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成:论中国哲学对“道”的揭示以及达“道”的方法论文

鲁克成:论中国哲学对“道”的揭示以及达“道”的方法论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源——“道”的揭示,探讨了“道、德、仁、义、礼”的哲学体系,说明了中国哲学用“一”达到“道”的原理,阐述了中国哲学中独特的读书方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 道 读书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立文教授曾撰文称:“以往中国哲学‘照着’或‘接着’西方哲学讲,基本上是以中国哲学注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注脚。”还说:“胡适用实验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冯友兰用新实在论方法解释中国哲学,牟宗三用康德主义方法解释宋明理学,或用唯心唯物两个对子解释中国哲学,或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如现象学、诠释学、分析哲学解释中国哲学等等。这种“以西解中”的研究方法使得中国哲学不中不西、非驴非马。”因此他说:“以中国哲学的核心灵魂解释中国哲学。只有这样的解释,中国哲学才不会走样,才能真正讲述中国哲学‘话题本身’。”[1]

以此为鼓励,笔者试着回应一下黑格尔所提出的中国“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2]以及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3]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是对宇宙、人生的揭示与探索。所谓揭示,是指中国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本源早有了定论;所谓探索,是指不仅有定论,还总结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让人们能探索到这个本源。

1 宇宙的本源——“道”

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是“道”,孔子曰:“志于道”,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针对班级中的个别学生,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地辅导。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基础差的学生准备一些微课程,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道是万物之本源,也是心性的本源。但中国哲学认为它不能通过思考获得,思考会障碍对本源的了解,因为“道”是无声无息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寂兮”是没有声音,“寥兮”是没有形体,它不是能够思维的对象,所以思维是无法达到它的。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会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因为中国哲学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了西方哲学,正如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看到高中生的数学里有“虚数”觉得荒诞不经一样。“概念化”更是中国哲学所没有,而且是刻意没有。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概念化”恰恰是把人的思想引向思维的陷阱,这就是西方哲学根本性问题之所在,他们太相信思维、太依赖思维,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越来越背离事物的本质。

信息化的时代之下,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领域发展的关键目标。电子白板作为与其他智能设备一样具备信息化性质的媒体设备,在教学领域体现着与众不同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幼儿教学领域的应用,有很大的优势,为此需要进一步分析。

中国哲学在文字表述上也常常用不同的字代表同一个意思,或者用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代表不同的意思。一方面,这是“名可名,非常名”的要求,要摆脱思维对于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用逻辑思维去理解中国哲学经典也是不可能,必须用中国的方法才能理解中国哲学经典。

对于“道”在中国哲学的名称有很多种:如“中”,《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如“性”,“天命之谓性”;如“无”,《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生于无”,等等。有时候“道”还指通向本源之“道”的道路,如《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2 “道”的样子与特性

不管是讲“德”、讲“仁”、讲“义”、还是讲“礼”,终极目标都是“道”,通过什么方式让人们向着“道”前进是要根据人们的水平。“礼”的水平就比较低了,“义”会稍高一些,“仁”爱心就比较充足了,“德”离“道”就很近了。

新圩—武平铝土矿矿区范围内共145个矿体,其中前5年开采矿体有8个,其余137个矿体为6~33年内开采矿体。中远期开采的137个矿体中位于地下水水位变动带矿体有24个,处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上的矿体有113个。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中国哲学正是认识到了你所要认识的事物不能通过思考来认识,因此处处在帮助你放弃思考。如《中庸》讲“慎思之”、“从容中道,不思而得。”老子说的就更加明显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很多话都是反着说。我们不能再按西方的表达方式表达中国哲学了,他们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语言风格,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述中国哲学,岂不是还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多少中国哲学的论文让普通读者读起来如同天书,即使是行内人士也是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用了太多西方语言,导致含混其词。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哲学才是“走自己的中国哲学之路”。[4]中国语言“意向性”很强,它不像西方语言必须从头读到尾才能明白。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展现的是“情境”,不强调所谓语法逻辑。中国语言与中国哲学相配,西方语言与西方哲学相配,岂可用西方语言来表达中国哲学?

