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氧化酶论文_张庆芳,逄飞,于爽,肖景惠,窦少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尿酸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酶,尿酸,芽孢,酵母,杆菌,曲霉,鉴定。

尿酸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芳,逄飞,于爽,肖景惠,窦少华[1](2019)在《海洋高产尿酸氧化酶菌株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酸氧化酶广泛用于常规临床分析和临床药物,在医学治疗和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得到高产尿酸氧化酶的优良菌株,以大连黄海海泥、海水为材料,依次分别采用透明圈法、酶偶联分光光度法进行初筛和复筛,获一株高产尿酸氧化酶菌株Z7,根据菌株Z7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该菌株被鉴定为苛求芽孢杆菌(Bacillus fastidiosus)。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尿酸氧化酶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3.1 kD;最适作用温度是25℃,酶活高达673.7 U/mg;最适作用pH为8.0,在pH 8-9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Fe~(3+)、Ca~(2+)对尿酸氧化酶具有激活作用。Ag+、Hg~(2+)对该酶抑制性较强,使其几乎丧失活性。该菌株产酶活性及稳定性良好,可为尿酸氧化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并具有潜在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逄飞,周新尚,肖景惠,张庆芳,窦少华[2](2018)在《海洋尿酸氧化酶菌株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得出尿酸、酵母膏、温度是3个最重要的影响菌株产酶的因素,利用BoxBehnken模型对苛求芽孢杆菌(Bacillus fastidious)Z7-1发酵生产尿酸氧化酶的产酶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单因素优化结果为尿酸1.00%、酵母膏0.75%、K2HPO40.25%、Mg SO40.05%、KH2PO40.07%、培养温度25℃、转速160 r/min、接种量5%、p H 7.5、装液量125 m L/500 m L。响应面优化后发酵条件为尿酸1.00%、酵母膏0.80%和温度28℃。在此优化条件下,酶活为42.57 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251.8%。(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8期)

