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吩并论文_张小梅,李淼淼,王琪,江宇,耿延候

导读:本文包含了噻吩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噻吩,太阳能电池,吡咯,受体,嘧啶,染料,活性。

噻吩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梅,李淼淼,王琪,江宇,耿延候[1](2019)在《基于二噻吩并吡咯π桥的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烷基取代的二噻吩并吡咯(DTP)为π桥,连接吲哒省并二噻吩(IDT)中间单元和氰基茚酮(IC)或二氟代氰基茚酮(2F-IC)末端基团,设计并合成了6个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其中,IDTDTP-C_2C_2-H和IDTDTP-C_2C_2-F中的DTP单元以1-乙基丙基为侧链,IDTDTP-C_6C_6-H和IDTDTP-C_6C_6-F中的DTP单元以1-己基庚基为侧链,IDTDTP-C_(12)-H和IDTDTP-C_(12)-F中的DTP单元以十二烷基为侧链。6个分子均具有较窄的光学带隙(1.37~1.44 e V)。相比于以IC为末端基团的分子(IDTDTP-C_2C_2-H、IDTDTP-C_6C_6-H和IDTDTP-C_(12)-H),由于氟原子的拉电子效应,以2F-IC为末端基团的分子(IDTDTP-C_2C_2-F、IDTDTP-C_6C_6-F和IDTDTP-C_(12)-F)具有红移的吸收光谱,以及更低的最高分子占有轨道能级(HOMO)和最低分子空轨道(LUMO)能级。以宽带隙聚合物聚[2,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alt-5,5-(1',3'-二-2-噻吩)-5',7'-双(2-乙基己基)-苯并[1',2'-c:4',5'-c']二噻吩-4,8-二酮](PBDB-T)为给体材料,制备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PBDB-T:IDTDTP-C_6C_6-F共混薄膜具有较高且更平衡的空穴/电子迁移率,以及良好的形貌,基于PBDB-T:IDTDTP-C_6C_6-F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获得了6.94%的能量转换效率,开路电压为0.86 V,短路电流密度为13.56 m A/cm~2,填充因子为59.5%。(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2](2019)在《新型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氮杂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取代四氢苯并噻吩并吡啶并嘧啶衍生物,并采用MTT法考察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CNE2、KB、MGC-803、MCF-7和PC3这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活性,尤其是对胃癌MGC-803细胞展现出了更强的抑制活性。其中3-(4-氟苯基)-2-((4-氟苯基)氨基)-5-甲基-8,9,10,11-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4(3H)-酮[化合物8c,IC_(50)=(0. 9±0. 25)μmol·L~(-1)]对MGC-803的活性最强,是5-氟尿嘧啶[IC_(50)=(18. 4±1. 43)μmol·L~(-1)]的20倍;同时,目标化合物对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没有毒性。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贾继茹,于爱敏,刘旭光,孟祥太[3](2019)在《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催化联烯的[4+2]串联反应:合成苯并噻吩并吡喃衍生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催化硫代橙酮类似物与联烯酸酯之间的串联环化反应,以甲醇为溶剂,以较好的选择性和收率获得两类苯并噻吩并吡喃衍生物.同时,该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应性广,吸电子基或供电子基取代的硫代橙酮类似物都能以较好的选择性和收率生成目标产物.该反应为苯并噻吩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马小平[4](2019)在《噻吩并[3,2-d]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因存在较高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及较差的选择性等缺陷而使其疗效往往差强人意,临床上迫切需要高效、低毒、高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近年来,靶向药物已使恶性肿瘤进入“靶向治疗”新时代,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剂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而以蛋白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已是该领域的国际热点之一。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是一类主要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其作为抗肿瘤靶点的生化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此为靶点的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等芳胺基喹唑啉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EGFR抑制剂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前景。然而喹唑啉环并非EGFR抑制剂所必须的,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噻吩并[3,2-d]嘧啶环可视作喹唑啉环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本文以芳胺基喹唑啉类EGFR抑制剂的结构、性质和药理活性为依据,以噻吩并[3,2-d]嘧啶为母核,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改造,设计并合成出不含喹唑啉核而含噻吩并[3,2-d]嘧啶环的新颖化合物,以期筛选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先导结构。