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粒子论文_刘瑞琦,唐文婷,蒲传奋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复合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粒子,还原法,黄曲霉,负极,热稳定性,亚胺。

纳米复合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琦,唐文婷,蒲传奋[1](2019)在《玉米醇溶蛋白肽-丁香酚纳米复合粒子稳定的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胰蛋白酶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水解,采用反溶剂法用制得的水相肽与丁香酚制备纳米复合粒子。考察油水比例、粒子质量浓度、离子强度、p H对纳米复合粒子制备乳液的性质影响。最终发现在油水体积比1∶5、粒子浓度0.06 7%、离子强度在0.3 mol/L、p H为7.5时,乳液的乳化活性为4.77×10~(-2) m~2/g、乳化稳定系数为1.368×10~(-2),离心分层系数为0.780。(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9年03期)

高巍,李兰,耿芹,谢洪涛,杨浩鹏[2](2019)在《磁性Fe_3O_4@SiO_2@N_3多层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部分还原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MNP),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在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包覆SiO_2且其表面由迭氮(-N3)基团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种新Fe_3O_4@SiO_2@N3复合材料。TEM和IR对材料形态结构及包覆情况的分析,显示SiO_2包覆在Fe_3O_4表面,形成尺寸约为50 nm,硅球结构清晰较为均匀,单分散性好的复合结构。其与3-迭氮丙基叁乙氧基硅烷接枝迭氮基团,形成尺寸为70 nm左右的叁层复合结构。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作为合成磁性纳米应用材料的中间体。(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刘燕,安崇伟,罗进,王晶禹[3](2018)在《纳米CL-20/AP含能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2,4,6,8,10,12?六硝基?2,4,6,8,10,12?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安全性能,采用一步球磨法制备出纳米CL?20/AP含能复合粒子,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撞击感度测试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L?20/AP含能复合粒子球形化效果明显,粒径约为300~500 nm;复合粒子的峰位置发生明显的偏移、新增和消失,推测其物相晶型可能发生变化,由于多晶样品的择优取向,复合粒子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纳米CL?20/AP含能复合粒子的放热峰相比原料提前了,更容易发生热分解;撞击感度测试中,复合粒子的特性落高比CL?20增加了13.10 cm,安全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8年12期)

何凯,王成伟,温晴锟,王宝祥,于寿山[4](2018)在《乙二醇基铁/氧化钛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法制备出乙二醇基铁/氧化钛纳米复合粒子,并将制备的纳米复合粒子分散在硅油中得到一系列的电流变液。首先采用高温回流法制备出乙二醇基铁模板,然后分别用水解法和溶剂热制备出氧化钛纳米颗粒包覆在乙二醇基铁模板表面。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流变仪等对纳米复合粒子进行结构的表征和性能的测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纳米复合粒子电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水解法得到纳米复合粒子相比于溶剂热在形貌和电流变性能方面都有所提高,水解法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基的电流变液电流变效率可以达到200。(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喻文娟,金亚铃,胡滋苗,黄健[5](2018)在《纳米Cu-SiO_2复合粒子改性聚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纳米Cu负载至介孔二氧化硅(mSiO_2)表面制得mSiO_2-Cu抗菌材料,利用相转化法制备出聚醚砜(PES)/mSiO_2-Cu抗污染复合膜,研究了mSiO_2-Cu含量对PES超滤膜结构、抗污染及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iO_2-Cu质量分数为2%时,PES/mSiO_2-Cu复合膜的纯水通量可达185L/(m2·h),是PES基膜的1.9倍,该复合膜对蛋白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将PES/mSiO_2-Cu复合膜应用于河水处理,结果表明PES/mSiO_2-Cu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总有机碳去除率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7期)

