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三乐议论文

孟子有三乐议论文

问:已孟子的“三乐”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1. 答:孟子极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是人生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四十岁以后,孟子就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弟子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性善论”与平等观在人性论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心”皆为善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与仁、义、礼、智密切相关,是孟子性善论的集中体现。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问:以孟子三乐中的第一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1. 答: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仁政”学说又一重要的思想内涵。“与民同乐”就是指君王应当与民众共同分享自己的欢乐。《梁惠王章句上》云:“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日:‘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通过对比历史上贤君文王与暴君夏桀,孟子指出,统治者应当与民众忧乐与共,体恤下民。如果统治者将自己的享乐建筑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这种享乐不仅难以持久,也没有快乐可言。孟子“与民同乐”的主张在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它成为之后开明君主调整国家统治与民众关系的准绳,也成为有识之士抨击暴君污吏限制专制统治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思想武器,在调节封建专制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与民同乐”能够缓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对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问: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
  1. 答: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具体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比较好理解,因为在孟子看来“事亲、从兄”正是“仁义”内在驱动下的具体践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乃是君子人格完满的一个标志,孟子在另外一处也提到这种“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自得之乐。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句,如果联系孟子一生劳顿奔波、力图实现政治上的作为,但在晚年选择“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或许这种“快乐”才与所谓的“孔颜乐处”相合,体现出孟子“君子之乐”的心灵和谐特质。孟子“君子之乐”的超越性最明显的体现为“乐而忘天下”的假设。弟子桃应问,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舜自己作为天子应该怎么做?孟子的回答显然也只是一种设想:“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为了心中的仁义,视天下如敝屣,这或许称得上孟子理想中的最高快乐了。来源:华夏文化
孟子有三乐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