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引导下X刀治疗癫痫的护理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引导下X刀治疗癫痫的护理

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引导X刀治疗癫癎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中[1](2020)在《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病理特征是黑质中的多巴能神经元进行性丧失,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下降,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以及神经炎症过度表达在帕金森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的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STN-DBS)可以显着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但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改善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改善非运动症状是诸多医疗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表明,mi RNA在α-syn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中发挥调节作用,mi R-let-7a是let-7家族非常重要的成员,被发现在体外条件下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我们假设mi R-let-7a可能在PD发病中起作用,并试图探讨其机制。本研究从临床上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行STN-DBS手术治疗的15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脑深部电刺激的临床手术疗效。同时通过立体定向技术移植mi R-let-7a mimics到a-Syn过表达的小鼠帕金森模型,探讨mi R-let-7a通过靶向作用于STAT3来抑制a-Syn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希望解释mi R-let-7a在小鼠帕金森模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该分子机制的研究,可能为发现帕金森疾病潜在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治疗策略,为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治疗提供一个思路。第一部分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作为一种立体定向精准手术,通过影像学方法(CT或MRI)来立体定位靶点,通过手术向颅内植入微电极并予以一定频率的电刺激,来改善运动症状和减少药物剂量的治疗技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改善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等运动症状疗效显着,术后左旋多巴剂量显着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轻,鉴于其可调节性、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较好选择。帕金森非运动症状有疲劳、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便秘、膀胱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STN-DBS术后运动症状改善效果明确,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行STN-DBS手术治疗的15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评估手术疗疗效及安全性,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脑深部电刺激的临床手术疗效。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与术前规划图像融合,比较在X、Y轴上电极尖端与计划靶点的偏差。术前采集患者清晨关期UPDRS III总分值,开期UPDRS III总分值,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起效时间,左旋多巴有效持续时间,术后1年采集患者开机+未用药状态下UPDRS III总分值,开机+用药UPDRS III总分值,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起效时间,左旋多巴有效持续时间。比较术前术后运动症状改善情况,术前术后认知和精神测试评分变化(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术前术后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左旋多巴起效时间的变化。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3.2±6.5)岁。病程(7.47±3.45)年,范围为412年;术前H-Y分级(3.1±0.9)级,范围为24.5级。15例患者均术后复查头颅CT,与术前规划图像融合,比较在X、Y轴上电极尖端与计划靶点的偏差,X轴最大偏差距离1.09mm,平均偏差(0.62±0.23)mm;Y轴最大偏差距离0.95mm,平均偏差距离(0.53±0.26)mm。15例患者术前关期UPDRS III总分值(49.8±10.2),术前开期UPDRS III总分值(31.6±10.8),术后1年开机状态+停药UPDRS III总分值(32.8±12.5),术后1年开机状态+用药UPDRS III总分值(22.4±9.6)。术前给予美多巴标准片进行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起效时间为(50.2±7.4)min,有效持续时间为(153.4±42.6)min。术后12个月,在开机情况下,服用美多巴后起效时间缩短为(17.3±4.7)min,有效持续时间延长为(190.2±60.8)min。术前日左旋多巴等效总剂量为(820.8±210.6)mg,术后1年日左旋多巴等效总剂量为(440.6±150.2)mg。术后1年开机状态+用药UPDRS III总分值显着高于术前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开机状态+停药状态下运动改善可以获得和术前最佳用药状态相同的结果,术后1年开机状态下较术前左旋多巴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较术前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借助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可以精确地植入电极,通过术后复查头颅CT与术前MRI计划图像融合,可以准确判断电极是否偏移。脑深部电刺激可以改善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能显着减少帕金森病药物的使用,术后帕金森病药物(主要为美多巴)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手术对认知、情绪、焦虑、抑郁症状等无明显影响,对帕金森病的部分非运动症状改善存在不确定。第二部分立体定向技术在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应用:mi R-let-7a通过靶向STAT3抑制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帕金森病炎症反应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发病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以三大病理为主要特征,包括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路易小体(Lewy body,LB)形成和慢性神经炎症。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非运动症状和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出现在帕金森病病程的早期,表现为嗅觉异常、疼痛、抑郁和焦虑症状,同时可伴有幻觉等精神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与加重,典型的运动症状和全身症状开始出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帕金森病即发展进入晚期阶段。目前临床上仍以控制症状、缓解疾病进展为主,缺乏针对帕金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无法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逆转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延缓帕金森病病程的进展,导致帕金森病发展到后期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是帕金森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α-Syn是路易小体的主要结构成分,其聚集能够激活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探讨了立体定向技术在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应用,并通过体外实验对mi R-let-7a如何参与帕金森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及抑制α-Syn诱导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帕金森模型组,每组12只。帕金森模型组通过立定定向技术,向小鼠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 compactat,SNpc)注射AAV2-α-突触核蛋白(AAV2-α-synuclein)PBS溶液,对照组注射AAV2-α-vector PBS溶液。