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论文和设计-李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步骤一、浇筑模板搭设;步骤二、钢筋骨架绑扎;步骤三、设计马镫位置:在BIM系统中构建各构件模型,并进行马镫的布置模拟;步骤四、布置马镫;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步骤六、取出马镫;步骤七、收纳马镫。本申请的施工方法,通过在BIM系统中对楼板浇筑施工中所涉及的各个构件建模,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后,楼板具有较高的平整度,这样的方式,不仅高效快捷,而且还大幅降低了现场试验成本,在大幅提高楼板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幅节约了工期和施工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步骤一、浇筑模板搭设;步骤二、钢筋骨架绑扎:在步骤一的浇筑模板上绑扎钢筋骨架;步骤三、设计马镫位置:在BIM系统中构建各构件模型,并进行马镫的布置模拟,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不满足施工要求时,调整马镫的设计结构和\/或数量和\/或布置位置,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满足施工要求后,再进行后续施工;步骤四、布置马镫:将马镫按照马镫的设计位置放置在浇筑模板上,然后将钢筋骨架提起,并使钢筋骨架的负筋卡入马镫卡持部件的卡槽内;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施工人员在马镫上进行楼板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步骤六、取出马镫: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取出马镫;步骤七、收纳马镫:将步骤五取出的马镫冲洗,然后存放,以备下次使用;所述步骤三包括下述步骤:步骤三a:初步位置确定:根据被支撑钢筋骨架的规格确定马凳的数量和分布位置的马镫布置方案,使在这些位置设置马凳支撑钢筋骨架时,相邻马镫之间的钢筋骨架因自重产生的弯曲程度符合要求;步骤三b:BIM建模模拟:按照设计图纸对浇筑模板、浇筑模板支撑体系、钢筋骨架和马镫进行建模得到BIM模型单元,然后将浇筑模板BIM模型单元、浇筑模板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和钢筋骨架BIM模型单元进行装配得到装配模型;步骤三c:马镫布置方案评价:将马镫BIM模型单元按照步骤三a确定的马镫布置方案分别布置在所述装配模型中,并记录各马镫布置方案中,支柱与浇筑模板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的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数量,选择对齐马镫数量最多的马镫布置方案作为施工方案。

设计方案

1.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浇筑模板搭设;

步骤二、钢筋骨架绑扎:在步骤一的浇筑模板上绑扎钢筋骨架;

步骤三、设计马镫位置:在BIM系统中构建各构件模型,并进行马镫的布置模拟,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不满足施工要求时,调整马镫的设计结构和\/或数量和\/或布置位置,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满足施工要求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步骤四、布置马镫:将马镫按照马镫的设计位置放置在浇筑模板上,然后将钢筋骨架提起,并使钢筋骨架的负筋卡入马镫卡持部件的卡槽内;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施工人员在马镫上进行楼板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步骤六、取出马镫: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取出马镫;

步骤七、收纳马镫:将步骤五取出的马镫冲洗,然后存放,以备下次使用;

所述步骤三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三a:初步位置确定:根据被支撑钢筋骨架的规格确定马凳的数量和分布位置的马镫布置方案,使在这些位置设置马凳支撑钢筋骨架时,相邻马镫之间的钢筋骨架因自重产生的弯曲程度符合要求;

步骤三b:BIM建模模拟:按照设计图纸对浇筑模板、浇筑模板支撑体系、钢筋骨架和马镫进行建模得到BIM模型单元,然后将浇筑模板BIM模型单元、浇筑模板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和钢筋骨架BIM模型单元进行装配得到装配模型;

步骤三c:马镫布置方案评价:将马镫BIM模型单元按照步骤三a确定的马镫布置方案分别布置在所述装配模型中,并记录各马镫布置方案中,支柱与浇筑模板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的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数量,选择对齐马镫数量最多的马镫布置方案作为施工方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c中,在确定马镫布置方案后,对该方案中,立柱不能与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进行标记,然后在步骤四中对这些被标记的马镫结构进行调整,使被标记马镫的支柱与支撑构件对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四中,各个所述马镫逐个拼接或者隔开合适距离,在所述浇筑模板上形成施工走道;