咸静女,郭鑫,李波,彭海波,汪小龙[3](2018)在《微生物尿酸氧化酶的筛选、酶学性质及重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Uox)是一种催化尿酸氧化为尿囊素的酶,常用于尿酸的检测以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文中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Uox高产菌株OUC-1,经16S rRNA部分基因序列分析,与苛求芽孢杆菌Bacillus fastidiosus序列相似度达99%。B.fastidiosus OUC-1的Uox经纯化后,分析表明该酶反应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10.0和40℃;Uox以尿酸为底物反应动力学参数K_m值为(0.15±0.04)mmol/L(n=5)。Mg~(2+)能够提高该酶性活性,而Zn~(2+)和SDS能强烈抑制该酶的酶活。参考GenBank中苛求芽孢杆菌基因组中的uox基因序列,成功扩增出uox基因,通过SWISS-MODEL对Uox空间结构进行预测,推测该酶是同源四聚体,单亚基分子量为35.38 kDa。文中将uox基因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后续的Uox的性能改造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汪邦春[4](2018)在《来自马克思克鲁维酵母的尿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和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酸氧化酶(UOX)在人体的嘌呤代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嘌呤代谢中一种关键的酶,它可以催化人体中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和过氧化氢,尿酸在人体类的溶解度为11 mg/100 mL H2O,而尿囊素的溶解度约为147 mg/100mL H2O,是尿酸溶解度的13.5倍左右,因此将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可以促使尿囊素快速的溶解排除体内,从而降低人体内尿酸的含量。人类及灵长类动物在进化中失去了尿酸氧化酶的基因的活性,所以尿酸氧化酶一旦在人体中积累会引起例如痛风,高尿酸症,尿酸盐肾病等的各种病症。所以尿酸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用酶。尿酸氧化酶作为临床上一种新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可以迅速催化尿酸的分解从而降低人体内尿酸的含量,且可以降级人体内尿酸晶体的含量,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尿酸氧化酶效果快且无副作用。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是诊断痛风以及高尿酸症的重要标志,尿酸氧化酶同时还能用于人体中尿酸含量的检测,能够迅速的检测出人体内尿酸的浓度,尿酸氧化酶不仅能用于临床治疗,也能用于临床的检测试剂应用。我们的研究利用PCR技术从马克思克鲁维酵母中克隆尿酸氧化酶基因,构建了重组载体CBM3-INTEIN-UOX,重组质粒转化到了表达宿主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细胞中并通过IPTG诱导菌株,成功表达蛋白。重组菌株利用了纤维素结合模块与内含肽的结合,通过温度与ph值的改变从而断裂内含肽得到纯净的无标签尿酸氧化酶(KmUOX)。本研究对不同条件下内含肽的断裂情况,及蛋白的纯化效率进行了探索。通过纯化条件的摸索,最终发现在40℃9小时条件下的纯化效率可以达到得到77.11%。得到的纯净的尿酸氧化酶通过293 mm紫外吸光值的变化测定,最终测出其最高酶活可以达到50.54IU/mg是之前有报道研究的尿酸氧化酶中活性最高的。其Km,Vmax,Kcat分别为67.60μM,56.35μmol/min·mg,和32.74 S~(-1)。在后续的性质摸索中发现其最适ph最适温度分别为9.0与42℃。在探索纯化后的尿酸氧化酶的热稳定性时候发现其能在40℃孵育90小时后仍能保持79.75%的活性,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尿酸氧化酶,其与其他尿酸氧化酶比较有较高的酶活与一定的热稳定性,这为之后研究或应用尿酸氧化酶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陶磊[5](2017)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聚集特性改造及去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酸氧化酶(又称尿酸酶)是一种存在于过氧化物体中的酶类,它参与尿酸的代谢过程,可将尿酸氧化为水溶性更好的尿囊素而被肾脏排出体外。但是由于进化过程中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人类及一些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尿酸酶基因沉默或假基因化。因此人类的血尿酸水平比具有正常功能尿酸酶的其他动物高出3~10倍,更易罹患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引起尿酸沉积并形成结晶导致痛风的发生,还可引起慢性肾病(CKD)及各类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目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包括促尿酸排泄剂及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但是由于其毒性和耐受性仅能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尿酸酶是一类比较独特的抗高尿酸血症药物,它作用于尿酸本身,可以消除关节中已经存在的尿酸结晶,并且几乎没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理论上可以用于各类高尿酸血症的治疗。目前已有两种尿酸酶被批准用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拉布立酶和培戈洛酶。拉布立酶是来源于曲霉菌的重组尿酸酶,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有潜在致命风险的肿瘤溶解综合症(TLS)。尽管它的疗效明显高于传统药物,但是严重的过敏反应限制了其应用。培戈洛酶是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重组猪尿酸酶,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其他治疗耐受的慢性痛风。由于经过了PEG的修饰,培戈洛酶热稳定性及半衰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抗药抗体(ADA)出现导致的疗效下降以及输液反应,它的停用率很高(30~50%)。两种尿酸酶副反应的发生均与其免疫原性有关,而免疫原性也是治疗用蛋白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免疫原性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蛋白本身的原因,如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及翻译后修饰等;也有外在的原因,如注射方式、剂量,尤其是病人的遗传背景。