3周后通过实时定量PCR(q RT-PCR),分析比较两组小鼠SNpc中的mi R-let-7a水平;使用western blot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STAT3)水平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mi R-let-7a在调节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根据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是否注射mi R-let-7a mimic,将小鼠随机分为NC mimic组和mi R-let-7a mimic组,每组包括12只AAV2-α-vector PBS移植的对照小鼠,12只AAV2-α-syn PBS移植的造模小鼠。移植后24小时,在小鼠纹状体分别注射NC mimic PBS溶液和mi R-let-7a mimic PBS溶液。造模3周后,使用q RT-PCR测试2组小鼠SNpc中的mi R-let-7a水平,TNF-α、IL-6、IL-1β和IL-1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组中STAT3、i NOS及Iba-1水平。造模前、造模后3周,使用牵引试验和MWM试验来评估2组小鼠的牵引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使用AAV2-α-Syn造模3周后,模型组小鼠SNpc中mi R-let-7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p-STAT3)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mi R-let-7a表达水平相反。在mi R-let-7a mimic组中,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mi R-let-7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且α-Syn诱导的STAT3激活、i NOS及Iba-1水平上调能够被mi R-let-7a抑制。此外,mi R-let-7a mimic组中小鼠SNpc中TNF-α、IL-6、IL-1β和IL-12的基因转录水平比NC mimic组显着降低(P<0.01);而且运动障碍和空间记忆缺陷也较NC mimic组显着改善(P<0.01)。结论:mi R-let-7a和STAT3蛋白在α-Syn诱导的小鼠帕金森模型中表达的结果为相反的模式,mi R-let-7a通过靶向抑制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抑制帕金森病的神经炎症,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障碍和空间记忆缺陷可通过移植mi R-let-7a mimic得到改善。

朱海涛[2](2020)在《颞叶癫痫外科治疗临床分析以及海马胶质细胞激活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外科手术是难治性癫痫治疗手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颞叶癫痫,特别是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早期手术干预的效果要优于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术后都能获得明显缓解或完全无发作。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在海马区常常出现神经元退变、胶质细胞增生甚至纤维化,甚至有些患者颞叶皮层也伴有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增生是许多难治性癫痫术后病理的重要标识。增生的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大量的谷氨酸作用于兴奋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而诱发癫痫发作。本文拟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术前评估水平,本文探讨脑磁图不同频段脑磁信号定位致痫灶新技术的精确性及其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为明确胶质细胞增生的致痫机制,本文通过体外和体内的癫痫模型来研究癫痫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激活及致痫机制。第一部分不同病理类型颞叶癫痫临床资料及手术预后影响因素目的:颞叶癫痫是难治性癫痫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往往需要外科治疗,但影响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因素还不明确。本文拟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预后并探讨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回顾了200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前颞叶及部分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将患者分为五组:胶质细胞增生组(43例)、海马硬化组(16例)、占位性病变组(13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组(11例)和双重病理组(9例)。采用Engel分级评估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在92例颞叶癫痫患者中,术后发作控制良好的患者组72例(78.3%),控制不良患者20例(21.7%),两组间仅在术前评估中是否行颅内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有显着差异,未进行i-VEEG监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5.5%,而进行i-VEEG监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6.7%(=4.369,P=0.037);而两组在手术年龄、性别构成、癫痫病程、癫痫发作起始年龄、术前抗癫痫药物种类、术前发作频率、核磁共振(MRI)阳性率、手术侧别等均无显着差异。此外,所有预后良好或预后不良颞叶癫痫患者的Engel评分与连续变量之间均无显着的相关性。五组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患者的发病年龄(P=0.031)、i-VEEG监测率(P=0.037)、MRI阳性率(P=0.001)均有显着性差异。双重病理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最高,为100%;占位性病变患者为92.3%,海马硬化患者为87.5%,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组为81.8%以及69.8%的胶质细胞增生患者预后良好,但五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患者出现癫痫发作较早,占位性病变患者出现癫痫发作较晚,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有既往病史。虽然i-VEEG有助于改善癫痫灶定位不准确患者的手术结果,但与MRI阳性患者相比,其效果仍然较差。第二部分脑磁图多频分析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目的脑磁图(MEG)常规棘波定位致痫灶由于受到棘波发放率及起源位置的限制而使其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有较大的争议,本文拟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作间期MEG多频段脑磁信号定位致痫灶新技术的精确性以及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275通道MEG对41例发作间期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研究。MEG数据分析在4-140 Hz的多频范围内,包括以下频段:theta(4-8 Hz)、alpha(8-13Hz)、beta(13-30 Hz)、gamma(30-90 Hz)和HFOs(90-140 Hz)。累积频谱被用来描述频率特点,累积源成像用来分析定位可能的致痫灶。通过对比MRI定位、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定位与切除范围的关系,分析MEG多频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MEG的theta(4-8 Hz)频段、alpha(8-13 Hz)频段以及beta(13-30 Hz)频段定位致痫灶与手术切除部位更为一致,五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x2=40.3,P<0.0001)。MEG(4-8Hz)定位与切除范围一致组77.3%(17/22)的患者预后良好,MRI和VEEG分别预后良好率为95.8%(23/24),80.0%(28/35)。而相应的术后无发作率为59.1%、62.5%和51.4%。MEG(4-8Hz频段)、MRI、VEEG预后良好概率及术后无发作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即使没有VEEG监测,大多数患者的MEG(4-8Hz频段)定位结果与切除部位一致,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可能预示着更好的术后结果。然而,VEEG监测仍然是脑磁图和MRI结果不一致的患者的先决条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MEG可为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第三部分Lnc RNA CASC2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对星形细胞活化、腺苷代谢的影响目的:长链非编码RNAs(lnc RNAs)在神经系统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占据重要的角色,且lnc RNAs与癫痫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长链非编码RNAs肿瘤易感性候选基因2(lnc RNA CASC2)在癫痫中的表达谱和潜在功能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lnc RNA CASC2的表达对癫痫大鼠及癫痫细胞模型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对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e,PTZ)诱发的癫痫大鼠海马进行检测。