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小区规划中的的人居和谐

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小区规划中的的人居和谐

七台河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黑龙江省七台河市154600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对住宅的需求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而对于深陷采煤沉陷、棚户区双重威胁中的居民来说,能够早日摆脱恶劣的生活环境,就是他们目前最迫切、最强烈的需求。

2015年年初,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采煤沉陷灾害最严重的省份,黑龙江省终于打响了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歼灭战——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治理方案。依据该方案,七台河市政府组织规划部门对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小区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项目实施后,能够切实改善七台河市因采煤沉陷造成的棚户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本文以七台河市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性小区为研究主体,着重对规划理念、交通组织模式、邻里空间、建筑尺度和景观环境等方面提出的规划思路和规划策略,希望对棚户区异地安置项目规划有所帮助。

一、规划理念

对于七台河市煤矿沉陷区居民进行异地搬迁安置的项目而言,它的居住群体是采煤沉陷区矿工及矿工家属,属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要处理好小区的建筑密度与总体布局、规划结构之间的关系,注重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在居住性、舒适性、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上下功夫,为居住区提供多样灵活、便于选择,满足此类人群需求的小康型住宅。

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域特色文化的营造,合理并有预见性的确定设施配套项目、规模及分布方式。利用中心广场、步行道路、亭台雕塑、连廊拱桥等环境小品来提升住区的居住品味,结合树木草丛来彰显健全、和谐的人居理念。在规划布局中体现现代化与经济适用的要求,做到社会公平、景观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尽力营造一个自然、和谐、亲切、优美的环境,一个连续的情感交流场所。

二、交通组织模式

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设计,是居住小区生活秩序井然有条的基础。交通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车共存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条件。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模式是针对与居住区机动车交通量大的一种居住交通模式,它将车流和人流隔离开来,对生活环境改善明显,但是建设成本较高、占用的土地资源多;相比之下,人车混行是一种方便、经济的传统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适用于机动车不多的地区,但是它对小区内道路分级要求高,要求主要路网互通并且贯穿于居住区内部。人车共存是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共存的交通组织模式,它兼有两种模式的有点。

安置性小区在交通组织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居住主体的生活习惯和交通习惯以及日常的出行距离。七台河市沉陷棚户区安置性小区的居住对象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其交通出行方式为:青壮年选择搭乘公共汽车往返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孩子和老人在一定服务范围内的学校和公共设施之间活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交通方式应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但在进行小区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速度的追求导致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多。由此看来,小区居民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小汽车为辅的出行方式直接影响小区规划中交通组织模式的选择。因此,七台河市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应该考虑以“人车混行”为主,局部“人车分行”的“人车共存”式交通模式。

三、邻里空间设计

邻里交往是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对于一直生活在棚户区的居住群体来说,突然间由开敞自由的院落式住宅改变成高度密集的公寓式居住模式,会感到种种不便并且无所适从。如何缓解安置小区的居民对邻里空间的迫切需求,让安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新环境拥有归属感,是规划师需要用心解决的问题。根据人们在邻里交往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交往方式和交往人群的差异,将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三个层层衔接的基本空间层次,即利用小区中心广场(绿地)营造邻里中心交往空间,利用组团绿地营造院落式交往空间,利用宅前绿地营造宅、户前交往空间。

针对安置小区居住群体中老人、孩子活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加强邻里空间设计。在规划设计上采用弱化传统的大尺度组团空间,转变为强化半私密空间的手法,即淡化组团,突出院落,使每个院落都能景色宜人,尺度亲切,营造一个亲切宜人的交往场所。以这种方式加强邻里空间关系,实现“归属领域”。

四、建筑尺度的设计

安置性住房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均以城市型居住小区的形式存在,以多层公寓式住宅小区为主。与棚户区居民以往的独门独院的居住形式相比,多层公寓式住宅在平面形式上,存在采光时间短、空间尺度不足并且缺乏储藏空间等缺点,但在生活分区、动静分离和独立空间的创造上,多层式住宅又有着独门独院住宅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建筑尺度和户型设计的过程中,发扬多层住宅公寓优点的同时,要把居民以往的居住观念和生活习惯考虑在内,在户型的设计上使其能很快适应新居,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对安置房进行“洁污分区”、“动静分离”、“明厨明卫”等基本划分之后,更要考虑到居民原有住宅的功能。如,针对“平房”中存在的“储存杂物在偏房”或是厨房就餐"洗浴与如厕分离等的生活习惯,可设计独立的洗浴空间"增设生活阳台"大厨房等。而针对采光和空间问题,可以采取适当缩短楼体进深、延长楼面阔,增加房屋的日照面积,要注意保留南阳台,减少北卧室,避免老人、儿童怕冷,满足老人晒太阳的要求。

五、景观环境的设计

前文提到沉陷棚改区居民多以矿工及其家属为主,多年来居住在“独院平房”中,多数拥有属于自家的小园,相比高密度的居住形式,居民之间交流、交往的空间都相对自在、宽敞。基于安置性小区的居民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交流习惯或者行为来看,安置性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应该重视交往空间的设计,要做到将“交流空间”和“观赏空间”相结合,开辟出多层次的邻里景观空间,提供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活动广场,提供成年人交流和照看小孩的景观座椅、景观小品,提供儿童玩耍的游戏场地;同时重视灯光景观的设计,从夜晚居民安全和装饰点缀的角度出发,营造温馨、和谐、友善的环境气氛,消除半私密空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加居民夜间活动的参与性,增强邻里之间和谐的交流活动。

结束语:

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是城市生命力的体现,一栋建筑的使用寿命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如何赋予一个沉陷棚改异地安置性的居住区全新的生命力,使其呈现出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面貌,使其居住着拥有明朗、大方、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如何在规划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体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需要我们规划工作者耐心的考察、倾听,需要我们用心地交流、分析,了解居住主体的需求,尊重沉陷区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把他们的需求转化成规划设计的源泉和动力,设计出适合其生活的居住小区,促进他们向“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方式转变,顺利推进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性住房项目的进行。

标签:;  ;  ;  

沉陷棚户区异地安置小区规划中的的人居和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