目前公认的观点是蛋白聚集是导致免疫原性产生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甚至肉眼不可见的纳米级及微米级蛋白颗粒的存在即可导致免疫原性的产生。然而蛋白聚集的机制非常复杂,对机制的探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下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变得十分必要,它们基于对蛋白构象的柔韧性(flexibility)、电荷状态以及表面疏水性的分析,可以预测蛋白的聚集特性。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是其中一个比较不错的候选药物,溶解性好、活性相对较高,但是它在纯化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容易聚集成高聚物,这对它的分析评价以及后续的去免疫原性修饰造成了一定困难。考虑到聚合物的形成还会增加治疗性蛋白的免疫原性,我们决定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假丝酵母尿酸酶进行改造,目的是抑制高聚物的形成与降低免疫原性。本研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针对假丝酵母易形成高聚体的特性,对其叁维立体结构进行同源模拟,从空间结构的信息中寻找高聚物形成的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序列突变,表达纯化尿酸酶突变体并对其聚集特性进行分析,以评价序列突变对蛋白聚集特性的影响。第二步,在获得的聚集特性改进的突变体的基础上,进行免疫原性的预测,确定蛋白中存在的T细胞表位,即免疫原性位点,然后针对该位点进行去免疫原性的设计,表达纯化去免疫原性突变体并免疫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的变化。本论文将以上内容分为叁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聚集特性改造突变体的设计及重组表达。以曲霉菌尿酸酶的叁维结构为模板(因为二者具有65.93%的同源性),通过SWISS-MODEL构建假丝酵母尿酸酶的叁维模型,并用RAMPAGE、Verify_3D、ERRAT以及ProSA等质量检测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几种检测软件均显示所构建的模型质量可靠。通过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及参考文献报道,考虑到链间二硫键的形成及蛋白疏水相互作用可能对聚集产生的影响,设计了2种序列突变:249位半胱氨酸置换为丝氨酸(C249S)及去除C-末端亮氨酸(ΔL302)。然后对野生型尿酸酶及包含2种突变的3种突变体(分别表示为“ΔL302”、“C249S”及“ΔL302&C249S”)进行基因合成及载体构建,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4种蛋白并进行纯化,结果表明4种蛋白的纯度均高于95%且具有一定的酶活性。第二部分,野生型尿酸酶及聚集特性改造突变体的结构鉴定及改造效果评价。所表达的蛋白结构正确是进行下一步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液质联用检测的结果显示4种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均与理论一致,各突变位点均按理论预期的方式进行了突变;通过对4种蛋白聚集特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已经形成的高聚物可以通过还原的方式消除,并且突变体“C249S”及“ΔL302&C249S”中无高聚物形成,这说明高聚物的出现是由于链间二硫键的形成的导致的,通过C249S可以明显的抑制高聚物的形成;另外,突变体“ΔL302”中高聚物形成速度比野生型尿酸酶还要快,说明ΔL302有促进高聚体形成的作用,但是联合C249S后,ΔL302对蛋白的聚集特性不再产生影响;酶活性测定的结果显示,ΔL302能够增强尿酸酶的活性。另外,两种突变均未对蛋白的二级结构及热稳定性造成影响;综上所述,具有两种突变的突变体“ΔL302&C249S”既有良好的聚集特性又有较强的酶活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突变体,可用于下一步的去免疫原性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综合高聚物的分子排阻色谱、电泳、二硫键分析、圆二色谱、热稳定性分析以及活性测定的结果,推断尿酸酶高聚物是通过同源四聚体之间形成部分二硫键而造成的(即并非所有游离巯基均参与二硫键的形成),二硫键的形成未影响蛋白的空间结构。第叁部分,去免疫原性尿酸酶的设计表达及效果评价。上一部分获得的突变体“ΔL302&C249S”相对于野生型尿酸酶来说具备了更好的蛋白属性,但是作为外源蛋白进行治疗性应用,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免疫原性的问题。得益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现在已有多种工具可用于蛋白的免疫原性预测,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本研究选择TEPITOPEpan在线工具进行免疫原性的预测,结果显示突变体“ΔL302&C249S”存在两个T细胞表位,即免疫原性位点。通过BLAST在线工具的同源比较,我们用对应的人源片段对这两段免疫原性位点进行了置换,重新检测的结果显示免疫原性位点消失,因此决定通过人源序列的置换进行去免疫原性研究。采用第一部分的方法成功表达了一种去免疫原性的突变体“Deimmunized”;通过液质联用的方法确定其氨基序列与理论一致;聚集特性分析及热稳定分析表明其与突变体“ΔL302&C249S”性质相似;酶促动力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体的催化效率下降,在37℃、pH7.0条件下的酶活性下降为突变体“ΔL302&C249S”的75%;抗体滴度检测发现,该突变体具有更低的抗体滴度,说明其免疫原性下降;免疫血清与突变体孵育后的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抗药抗体的结合不影响突变体的酶活性。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去免疫原性设计具有一定的预期效果,但该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活性产生了影响。下一步我们将优化突变方式以恢复尿酸酶的活性,并继续进行其他位点的去免疫原性研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本课题基于生物信息学工具的支持,成功地对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的聚集特性进行了改造,并在该基础上进行了去免疫原性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课题推动了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的治疗性应用的研发进程,并为其他外源蛋白的治疗性应用提供了新的研发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11-01)