为了进一步研究lnc RNA CASC2与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的相关性,我们检测了lnc RNA CASC2对PTEN表达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lnc RNA CASC2和PTEN在PTZ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中表达呈正相关。lnc RNA CASC2的过表达延长了癫痫的发作潜伏期,降低了癫痫发作的频率,抑制了癫痫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腺苷的释放,而lnc RNA CASC2的下调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同时,lnc RNA CASC2降低了p38、平衡型核苷转运蛋白1(ENT1)和腺苷激酶(ADK)的腺苷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在PTZ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PTEN是lnc RNA CASC2的直接靶点。此外,PTEN的下调减弱了lnc RNA CASC2过表达对癫痫发作的保护作用。结论:研究首次证实了lnc RNA CASC2与m RNA PTEN共失调在癫痫大鼠海马内表达下调。特别是lnc RNA CASC2通过调节PTEN的表达来抑制PTZ诱导的癫痫,从而抑制癫痫发生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腺苷代谢。这项研究为癫痫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

肖芳[3](2019)在《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研究 ——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空间组织是清晰梳理流线、合理规划布局和高效利用空间的关键,对于功能复杂、空间复合的医院建筑尤为重要。在当前肿瘤防治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研究缺少对放射治疗科这个肿瘤治疗重点科室的关注,其特殊医疗工艺在建筑层面的表达需要进一步认识。从空间组织展开对放射治疗科的设计研究有助于在流线组织、布局规划与空间设计等方面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以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的放射治疗科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阅读、案例搜集和工程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资料。研究首先梳理了放射治疗科与空间组织相关的科室设置、科室规模、医疗技术、设备配置、建设标准等信息,建立了对研究主体的基本认识;随后分别从三个层级展开论述:在医院总体布局的层面分析了放射治疗科与医院其他功能单元的空间组织,将之归纳为独立式、半独立式和集中式三种形式;在科室功能分区的层面总结了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模式,将之提炼为单廊式、双廊式和多通道式三种模式;在医疗功能房间的层面探讨了放射治疗科主要功能用房内部的空间组织,将之表现为易于理解的图示语言;最后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项目阐述了上述研究内容的实际运用。本文系统性地展现了对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的研究,从真实案例中来并落实到实际项目中去,使研究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弥补了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缺失,所凝练的设计规律与设计策略可供未来医院放射治疗科的建设参考。全文共约55000余字,其中图片73幅,表格9幅。

王常灏[4](2017)在《济南市某三甲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大型医用设备的字面定义是医院拥有的市值较高、体积较大的医疗设备,依照原卫生部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评价制度(试行)》中的定义,是指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但各个医院对大型医用设备的界定各不相同,规模较大的医院常常以单价50万元来界定,规模较小的医院以单价20万元来划分。根据原卫生部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中的要求:“单价在50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本文选取的医院把单价50万元以上的设备定义为大型医用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医用设备进入医院,给医院的社会效益和运营效率提供了可靠保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今的医院都将面临着一道难题——如何解决大型医用设备引进的科学性和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是医院必须做好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前的论证和决策分析,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分析。2研究目的为分析和评价大型医用设备的工作状况,采取措施提高其使用效率,指导医院的医用设备整体规划和项目立项,将医院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有效益的项目上,根据三甲复审及年度评价中相关评审条款的要求,依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的《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评价制度(试行)》中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医院连续多年对50万元以上的大型临床收费设备进行了运营效率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医改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半年时间,全面医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中大型设备收费的调整对医院的影响,着力对医院四类重点设备展开重点讨论。3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的是济南市历史最为悠久、资产量最大、广大市民认知程度和满意度较高的一家三甲医院,将运用经济学及统计学的相关原理,结合本人在医院工作的实际经验,找到效益分析的难点,通过采用常用的成本效益评价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重点分析2016年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临床收费设备的经济效益和2014至2016年近三年的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情况。4结果研究表明医院机构设置较为合理,分工也较为明确,已经建立起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体系,大型医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的水平也在逐年上升,得出的数据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数据。2016年全院可统计收益的274台临床使用设备中,投资回收期在3年以下的设备120台,占可统计收益设备数量的43.80%,投资回收期在3到6年的设备30台,占可统计收益设备数量的10.95%,设备投资回收期在6年以上的设备124台,占可统计收益设备数量的45.25%。2016年6月全面医改实行以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大型设备效益的影响暂不明显,价值较大的重点设备效益较好。5结论与建议经过计算,医院的大型医用设备的经济效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状,医院在资产管理方面以及设备效益分析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将找出造成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和提高的有效建议,避免今后出现盲目购置设备的情况,从源头上消除医用设备重购轻用、重用轻管等现象,力争提高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效益的同时降低其运行成本。

