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羌姆论文_红星央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寺院羌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寺院,宗教,舞蹈,萨满,藏族,藏传佛教,佛教。

寺院羌姆论文文献综述

红星央宗[1](2019)在《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羌姆(vcham)系藏语音译,原意为跳或舞。长期以来,羌姆受到艺术学、宗教学、藏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如郭净、嘉雍群培、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RenéDe Nebesky-Wojkowitz)、廖东凡等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羌姆研究的进展与国内藏学研究的整体氛围密不可分。整体观之,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历史源流、表述系统、仪式功能叁方面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反思性知识(reflexive knowledge)与解构性知识(deconstructive knowledge)一方面扩大了研究主体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祛魅却在事实上削弱了始终嵌于羌姆中的世俗面向。以仪式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下,各教派仪轨中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影响、差异的调适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羌姆研究中仍趋于边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锦峰[2](2012)在《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所蕴含的生态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羌姆威严的神祇、繁多的仪轨和精深的佛理,折射出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们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体系,表达出藏传佛教"万物有灵、慈爱众生"的生命意识,教化着高原藏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与自然平等博爱、和谐共存的自然生态伦理观,也建立起人与社会相扶相携、相融与共的人文生态观。(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2年03期)

马成富[3](2011)在《神秘多彩的藏族寺院傩“羌姆”舞》一文中研究指出寺院神舞在现代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只有跳神这一含意,笔者认为该舞种源于本波教时期的傩祭、傩舞,后被藏传佛教吸纳逐渐演变为故事情节浓厚的"羌姆",并用两个教派的神舞进行对比以佐证"羌姆"的历史悠久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及内涵。(本文来源于《西藏艺术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王锦峰[4](2011)在《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舞蹈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羌姆是藏传佛教密宗坛城祭祀舞蹈,它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与藏传佛教仪式共冶一炉,通过乐舞的形式,呈现藏族人民对善与恶、生与死、神灵与鬼怪、今生与来世的思考。严谨理性的叙事结构、壮观宏大的仪式场面、狞厉恐怖的面具形象,质朴古拙的舞蹈造型,解析出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特有的犷达、古拙、狞厉、神秘的舞蹈审美意蕴。(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尕藏扎西[5](2009)在《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引证藏文文献中的有关原始神舞的记载,并参考东巴舞、萨满舞、祆舞等与苯教神舞密切相关的几例原始巫舞,并通过考析和甄别,从而论证了原始苯教时期的巫舞为羌姆神舞的滥觞。(本文来源于《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尕藏扎西[6](2009)在《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引证藏文文献中的有关原始神舞的记载,并参考东巴舞、萨满舞、祆舞等与苯教神舞密切相关的原始巫舞资料,分析认为原始苯教时期的巫舞为羌姆舞的滥觞。(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达瓦卓玛[7](2009)在《寺院舞蹈“羌姆”与藏传佛教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舞蹈种类繁多,奔放潇洒,活泼有力。"羌姆"这种宗教舞蹈的产生、演变与藏传佛教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密不可分。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羌姆"的表演形式与技艺也日臻完善。随着现代人的信仰生活的变化,"羌姆"也发生了变化,从酬神、驱疫鬼、弘扬教义逐渐扩大到节目中包含世俗娱乐成分。(本文来源于《资治文摘(管理版)》期刊2009年04期)

万代吉[8](2006)在《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藏传佛教。其中佛教舞蹈作为佛教仪礼的组成部分,随佛教传入藏地,并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被纳入本土文化的内容。这是文化的“整合”或“趋同”,它是指每一种文化都会把异质的东西整合成为和自己同一的元素。同时文化本身随之发生变异,使之更适合于当地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羌姆”的田野调查、资料的收集以及运用相关的理论,来探索藏传佛教法舞——羌姆的形成、发展、表演程式和艺术特征等。其中记载的田野调查实例,是对拉卜楞寺宗教舞蹈现状的一笔真实的纪录。全文共有五章,主要论述的内容有,“羌姆”的形成,即它是在印度佛教舞蹈“金刚舞”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而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舞蹈。而且在经过佛教在藏地发展的“前弘期”和“后弘期”,特别是在“后弘期”时,佛教发展出众多的派别,各个派别充分利用“羌姆”这种宗教艺术来宣扬本派的教理,“羌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特征等。(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6-04-01)

康·格桑益希[9](2005)在《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探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的缘起、发展源流、种类型制、表现的内容与象征内涵、审美寄托、艺术风格特色、制作的形式美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冯双白[10](2003)在《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源头及其流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在青海寺院舞蹈“羌姆”方面。这样的选择出于以下的思考:藏传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思想内涵博大精深的宗教体系,寺院羌姆舞蹈既是藏传佛教之佛理和教义的一种特定仪轨,也是其佛学思想的求证和弘扬。可以说,青海寺院羌姆是一块尚未被深入认识的瑰宝。羌姆的每一种表演无不以特定的佛学教义为基础。它在整个藏区的宗教仪式舞蹈方面有其独特的面貌和表演特色,是研究青海宗教文化、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和整个藏区原始宗教文化之特征的一个很好的“入口”。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表情语言的。动作语言一个最富于魅力的地方,就是其不但能够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当它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化表演程式,就会长期的保存下来,往往经历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考验而极少变异。人类的舞蹈文化之所以让人着迷,正是因为其中保存了人类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之“基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青海宗教舞蹈当作青海民族文化“原生型”舞蹈种类来研究,旨在探索其在哪一种文化生态条件下获得了今天的“样式”,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保护这种文化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至于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有意无意地失却。(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寺院羌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羌姆威严的神祇、繁多的仪轨和精深的佛理,折射出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们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体系,表达出藏传佛教"万物有灵、慈爱众生"的生命意识,教化着高原藏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与自然平等博爱、和谐共存的自然生态伦理观,也建立起人与社会相扶相携、相融与共的人文生态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寺院羌姆论文参考文献

[1].红星央宗.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

[2].王锦峰.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所蕴含的生态文化[J].中国音乐.2012

[3].马成富.神秘多彩的藏族寺院傩“羌姆”舞[J].西藏艺术研究.2011

[4].王锦峰.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舞蹈审美[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尕藏扎西.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6].尕藏扎西.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的源流[J].西藏研究.2009

[7].达瓦卓玛.寺院舞蹈“羌姆”与藏传佛教的传播[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

[8].万代吉.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D].西北民族大学.2006

[9].康·格桑益希.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探秘[J].宗教学研究.2005

[10].冯双白.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源头及其流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寺院羌姆中的护法金刚(3)世俗人...一5大经堂壁画·昌都察雅县扎西央恰布寺羌姆益谱汉文...孟姜女面具诸侯面具(5)动物面具雍和宫羌姆表演②羌姆表演的品种繁多...

标签:;  ;  ;  ;  ;  ;  ;  

寺院羌姆论文_红星央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