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论梭罗生活哲学观的现实意义论文

王倩:论梭罗生活哲学观的现实意义论文

摘要:梭罗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由农业主导转型于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迅猛惊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拜金主义、享受安乐思想也在潜滋暗长,并且一时占据主导地位。生态平衡被破坏,人们道德滑坡,精神世界空虚,“心为物役”。人成了一种工具,被金钱牵着鼻子走。为了摆脱这种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也为了将人们从物质统治一切的社会中拯救出来,梭罗这个年轻的思想者,以独有的方式展开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开始实践人类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这也就是他的举世名著《瓦尔登湖》的孕育过程。

关键词:梭罗;简单生活;瓦尔登湖

一、倡导生活回归自然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宣扬了原汁原味的人性。梭罗对此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在梭罗看来,简单的生活是人性淳朴、率真的本来状态。现代工业文明将人们的本真面目遮蔽了,每个人的真心实意都让金钱掩盖起来了,成了金钱的奴隶,亲情、友情、道德观、价值观统统被金钱踩在脚下,贪欲和享乐主义甚嚣坐上,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的观念被人嘲笑,甘愿过平静而安定生活的人被排挤,人性被彻底异化。梭罗提倡回归自然就是对这种异化的人性的批判,对忙碌的物质生活的否定,以此达到简单生活、丰富精神世界之目的。

梭罗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观点在《瓦尔登湖》中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和多角度的表述。其实,这种简单生活观并非梭罗首创。在西方,儒学派狄奥根尼等人就是简单生活的倡导者。他们蔑视正统的生活标准,背着行囊携着拐杖四处漂泊。他们希望轻松地旅行,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的简单生活。梭罗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充满了浪漫色彩,将简单生活理想化,物质简单化,精神丰富化。他在瓦尔登湖畔自建木屋,生产自己生活的必需物品,与大自然沟通交流,沉醉于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品味之中,精神世界感到很充实。梭罗以这种方式证明,人活得越简单、越质朴、越快乐越好。这样,人类就不会被物质世界所异化为生活的工具。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车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梭罗的简单生活观显然从中受到了启发,并且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一思想。可见,崇尚简单生活,让人的天性回归本真是自古至今贤哲们的共志同趣,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改变人类的价值观,让那些以享受自然资源为荣耀,以拥有金钱和财富为乐趣的人受到指责和批判,因为他们的财富和享受是建立在逆自然规律之上的,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霸占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基础的。这些人理应受到挞伐,但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却受到多种多样的吹捧,这就是人类物质化的结果。

二、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工业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人与社会的冲突,黑奴制、等级制遭到作者的严厉抨击。梭罗认为战争的自相残杀,彻底破坏了原本和谐的社会,黑暗的奴隶社会同样破坏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所谓的现代文明人“不过是更有经验,更聪明的野蛮人”(徐迟译本,47页)。《瓦尔登湖》中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远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人与社会要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就要克服人的物质化追求,张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达到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和谐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人们无法顾及精神生活的质量,最终造成了精神生活的极为匮乏,导致幸福指数下降,二者发展不能成正比,甚至出现了物质文明越丰富多样,而精神生活越贫乏的恶果。这一问题的论断,梭罗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先言之明,如果时至今日,人们还在走一百年前美国所谓文明的弯路,岂不悲哉!

如何破解这一怪局呢?梭罗认为人应该从物质化的深渊中跳出来,摆脱物质化的心态,这样,就会减轻压力摆脱金钱的奴役,主动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境界和品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过简单的生活,物质能满足生活需要即可,大可不必拼命的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过奢侈糜烂、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的简单生活观就是破解这一怪局的一把钥匙。作为文明人应该是简单生活的践行者,不应该过度追攀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生活。梭罗认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应该是“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为了挞伐现实人对物质的过度要求,梭罗认为简单的生活应该有两种:“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他告诉人们简朴的生活应该是外表与内心的统一,甚或内心的简朴凌驾于外在简朴之上,也就是说精神生活应该高于物质生活。这样的生活,人活的才有品位。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精神世界崇尚的少之又少,而对物质世界的需求是多多益善,甚至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出现如此现象是因为人们过分对物质的需求,无形中就占用了人们对精神世界修炼的时间,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加强思想的提升,为此整个社会风气每况愈下,所以梭罗呼吁人们减少求索,将物质追求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人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同时他还呼吁人们的生活目标应定位于精神上,他说:“世间万物并没有变,是我们在变,卖掉你的奢华而不必要的服饰,保留你的思想。……即便是像蜘蛛那样整天待在阁楼的角落里,只要我还能思想,世界对于我还是同样辽阔。”梭罗告诉我们,物质的富有不算富有,真正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这种哲学思想,今天看来犹如“世外桃源”的理想主义,存着格格不入的反叛精神。