在所述步骤五中,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施工人员先在马镫的踏板上进行局部的抹平施工,当该部位的混凝土抹平施工完成时,转动该位置马镫的卡持部件,使卡持部件与钢筋骨架的负筋脱离,工人移动至下一个马镫上,然后取出上一个马镫后,再进行下一位置的混凝土抹平施工,同时抹平上一个马镫取出时留下的缺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

步骤一a、模板支撑体系搭建:采用若干的支撑构件组拼形成用于支撑浇筑模板的支撑体系,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横向支撑构件和竖直设置在竖向支撑构件;

步骤一b、浇筑模板铺设:在所述步骤一a形成的支撑体系上铺设模板单元形成混凝土浇筑模板,模板单元的交接处位于支撑体系的支撑构件处。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镫,包括框体、支柱和踏板,所述踏板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所述支柱用于将所述框体支撑在楼板的浇筑模板上,并使设施框体高于待浇筑楼板上侧面,所述框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卡持钢筋骨架的卡持部件,所述支柱为至少四根,相邻支柱之间隔开设置,所述支柱和\/或卡持部件和\/或踏板与所述框体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部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持部与所述框体之间为可转动的连接,使所述卡持部件可在所述卡槽开口的方向转动,所述框体包括两根隔开设置的横杆和若干连接在所述横杆之间的纵杆,相邻所述纵杆之间隔开设置,所述横杆与所述纵杆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纵杆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卡持部件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四中,当马镫支柱不能够与模板浇筑体系中的横向支撑构件或竖向支撑构件对齐时,拆开卡持部件与框体的连接,移动框体,使立柱与模板浇筑体系中的横向支撑构件或竖向支撑构件对齐,然后再连接卡持部件与框体。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为至少两层,在所述步骤四中,每一层的钢筋骨架都被所述卡持部件所卡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为至少两层,在所述步骤四中,最底层的钢筋骨架通过垫块或者马凳筋支撑在浇筑模板上,位于最底层钢筋骨架上方的各层钢筋骨架被所述卡持部件所卡持。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技术领域中,在楼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常的施工方法是先搭设浇筑模板,然后在浇筑模板上绑扎钢筋骨架,然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为了保证钢筋骨架位置的稳定,避免钢筋骨架的移位,需要在浇筑前对钢筋骨架进行固定。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各层钢筋骨架之间,以及最下层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设置马镫结构对各层钢筋骨架进行支撑,如此,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骨架位置的稳定。虽然,马镫的设置能够稳定钢筋骨架的位置,确保楼板的混凝土浇筑质量,但是,在进一步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现上述的施工方式还存在有不足,理由如下:

在目前的工程中,由于马镫通常是采用钢筋节段弯折而成,与浇筑模板之间的接触面极小,在支撑钢筋骨架后,模板在与马镫接触的部位会存在有局部向下的变形,特别是,施工人员踩踏在钢筋骨架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或者在钢筋骨架上放置其他辅助施工设备或装置后,变形程度会进一步的增大,在该种状态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是:

一方面,在混凝土硬化后,这些位置的楼板下侧会存在局部鼓凸,导致楼板下侧平整度不高,给后续装修等施工带来极大的麻烦;

另一方面,钢筋骨架的局部位置处于弯曲状态,还会严重的恶化钢筋骨架的力学性能,给楼板的施工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再一方面,这些局部位置的钢筋骨架上侧混凝土保护费过厚,在混凝土覆盖层硬化过程中,其与周围混凝土覆盖层较薄部位的收缩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楼板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马镫结构对钢筋骨架支撑,容易导致楼板钢筋骨架局部覆盖层过厚,楼板下侧局部过厚而平整度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楼板钢筋骨架覆盖层过厚,提高楼板下侧平整度的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浇筑模板搭设;

步骤二、钢筋骨架绑扎:在步骤一的浇筑模板上绑扎钢筋骨架;