倪佳雯[5](201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院建设也进入了新篇章;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医技部门的依赖越来越重,同时医疗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医院的建设由于缺乏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论证及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存在许多问题,留下了难以补救的遗憾,也造成了经济上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在医院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符合医院建设规律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的医院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大量的医院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为我们做此方面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坚实基础。论文以医技部里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为研究对象,并以第四军医大学住院二部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空间设计为研究线索,进行了以下的研究:第一部分,界定了论文研究范围,并对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进行探究。第二部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调研结果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进行总体设计及功能房间研究分析。第三部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设计的项目对上面得出的分析研究及调研结果进行研究。

刘继华[6](2013)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腺癌的近期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125Ⅰ粒子瘤内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及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并探讨近期疗效与肿瘤体积大小及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实质期)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整理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肺癌病例74例,其中男43例,女31例,男:女为1.39:1,年龄45-83,平均年龄65.45岁,中位年龄64岁。病例分型:腺癌34例(其中中心型14例;周围型20例),鳞癌40例(其中中心型10例;周围型3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植入方案,通过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Ⅰ粒子。粒子植入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了解肿瘤血供及实际边界,同时测量肿瘤实质平扫及增强扫描(实质期)的CT值并计算强化程度(平扫与强化的CT值的差值)并测量肿瘤体积。在植入治疗过程中进行实时位置验证,术后进行剂量学验证。如发现有稀疏或遗漏则立即补种,力求与植入前治疗计划相符。术后2个月行CT平扫,测量肿瘤的体积并计算体积比(治疗后体积与治疗前体积的比值)以确定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为: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聚集的金属粒子影;②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肿瘤缩小,体积比治疗前缩小≥25%;③稳定(stable diseases,SD):体积比治疗前缩小<25%或增大<25%;④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s,PD):体积比治疗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之后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评价并分析两组患者肿瘤术前体积、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与近期疗效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及相关性如何,并同时比较鳞癌组与腺癌组近期疗效、肿瘤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74例行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术后2个月CT复查显示,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47例,稳定23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63.5%。其中鳞癌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12例,进展2例,有效率65.0%,有效组(26个病灶)肿瘤平均体积为104.69±65.38cm3,实质部分平均平扫密度为36.09±4.60Hu,增强扫描增加CT值(密度差)中位数为36.21Hu;无效组(14个病灶)肿瘤平均体积为177.56±78.34cm3,实质部分平均平扫密度为38.22±6.29Hu,增强扫描增加CT值(密度差)中位数为18.79Hu。腺癌组中完全缓解为0例,部分缓解21例,稳定11例,进展2例,有效率61.76%,有效组(21个病灶)肿瘤平均体积为100.65±44.81cm3,实质部分平均平扫CT值34.15±5.26Hu,增强扫描增加CT值(密度差)中位数为37.54Hu。无效组(13病个灶),肿瘤平均体积169.31±64.63cm3,CT平扫平均CT值36.70±11.17Hu,增强扫描增加CT值(密度差)中位数为19.26Hu。结论1、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肺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2、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与肿瘤体积大小呈中等程度负相关关系,即肿瘤体积越小,近期疗效越好。3、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与肿瘤强化程度呈强正相关关系,即肿瘤强化程度越高,肿瘤疗效越好。4、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与肿瘤实体平扫密度无相关性。5、鳞癌组和腺癌组在近期疗效、平扫密度、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周萍,何巧芳,郭燕舞,陈兴娅,谢细嫦[7](2012)在《521例难治性癫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文中指出总结521例难治性癫患者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术前了解患者的发作类型、频率及用药情况,做好特殊设备、器械、物品的准备,术中巡回护士注意放置合适的手术体位,协助医生实施癫灶的定位,并根据功能区不同实施对应的术中唤醒护理,器械护士注意皮层及深部脑电图描记以及显微镜下手术的配合。随访1~4年,癫发作完全消失285例(55.7%),显着改善139例(27.2%),良好57例(11.1%),总有效率(发作次数减少≥50%)为94.0%。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陈翼[8](2012)在《PET/CT显像在肺癌及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肺癌预后与其是否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因此,肺部肿块和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支气管镜和穿刺活检是有创性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该检查结果和医生的操作水平、取材部位有很大关系,甚至需经反复多次检查才能得出可靠结论,因此很多患者难以接受。医学影像学在肺癌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像学检查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易于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所接受。但常规影像学检查通常很难确诊。PET/CT将CT与PET融为一体,由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而PET提供病灶洋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能在生理状态下动态地定量观察体内分子水平的生化变化,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无创伤性的特点,是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最佳手段之一。PET/CT融合图像能很好地描述疾病对生物化学过程的作用,鉴别生理和病理性摄取,能在疾病得到解剖证据前检测出早期发病征兆,甚至能探测到业临床型的肿瘤。18F-FDG(18F-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技术有其突出的特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18F-FDG PET/CT检查是从葡葡糖代谢角度来评估肿瘤,除肿瘤组织外,正常组织及一些良性病变也可以摄取葡萄糖,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18F-FLT(18F-胸腺嘧啶)因其为胸腺嘧啶核苷的衍生物、能够反映肿瘤增殖特性等优势而倍受关注,18F-FLT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及良恶性肿瘤鉴别具有18F-FDG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前期研究表明,18F-FLT通过被动扩散和Na+依赖的载体进入细胞,随后在胸腺嘧啶核营激酶1(TK1)的作用下发生磷酰化。由于3位上的羟基被F-18取代,不能真正参加细胞DNA的合成,故如FDG一样滞留于细胞内而达到显像目的。