后来,他以400多元的价格吃进了几张金箔小型张,并因此被深度套牢。20年后,这种小型张在网上售价只有65块钱人民币。

三、梭罗生活哲学观的现实意义

梭罗是一位预言家,他对社会的发展的预言是中肯的、准确的越来越为后人所推崇。美国哲学家和文学批判家芒富德称赞说:“梭罗也许是唯一的停下来并写出他的丰富体验的人。在人们四处奔波的时代,他保持着平静;在人们拼命挣钱的时代,他坚守着简朴”,“简单化并没有使梭罗走向头脑简单的狂热,却使他走向了更高的文明”,“梭罗或许将成为一个预言般的人物,新时代也许将给他的思想和人性以崇高的评价”。可见,在人们热衷于不择手段聚敛钱财的时代,他保持着冷静的大脑,不为金钱诱惑,不为财富捆绑,而是躲进了自己的世外桃源,冷静地思索着现实社会问题,企图用他手中的笔改变不规范、不清醒的社会大脑,使其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

众所周知,徐工是国内最早的摊铺机研发生产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了30年的专业研发制造能力,在中国摊铺界绝对是妥妥的“老大哥”。而此次参展的RP1855超大型智能摊铺机代表了行业最高技术水平,通过全球首创的雷达测厚系统,可实时监测、记录沥青层摊铺厚度,明显提升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通过高精度3D找平技术,可实现施工的数字化,提高作业效率和摊铺精度。

其实,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出的简单生活观,并非拒绝现代文明,而是为了让现代文明更加文明并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如此,就必须加强人们内心世界的修养,提高内心世界的纯净度,不至于物质的高度文明导致社会的退化和道德沦丧。为什么物质越丰富,生活越舒适,人们的精神世界越空虚?为什么网络时代,通讯越来越发达,可年轻人的交际圈却越来越狭窄呢?为什么大都市人潮涌动,但年轻人却充满孤独和闭塞感,甚至出现了“蜗居”现象,并且正趋于流行?这一问题100余年前梭罗已经郑重告知人类,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高尚不成正比。梭罗告诉世人,过简单的生活就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因为物质的丰富无形中削弱了人们精神内需的修炼时间,人们为获取大量金钱四处奔波、拼杀,为了有一处栖身之所,人们成了房子的奴役;为了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人们“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徐迟译本,59页)。人们为了物质丰富的文明,因对物质的过高追求,却造成了精神的过度贫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很多人眼中只有电脑和手机,交际方式越来越虚拟,缺失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梭罗认为,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为友是人们精神重新富有的唯一手段,希望人们内心世界都有更多的《瓦尔登湖》,以此冲洗掉现代文明中的污垢,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一致,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瓦尔登湖》中自然本真其实就是人性的淳朴本真,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共生共荣,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相处,友邻亲善和睦,理解分享,摒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人们回归到原汁原味的人性中。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写的万物和谐的景象中,作者与空气、阳光、树林、鸟、雄鸡、野兽、农夫、渔民等和睦相处,就是要告诉人们,人与人要互相尊重,共同维护人的基本特性,让人性更加多样化,并健康发展,而不是人性的泯灭。其中人与动物以及植物、生物和谐共处,彻底否定了以自然的破坏而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失去了这一基础,动摇了生存根基,人类如何繁衍生息?社会还如何发展进步?因此,梭罗的简单生活观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及进步有着令人反思深省的内涵。

初中和高中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阶段,所以不管是知识的容量,还是知识的难度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上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来开展地理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上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导致学生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到衔接教学的问题,制订正确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地理教学的过程。

总之,梭罗的简单生活观其实并不“简单”,它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辩,是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而言的,表面看,作家只是厌恶纷繁芜杂的现代生活,追求简效单一的普通生活,其实他追求的是宇宙中最解放人性,最接近真理的生活,尽管有自相矛盾之处但却内含着大智慧、大思维,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梭罗虽然对现世的价值取向持否定态度,对物欲横流的生活态度进行了批判,但他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价值真谛的探索与理解,企盼为世人的本真恢复承担起引导责任。他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去开启入世的不朽事业,对解决现代人类个体存在的心态缺陷和自身困境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杨金才.梭罗的遁世和入世[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

[3]杨丽.走向一种纯朴的自然情怀— —《瓦尔登湖》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解读[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01).

[4]张岩,孙立言.诗意栖居与精神守望: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论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5]杨靖.“疾病的隐喻”:梭罗论健康与自然[J].外国文学评论,2015(01).

作者简介:王倩(1984.02-),女,汉族,山东东明人,讲师,硕士,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王倩:论梭罗生活哲学观的现实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