以异硫氰酸、氰基乙酸乙酯、氯乙腈等为起始原料,制得5-氰基-4-氨基-2-烃氨基噻吩-3-甲酸乙酯,再经缩合、环化-Dimroth重排、脱酯基等反应,得到叁个系列共36种目标产物N~6-烃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同时,对反应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微波辐射与传统加热条件下的反应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EI-MS、~1H NMR、~(13)C NMR等方法予以表征,并进一步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I-4k和IIe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第I系列的部分目标化合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乳腺癌细胞(MCF-7)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第Ⅱ系列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HepG2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而对MCF-7的抑制效果不佳。第Ⅲ系列对HepG2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同时部分化合物对MCF-7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此外,第I系列的部分化合物还进行了体外EGFR、ErbB2两种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目标化合物Il对两种酶的活性均优于商品化的EGFR/ErbB2双靶点药物厄洛替尼,为后续深入研究构效关系及进一步合成奠定了基础。叁个体系的目标化合物结构如下:(Ⅰ)N~6-苯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Ⅱ)N~6-甲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Ⅲ)N~6-苄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马俊淑[5](2019)在《二噻吩并环己二酮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开发绿色能源来取代传统资源。近些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大面积应用和制作柔性电池的潜力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作为吸光层的活性层材料是影响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基于本体异质结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超过了15%。其中D-A型给体聚合物PBDB-T作为给体材料在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本论文以给体聚合物PBDB-T为基础,利用苯并二噻吩(BDT)和二噻吩并环己二酮(BDD)的主链结构设计合成新的给体聚合物并对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新的给体聚合物PSBDB-T:在二噻吩并环己二酮(BDD)单元噻吩上碳链的位置引进硫原子,合成新的给体聚合物PSBDB-T。聚合物PSBDB-T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具有从300 nm到700 nm的较宽的吸收范围,而硫原子的引入使聚合物的最高电子占据轨道(HOMO)能级降低,将其做为给体、ITIC为受体制作太阳能电池器件,得到了较高的开路电压,但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只能达到5%。与聚合物PBDB-T的电池效率8.8%相比明显偏低。通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试其迁移率发现,聚合物PSBDB-T相比PBDB-T,空穴迁移率明显偏低,不利于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空穴传输,从而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对器件薄膜研究发现,聚合物PSBDB-T具有更小的相分离尺度,而且在薄膜中结晶性降低,导致了激子传输能力的降低。2、设计合成了新的给体聚合物PBDB-T-C和PBDB-T-CS:在苯并二噻吩(BDT)侧链噻吩上引进带甲氧基的烷基链和氯原子,合成了新的给体聚合物PBDB-T-C和PBDB-T-CS。发现两种聚合物有相似的从300 nm到700 nm的吸收范围,但由于氯原子的引入使聚合物PBDB-T-CS的HOMO能级比聚合物PBDB-T-C的HOMO能级低,因此可与能级更低的受体匹配。聚合物PBDB-T-C为给体、ITIC为受体的器件效率能达到6.42%,聚合物PBDB-T-CS为给体、IT-4F为受体的器件效率能达到8.50%。通过空间电流限制电荷法测得聚合物PBDB-T-CS的空穴迁移率和电子迁移率更加均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薄膜形态发现,聚合物PBDB-T-C和PBDB-T-CS在薄膜中的相分离尺度有明显区别。由于氯原子的加入对聚合物的结晶性能造成影响,使空穴迁移率和电子迁移率能达到较平衡的状态,器件性能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梁茂,王志辉,王甲临,张恒[6](2019)在《四噻吩并吡咯类有机光敏染料应用于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吩稠环类化合物因具有电子云密度高、分子构型平面化和共振能低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构筑新型有机光伏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优异光伏性能。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一种高度共轭、共平面化的四噻吩并吡咯(TTTP)单元作为共轭桥连,成功合成叁种新型的有机光敏染料W02-04,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研究表明,TTTP核的引入能有效增强染料光捕获性能、调控分子能级匹配、优化分子构型和抑制器件界面电子复合。