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肺癌病灶大小、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和18F-FLT SUV值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课题设计了本项平行、盲法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较18F-FDG、18F-FLT两种示踪剂对不同病理类型肺部肿瘤的诊断效能,以提高PET/CT在肺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搜集2010.03~2011.09期间来本中心就诊且未能确诊和没有经过针对性治疗的肺部肿瘤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7~82岁。28例为肺内孤立结节或肿块,其余为2-3个结节或肿块,结块长径分布范围0.6~11.0cm。所有患者经填写知情同意书后行肺音(?)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为避免两种正电子药物相互干扰,两次检查间隔时间为4~7天,以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为依据判断肿块性质。显像设备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医疗仪器公司的GE Discovery ST16排PET/CT扫描仪,120~140kV,100~250mAs,0.8sec旋转速度,1.25mm层厚,3D方式进行采集,FORE迭代方式进行图像重建,断层分辨率为4mmFWHM。正电子药物的合成由GE公司MINItrace system医用回旋加速器完成,标记采用GE Tracerlab FXFN全自动化学合成器。检查前禁食6小时以上,血糖控制在7.8mmol/1以内,静脉注射剂量为5MBq/kg,避光安静休息60mins后行PET/CT显像。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经统一处理后,数据分析采用集中、盲法的方式,由5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事PET/CT诊断的医生在同一台计算机投影上同时阅片,并独立判断和分析所有病例的影像结果,结论以3/5以上阅片医生的共同意见为准。根据本文需要,18F-FDG和8F-FLT标准摄取值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结节大小及病理类型等分组,各组数据表述形式为x±s。分析18F-FDG和8F-FLT标准摄取值(SUV)与肺肿瘤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及病理类型等相互关系和统计学意义,对比分析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结果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之间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SUVmax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版软件包,对各组数据采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的t检验,p>0.05认为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55例肺结节患者均有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其中肺癌患者16例,肺结核患者17例,22例为炎性病灶。55例患者按照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及病理类型各分为两组共8组。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与肺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块大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8F-FDG PET/CT显像的SUV值与患者的病理类型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18F-FDG标准摄取值高的肺结节患者,18F-FLT标准摄取值愈高,恶性可能性愈大,反之,则为良性可能。结论:肺肿瘤患者的肿块病理类型是影响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的重要因素,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在肺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采用18F-FDG和18F-FLT双显像剂PET/CT联合观察,能够明显提高对肺肿瘤诊断的效能。在目前缺乏对肺肿瘤诊断的特异性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剂的情况下,对于常规18F-FDG/PET显像难以鉴别的肺部良恶性肿瘤患者,将18F-FDG与18F-FLT结合起来可以弥补18F-FDG仅反映细胞代谢、而18F-FLT仅反映细胞增殖两者之间的不足,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监测肿瘤细胞特性,从而达到提高对肺肿瘤鉴别诊断之目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前列腺癌治疗效果肯定,多数患者可达到治愈之目的。因此,重视前列腺癌的规范化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ET/CT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设备,能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以及恶性肿瘤的分期等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PET/CT将CT与PET融为一体,由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而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能在生理状态下动态地定量观察体内分子水平的生化变化,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无创伤性的特点,是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最佳手段之一。PET/CT融合图像能很好地描述疾病对生物化学过程的作用,鉴别生理和病理性摄取,能在疾病得到解剖证据前检测出早期发病征兆,甚至能探测到亚临床型的肿瘤。但常规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FDG)经泌尿系排泄,导致膀胱内高放射性,且前列腺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较少,故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受限。11C-胆碱(choline)显像剂具有在前列腺肿瘤内高度浓聚及不在膀胱内存留的特性,且前列腺癌组织内的胆碱水平即其标准摄取值(SUV)高于正常前列腺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便于鉴别前列腺病灶的良恶性。本课题研究前列腺癌PET/CT显像18F-FDG、11C-choline代谢的标准摄取值(SUV)、计算病变前列腺组织及正常组织的SUV比值(P/M),分析其与前列腺癌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分期和合理选用前列腺癌治疗方案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09月期间来本中心就诊且未能确诊和没有经过针对性治疗的PSA升高并可疑有前列腺病变的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平均4例/月),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71.6岁。所有前列腺病变确诊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免疫组化证实。其中39例为前列腺癌,转移程度不一,余32例为前列腺良性增生性病变。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和11C-choline PET/CT显像检查。显像设备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医疗仪器公司的GE Discovery ST16排PET/CT扫描仪,120~140kV,100-250mAs,0.8sec旋转速度,1.25mm层厚,3D方式进行采集,FORE迭代方式进行图像重建,断层分辨率为4mmFWHM。正电子药物的合成由GE公司MINItrace system医用回旋加速器完成,标记采用GETracelab FXFN全自动化学合成器。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前禁食6小时以上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内,检查前0.5h饮水500ml以允盈膀胱,静脉注射18F-FDG的剂量为5MBq/kg,避光安静休息60min后行PET/CT显像。1C-choline PET/CT显像检查前患者无须禁食,不做血糖调节,检查前0.5h饮水500ml以充盈膀胱,安静休息10mins后,静脉注射11C-choline:的剂量为7.4MBq/kg,5mmins后行PET/CT显像检查。数据分析采用集中、盲法的方式由5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事PET/CT诊断的医生在同一台计算机投影上同时阅片,并独立判断和分析所有病例的影像结果,结论以3/5以上阅片医生的共同意见为准。18F-FDG和HC-choline的标准摄取值按患者的年龄和病理类型分为两组,各组数据表述形式为x±s。分析18F-FDG和11C-choline的标准摄取值(SUV)、病变前列腺组织及正常组织的P/M比值与前列腺病变患者的年龄及病理类型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对比分析18F-FDG和1C-choline PET/CT显像技术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评价两种不同正电子药物在诊断前列腺病变中的可靠性和关联性,探讨联合应用两种正电子药物PET/CT显像技术在诊断前列腺病变中的效能。