步骤三、设计马镫位置:在BIM系统中构建各构件模型,并进行马镫的布置模拟,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不满足施工要求时,调整马镫的设计结构和\/或数量和\/或布置位置,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满足施工要求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步骤四、布置马镫:将马镫按照马镫的设计位置放置在浇筑模板上,然后将钢筋骨架提起,并使钢筋骨架的负筋卡入马镫卡持部件的卡槽内;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施工人员在马镫上进行楼板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步骤六、取出马镫: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取出马镫;

步骤七、收纳马镫:将步骤五取出的马镫冲洗,然后存放,以备下次使用。

在本申请的施工方法中,通过在BIM系统中对楼板浇筑施工中所涉及的各个构件建模,然后模拟马镫的装配,钢筋骨架弯曲量和浇筑模板变形量都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时,此时马镫的布置满足施工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后,楼板具有较高的平整度,这样的方式,不仅高效快捷,而且还大幅降低了现场试验成本,在大幅提高楼板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幅节约了工期和施工成本。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三a:初步位置确定:根据被支撑钢筋骨架的规格确定马凳的数量和分布位置的马镫布置方案,使在这些位置设置马凳支撑钢筋骨架时,相邻马镫之间的钢筋骨架因自重产生的弯曲程度符合要求;

步骤三b:BIM建模模拟:按照设计图纸对浇筑模板、浇筑模板支撑体系、钢筋骨架和马镫进行建模得到BIM模型单元,然后将浇筑模板BIM模型单元、浇筑模板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和钢筋骨架BIM模型单元进行装配得到装配模型;

步骤三c:马镫布置方案评价:将马镫BIM模型单元按照步骤三a确定的马镫布置方案分别布置在所述装配模型中,并记录各马镫布置方案中,支柱与浇筑模板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的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数量,选择对齐马镫数量最多的马镫布置方案作为施工方案。

当马镫的支柱与浇筑模板支撑体系的支撑构件对齐时,对于该部位的浇筑模板而言,由于下方存在可靠的支撑,所以,直接避免了浇筑模板因立柱施压而导致的形变,如此,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也就避免了该部位负筋下方混凝土层较厚的问题,进而进一步的确保了楼板下侧的平整,而且也大幅的提高了浇筑模板对马镫结构支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提高了施工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三c中,在确定马镫布置方案后,对该方案中,立柱不能与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进行标记,然后在步骤四中对这些被标记的马镫结构进行调整,使被标记马镫的支柱与支撑构件对齐。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四中,各个所述马镫逐个拼接或者隔开合适距离,在所述浇筑模板上形成施工走道;

在所述步骤五中,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施工人员先在马镫的踏板上进行局部的抹平施工,当该部位的混凝土抹平施工完成时,转动该位置马镫的卡持部件,使卡持部件与钢筋骨架的负筋脱离,工人移动至下一个马镫上,然后取出上一个马镫后,再进行下一位置的混凝土抹平施工,同时抹平上一个马镫取出时留下的缺口。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包括:

步骤一a、模板支撑体系搭建:采用若干的支撑构件组拼形成用于支撑浇筑模板的支撑体系,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横向支撑构件和竖直设置在竖向支撑构件;

步骤一b、浇筑模板铺设:在所述步骤一a形成的支撑体系上铺设模板单元形成混凝土浇筑模板,模板单元的交接处位于支撑体系的支撑构件处。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三c中,当对齐马镫数量最多的马镫布置方案中,对齐支撑构件的马镫数量低于马镫总数50%以下时,重新调整马镫的设计结构和\/或数量,使最终马镫布置方案中,对齐支撑构件的马镫数量高于马镫总数50%。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四中,当马镫支柱不能够与模板浇筑体系中的横向支撑构件或竖向支撑构件对齐时,拆开卡持部件与框体的连接,移动框体,使立柱与模板浇筑体系中的横向支撑构件或竖向支撑构件对齐,然后再连接卡持部件与框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五中,混凝土浇筑时,选择由卡持部件背离卡槽开口的一侧浇筑。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筋骨架为至少两层,在所述步骤四中,每一层的钢筋骨架都被所述卡持部件所卡持。采用该种方式,直接回避了传统的垫块和马凳筋结构,有利于简化施工。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筋骨架为至少两层,在所述步骤四中,最底层的钢筋骨架通过垫块或者马凳筋支撑在浇筑模板上,位于最底层钢筋骨架上方的各层钢筋骨架被所述卡持部件所卡持。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述施工方法的马镫,