其中,基于W03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获得了高达9.43%的光电转化效率,为新型高效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梁茂,王志辉,吴云根,李梦圆[7](2019)在《四噻吩并吡咯类有机空穴传输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吩稠环类化合物因具有电子云密度高、分子构型平面化和共振能低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构筑新型有机光伏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优异光伏性能。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一种高度共轭、共平面化的四噻吩并吡咯(TTTP)单元作为中心核,用于构筑线性叁苯胺类空穴传输材料。研究表明,随着中心核共轭体系的扩大,空穴传输材料的带隙加宽,HOMO能级降低,电池器件可以获得高的开路电压。有趣的是,烷基链的引入使分子的共平面性和溶解性达到微妙的平衡。研究表明,空穴传输材料H19(Fig. 1)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可实现空穴的高效提取与传输,电池器件(ITO/SnO_2+PCBM/Perovskite/HTM/Au)在标准光强下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9.3%。该研究为新型高效空穴传输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许志萍[8](2019)在《新型噻吩并吡啶类P2Y_(12)受体拮抗剂DV-127的抗血小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吩并吡啶类P2Y_(12)受体拮抗剂是抗血小板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第一代噻氯匹定,第二代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PCI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被临床指南广泛推荐。然而,氯吡格雷治疗仍存在许多弊端,如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用药后未产生抗血小板效果即“氯吡格雷抵抗”,与质子泵抑制剂合用时可能会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等。第叁代普拉格雷,临床应用显示:比起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增强,但造成出血事件的风险却明显偏高。本课题以氯吡格雷为基本模型,利用氘代原理和2位基团改变技术,对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得到一系列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以期找到既能发挥药效又能降低毒副作用的新药。我们在前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发现DV-127具有较好的药动学优势,因此我们对DV-127的抗血小板作用与潜在肝脏毒性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结果如下:第一部分:DV-127抗凝血作用初步分析。实验动物为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0.5%CMC-Na)、DV-127低剂量组(0.4mg/Kg)、DV-127中剂量组(0.8mg/Kg)、DV-127高剂量组(1.6mg/Kg)、氯吡格雷组(15mg/Kg)。毛细玻管法测定DV-127对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溶媒组(102.00±25.29s)比较,DV-127中、高剂量组(201.00±42.54s、219.00±53.01s),氯吡格雷组(189.00±49.09s)均显着延长了凝血时间(P≤0.01)。断尾法测定DV-127对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溶媒组(840.00±262.29s)比较,DV-127低、中剂量组(1095.00±335.93s、1164.00±282.06s)无显着性差异(P?0.05),DV-127高剂量组(1797.00±588.46s)及氯吡格雷组(2259.00±746.60s)能够显着延长出血时间(P≤0.01)。结果表明,DV-127中剂量组在延长凝血时间的同时对出血时间的影响比氯吡格雷小,具有降低出血风险的优势。第二部分:DV-127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雄性昆明小鼠,分组同上;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0.5%CMC-Na)、DV-127低剂量组(0.25mg/Kg)、DV-127中剂量组(0.5mg/Kg)、DV-127高剂量组(1.0mg/Kg)、氯吡格雷组(10mg/Kg)。采用玻球法测定血小板黏附功能,Born氏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ELISA法测定血小板颗粒(GMP-140、β-TG、5-HT、ATP)释放功能。实验结果显示:1)与溶媒组比(10.48±3.43%),DV-127低剂量组(7.99±1.43%、P≤0.05)、DV-127中剂量组(7.27±1.55%、P≤0.01)、DV-127高剂量组(6.85±2.10%、P≤0.01),氯吡格雷组(6.51±1.19%、P≤0.01)能够显着降低血小板黏附率;2)与溶媒组(55.48±10.43%)相比,DV-127中剂量组(42.43±14.42%、P≤0.05)、DV-127高剂量组(39.55±12.44%、P≤0.01)、氯吡格雷组(43.04±9.94%、P≤0.05)显着降低了5min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3)与溶媒组相比,DV-127各个剂量组能够显着抑制血小板颗粒的释放(P≤0.01)。第叁部分:DV-127对血栓形成的影响。采用体内和体外两种血栓模型,实验动物分组同上,建立大鼠体外血栓模型:与溶媒组(6.969±2.227cm)比,DV-127中剂量组(4.719±1.379cm、P≤0.01)、DV-127高剂量组(4.663±1.266cm、P≤0.01)、氯吡格雷组(4.313±1.137cm、P≤0.01)可缩短血栓的长度,同时也可减轻血栓的湿重与干重。