李文杰[6](2017)在《枯草芽孢杆菌尿酸氧化酶的定向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酸氧化酶是嘌呤代谢路径中重要的酶,它能够降解尿酸形成尿囊素,后者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前者的十几倍,能够大大降低体内尿酸的含量。人体中缺乏有活性的尿酸氧化酶,因此体内的尿酸水平较高,这在进化上是非常具有意义的,然而当体内尿酸浓度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时,会引发包括痛风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临床上治疗痛风主要依靠别嘌呤醇,它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减少体内尿酸的生成。然而,别嘌呤醇的使用增加了肾脏的负担并且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尿酸氧化酶作为一种新型的降解尿酸药物不仅能够迅速降低血液中尿酸的水平,还能够降解体内沉积的尿酸晶体并且不产生任何副作用。同时尿酸氧化酶还可以用来制作尿酸检测试剂盒,能够快速检测出尿酸的浓度,这在临床诊断上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尿酸氧化酶为出发点,通过易错PCR,DNA重组等多种手段构建突变库,最终经过多轮的突变和筛选我们获得了两个酶活力单位明显增高的突变体6E9和8E279,这两个突变体的酶活分别是9.09U/mg和10.44U/mg,均为野生型尿酸氧化酶活力单位的3倍左右。我们人工合成了黄曲霉来源的尿酸氧化酶基因,并检测其酶活力,发现其酶活与突变体8E279类似。同时我们检测了突变体和野生型的理化性质,发现突变体相比野生型尿酸氧化酶具有更低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更好的热稳定性。我们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出17个含有单突变体的菌株,通过检测纯酶活力单位大小,我们知道D44V,Q268R和K285Q这叁个位点的突变导致酶活力增加的幅度最大。我们进一步将这叁个突变位点随机组合,得到酶活力单位最高的突变体DQ,它的动力学参数Km,kcat/Km和酶活力单位分别增加了 68%,83%和129%。我们利用同源建模得到枯草芽孢杆菌的模拟结构,结果表明,所有的突变位点都不在活性位点附近,虽然它们的突变导致了酶活性的改变,但是只从静态结构并不能解释具体的催化机制;我们同时选择了一些突变位点进行回复突变,发现这些突变位点在突变体和野生型中的效应明显不同,这暗示这些突变位点具有非常强的异位显性,说明这些突变位点除了通过平衡结构外还可能通过蛋白质动力学对催化活性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玉然,纪楠楠[7](2016)在《诊断用耐热尿酸氧化酶菌株的筛选及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筛选及鉴定产耐热尿酸氧化酶的菌株,优化发酵条件并研究酶学性质。方法利用透明圈法从高温酒曲中筛选产耐热尿酸氧化酶的菌株,扩增菌株16S rD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鉴定,优化菌株产尿酸氧化酶的发酵条件并研究该酶的酶学性质。结果筛选获得一株产耐热尿酸氧化酶的菌株,经分子鉴定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ZX-6。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产酶条件下(30℃、初始p H 8.1、4 m L/L玉米浆)尿酸氧化酶水平达135.9 U/L,比优化前提高了133.7%。该酶最适反应温度及p H分别为45℃和7.6,于37℃保温48 h后,其剩余酶活仍为17.2%,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结论产耐热尿酸氧化酶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的成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卢苇,荣俊,匡红艳,余知和[8](2016)在《黑曲霉尿酸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大量生产医用尿酸氧化酶,对一个黑曲霉菌株的尿酸氧化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方法: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黑曲霉尿酸氧化酶基因全长为909bp,编码302个氨基酸残基。SDS-PAGE和非变性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单体酶分子量在35~37kDa之间;表达过程中酶蛋白分子自我组装成4聚体蛋白,聚合体蛋白的表观分子量为140~150kDa。结果:酶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液中表达,产物几乎完全以水溶状态存在,最佳溶解pH为8.0。最佳酶促反应温度为35℃。经过诱导表达后的菌体,按照1∶20(质量/体积)比例重悬于最优缓冲液中,进行超声波破碎后,粗酶液活力为67.69IU/mL,比活性为47.00IU/mg。结论:提供了一个微生物来源尿酸氧化酶新的获取方法。(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勇,李晶,甘一如,梁成罡,黄鹤[9](2015)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尿酸氧化酶质控难点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尿酸氧化酶(PEG-UOX)是对重组人尿酸氧化酶(UOX)进行聚乙二醇修饰以降低其免疫原性和延长体内半衰期为目的的改构药物。由于它是聚乙二醇随机多位点修饰的蛋白药物,使得修饰后的蛋白质在理化性质以及体内外活性上的复杂程度都远远超出重组人尿酸氧化酶。对于此类药物,目前国内外无标准化的质量分析方法。笔者通过整理、归纳近年来关于聚乙二醇修饰药物质控分析技术的文献,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尿酸氧化酶的3个关键质量控制难点——聚乙二醇对重组人尿酸氧化酶的平均修饰率、修饰均一度以及聚乙二醇在重组人尿酸氧化酶上的修饰位点所涉及的分析手段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国内企业开发此药物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23期)