所述马镫,包括框体、支柱和踏板,所述踏板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所述支柱用于将所述框体支撑在楼板的浇筑模板上,并使设施框体高于待浇筑楼板上侧面,所述框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卡持钢筋骨架的卡持部件,所述支柱为至少四根,相邻支柱之间隔开设置。

采用上述的马镫结构,通过设置框体,卡持部件设置在框体上,在进行钢筋骨架支撑时,将马镫放置在楼板的浇筑模板上,支柱支撑框体,卡持部件卡持钢筋骨架的钢筋或者负筋,及实现对钢筋骨架的支撑,在本申请中,让钢筋骨架为双层钢筋时,卡持部件可以同时卡持两层钢筋,如此直接省略了传统浇筑方式中的下层钢筋骨架马镫,卡持部件也可以单独的卡持上层钢筋,而下层钢筋采用传统马凳筋或者垫块支撑,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支柱为至少四根,并且相互之间隔开,提高对框体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一方面是增加了马镫与浇筑模板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模板与马镫接触位置的局部变形程度;另一方面,还大范围的分散了马镫对浇筑模板的施力区域,特别是卡持部件只卡持上层钢筋骨架时,这种与传统马凳筋或者垫块的配合,大幅减小模板的局部变形量,如此,提高楼板下侧的平整程度;进一步的,采用本申请的马镫结构,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检验人员可以在马镫踏板上对钢筋骨架进行检测,混凝土浇筑人员也是在马镫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如此,避免了对钢筋骨架在踩踏,减小了钢筋骨架因踩踏而变形的问题,所以也解决了负筋上侧混凝土保护层过厚的行业通病,所以,采用本申请的马镫结构,不仅能够大幅的方便楼板的浇筑施工,还能够大幅的提高楼板施工质量。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柱竖直设置,并且,在所述支柱中,至少有两根支柱与所述浇筑模板下方的支撑构件对齐。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持部与所述框体之间为可转动的连接,使所述卡持部件可在所述卡槽开口的方向转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并且同一根所述卡持部件上的卡槽开口方向相同。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槽体,所述卡槽的上侧壁与所述钢筋骨架的负筋上侧相配合,所述卡槽的下侧与所述钢筋骨架的负筋下侧相配合。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将卡槽设置为矩形卡槽,当钢筋骨架的负筋嵌入卡槽后,卡槽能够可靠的支撑负筋,避免负筋滑出的风险,特别的,由于负筋嵌入卡槽后,负筋的上侧与卡槽上侧壁相配合,该方案中的,负筋的上侧与卡槽上侧壁相配合是指负筋上侧与卡槽上侧壁之间存在的间隙较小,是可以相对移动的,而并非压紧不能移动的状态,这样的方式,当马镫因放置位置出现偏差,或者个别马镫的支柱难以与浇筑模板支撑体系的竖向支撑对齐布置时,马镫在受压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向下位移,此时,此处的钢筋骨架能够对该马镫进行一定的支撑,在与浇筑模板的支撑配合时,能够大幅降低浇筑模板的变形量,如此减小钢筋骨架下侧混凝土较厚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该马镫的稳定性;而且,由于当马镫向下移动时,能够带动该处钢筋网也随之向下移动,这样的方式,使钢筋骨架与浇筑模板之间的距离不发生改变,当马镫上压力消除后,该处模板的变形存在一定回复量,支柱也支撑钢筋向上回复,也就是说,在该种方式时,模板局部在受压变形以及变形回复时,在该位置的马镫、钢筋骨架、模板和该处的混凝土,其之间并不会存在有相对的位移,如此,避免了钢筋骨架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缝隙或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如此,大幅提高了楼板4的施工质量。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与所述钢筋骨架的负筋之间为间隙配合。这样的方式,方便负筋卡入和移出卡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为板状,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卡持部的同一侧,所述卡持部的另一侧的边缘设置倒角或者圆角。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为若干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各根所述卡持部件上的卡槽开口方向相同。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柱和\/或卡持部件和\/或踏板与所述框体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如此,方便马镫的收纳和运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框体包括两根隔开设置的横杆和若干连接在所述横杆之间的纵杆,相邻所述纵杆之间隔开设置,所述横杆与所述纵杆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设置在所述纵杆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纵杆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卡持部件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孔为若干个,各个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支柱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各个所述第二通孔沿竖向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施工方法中,通过在BIM系统中对楼板浇筑施工中所涉及的各个构件建模,然后模拟马镫的装配,钢筋骨架弯曲量和浇筑模板变形量都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时,此时马镫的布置满足施工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后,楼板具有较高的平整度,这样的方式,不仅高效快捷,而且还大幅降低了现场试验成本,在大幅提高楼板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幅节约了工期和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马镫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马镫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马镫的左视图;