《庄子·齐物论》中也有论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可以总结如下,“道”的样子是,没有声音、没有现象、独立存在、永不停息。

中国哲学也已经指出了“道”是可以通过实践得到的,并不是虚无缥缈、虚幻不实的。

孔子在“道”的具体样子上描述的很少,因为他是在教别人如何做到,至少是朝“道”的方向努力。所以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努力地在宣扬“仁”,就是为了促进人们往“道”努力。老子主要是讲“道”与“德”,他也在努力地让别人知道如何得到“道”,在《道德经》中他还讲了很多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理念,但层次相对较高,都是在“德”以上的水平,所以对当时社会也普遍不容易被理解。但“仁”容易被理解,所以孔子的学说就容易被接受。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河上公注解:“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见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则施礼聘、行玉帛”。[5]

从“道”中把万物显示出来,就是“德”。《庄子·天地》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道是什么样子呢?

《庄子·齐物论》中说:“(真宰)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庄子所说的“有情”不是指“有感情”,而是指是真实存在的生命体。“可行已信”是指“道”是真实能够证得的,有可行的办法,而且确实有做到的人,已经值得我们相信了。

现在大部分民宿经营者都是盲目投入,利用自己家的房屋进行经营,对市场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缺乏市场营销的经验,往往导致市场辐射范围小,社会知名度、市场吸引力有限。

“未始有物”就是“道”,“以为有物”是“德”,“以为有封”就“仁”,有“人、我”的界限了,到“是非之彰”,层次就更低了。

只有掌握中国哲学的这套体系,讨论问题时才能避免断章取义、顾此失彼之嫌。

道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能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谢洛夫的艺术天赋曾先后得到列宾和契斯恰科夫这两位艺术巨匠的交口称赞。列宾在其回忆录中对这位得意门生盛赞道:“谢洛夫的全部作品,包括最不成功的、自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作品都是瑰宝,是稀世的珍品,要对它们做出充分的阐释和评价是很难的。”②而美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也认为,自己不曾见到过与谢洛夫能力相当的全面型人才。

“道”生的万物,并非凭空多出,而是本来就有,只是没有显示出来,所以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据报道,实验选取了美国50名7~11岁的青少年志愿者。研究人员发现,在两个夜晚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的青少年明显更难记住令人愉快的回忆。即使在快乐的情境中,他们也会表现出沮丧的情绪,而且难以集中精力,更烦躁易怒。

这是客观讲出了“道、德、仁、义、礼”的顺序,同时也能看出中国哲学的体系。

3 人与“道”的结合是最高的“天人合一”

正是因为对“道”的全方位认识,中国哲学才能提出“修道”的方法。《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哲学“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修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是自己修道,“亲民”是帮别人修道,“止于至善”,是大家都能与道合,即“天人合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如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那就是“一”字。

《论语·里仁篇》中,孔子问曾子:“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很明显地看出,孔子并不是学很多知识而记住的,而是“一以贯之”。

《道德经》中也有相当多的论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为什么用“一”可以达到“道”呢,《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用“一”才能是“损”,用“多”岂不是“加”了!也即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用“一”才能“格物”,用“多”就是加物。“一”的形式有很多,其中摇头晃脑读一本书而且“不要想”是其中一个方法。

笔者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缺乏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深入了解,没有有效地将任务型教学与英语阅读相结合,不能真正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并没有掌握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而只是接受了技能培训。由于忽略了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知识的引入,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平衡任务时间和知识传授时间,导致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直接获取知识是没有用的,而只注重课堂实践。其他老师则过度关注篇章解释导致任务活动只是简单的走过场,都没有发挥任务型教学的实际价值。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记载:“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6]这才是中国哲学、中国读书!

陆楼村许多墙面上都绘制了“厕所革命”宣传画,传统的农村旱厕已变成了干净的双瓮漏斗式厕所。在这里,“厕所革命”真正成为让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4]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3-9.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122-123.

[3] 是哲学,还是思想——王元化谈与德里达对话[N].中国图书报,2001-12-13.

[5][汉]河上公注,严遵指归[三国]王弼注,刘思禾校点.《国学典藏: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9.

[6] 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2:34.

On the Revelation of"Tao"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Ways to Achieve"Tao"

LU Kecheng,WU Yu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1106)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velation of the world origin of Tao by Chinese philosophy,probes into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Tao,morality,benevolence,justice and propriety,explains the principle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achieves Tao by"one",and expounds the unique reading method in Chinese philosophy.

Keywords Chinese philosophy;"Tao";read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68

课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推广研究,项目号:DJYJ2017B08

标签:;  ;  ;  ;  ;  ;  ;  ;  ;  ;  ;  

鲁克成:论中国哲学对“道”的揭示以及达“道”的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