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版软件包,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对各组数据采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的t检验,p>0.05认为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71例可疑前列腺病变患者,52例为手术切除病理证实,19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病理结果前列腺癌患者39例,其中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14例,低分化腺癌18例;32例为前列腺增生,其中伴有慢性炎症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为11例。18F-FDG PET显像SUV值分布范围4~-32,平均为11.05;11C-choline PET显像SUV值分布范围3~12,平均为6.68。统计分析18F-FDG和11C-choline的标准摄取值与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18F-FDG的标准摄取值与患者的病理类型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1C-choline的标准摄取值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11C-choline标准摄取值愈高,恶性可能性愈大,反之,则为前列腺增生可能。结论:前列腺病变患者的病理类型是影响11C-choline的标准摄取值的重要因素,11C-choline PET/CT显像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1C-choline PET/CT显像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PSA升高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PET/CT显像中CT的精确定位意义重大,放射性浓聚区位前列腺中央带且对称多提示前列腺增生,而放射性浓聚点位于外周带且呈孤立结节则高度警惕前列腺癌。1C-choline PET/CT全身显像可以发现局部转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有助于准确临床分期。对于评价治疗疗效、监测肿瘤残留与复发,11C-choline PET/CT显像则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发现部分PSA没有显着升高的肿瘤复发患者,在PSA显着升高的患者中肿瘤残留与复发探测率高。

杨春春[9](2012)在《立体定向活检在颅内无强化效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立体定向活检与MRI检查对颅内无强化病变诊断的结果,探讨用神经影像技术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术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明确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无强化效应病变定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8月至2011年3月间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的47例病例,47例患者的颅内病灶在MR增强扫描中均未见明显强化。其中男性29例(61.7%),女性18例(38.3%);年龄11-73岁(平均42.5岁)。所有病例术前均先行1.5T或3.0T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再行立体定向活检术, MR引导有框架立体定向活检38例,神经导航引导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9例。活检组织标本均行术中快速冰冻病检以明确所取标本是否为病变组织,术后均行常规病理检查,必要时行免疫组化检查。将术前MRI检查结果与立体定向活检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一对比分析,并整理列表以直观表明二者在颅内无强化病变定性诊断的差别。结果:本组47例,术前MRI检查提示脱髓鞘改变、炎性病变、脑梗塞、脑放射性坏死等良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共19例,余28例主要考虑低级别胶质瘤、中枢神经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等颅内肿瘤性病变。经活检后病理提示胶质瘤21例,胶质细胞增生3例,脱髓鞘改变8例,炎性病变9例,脑梗塞1例,另有5例未取得明确病理诊断结果,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42/47(89.4%)。MRI检查拟诊良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共19例,经过活检后有5例考虑为低级别胶质瘤,3例考虑为胶质细胞增生,2例高度怀疑为脑梗塞的患者活检后证实为炎性病变,MRI对颅内良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9/19(47.4%),余28例影像诊断考虑为颅内肿瘤性病变,经活检后有6例病理诊断为脱髓鞘改变,5例诊断为炎性病变,1例病理符合脑梗塞,2例考虑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活检后病理证实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14/28(50.0%)。本组共有5例未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结果,病理报告描述为镜下偶可见异形细胞或淋巴细胞侵润,形态不典型,仅见轻度胶质细胞增生改变,免疫组化难以定性。全组47例无活检死亡病例发生,活检后穿刺道少量出血1例(2.1%),术后经止血等对症治疗,一周后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结论:用神经影像技术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定位准确、病理诊断阳性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定性诊断方法,在MRI增强扫描中未见明显强化的疑难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2008)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新增和修订项目(2007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引导X刀治疗癫癎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引导X刀治疗癫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术前准备和评估
        2.1.3 术前术后采集数据
        2.1.4 立体定向手术流程
        2.1.5 术后管理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2.2.2 运动症状改善情况
        2.2.3 左旋多巴效应时间
        2.2.4 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
        2.2.5 术后认知情绪功能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立体定向技术在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应用:miR-let-7a通过靶向STAT3 抑制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帕金森病炎症反应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1.2 实验器械及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3.2.2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检查和鉴定
        3.2.3 动物分组
        3.2.4 细胞培养、细胞转染
        3.2.5 qRT-PCR实验
        3.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7 ELISA试验
        3.2.8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3.2.9 功能学评分
        3.2.10 黑质及纹状体区的获取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a-Syn在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对miR-let-7a、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3,STAT3)水平的影响
        3.3.2 BV-2 小胶质细胞株中,STAT3是miR-let-7a的直接靶标
        3.3.3 miR-let-7a在 BV-2 细胞中通过靶向STAT3 抑制α-Syn诱导的促炎反应
        3.3.4 α-syn抑制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的运动障碍和空间记忆缺陷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颞叶癫痫外科治疗临床分析以及海马胶质细胞激活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颞叶癫痫的术前评估
        1.1 Ⅰ期无创评估
        1.2 Ⅱ期有创颅内脑电技术的应用
    2.颞叶癫痫病理学改变
        2.1 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
        2.2 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
        2.3 海绵状血管瘤
        2.4 肿瘤性病变
        2.5 胶质细胞增生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病理类型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及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介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特征