程厅,高嵩,丁昂,刘道林,霍凤莉[6](2018)在《合金Al-Fe/C纳米复合粒子形成机制及其储锂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米Al粉和Fe粉为原料,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气相蒸发法,在氢氩和不同CH_4含量气氛下制备了Al-Fe和Al-Fe-C纳米复合粒子。研究纳米粉体的形成机制、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着重研究C原子的加入对纳米粒子产物的成分组成、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各种纳米粒子形成规律及嵌/脱锂电化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无碳气氛下制备的Al-Fe粒子呈球状;在含碳气氛下,随着C含量的提高,粒子形貌向柱状和线状发展,粉体相组成由Al向Al_4C_3转变,合金种类由FeAl_2向Fe_2Al_5转变。当电流密度为100 mA/g时,4种复合材料电极的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348.8、193.3、275.5和628.8 mA·h/g,金属间化合物Fe_2Al_5相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充/放电容量和抑制体积变化,有效提高了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曹巍巍[7](2018)在《新型抗菌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牙科修复树脂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牙科修复树脂材料在口腔长期使用,表面容易堆积菌斑形成生物膜,引发龋病。虽然新型抗菌剂不断应用于牙科树脂防治龋病,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提高材料的抗菌能力,而造成了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降低。此外,牙科抗菌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因抗菌组分过度使用造成口腔微环境的菌群失调,引发其他口腔疾病,甚至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因此,赋予树脂材料创新性抗菌性能,减少龋病及其它感染发生,并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成为当前树脂基牙科修复材料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纳米抗菌复合粒子凭借抗菌活性高、稳定性强、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受到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且呈现出比传统材料更优越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因此,在牙科修复树脂中引入特定功能的抗菌纳米复合粒子,一方面少量添加即可发挥优异的抗菌性能,降低对材料生物相容性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对改性树脂起到增强和增韧作用,达到改善材料机械性能目的。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多种纳米抗菌复合粒子并对树脂基质改性,分别构建了单重抗菌模式、双重抗菌模式和酸响应抗菌模式的牙科修复树脂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利用不同烷基链长的阳离子聚合物NPVP对纳米金刚石进行功能化改性,以解决其严重团聚问题并赋予抗菌活性。为降低改性粒子的细胞毒性,并改善与树脂基质的相容性,在阳离子聚合物中引入亲水单元HEMA,考察其对解团聚和抗菌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制备的QND-H10解团聚效果最佳,粒径分布在10~100nm之间,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的MIC值为别可达100 μg/mL和50 μg/mL。对QND-H10抗菌机理探索发现,其与细菌细胞膜除了静电引力作用外,还可能通过氢键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内膜-外膜剥离机制破坏菌体。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可聚合抗菌纳米复合粒子QND,并与树脂基质Bis-GMA/TEGDMA通过光引发聚合,构建接触型抗菌牙科修复材料。纳米抗菌填料在固化树脂中分散良好,且大幅增强了改性树脂的机械性能,其中,0.6wt%改性树脂的维氏硬度、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增加了75.1%、46.5%和48.5%。通过对口腔主要致龋菌S.mutans 的抗菌性能研究发现,由于纳米粒子的加入,不仅赋予材料一定的抗菌能力,而且提高了亲水性,使其具备一定抗细菌粘附能力。CKK-8毒性分析表明,该材料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较小。为进一步提高QND改性树脂的抗菌性能,避免材料表面季铵盐抗菌基团因“接触抑制”作用而影响抗菌活性,采用原位还原法在QND表面负载纳米银,制备出Ag/QND纳米复合粒子,与树脂基质共聚构建双重抗菌模式的牙科修复材料。负载纳米银后,Ag/QND仍保持良好的解团聚效果,抗菌性能大幅提高,在90min内即可完全杀灭菌液中E.coli。利用多种生物学手段对改性树脂的抗菌性能进行了考察,在阳离子聚合物的接触型杀菌和银纳米粒子释放型杀菌协同作用下,1.0 wt%Ag/QND改性组杀菌率达82.1%,有效阻止了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且材料的维氏硬度、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增加了51.1%、33.7%、24.9%。但相对于QND改性树脂,由于该材料Ag+的“突释”,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有所上升。由于Ag/QND改性树脂Ag+的“突释效应”,长效抗菌性能不佳,且Ag+的释放受制于环境氧含量。