角叉菜胶诱导小鼠体内血栓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与溶媒组比,DV-127中剂量组(P≤0.05)、DV-127高剂量组(P≤0.01)、氯吡格雷组(P≤0.05)可以显着缩短24h,48h小鼠尾部血栓长度。第四部分:DV-127对肝脏毒性的初步分析。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及对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分析DV-127对肝脏毒性的影响。ALT、AST实验结果显示,与溶媒组比,DV-127低、中、高剂量组,氯吡格雷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显示DV-127组及氯吡格雷组对肝脏组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DV-127是一种潜在的优良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缩短出血时间、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颗粒释放、具有显着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对肝脏组织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阳[9](2019)在《新型噻吩并[3,2-d]嘧啶类EGFR~(L858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肺癌在中国和全球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均位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表达或突变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第一、二和叁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目前临床上NSCLC靶向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中第叁代EGFR-TKIs由于能够靶向抑制患者长期使用第一代抑制剂产生的EGFR耐药突变(EGFR~(L858R/T790M))及相对于第二代抑制剂副作用小而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Olmutinib作为第叁代EGFR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之一,上市不久即被报道出导致严重的皮肤溃烂而受到韩国FDA的用药限制。因此,继续探索新型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EGFR~(L858R/T790M)抑制剂仍是NSCLC靶向治疗的重中之重。本课题拟通过对Olmutinib的结构加以改造,探索开发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新型EGFR~(L858R/T790M)靶向抑制剂。方法:本课题基于文献调研,保留Olmutinib的噻吩并[3,2-d]嘧啶骨架,运用构象限制和骨架跃迁的设计理念,把苯基丙烯酰胺开链结构改造为环状的2(1H)-喹啉酮结构,再用不同结构的取代苯胺在噻吩并嘧啶骨架的2-位进行取代,以得到一系列衍生物。通过迁移率变动分析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体外EGFR激酶抑制活性评价;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揭示化合物6l和6o产生选择性抑制的结构基础;通过细胞热迁移实验探索6l和6o在细胞水平与两种EGFR蛋白的结合能力;MTT法检测本系列化合物对几种携带EGFR突变或过表达的人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Molsoft在线评估化合物的类药性;基于活性评价筛选出化合物6o,以NSCLC细胞系H1975(表达EGFR~(L858R/T790M))和A549(表达EGFR~(WT))为对象进行后续对比研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化合物6o对两种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GFR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1.设计合成了18个全新的含2(1H)-喹啉酮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2.在激酶分子水平,多数化合物对EGFR~(L858R/T790M)激酶有良好的靶向抑制作用(0.11≤IC_(50)<0.33μM),对EGFR~(WT)没有明显抑制作用(IC_(50)>10μM),其中化合物6l和6o对EGFR~(L858R/T790M)的选择性分别达到了对EGFR~(WT)的113倍和61倍,相较于Olmutinib的43倍明显提高。3.喹啉酮结构和疏水苯胺侧链的引入,使化合物6l和6o与突变型EGFR的ATP结合位点的疏水作用增强,从而对选择性的提高和毒性的降低大有帮助。4.化合物6l和6o在细胞水平与EGFR~(L858R/T790M)蛋白的结合能力强于与EGFR~(WT)蛋白的结合,与激酶水平结果一致。5.在细胞水平,多数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一定的安全性,其中化合物6o对H1975细胞选择性抑制作用最好(IC_(50)=3.20±0.58μM)。6.化合物6o对H1975细胞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EGFR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p-EGFR,p-ERK)水平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A549细胞。