图4为本申请马镫卡持两层钢筋骨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底层钢筋骨架采用垫块支撑,上层钢筋骨架采用本申请马镫卡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1-框体,2-支柱,3-踏板,4-楼板,5-浇筑模板,6-钢筋骨架,7-卡持部件,8-卡槽,9-横杆,10-纵杆,11-横向支撑构件,12-竖向支撑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5所示:

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浇筑模板5搭设;

步骤二、钢筋骨架6绑扎:在步骤一的浇筑模板5上绑扎钢筋骨架6;

步骤三、设计马镫位置:在BIM系统中构建各构件模型,并进行马镫的布置模拟,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不满足施工要求时,调整马镫的设计结构和\/或数量和\/或布置位置,当马镫布置模拟结果满足施工要求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步骤四、布置马镫:将马镫按照马镫的设计位置放置在浇筑模板5上,然后将钢筋骨架6提起,并使钢筋骨架6的负筋卡入马镫卡持部件7的卡槽8内;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施工人员在马镫上进行楼板4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步骤六、取出马镫: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取出马镫;

步骤七、收纳马镫:将步骤五取出的马镫冲洗,然后存放,以备下次使用。

在本申请的施工方法中,采用REVIT软件,在BIM系统中对楼板4浇筑施工中所涉及的各个构件建模,然后模拟马镫的装配,钢筋骨架6弯曲量和浇筑模板5变形量都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时,此时马镫的布置满足施工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后,楼板4具有较高的平整度,这样的方式,不仅高效快捷,而且还大幅降低了现场试验成本,在大幅提高楼板4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幅节约了工期和施工成本。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三a:初步位置确定:根据被支撑钢筋骨架6的规格确定马凳的数量和分布位置的马镫布置方案,使在这些位置设置马凳支撑钢筋骨架6时,相邻马镫之间的钢筋骨架6因自重产生的弯曲程度符合要求;

步骤三b:BIM建模模拟:按照设计图纸对浇筑模板5、浇筑模板5支撑体系、钢筋骨架6和马镫进行建模得到BIM模型单元,然后将浇筑模板5BIM模型单元、浇筑模板5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和钢筋骨架6BIM模型单元进行装配得到装配模型;

步骤三c:马镫布置方案评价:将马镫BIM模型单元按照步骤三a确定的马镫布置方案分别布置在所述装配模型中,并记录各马镫布置方案中,支柱2与浇筑模板5支撑体系BIM模型单元的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数量,选择对齐马镫数量最多的马镫布置方案作为施工方案。

当马镫的支柱2与浇筑模板5支撑体系的支撑构件对齐时,对于该部位的浇筑模板5而言,由于下方存在可靠的支撑,所以,直接避免了浇筑模板5因立柱施压而导致的形变,如此,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也就避免了该部位负筋下方混凝土层较厚的问题,进而进一步的确保了楼板4下侧的平整,而且也大幅的提高了浇筑模板5对马镫结构支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提高了施工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三c中,在确定马镫布置方案后,对该方案中,立柱不能与支撑构件对齐的马镫进行标记,然后在步骤四中对这些被标记的马镫结构进行调整,使被标记马镫的支柱2与支撑构件对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马镫在安装后,马镫的立柱尽量多的与下方混凝土浇筑模板5的支撑构件对齐,如此,进一步的提高了马镫的稳定性,也大幅的提高了楼板4的平整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四中,各个所述马镫逐个拼接或者隔开合适距离,在所述浇筑模板5上形成施工走道;