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制备了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粒子AgBr/BHPVP,构建Ag+缓释型双重抗菌模式的牙科修复材料。该纳米复合粒子对E.coli和S.aureus的MIC值只有16μg/mL。由于壳层聚合物BHPVP的包裹作用,提高了AgBr的稳定性,使得Ag+得以“缓释”,且降低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改性树脂的机械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抗菌填料的加入并未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通过抑菌圈实验、活/死染色实验、直接接触法综合评估了改性树脂对S.mutans的抗菌活性,由于Ag+的缓释,即使经过4个星期老化,仍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杀菌率达到91.9%。细胞毒性研究表明,巨噬细胞RAW264.7在1.5wt%改性组表面温育7天存活率仍达80%以上。针对当前抗菌牙科修复材料无选择性杀菌,可能导致口腔微环境失衡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本研究依据致龋菌产酸导致龋病发生这一基本机制,利用阳离子单体ADMP、酸响应单元MAA和相容性改性单体HEMA的共聚物对纳米Si02功能化改性,制备出酸响应抗菌纳米复合粒子ASiO2,并与树脂基质共聚构建酸响应型抗菌牙科修复材料。对ASiO2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对细菌几乎不产生抑制作用,而在pH=5.5的弱酸环境表现出高效杀菌活性,对E.coli和S.aureus的MIC值只有16μg/mL,选择性(HC50/MIC)高达156,且对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几乎不产生毒性。通过维氏硬度和叁点弯曲试验对改性树脂的机械性能进行研究,由于纳米填料与树脂基质有良好的相容性,固化后可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提高了纳米粒子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各项力学性能大幅增加。对改性树脂的抗菌性能探究表明,材料在中性环境下呈两性离子状态发挥抗细菌粘附作用,而在细菌感染的酸性环境下切变为正电状态发挥高效抗菌作用,7.0wt%改性组对S.mutans的抗粘附率和杀菌率分别高达65.6%和94.9%。抗粘附和抗菌切变机理探索发现,主要通过材料表面纳米粒子聚合物层-COO-质子化和-COOH去质子化实现抗菌和抗粘附的可逆切变。CKK-8毒性评估表明,与空白树脂相比,该型抗菌牙科修复树脂有利于细胞增殖生长,未产生明显毒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祝长城[8](2018)在《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荧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探针检测具有高检测灵敏度、快速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生物和医学以及医学临床检测领域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高发光和传感能力的新型荧光探针的研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碳点作为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发光纳米材料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这归因于碳点低成本、易合成、荧光可调、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同时,具有发光特性的金簇则因为其配体多样、敏感性强、生物相容性优异,也吸引了荧光探针研究者们的注意。将合适种类的碳点与金簇结合形成新型复合荧光探针,进而研究其荧光特性及其在微量金属离子检测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对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采用氯金酸和谷胱甘肽为前驱体制备出了中心波长位于595 nm且发光峰位置不随激发波长变化的金纳米簇,并采用萘钠和叁乙胺为前驱体制备出了中心波长位于420 nm且发光峰位置不随激发波长变化的碳点,进而结合二者制备出具有两个发光峰的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等测试确认了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的成功制备,并发现金与碳点之间存在能量传递过程;(2)进一步研究了金簇-碳纳米复合粒子的荧光特性,揭示了环境温度和不同p H值对其荧光特性的影响。以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为荧光探针,检测了多种不同金属离子。研究发现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的荧光特性对于钙离子浓度具有良好的响应,其分别位于420 nm和595 nm的两个荧光峰的强度比对浓度为20μmol/L~100μmol/L范围内的钙离子显示出线性关系。由于金簇和碳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这种纳米复合粒子具有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位荧光检测钙离子浓度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国园[9](2018)在《核壳型金属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壳型金属纳米复合粒子是一种以金属纳米粒子(metal NPs)为核的纳米复合材料。Metal NPs独特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优越的纳米效应,因此成为信息存储、催化、抗菌、载药、电学和光学等研究领域的新一代研究热点。核壳型金属纳米复合粒子的核壳结构,可以有效解决metal NPs表面能高而极易聚集的问题,使得metal NPs的进一步应用顺利进行。目前,金属纳米复合粒子的壳层材料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聚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金属材料叁大类,其核材料以贵金属和磁性材料为主。