陶磊,裴德宁,饶春明,王军志[10](2015)在《液质联用法分析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的二硫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液质联用法分析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的二硫键数量及存在方式。方法将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分别进行烷基化及变性后烷基化处理,液质联用法测定未处理及两种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尿酸氧化酶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根据测定结果判断其二硫键数量及存在方式。结果未处理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 076.80,表明该蛋白以单体形式存在,不存在链间二硫键;直接烷基化样品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 133.40,仅有一个游离巯基被烷基化;变性后烷基化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 304.80,4个游离巯基全被烷基化,蛋白不存在链内二硫键。结论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中的4个半胱氨酸未形成链间及链内二硫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尿酸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得出尿酸、酵母膏、温度是3个最重要的影响菌株产酶的因素,利用BoxBehnken模型对苛求芽孢杆菌(Bacillus fastidious)Z7-1发酵生产尿酸氧化酶的产酶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单因素优化结果为尿酸1.00%、酵母膏0.75%、K2HPO40.25%、Mg SO40.05%、KH2PO40.07%、培养温度25℃、转速160 r/min、接种量5%、p H 7.5、装液量125 m L/500 m L。响应面优化后发酵条件为尿酸1.00%、酵母膏0.80%和温度28℃。在此优化条件下,酶活为42.57 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251.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尿酸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庆芳,逄飞,于爽,肖景惠,窦少华.海洋高产尿酸氧化酶菌株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2].逄飞,周新尚,肖景惠,张庆芳,窦少华.海洋尿酸氧化酶菌株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J].中国酿造.2018

[3].咸静女,郭鑫,李波,彭海波,汪小龙.微生物尿酸氧化酶的筛选、酶学性质及重组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2018

[4].汪邦春.来自马克思克鲁维酵母的尿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和纯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8

[5].陶磊.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聚集特性改造及去免疫原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6].李文杰.枯草芽孢杆菌尿酸氧化酶的定向进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张玉然,纪楠楠.诊断用耐热尿酸氧化酶菌株的筛选及条件优化[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

[8].卢苇,荣俊,匡红艳,余知和.黑曲霉尿酸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9].李勇,李晶,甘一如,梁成罡,黄鹤.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尿酸氧化酶质控难点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5

[10].陶磊,裴德宁,饶春明,王军志.液质联用法分析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的二硫键[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

论文知识图

通过Cytoscape软件绘制的COG0402(酰...嘌呤代谢模式图重组尿酸氧化酶和原始菌株尿酸一3尿酸氧化酶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一队GE测定尿酸氧化酶分子量...预测的人尿酸氧化酶的空间结构

标签:;  ;  ;  ;  ;  ;  ;  

尿酸氧化酶论文_张庆芳,逄飞,于爽,肖景惠,窦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