在所述步骤五中,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施工人员先在马镫的踏板3上进行局部的抹平施工,当该部位的混凝土抹平施工完成时,转动该位置马镫的卡持部件7,使卡持部件7与钢筋骨架6的负筋脱离,工人移动至下一个马镫上,然后取出上一个马镫后,再进行下一位置的混凝土抹平施工,同时抹平上一个马镫取出时留下的缺口。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所述合适距离为工人能够在不借助外部辅助装置的情况下,在相邻两个马镫之间走动。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在实际施工时,马镫组合形成施工走道,如此,一方面是大幅方便了钢筋骨架6的质检过程,以及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和抹平施工,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也能够大幅的提高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检测和施工过程中,工人和设备等不踩踏钢筋骨架6,如此,确保了钢筋骨架6良好的平整性,大幅提高了楼板4施工质量,以及降低后续装修等施工难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包括:

步骤一a、模板5支撑体系搭建:采用若干的支撑构件组拼形成用于支撑浇筑模板5的支撑体系,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横向支撑构件11和竖直设置在竖向支撑构件12;

步骤一b、浇筑模板5铺设:在所述步骤一a形成的支撑体系上铺设模板5单元形成混凝土浇筑模板5,模板5单元的交接处位于支撑体系的支撑构件处。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确保模板5单元交接处被可靠支撑,避免交接处存在较大变形而出现裂缝造成漏浆的问题,另一方面,马镫的立柱下方也是为模板5单元的交接处,交接处为模板5单元的搭建处,具有较高强度,所以也减小了此处的变形风险,而且,马镫支柱2设置在此处,在马镫支柱2下压,支撑构件支撑的作用下,能够进一步压紧模板5单元的结合处,如此,也还进一步的提高了模板5交接处的紧密,避免漏浆,进一步提高楼板4施工质量。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三c中,当对齐马镫数量最多的马镫布置方案中,对齐支撑构件的马镫数量低于马镫总数50%以下时,重新调整马镫的设计结构和\/或数量,使最终马镫布置方案中,对齐支撑构件的马镫数量高于马镫总数50%。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四中,当马镫支柱2不能够与模板5浇筑体系中的横向支撑构件11或竖向支撑构件12对齐时,拆开卡持部件7与框体1的连接,移动框体1,使立柱与模板5浇筑体系中的横向支撑构件11或竖向支撑构件12对齐,然后再连接卡持部件7与框体1,所以,在本申请的马镫结构中,卡持部件7的数量为若干根,卡持部件7相对于框体1的位置也可以调整,如此,大幅方便了施工过程中,马镫位置的设计工作和放置工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五中,混凝土浇筑时,选择由卡持部件7背离卡槽8开口的一侧浇筑,如此,进一步的确保马镫对钢筋骨架6支撑的稳定性,避免马镫或者钢筋骨架6的移位或者松动,进而避免马镫松动而发生抖动,造成这些位置混凝土与钢筋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筋骨架6为至少两层,在所述步骤四中,每一层的钢筋骨架6都被所述卡持部件7所卡持。采用该种方式,直接回避了传统的垫块和马凳筋结构,有利于简化施工。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筋骨架6为至少两层,在所述步骤四中,最底层的钢筋骨架6通过垫块或者马凳筋支撑在浇筑模板5上,位于最底层钢筋骨架6上方的各层钢筋骨架6被所述卡持部件7所卡持。采用该种方式,及本申请的新型马镫结构与传统的垫块或者马凳筋相结合,一方面是进一步的分散了钢筋骨架6对浇筑模板5的施力部位,减小浇筑模板5的变形量,进而提高楼板4的平整性,另一方面,两种支撑相协调,进一步的方便将本申请的新型马镫布置在支撑强度较高的位置,及浇筑模板5下方存在支撑构件的位置,如此,也进一步的降低了施工难度。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的,