这些核壳型复合粒子既可以保持核与壳自身的特殊性质和功能,还可以相互弥补不足。本课题研究了核壳型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聚苯乙烯(PS)包覆纳米铜复合粒子(Cu NPs@PS)。首先,以乙酸铜为前驱体,水合肼为还原剂,聚丙烯酸钠(PAANa)为稳定剂,经化学还原制备了Cu NPs。然后,以苯乙烯(St)为单体,丙烯酸-3-(叁甲氧基硅基)丙酯(TMPA)为共聚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经沉淀聚合对Cu NPs进行了紧密包覆。研究了制备Cu NPs时所用稳定剂PAANa的加入量以及沉淀聚合时的搅拌速率对复合粒子的影响。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及其中间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沉淀聚合,可得到稳定的Cu NPs@PS。制备Cu NPs时所用稳定剂PAANa的量对Cu NPs的粒径有显着影响,PAANa用量越大,形成的Cu NPs粒径越小;沉淀聚合时搅拌速率由350 r/min提高到700 r/min时,Cu NPs@PS由球形纳米粒子转变为纳米束。采用类似的方法制备了PS包覆纳米银复合粒子(Ag NPs@PS)。(2)以壳寡糖接枝聚乙烯亚胺共聚物(COS-g-PEI)为稳定剂,制备了COS-g-PEI包覆Ag NPs复合粒子(Ag NPs@COS-g-PEI),并研究了其抗菌活性。首先,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为反应介质和催化剂,羰基二咪唑(CDI)为偶联剂,均相合成了COS-g-PEI;然后,以COS-g-PEI为稳定剂,硝酸银(Ag NO_3)为前驱体,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经原位还原法制备了Ag NPs@COS-g-PEI。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成功合成了COS-g-PEI接枝共聚物;UV-Vis、TEM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稳定的Ag NPs@COS-g-PEI复合粒子。通过滤纸片法和抑菌圈法测试了COS-g-PEI及Ag NPs@COS-g-PE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Ag NPs@COS-g-PEI的抑菌圈直径均比COS-g-PEI的大,说明Ag NPs与COS-g-PEI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接枝共聚物的抗菌活性。(3)采用两步法制备了以Ag NPs为核,介孔纳米二氧化硅(MSNs)为壳的介孔纳米二氧化硅包覆纳米银复合粒子(Ag NPs@MSNs),并研究了其催化性能。首先,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稳定剂,Ag NO_3为前驱体,经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 NPs。然后在Ag NPs存在下,以CTAB为模板剂,叁乙醇胺(TEOA)为催化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制备了MSNs。详细研究了制备方法、萃取剂种类、萃取方式和还原剂种类对Ag NPs@MSNs的影响以及该复合粒子对NaBH_4还原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B)的催化效果及其重复使用性能。IR,TEM和UV-Vis表征结果表明,先制备Ag NPs核再制备MSNs壳层,可成功制备介孔结构清晰的Ag NPs@MSNs复合粒子,该复合粒子在NaBH_4还原降解RhB的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同时,纳米复合粒子本身对RhB也具有还原作用,且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子音[10](2018)在《基于纳米银粒子及其复合粒子对黄曲霉B_1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于目前纳米材料被人们广泛的了解并使用,在经过对于纳米金材料的各项探究之后,人们对于纳米银的好奇程度与日俱增,并开始利用它进行新一轮的探究。本论文选择纳米银粒子作为基质,结合核酸适配体对黄曲霉B1进行可视化检测。相较于传统的纳米金粒子来说纳米银在制备环节所需材料更加常见,成本相对较低,从稳定性、灵敏度、准确度上来分析与使用纳米金时的结果相差无样,本着实验方便快捷的原则,故使用纳米银作为本次试验的材料。为了试改善纳米银的稳定性,本论文在后期试用二氧化硅来增强纳米银的稳定性,形成Si02-AgNPs。本论文选择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吸光谱(UV-Vis)对每次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粒子进行结构形态的观察。通过确定最佳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和最佳的核酸适配体浓度使得所设计的体系达到最稳定的状态,再对AFB1进行可视化检测,根据吸收峰值绘制标准曲线,并利用回收率实验检验其真实性,最终得出检测限。为增强体系的稳定性,本论文是采用二氧化硅与之形成复合颗粒进行检测实验,并选择使用纳米银粒子包裹二氧化硅的粒子形式。该复合粒子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化学耦合或物理方法。检测体系成分与使用纳米银粒子体系保持一致,利用回收率实验对该体系进行可真实性检验,最终得出体系的检测限。根据实验结果可分析出,调整试剂比例后的氧化还原法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粒子无论从形态大小以及分布情况都得到了可观的改善。本论文设计的两种体系中纳米银及复合粒子所占的体积为250 μL,0.4μM适配体溶液所占体积为60μL,0.15M的NaCl溶液所占体积为60μL,黄曲霉B1所占的体积为60μL,共计430μL。经过计算,纳米银检测体系所得到的检测限为LOD=11.761ng/L。使用SiO2—AgNPs进行上述实验,最后所得到的检测限LOD= 10.984 ng/L。针对之前所建立的快速检测体系相比,本次设计的两种体系将可视化的最低浓度从之前的4μg/L降低至了300ng/L,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5)

