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论文_殷白丁,薛萍,杨诺,刘卓,唐玉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因子,危险,内皮,二甲基,绝经期,细胞因子。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殷白丁,薛萍,杨诺,刘卓,唐玉立[1](2018)在《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CVD)相关血清细胞因子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社区医疗中心管理的2 591例CVD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 510例非CVD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独立危险因素间的Pearson相关性,以及相关炎症因子与核转录因子(NF-κB)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两组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SBP、DBP、TNF-α、IL-1、IL-6、hs-CRP是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血清NF-κB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31.742,P<0.01)。Pearson线性相关结果显示,TNF-α、IL-1、IL-6均与NF-κB呈现正相关(r=0.248、0.364、0.197,P<0.05)。结论 TNF-α、IL-1、IL-6和hs-CRP是社区居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能够激活NF-κB通路,而达到升高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彭海燕,唐惠芳[2](2012)在《ADMA——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genous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竞争性抑制剂,可抑制NOS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合成,致使内皮功能障碍。近年来研究认为ADMA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心功能不全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相关。本文将针对ADM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2年14期)

聂璐[3](2012)在《延吉市谷氨酰转移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谷氨酞转移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1)2009年到2010年1481名延吉市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者共1481名中,检测指标完整者1320名。被纳入的研究对象均对调查内容知情同意。2)通过体格检查准确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3)步由取清晨空腹(禁食12h)静脉血,准确测定总胆固醇(TG)、甘油叁酷(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尿酸(UA)、空腹血搪(GLU)及谷氨酞转肤酶(GGT)。研究对象一般状况、不同年龄段男女GGT水平的比较和GGT正常与异常组心血管危险因子的比较均进行t检验。男女不同年龄段GGT水平的变化、不同GGT水平数目的比较均趋势检验直线回归分析。GGT水平按4分位数分析,不同GGT水平的血脂、血压、血尿酸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协方差和协方差趋势检验分析,并进行年龄和BMI的调整。GGT与血脂、血压、血糖及血尿酸异常的比较进行X2检验。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男性的GGT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降低;而女性的GGT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除60岁年龄段以外各年龄段男性GGT水平高于女性(P<0.001)。2)男性中,除了LDL和GLU外,GGT异常组中SBP、DBP、TC、TG、HDL、UA、BMI均高于正常GGT组;女性中,除了D13P、HDL、GLU和BMI外,GGT异常组中SBP、TC、TG、LDI和UA均高于正常GGT组。3)男性中,GGT异常组中SBP、DIP、TC、TG、HDL、UA、BMI水平均高于正常GGT组;女性中,GGT异常组中SBP、TC、TG和UA均高于正常GGT组4)调整年龄后男性中,随着GGT水平的增高而TC、TG、UA、SBP、DBP和BMI水平均升高;女性中,随着GGT水平的增高TC、TG、LDL、UA和BMI水平均升高5)男性中GGT分别与TC、TG、SBP、DBP、GLU和UA呈正相关,与HDL和LDL无相关;女性中GGT与TC、TG、LDI和UA呈正相关,与HDL、SBP、DBP和GLU无相关。6)男女均随着心血管危险数目的增多,GGT水平也随之增高。结论:1)除60岁以上年龄段外,各年龄段男性GGT水平均高于女性。2)调整年龄后,男性和女性中,GGT水平升高,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和BMI水平也随之升高,并月GGT异常组高于GGT正常组。3)男性中GGT分别与血脂、血压和血尿酸呈正相关;女性中GGT与血脂和尿酸呈正相关,与血压和血糖无相关。4)男女均随着心血管危险数目的增多,GGT水平也随之增高。(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2-05-18)

马利红[4](2011)在《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评分表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国内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子(高血压、胆固醇、吸烟、年龄)评分表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例患有不同程度危险因子的围绝经期妇女(观察组)与1000例健康围绝经期妇女(对照组)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并作比较,按发病率制定危险因子评分表。结果 40岁以下女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非常低,年龄、血压、胆固醇水平越高,发病率越高,而吸烟组较同等条件非吸烟组发病率更高。结论年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围绝经期妇女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1年23期)

李莉,卢洪洲[5](2010)在《HI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使艾滋病(HIV/AIDS)病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但是其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使病人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断HAART治疗并没有降低此风险,未进行HAART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也存在心血管病高发因素。文章通过对近年来HIV感染引起的病人血脂异常、免疫功能缺陷、炎症反应及血栓相关因子激活、血管损伤几个方面的文献的综述,分析单纯HIV感染对病人易患CVD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0年05期)

潘桂林,徐达华,高潮,黄宝枝[6](2008)在《脂联素: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预测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联素是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一种激素蛋白,众多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在冠心病、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及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病人中,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低脂联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危险因子,同时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子和生物标记,高脂联素血症可能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一个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脂联素水平越高其预后越差。现综述了现阶段脂联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08年04期)

夏娟,喻明[7](2007)在《糖耐量受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背景:糖耐量受损阶段的异常血糖水平已导致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尤其是心血管病变。此阶段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显着高于正常糖代谢人群,其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已接近糖尿病。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其伴随的相关危险因素。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Blackwell Synergy数据库1997-01/2007-06的相关文献,检索词"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diabetes mellitus,cardiovascular 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7-06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糖漂移",并限定语种为中文。共检索到109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评估糖代谢状况的检测方法,糖耐量受损与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与心血管疾病。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糖耐量受损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评估方式及其危害性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6篇文献中,6篇为综述,其余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糖耐量受损与正常血糖者相比,已呈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糖耐量受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增大,且常合并一系列的心血管危险因子,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亦显着增加,糖耐量受损阶段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已接近糖尿病。结论:糖耐量受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及评估糖耐量受损阶段高血糖对机体的损害,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能降低及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51期)

费晓红,王建安[8](2006)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它抑制血管活性物质NO的合成,导制内皮功能不全,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明,ADMA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06年02期)

姜德建,李元建[9](2005)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和药物防治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内皮功能不全,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临床事件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是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调节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系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药物防治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李元建[10](2004)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和药物防治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能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而血管内皮功能不全被认为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转化而来。精氨酸的同系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抑制NOS,阻止NO合成。内源性ADMA是由甲基化蛋白转移酶(PRMT)催化而成,而被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代谢失活, 增高PRMT活性或降低DDAH活性的因素均可致ADMA水平升高。正常人血浆中 ADMA浓度约为1μmol/L,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外周动(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生理科学学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12-01)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genous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竞争性抑制剂,可抑制NOS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合成,致使内皮功能障碍。近年来研究认为ADMA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心功能不全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相关。本文将针对ADM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殷白丁,薛萍,杨诺,刘卓,唐玉立.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8

[2].彭海燕,唐惠芳.ADMA——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

[3].聂璐.延吉市谷氨酰转移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2

[4].马利红.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评分表的建立[J].中国现代医生.2011

[5].李莉,卢洪洲.HI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

[6].潘桂林,徐达华,高潮,黄宝枝.脂联素: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预测因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

[7].夏娟,喻明.糖耐量受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8].费晓红,王建安.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J].科技通报.2006

[9].姜德建,李元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和药物防治靶点[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

[10].李元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新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和药物防治靶点[C].湖南省生理科学学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

论文知识图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血脂异...按年龄分组的2型糖尿患者含0个(A),1个...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人所含主要心血酒精摄入量与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人参组分皂苷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各组白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标签:;  ;  ;  ;  ;  ;  ;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论文_殷白丁,薛萍,杨诺,刘卓,唐玉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