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斯坎伦论文-赵龙

托马斯斯坎伦论文-赵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托马斯斯坎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托马斯·,斯坎伦,契约论伦理思想,理由,正当

托马斯斯坎伦论文文献综述

赵龙[1](2016)在《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伦理思想及其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的契约论伦理思想。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斯坎伦把理由(reason)作为他的契约论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构建一种契约性质的道德理论,为人们行为的正当与不正当的判断提供一种道德的依据。斯坎伦契约论伦理思想包括对行为正当与不正当的判断和对道德动机的说明。通过对他的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道德本身的特性,反思人们的道德观念。第一章介绍斯坎伦本人以及契约论伦理思想。契约论伦理学是基于道德共同体中的人们的道德共识,把道德的合法性确立在人们平等的虚拟协议中,道德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具有道德价值的契约,来作为道德共同体中的人们行动的道德依据,作为行为正当性的依据。第二章详细论述斯坎伦的契约论伦理思想,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德判断的方式,即无人能有理由拒绝,另一部分是共同的道德动机,即对他人的可证明的正当性,这两部分共同构成斯坎伦契约论伦理的核心思想。第叁章对斯坎伦契约论伦理思想进行了反思。斯坎伦非常注重对道德动机的研究。斯坎伦的理论的独特性或许能够加强人们对道德动机的关注。德性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弃对道德价值的完善和追求。(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须大为[2](2016)在《托马斯·斯坎伦的反休谟主义动机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休谟主义动机理论主张动机由欲望和信念构成的组合产生。斯坎伦的动机理论为休谟主义动机理论提供了一种替代,该理论认为动机的来源不是欲望,而是理由判断。斯坎伦对欲望的分析表明广义欲望中包含的被激发的欲望是激发的结果而不是起点,常识意义上欲望又蕴含着理由判断,而理由判断才是动机的来源。事实上,斯坎伦的这一理论并不否认动机由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产生,但却拓宽了对信念这种认知因素的理解,重划了这两种因素的边界,并对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次序进行了重置,这才是斯坎伦真正反对休谟主义动机理论的地方。斯坎伦的反休谟主义动机理论把规范性内置于动机中,这正好与基于欲望的理由理论和理由的内在主义这两种规范理论将动机内置于规范性的努力相反。(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须大为[3](2015)在《托马斯·斯坎伦的理由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理由已经成为当今元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关于这一主题,斯坎伦持一种基础主义、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的观点。斯坎伦把理由定义为有利于某事的考虑,其本质是一种规范关系。他以理由基础主义反对还原论自然主义,认为理由和理由判断不能被还原为自然事实和对自然事实的判断;以理由认知主义反对表达主义,认为理由判断是关于规范真理的信念,具有确定的真值。其理由实在主义又不同于摩尔式的非自然主义,认为理由判断的主题是某种独立于主体但不外在于主体的"存在"。斯坎伦的理由观念要面对形而上学诘难、认识论诘难和实践论诘难。斯坎伦通过"理性行动者"这一概念回应实践论诘难,通过"域"和其中的"标准"来回应形而上学诘难和认识论诘难。在回应这些问题的同时,斯坎伦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形而上学理论。(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5年01期)

陈代东[4](2005)在《托马斯·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尔斯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用改造后的契约论论证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性,把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科学主义和分析哲学的笼罩下解放出来,其影响遍及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至今仍方兴未艾。他的制度道德契约论广受赞誉,同时也遭到了诸多批评。其平等的自由主义阵营内的盟友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正义原则进行了阐发、辩护、修正和补充。从契约论角度来修正、补充、发展罗尔斯的道德理论的是托马斯·斯坎伦。托马斯·斯坎伦基于社会契约论的深厚传统,继承康德伦理学的根本理念,以罗尔斯的道德契约论为起点,把功利主义道德理论作为主要论辩对手,提出了一个以“非个人之间的道德正当和不正当”为主要关注点、以“理由”为中心、以契约论为基本推理方式的道德契约主义理论。根据他的契约主义,在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人们行为正当与否是由原则来决定的,而原则是人们以具体的理由为根据,在信息充分、不被强迫的条件下普遍一致的结果。实际上,这就告诉我们,道德约束力应该来源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自愿协约,道德是当事人建构的结果,当事人本身拥有作为道德的创造者的地位。人们在行为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道德理由的重要性和优先性。本论文概略地考察了传统社会契约论产生、发展、成熟和式微的历史,详细介绍、分析了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理论的两大特征——理由和独特的道德动机,认为斯坎伦的新观点基本实现了非自利的契约论从普遍到具体、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化,对罗尔斯的道德契约论的完善作出了重大发展,有效应对了道德契约论所面临的困境,基本完成了传统社会契约论的现代转型。罗尔斯、斯坎伦对传统社会契约论的现代转型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们在理论上对契约论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现代公民社会这一现实。社会的需要才是最终决定理论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5-06-01)

陈代东[5](2005)在《略论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斯坎伦是以约翰·罗尔斯为首的平等的自由主义阵营内一位重要政治哲学家,面对《正义论》发表以后所遭受的各方面的批评,他在罗尔斯道德契约论的基础上,转变罗尔斯专注于宏观社会基本制度的学术走向,提出了一种实质性的契约主义,从微观角度来论证个人道德的本质,论证人们为什么要关注正当和不正当的问题,论证为什么正当和不正当对其它关怀和价值具有优先性。从而发展了罗尔斯道德理论的契约形式,对罗尔斯强于制度美德而疏于个人道德论证的缺陷做了有益补充,在伦理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托马斯斯坎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休谟主义动机理论主张动机由欲望和信念构成的组合产生。斯坎伦的动机理论为休谟主义动机理论提供了一种替代,该理论认为动机的来源不是欲望,而是理由判断。斯坎伦对欲望的分析表明广义欲望中包含的被激发的欲望是激发的结果而不是起点,常识意义上欲望又蕴含着理由判断,而理由判断才是动机的来源。事实上,斯坎伦的这一理论并不否认动机由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产生,但却拓宽了对信念这种认知因素的理解,重划了这两种因素的边界,并对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次序进行了重置,这才是斯坎伦真正反对休谟主义动机理论的地方。斯坎伦的反休谟主义动机理论把规范性内置于动机中,这正好与基于欲望的理由理论和理由的内在主义这两种规范理论将动机内置于规范性的努力相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托马斯斯坎伦论文参考文献

[1].赵龙.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伦理思想及其反思[D].山西大学.2016

[2].须大为.托马斯·斯坎伦的反休谟主义动机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须大为.托马斯·斯坎伦的理由观念[J].道德与文明.2015

[4].陈代东.托马斯·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5

[5].陈代东.略论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主义[J].伦理学研究.2005

标签:;  ;  ;  ;  ;  

托马斯斯坎伦论文-赵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