结论:本课题设计合成了18个新型含2(1H)-喹啉酮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多数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靶向抑制EGFR~(L858R/T790M)激酶活性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o可显着抑制表达EGFR~(L858R/T790M)的H1975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GF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提示:适当的非共价结合方式和不同结构的疏水苯胺侧链连接,是设计合成EGFR~(L858R/T790M)靶向抑制剂的有效方法,预期化合物6o可为以后靶向EGFR突变的抗NSCLC药物的结构优化和开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琪[10](2019)在《光致变色材料噻吩并[3,2-b]磷杂环氧化物电荷转移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光致变色材料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感光材料,电子信息储存等多个领域。由于可见光对各类光学装置和生物细胞的破坏性及危害性都比较小,所以在可见光照射下实现光致变色反应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磷光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可调的光物理性质,在光电子领域有着潜在应用。本论文介绍的新型噻吩并[3,2-b]磷杂环氧化物,实现在可见光照射下就可以发生光致变色反应,并且它具有的优点是在有良好的热不可逆性,优异的抗疲劳性的同时,还具有比较高的光电转化率。将不同的π体系并入噻吩并[3,2-b]磷杂环氧化物1-5的磷光体主链会影响到这些分子的电荷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他们的属性。分子1是在磷光体主链上并入一个噻吩(C_4H_4S),分子2是在磷光体主链上并入苯并噻吩,分子3是在磷光体主链上并入并二噻吩,分子4在分子2的基础上在磷光体主链上加入富含电子的二苯胺(NPh_2),分子5是在分子3的基础上在磷光体主链上并入一个苯环。在研究这5种分子在真空中的激发态性质的同时,分别将5种分子放入乙腈(CH_3CN)、四氢呋喃(THF)、甲苯(Toluene)溶剂环境内,通过比较来确定溶剂环境以及溶剂自身的极性对分子1-5电荷转移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量子力学作为理论依据,运用密度泛函的方法,首先,通过Gaussian09等相关的计算软件对5种分子结构进行优化,使分子结构更加稳定,然后可以计算出分子1-5在激发态下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之间的能级差,同时可以画出相应的吸收光谱,发现随着磷光体主链上π体系的延长其能级差逐渐减小,吸收光谱红移。之后对分子1-5处于真空以及3种不同溶剂环境下的跃迁偶极矩进行比较分析,画出分子跃迁密度图(TD)和电荷差异密度图(CDD),从而更直观的观察电荷转移情况。最后应用Multiwfn软件对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电子云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分子处于上述几种溶剂环境确实会促进电荷转移,并且溶剂极性的增加更有利于电荷转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噻吩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氮杂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取代四氢苯并噻吩并吡啶并嘧啶衍生物,并采用MTT法考察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CNE2、KB、MGC-803、MCF-7和PC3这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活性,尤其是对胃癌MGC-803细胞展现出了更强的抑制活性。其中3-(4-氟苯基)-2-((4-氟苯基)氨基)-5-甲基-8,9,10,11-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4(3H)-酮[化合物8c,IC_(50)=(0. 9±0. 25)μmol·L~(-1)]对MGC-803的活性最强,是5-氟尿嘧啶[IC_(50)=(18. 4±1. 43)μmol·L~(-1)]的20倍;同时,目标化合物对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没有毒性。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噻吩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梅,李淼淼,王琪,江宇,耿延候.基于二噻吩并吡咯π桥的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应用化学.2019

[2].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新型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化学通报.2019

[3].贾继茹,于爱敏,刘旭光,孟祥太.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催化联烯的[4+2]串联反应:合成苯并噻吩并吡喃衍生物(英文)[J].有机化学.2019

[4].马小平.噻吩并[3,2-d]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5].马俊淑.二噻吩并环己二酮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9

[6].梁茂,王志辉,王甲临,张恒.四噻吩并吡咯类有机光敏染料应用于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7].梁茂,王志辉,吴云根,李梦圆.四噻吩并吡咯类有机空穴传输材料研究[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8].许志萍.新型噻吩并吡啶类P2Y_(12)受体拮抗剂DV-127的抗血小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陈阳.新型噻吩并[3,2-d]嘧啶类EGFR~(L858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9

[10].王琪.光致变色材料噻吩并[3,2-b]磷杂环氧化物电荷转移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二溴-吡啶并[3,4-b]吡嗪的氢谱...二溴-5-(2-辛基十二烷基)噻单体(3)的合成路线微生物代谢苯并噻吩的途径[17-19]聚合物的合成路线聚合物P1和P2的合成路线

标签:;  ;  ;  ;  ;  ;  ;  

噻吩并论文_张小梅,李淼淼,王琪,江宇,耿延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