一种用于上述施工方法的马镫,

所述马镫,包括框体1、支柱2和踏板3,所述踏板3设置在所述框体1上,所述支柱2用于将所述框体1支撑在楼板4的浇筑模板5上,并使设施框体1高于待浇筑楼板4上侧面,所述框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卡持钢筋骨架6的卡持部件7,所述支柱2为至少四根,相邻支柱2之间隔开设置。

采用上述的马镫结构,通过设置框体1,卡持部件7设置在框体1上,在进行钢筋骨架6支撑时,将马镫放置在楼板4的浇筑模板5上,支柱2支撑框体1,卡持部件7卡持钢筋骨架6的钢筋或者负筋,及实现对钢筋骨架6的支撑,在本申请中,让钢筋骨架6为双层钢筋时,卡持部件7可以同时卡持两层钢筋,如此直接省略了传统浇筑方式中的下层钢筋骨架6马镫,卡持部件7也可以单独的卡持上层钢筋,而下层钢筋采用传统马凳筋或者垫块支撑,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支柱2为至少四根,并且相互之间隔开,提高对框体1支撑稳定性的同时,一方面是增加了马镫与浇筑模板5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模板5与马镫接触位置的局部变形程度;另一方面,还大范围的分散了马镫对浇筑模板5的施力区域,特别是卡持部件7只卡持上层钢筋骨架6时,这种与传统马凳筋或者垫块的配合,大幅减小模板5的局部变形量,如此,提高楼板4下侧的平整程度;进一步的,采用本申请的马镫结构,钢筋骨架6绑扎完成后,检验人员可以在马镫踏板3上对钢筋骨架6进行检测,混凝土浇筑人员也是在马镫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如此,避免了对钢筋骨架6在踩踏,减小了钢筋骨架6因踩踏而变形的问题,所以也解决了负筋上侧混凝土保护层过厚的行业通病,所以,采用本申请的马镫结构,不仅能够大幅的方便楼板4的浇筑施工,还能够大幅的提高楼板4施工质量。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柱2竖直设置,并且,在所述支柱2中,至少有两根支柱2与所述浇筑模板5下方的支撑构件对齐。浇筑模板5下方的支撑构件是为与浇筑模板5相接触的支撑构件,当支柱2竖直设置,并且与这些支撑构件对齐时,对于该部位的浇筑模板5而言,由于下方存在可靠的支撑,所以,直接避免了浇筑模板5因立柱施压而导致的形变,如此,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也就避免了该部位负筋下方混凝土层较厚的问题,进而进一步的确保了楼板4下侧的平整,而且也大幅的提高了浇筑模板5对马镫结构支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提高了施工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浇筑模板5的支撑体系中,将其中部分或者全部的竖向支撑构件12上端与浇筑模板5相抵接,支柱2与模板5支撑体系的竖向支撑构件12对齐时,能够大幅提高这些支柱2被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以,也进一步的提高了马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特别的,当与竖向支撑构件12对齐的支柱2位于所述框体1不同侧时,该对齐的支柱2作为主要支撑构件,其他未对齐的支柱2作为辅助支撑构件,这样的方式,在确保马镫支撑可靠性,减小浇筑模板5变形量的同时,还进一步的降低了马镫步骤难度,所以也方便了施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7上设置有卡槽8,所述卡持部与所述框体1之间为可转动的连接,使所述卡持部件7可在所述卡槽8开口的方向转动。当马镫放置到位后,通过旋转卡持部件7,使卡槽8卡在钢筋骨架6的钢筋或者负筋上,当要拆除马镫时,反向转动卡持部件7,使卡槽8与钢筋骨架6脱离,如此,方便马镫的安装和拆除工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7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槽8,并且同一根所述卡持部件7上的卡槽8开口方向相同。在卡持部上设置若干的卡槽8,一方面是可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钢筋骨架6,另一方面也可以适用于对多层钢筋骨架6的支撑,而且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卡槽8,控制相邻层钢筋骨架6的间距,如此,大幅提高了马镫结构的适用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8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槽体,所述卡槽8的上侧壁与所述钢筋骨架6的负筋上侧相配合,所述卡槽8的下侧与所述钢筋骨架6的负筋下侧相配合。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将卡槽8设置为矩形卡槽8,当钢筋骨架6的负筋嵌入卡槽8后,卡槽8能够可靠的支撑负筋,避免负筋滑出的风险,特别的,由于负筋嵌入卡槽8后,负筋的上侧与卡槽8上侧壁相配合,该方案中的,负筋的上侧与卡槽8上侧壁相配合是指负筋上侧与卡槽8上侧壁之间存在的间隙较小,是可以相对移动的,而并非压紧不能移动的状态,这样的方式,当马镫因放置位置出现偏差,或者个别马镫的支柱2难以与浇筑模板5支撑体系的竖向支撑对齐布置时,马镫在受压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向下位移,此时,此处的钢筋骨架6能够对该马镫进行一定的支撑,在与浇筑模板5的支撑配合时,能够大幅降低浇筑模板5的变形量,如此减小钢筋骨架6下侧混凝土较厚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该马镫的稳定性;而且,由于当马镫向下移动时,能够带动该处钢筋网也随之向下移动,这样的方式,使钢筋骨架6与浇筑模板5之间的距离不发生改变,当马镫上压力消除后,该处模板5的变形存在一定回复量,支柱2也支撑钢筋向上回复,也就是说,在该种方式时,模板5局部在受压变形以及变形回复时,在该位置的马镫、钢筋骨架6、模板5和该处的混凝土,其之间并不会存在有相对的位移,如此,避免了钢筋骨架6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缝隙或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如此,大幅提高了楼板44的施工质量。