        1.3 术前评估
        1.4 手术及随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颞叶癫痫临床连续变量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组织病理学颞叶癫痫临床变量的差异
        2.4 不同组织病理学颞叶癫痫患者手术预后差异
    3.讨论
        3.1 不同组织病理学患者癫痫发作年龄的差异
        3.2 既往史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3.3 术前评估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3.4 癫痫病程对手术结果的影响
        3.5 颞叶癫痫患者术后组织病理与预后的关系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磁图多频分析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介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I及 VEEG检查
        1.3 MEG数据采集
        1.4 MEG数据分析
        1.5 范围界定及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ncRNACASC2 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对星形细胞活化、腺苷代谢的影响
    介绍
    1.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与癫痫模型
        1.2 细胞处理及转染
        1.3 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1.4 HE染色
        1.5 免疫荧光检测
        1.6 免疫印迹
        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8 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癫痫大鼠lncRNA CASC2和PTEN表达下调
        2.2 lncrna CASC2 抑制癫痫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2.3 lncRNA CASC2 抑制癫痫大鼠海马腺苷代谢
        2.4 lncRNA CASC2 通过调节PTEN来抑制PTZ诱导的细胞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2.5 lncRNA CASC2 通过调节PTEN来抑制PTZ诱导的细胞中腺苷的代谢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颞叶癫痫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研究 ——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大型综合医院
        1.2.2 肿瘤专科医院
        1.2.3 放射治疗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放射治疗科在医院中的空间组织
    2.1 医院的功能分区
        2.1.1 大型综合医院
        2.1.2 肿瘤专科医院
    2.2 基于总体布局的放射治疗科相关流线组织
        2.2.1 病患流线
        2.2.2 医务人员流线
        2.2.3 洁净物品流线
        2.2.4 污染物品流线
    2.3 放射治疗科与医院其他功能单元的空间组织
        2.3.1 独立式
        2.3.2 半独立式
        2.3.3 集中式
        2.3.4 不同空间组织形式的对比
    2.4 医院建设模式对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形式的影响
        2.4.1 新建
        2.4.2 改扩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组织
    3.1 放射治疗科的功能分区
    3.2 放射治疗科的流线组织
        3.2.1 病患流线
        3.2.2 医务人员流线
        3.2.3 洁净物品流线
        3.2.4 污染物品流线
    3.3 放射治疗科的布局模式
        3.3.1 单廊式
        3.3.2 双廊式
        3.3.3 多通道式
        3.3.4 不同布局模式的对比
    3.4 设备进场的预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内部的空间组织
    4.1 候诊区的空间组织
        4.1.1 一次候诊
        4.1.2 二次候诊
    4.2 诊疗区的空间组织
        4.2.1 直线加速器治疗
        4.2.2 钴60 治疗
        4.2.3 后装治疗
        4.2.4 γ刀治疗
        4.2.5 质子治疗
        4.2.6 重离子治疗
        4.2.7 模拟定位室
        4.2.8 诊室
    4.3 医务办公区的空间组织
    4.4 后勤辅助区的空间组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实践——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放射治疗科简介
    5.3 放射治疗科在医院中的空间组织
        5.3.1 改扩建对医院总体布局的再组织
        5.3.2 放射治疗科在医院中的空间组织
    5.4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组织
        5.4.1 布局方式
        5.4.2 流线组织
    5.5 放射治疗科各功能区内部的空间组织
        5.5.1 候诊区
        5.5.2 诊疗区
        5.5.3 医务办公区
        5.5.4 后勤辅助区
    5.6 实践项目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表目录
    附录B:论文涉及的医院案例目录
    附录C: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项目部分图纸
作者简介

(4)济南市某三甲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语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某三甲医院背景介绍
        1.2.1 基本情况
        1.2.2 近三年设备购置更新情况
        1.2.3 该院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特色与不足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范围
        2.2.2 分析方法
    2.3 评价指标
        2.3.1 投资回收期
        2.3.2 投资收益率(%)
    2.4 效益分析步骤
        2.4.1 前期准备工作
        2.4.2 成本统计
        2.4.3 收入统计
        2.4.4 净收益统计
    2.5 效益分析难点——收费项目与设备的对应
3、结果
    3.1 2016年全院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基本情况
    3.2 收入无法统计的临床使用设备
    3.3 全院临床使用设备投资回收期分析
    3.4 全面医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大型设备效益的影响
    3.5 重点设备投资回收期分析
        3.5.1 超声类设备投资回收期
        3.5.2 甲乙类设备投资回收期
        3.5.3 医学检验类设备投资回收期
        3.5.4 手术类设备投资回收期
    3.6 近三年大型设备经济效益追踪调查
4、效益分析结果讨论
    4.1 整体运营效率评价
    4.2 设备运营效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的原因
5、小结
6、改进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释题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
    2.1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及建设概况
        2.1.1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概况
        2.1.2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及建设概况
        2.1.3 现代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设计流程
    2.2 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调研及分析
    2.3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发展及建设概况
        2.3.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发展概况
        2.3.2 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建设概况及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科与放射治疗科总体设计
    3.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总体布局概况
    3.2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建筑位置和布局方式
        3.2.1 独立分散式布局
        3.2.2 半分散式布局
        3.2.3 集中式布置
    3.3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的布局方式及流线组织
        3.3.1 甲方要求和设计条件
