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论文和设计-王勇召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包括建筑物,所述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的四侧均设置有限位墙,所述限位墙的内部钢筋混凝土护栏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限位墙的内部防水层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所述限位墙的内部缓冲层的下方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限位墙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层的下方设置有沥青层,所述限位墙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网,所述第一保护网的底部表面等间距设置有桩柱,所述第一保护网的上侧表面与沥青层的底部之间填充有夯实层,所述夯实层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保护网。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多层减震,减小地震波造成的影响,抗震能力强,有利于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包括建筑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1)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2),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四侧均设置有限位墙(3),所述限位墙(3)与钢筋混凝土护栏(2)之间设置有固定梁(4),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5),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防水层(5)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6),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缓冲层(6)的下方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7),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层(7)的下方设置有沥青层(8),所述限位墙(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网(10),所述第一保护网(10)的底部表面等间距设置有桩柱(13),所述第一保护网(10)的上侧表面与沥青层(8)的底部之间填充有夯实层(9),所述夯实层(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保护网(11)。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包括建筑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1)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2),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四侧均设置有限位墙(3),所述限位墙(3)与钢筋混凝土护栏(2)之间设置有固定梁(4),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5),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防水层(5)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6),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缓冲层(6)的下方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7),所述限位墙(3)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层(7)的下方设置有沥青层(8),所述限位墙(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网(10),所述第一保护网(10)的底部表面等间距设置有桩柱(13),所述第一保护网(10)的上侧表面与沥青层(8)的底部之间填充有夯实层(9),所述夯实层(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保护网(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5)设置为丙烯酸防水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6)的内部填充有工程塑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实层(9)的内部填充有夯实土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的截面均设置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均设置为钢筋编织成的钢筋网,所述第二保护网(11)与第一保护网(10)之间等间距连接有加强筋(12),所述加强筋(12)分别与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柱(13)由混凝土注塑而成,所述桩柱(13)的底部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桩柱(13)的内部设置有钢筋条(14)。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地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

背景技术

地基,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现有的地基虽然强度大,但随着建筑越做越高,使得地基的抗震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包括建筑物,所述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所述钢筋混凝土护栏的四侧均设置有限位墙,所述限位墙与钢筋混凝土护栏之间设置有固定梁,所述限位墙的内部钢筋混凝土护栏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限位墙的内部防水层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所述限位墙的内部缓冲层的下方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限位墙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层的下方设置有沥青层,所述限位墙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网,所述第一保护网的底部表面等间距设置有桩柱,所述第一保护网的上侧表面与沥青层的底部之间填充有夯实层,所述夯实层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保护网。

优选的,所述防水层设置为丙烯酸防水涂层。

优选的,所述缓冲层的内部填充有工程塑胶材料。

优选的,所述夯实层的内部填充有夯实土壤。

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护网和第一保护网的截面均设置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保护网和第一保护网均设置为钢筋编织成的钢筋网,所述第二保护网与第一保护网之间等间距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与第二保护网和第一保护网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桩柱由混凝土注塑而成,所述桩柱的底部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桩柱的内部设置有钢筋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有弧形的第一保护网和第一保护网,能够对地震波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小地震波造成的影响,起到双重减震作用,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的内部填充有工程塑胶材料,能够进一步减小地震波造成的影响,多层减震,抗震能力强,有利于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沥青层,沥青层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与耐腐蚀性能,避免地基受到侵蚀,延长地基的使用寿命,且在钢筋混凝土护栏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能起到防水、防渗和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的保护建筑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桩柱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建筑物,2、钢筋混凝土护栏,3、限位墙,4、固定梁,5、防水层,6、缓冲层,7、钢筋混凝土层,8、沥青层,9、夯实层,10、第一保护网,11、第二保护网,12、加强筋,13、桩柱,14、钢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包括建筑物1,建筑物1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2,防水层5设置为丙烯酸防水涂层,丙烯酸防水涂层经固化后形成的防水薄膜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弹塑性、抗裂性、抗渗性及耐候性,能起到防水、防渗和保护作用,丙烯酸防水涂层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操作简便,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四侧均设置有限位墙3,限位墙3与钢筋混凝土护栏2之间设置有固定梁4,限位墙3的内部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5,限位墙3的内部防水层5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层6,缓冲层6的内部填充有工程塑胶材料,能够减小地震波造成的影响,限位墙3的内部缓冲层6的下方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7,限位墙3的内部钢筋混凝土层7的下方设置有沥青层8,限位墙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网10,第一保护网10的底部表面等间距设置有桩柱13,桩柱13由混凝土注塑而成,桩柱13的底部设置为锥形结构,桩柱13的内部设置有钢筋条14,加强桩柱13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桩柱13的使用寿命,底部为锥形能够使桩柱13插入更加轻松,便于固定桩柱13,第一保护网10的上侧表面与沥青层8的底部之间填充有夯实层9,夯实层9的内部填充有夯实土壤,增加了地基的强度,夯实层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保护网11,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的截面均设置为弧形结构,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均设置为钢筋编织成的钢筋网,能够有效对震动波进行缓冲和吸收,减小了震动波对建筑物1造成的影响,第二保护网11与第一保护网10之间等间距连接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分别与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加强筋12增加了第二保护网11和第一保护网10与夯实层9之间的连接强度。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简单的结构了解,当发生地震时,第一保护网10初步对地震波进行缓冲吸收,并对地震能量进行引导分散,第二保护网11在第一保护网10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地震波进行缓冲吸收,有效的降低地震波造成的影响,同时缓冲层6再次对地震波进行缓冲,通过多次对地震波进行缓冲,有效的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1造成的影响,钢筋混凝土层7与夯实层9之间设置有沥青层8,沥青层8具有较好的粘性,使得钢筋混凝土层7与夯实层9之间更好的粘接,且沥青层8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与耐腐蚀性能,避免地基受到侵蚀,延长地基的使用寿命,在钢筋混凝土护栏2的下方设置有防水层5,能起到防水、防渗和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的保护建筑物1。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设计图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4510.0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523215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E02D 27/34

专利分类号:E02D27/34;E02D27/14;E02D31/08;E02D31/02

范畴分类:36C;

申请人:王勇召

第一申请人:王勇召

申请人地址:458030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西段河南大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发明人:王勇召;王宏林;石少勇

第一发明人:王勇召

当前权利人:王勇召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地基论文和设计-王勇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