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8与所述钢筋骨架6的负筋之间为间隙配合。这样的方式,方便负筋卡入和移出卡槽8。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7为板状,所述卡槽8设置在所述卡持部的同一侧,所述卡持部的另一侧的边缘设置倒角或者圆角。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小拆除马镫时转动卡持部件7的阻力,而且也还减小了卡持部件7移出后在混凝土上所留下缝隙,减小了后续的捣实和抹平难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7为若干根。通过这样的方式,同一个马镫上可以设置多根卡持部件7,一方面是可以扩大马镫支撑区域,提高马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择合适数量的卡持部件7,确定框体1尺寸,进而确保支柱2能够与浇筑模板5支撑体系中的竖向支撑对齐。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各根所述卡持部件7上的卡槽8开口方向相同。不同卡持部件7上的卡槽8开口方向都为朝下同一方向,如此步骤之后,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选择由卡持部件7背离卡槽8开口的一侧浇筑,如此,避免混凝土的冲击而使马镫移位,导致钢筋骨架6滑落出卡槽8的风险,如此,进一步的确保了马镫对钢筋骨架6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柱2和\/或卡持部件7和\/或踏板3与所述框体1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如此,方便马镫的收纳和运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框体1包括两根隔开设置的横杆9和若干连接在所述横杆9之间的纵杆10,相邻所述纵杆10之间隔开设置,所述横杆9与所述纵杆10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持部件7设置在所述纵杆10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纵杆10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卡持部件7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孔为若干个,各个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通过上述的方式,一方面是使卡持部件7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增大了本申请的马镫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先保证支柱2与浇筑模板5体系的竖向支撑构件12对齐后,再讲卡持部件7设置在相应位置的第一通孔内,如此,进一步的方便了马镫的布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支柱2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各个所述第二通孔沿竖向分布。通过在支柱2上设置第二通孔,当局部位置的钢筋骨架6需要加强支撑时,可以选用钢筋节段等插入相应高度的第二通孔,对该处钢筋骨架6进行支撑,如此,进一步提高马镫支撑钢筋的可靠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设计图

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10045911.9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CN109797968A

公开日:2019-05-24

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109797968B

授权时间:20190816

主分类号:E04G 21/00

专利分类号:E04G21/00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00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52号

发明人:李坚;赵繁;唐仕川;袁内蒙;邓阳;陈光祥;申云龙;钟玉;肖旺;杨伟;赵阳清;张伟

第一发明人:李坚

当前权利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庞启成

代理机构:51298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  

一种基于BIM的高平整度楼板的施工方法论文和设计-李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