素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医改对参保职工卫生服务公平性影响作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D]. 陈振生. 南昌大学, 2021(02)
  • [2]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D]. 张春蕾.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3]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D]. 马桂峰. 山东大学, 2020(09)
  • [4]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5]扬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何晓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6]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7]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张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广东省阳江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的案例研究[D]. 陈琪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D]. 任飞.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山东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D]. 李超凡. 山东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医改对参保职工健康服务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