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论文_秦东升,胡臣瑶,蒋文浩,张婷,余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结构调整,国家,溢价,民营,资源配置。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秦东升,胡臣瑶,蒋文浩,张婷,余杰[1](2019)在《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研究——基于与OECD国家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教育经费支出角度出发,将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人员薪酬支出、其他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同时引入OECD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将OECD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支出逐年提高,办学边际成本上升;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上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稳定;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人员经费占比过小,其他经常性支出偏高,资本性支出过高。建议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人员薪酬占比,聚焦内涵建设,稳步提升毛入学率;加强开支管理,提升经费使用效益。(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谢波,张丽[2](2019)在《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提升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收益,基于高等教育专业划分的视角,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构建技能溢价决定方程,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进行滞后面板回归分析,研究2004—2015年间高等教育不同专业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丰富了技能溢价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林类、理工类、经管类、医药类和教育类专业的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变化与技能溢价成反向变动关系,即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通过影响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从而对技能溢价产生负向影响;且该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农林类、经管类和医药类专业与技能溢价的负相关关系在东部地区更加显着,而教育类和人文艺术类专业对技能溢价的负向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高书国,李捷,石特[3](2019)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推进、新兴城市快速发展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两级管理、两级办学"带来的阻力。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构建以人口布局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形成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专业类型结构,探索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匹配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应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和人口数量布局高等学校;加强学校分类建设与管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本文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闫妍,赵红,宿恺[4](2019)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投资结构演变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针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梳理,根据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将其分为政府独立投资阶段;政府投资与学费相结合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独资阶段;以财政经费为主,经费来源多元化阶段。最后提出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夏艺[5](2018)在《中国式结构下的民营(民办)高等教育行财政研究——基于中日比较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私学政策的重点是通过简单且盈利地设立私立学校,回避与消费性教育需求相应的公费支出的增大。中国政府对民营高等教育采取了教育面的"抑制政策"与经营面的"放任政策",形成了"数量扩大"与"质量限制"的二元化政策。日本私立学校的设立者为学校法人,而中国有社会团体、公民个人、自然人法人及企业法人等。可以指出中国式"人治主义"行政的特征是设立主体与存在形式既没有统一性、规范性,也没有明确的"规则"。财政方面有以下倾向:对"完全民营型"的民营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是"不干涉、不援助"的原则,对今后不断增加的"公私混合型"的民营高等教育机构采取的"支持与控制"的二元化财政政策。笔者认为行政和财政的二元化结构,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意志反映,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中国式结构。(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8年20期)

姚文建,姜玉莲[6](2018)在《中国远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影响因素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及其实施中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决定了其资源配置的走向和效果。本研究以学生的认识与评价作为检验远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主要依据,对远程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目前国际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对潜变量影响比较有效的Mplus工具,对远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测量结构模型构建,得出能反映资源配置政策影响因素关系的因果结构模型及其影响效应,力求从本质上解析中国远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开放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世奇,张珏[7](2018)在《国家人力资源发展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二者形成的时间起点接近、解决的问题相似,以及所处的历史方位一致。中国人力资源发展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制定适应国家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应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科学设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布局区域高等教育机构以及进行高等教育分级分类管理创新,切实提升中国人力资源存量、优化人力资源增量,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能级提升。(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刘旭东,赵文慧,乜蓉峰,李悦,李鹤飞[8](2018)在《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展迅速,开始逐步向后大众化过渡。在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科类基本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文章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对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其结构性矛盾并提出相关调整策略。(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杜宝贵,隋立民,李泽昊[9](2017)在《优化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代是其重要方面,制度是治理体系的核心,结构则是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在优化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与国家治理结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共性结构与个性结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集体决策与责任制、治理结构与教育职能、结构变革与制度供给、结构创新与稳定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教育》期刊2017年06期)

张旭路,金英君,王义源[10](2017)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如何更有效率的发挥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作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人口指标、产业指标、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四个角度建立一个新型城镇化指数,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1)在东部地区硕博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溢出效应远好于对中西部地区;(2)在中西部地区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好于东部地区;(3)在西部地区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更大。为此本文建议:第一、东部地区应该加大对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高层次人力资源保障;第二、加强中西部地区域内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发挥对新型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提供物质基础,逐步缓解在该地区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问题;第叁、根据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相匹配的原则,适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特定本专科专业招生规模,以提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为中西部地区储备人力资本;第四、根据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薄弱、产业层次结构不高的特点,邀请中东部高校对西部地区开设网络教育课程,以发展适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城镇化进程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2期)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提升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收益,基于高等教育专业划分的视角,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构建技能溢价决定方程,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进行滞后面板回归分析,研究2004—2015年间高等教育不同专业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丰富了技能溢价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林类、理工类、经管类、医药类和教育类专业的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变化与技能溢价成反向变动关系,即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通过影响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从而对技能溢价产生负向影响;且该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农林类、经管类和医药类专业与技能溢价的负相关关系在东部地区更加显着,而教育类和人文艺术类专业对技能溢价的负向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秦东升,胡臣瑶,蒋文浩,张婷,余杰.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研究——基于与OECD国家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2].谢波,张丽.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高书国,李捷,石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

[4].闫妍,赵红,宿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投资结构演变历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5].夏艺.中国式结构下的民营(民办)高等教育行财政研究——基于中日比较视角[J].知识经济.2018

[6].姚文建,姜玉莲.中国远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影响因素结构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18

[7].李世奇,张珏.国家人力资源发展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

[8].刘旭东,赵文慧,乜蓉峰,李悦,李鹤飞.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杜宝贵,隋立民,李泽昊.优化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17

[10].张旭路,金英君,王义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论文知识图

自学考试高教自考开考专业课程(1)自学考试高教自考开考专业课程(3)自学考试高教自考开考专业课程(9)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自学考试高教自考开考专业课程(2)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省部级以上人文社...

标签:;  ;  ;  ;  ;  ;  ;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论文_秦东升,胡臣瑶,蒋文浩,张婷,余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