        3.3.2 布局方式及流线组织
    3.4 本章小结
4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功能房间设计及防辐射设计
    4.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分区与分类
    4.2 同位素室平面布置及功能要求
        4.2.1 按辐射源类型的分类
        4.2.2 同位素室各区组的平面布置要求
        4.2.3 同位素室各区组的功能要求
    4.3 放射治疗科的分类及功能布局设计
        4.3.1 前装腔内照射治疗及配套设施设计
        4.3.2 后装腔内照射治疗及配套设施设计
        4.3.3 放射性同位素钴60体外照射治疗室及配套设施设计
        4.3.4 超高压治疗室及配套设计
        4.3.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室及配套设施设计
    4.4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防辐射设计
        4.4.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设计的相关法规
        4.4.2 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的建筑措施
        4.4.3 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的建筑措施
        4.4.4 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筑材料、装备的使用
        4.4.5 设置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
        4.4.6 对核医学及放射治疗科的其他建筑措施
    4.5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空间设计
        4.5.1 核医学部的功能房间设计
        4.5.2 放射治疗部的功能房间设计
    4.6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及环境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5.1.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5.2 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5.3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6)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腺癌的近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设备、植入系统与治疗粒子
    1.4. 粒子植入方法
        1.4.1 靶区确定与植入治疗计划
        1.4.2 植入前医护准备
        1.4.3 CT引导植入术
        1.4.4 术后处理
    1.5 资料分析
        1.5.1 肿瘤术前体积、平扫密度、增强密度及术后二个月的体积的测量
        1.5.2 近期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二 结果
    2.1. 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肺癌近期疗效
    2.2. 疗效(体积比)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
    2.3. 疗效与肿瘤增强程度(密度差)的相关性
    2.4. 疗效与肿瘤平扫密度的相关性
    2.5. 肿瘤治疗前体积与密度差的相关性
    2.6 鳞癌与腺癌的肿瘤平扫密度及强化值(密度差)比较
三 讨论
    3.1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机制及优势
        3.1.1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机制
        3.1.2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优势
    3.2. 肺癌CT增强扫描强化的血流动力学基础及特点
    3.3. 疗效分析
        3.3.1 疗效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3.3.2 疗效与肿瘤体积的关系
        3.3.3 疗效与肿瘤血供的关系
    3.4 课题存在的不足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521例难治性癫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1 术前准备
    2.2巡回护士的配合
        2.2.1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2.2.2 放置皮层脑电图参考电极及体感诱发电位电极
        2.2.3 安置手术体位
        2.2.4术中协助癫疒间灶的定位
        2.2.5 术中唤醒的护理
    2.3器械护士的配合
        2.3.1 皮层及深部脑电图描记的护理
        2.3.2 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的护理
3 体会
    3.1 避免意外受伤和压疮
    3.2 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8)PET/CT显像在肺癌及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PET/CT检查程序及显像方法
        1.4 图像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PET/CT显像结果
        2.3 PET/CT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
    3 讨论
        3.1 PET/CT显像的基本原理
        3.2 PET/CT检查的作用
        3.3 ~(18)F-FDG PET/CT在肺部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诊断价值
        3.4 ~(18)F-FLT PET/CT在肺部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诊断价值
        3.5 ~(18)F-FDG和~(18)F-FLT双显像剂PET/CT在肺部肿瘤中的应用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8)F-FDG和~(11)C-choline 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PET/CT显像技术
        1.3 仪器和试剂
        1.4 PET/CT检查程序
        1.5 前列腺组织病理的免疫组化材料和方法
        1.6 图像分析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PET/CT显像结果
    3 讨论
        3.1 前列腺病变的常用诊断方法及应用现状
        3.2 ~(18)F-FDG PET/CT显像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3.3 ~(11)C-choline PET/CT显像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统计学审稿证明

(9)立体定向活检在颅内无强化效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下一步工作设想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引导X刀治疗癫癎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D]. 张建中. 南昌大学, 2020(08)
  • [2]颞叶癫痫外科治疗临床分析以及海马胶质细胞激活机制的实验研究[D]. 朱海涛.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3]肿瘤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放射治疗科空间组织研究 ——以江苏省肿瘤医院改扩建为例[D]. 肖芳. 东南大学, 2019(06)
  • [4]济南市某三甲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D]. 王常灏. 山东大学, 2017(04)
  • [5]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D]. 倪佳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6]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鳞癌、腺癌的近期疗效研究[D]. 刘继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7]521例难治性癫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J]. 周萍,何巧芳,郭燕舞,陈兴娅,谢细嫦. 护理学报, 2012(10)
  • [8]PET/CT显像在肺癌及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陈翼.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立体定向活检在颅内无强化效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D]. 杨春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新增和修订项目(2007年)的通知[J].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8(01)

标签:;  ;  ;  ;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引导下X刀治疗癫痫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