纳米复合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部分还原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MNP),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在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包覆SiO_2且其表面由迭氮(-N3)基团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种新Fe_3O_4@SiO_2@N3复合材料。TEM和IR对材料形态结构及包覆情况的分析,显示SiO_2包覆在Fe_3O_4表面,形成尺寸约为50 nm,硅球结构清晰较为均匀,单分散性好的复合结构。其与3-迭氮丙基叁乙氧基硅烷接枝迭氮基团,形成尺寸为70 nm左右的叁层复合结构。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作为合成磁性纳米应用材料的中间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复合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琦,唐文婷,蒲传奋.玉米醇溶蛋白肽-丁香酚纳米复合粒子稳定的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性质[J].粮食与油脂.2019

[2].高巍,李兰,耿芹,谢洪涛,杨浩鹏.磁性Fe_3O_4@SiO_2@N_3多层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J].广州化工.2019

[3].刘燕,安崇伟,罗进,王晶禹.纳米CL-20/AP含能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含能材料.2018

[4].何凯,王成伟,温晴锟,王宝祥,于寿山.乙二醇基铁/氧化钛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喻文娟,金亚铃,胡滋苗,黄健.纳米Cu-SiO_2复合粒子改性聚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8

[6].程厅,高嵩,丁昂,刘道林,霍凤莉.合金Al-Fe/C纳米复合粒子形成机制及其储锂电化学行为[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

[7].曹巍巍.新型抗菌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牙科修复树脂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8].祝长城.金簇—碳点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荧光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徐国园.核壳型金属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

[10].杨子音.基于纳米银粒子及其复合粒子对黄曲霉B_1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抑菌环照片(a)大肠杆菌;(b)金...一2CdS瓜C一,CdS瓜C一.45和Cd/SRC一5复...弛豫速率(1/T1)和PEG稳定的5%T...(MMA-co-BA)复合乳胶粒子(a),纳米S...复合纳米材料用作过氧化氢...含量—PET/MM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标签:;  ;  ;  ;  ;  ;  ;  

纳米复合粒子论文_刘瑞琦,唐文婷,蒲传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