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战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战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型,破片,风洞,载荷,动能,应力,威力。

战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斌宏,万力伦,张明明,万大奎[1](2019)在《基于模型的3维可视化装配工艺在常规战斗部制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弹药装配中存在工艺执行率差、生产效率低、废品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3维可视化装配工艺在常规战斗部制造的实施策略。根据常规战斗部制造的典型生产特征,从工艺设计、可视化监控、车间应用等3个方面,对3维可视化装配进行分析,结合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形成有效的3维可视化监控。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3维可视化装配工艺可为常规战斗部制造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9年08期)

蔡宣明,张伟,徐鹏,高玉波,范志强[2](2019)在《一维应力动态加载下战斗部装药力学响应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战斗部装药在高过载侵彻下的动力学行为,对战斗部装药(黑索今(RDX)基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在高应变率下的动态力学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技术对RDX基PBX炸药动态力学性能展开研究、压电传感器监测试件两端应力状态、高速相机拍摄实验中的试件变形过程,确保实验试件变形在动态应力平衡和常应变率加载条件下进行,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RDX基PBX炸药具有明显的密度效应及应变率效应,当应变超越0. 075时应变率效应显着增强。基于应变能函数,建立该RDX基PBX炸药在一维应力状态下修正的Rivilin本构模型,模型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仿真结果得到的应变时间信号及试件变形模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典,侯海量,朱锡,陈长海,李茂[3](2019)在《战斗部近距爆炸下夹芯复合舱壁结构防护能力的理论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当前战斗部近距爆炸下基于单纯抗爆或抗穿甲载荷开展防护结构设计的不足,本文中建立了战斗部近距爆炸下夹芯复合舱壁结构防护能力的理论评估模型,提出了联合作用下夹芯复合舱壁结构的防护能力需同时满足抗弹性能和整体变形破坏两方面要求。具体步骤为:首先计算战斗部爆炸后的联合毁伤载荷,然后基于抗弹理论模型评估夹芯复合舱壁结构的抗弹性能。若满足要求,则进一步根据联合作用理论模型校核夹芯复合舱壁结构在冲击波和破片群联合作用下是否满足整体变形破坏要求,判据为后面板是否产生撕裂、破口破坏。与有关实验结果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此理论评估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2期)

王昌华,朱书华,白树伟,童明波[4](2018)在《中心起爆式导弹战斗部子弹模型的简化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子中心起爆式导弹弹与舱壁间的相互作用力,针对战斗部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子弹模型简化方法,这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ABAQUS计算邻层子弹刚度,可简化为桁架结构模型,在ABAQUS中计算的桁架节点径向力即为子弹与舱体的相互作用力。最后通过解析几何法对桁架结构模型实行可靠性验证,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法计算的结果与解析几何法之间的差距在3.2%范围之内,结果吻合度良好,证明了桁架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航空计算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李营,吴卫国,杜志鹏,张玮,张春辉[5](2017)在《基于修正BW模型的战斗部爆炸破片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膨胀环是研究战斗部爆炸破片形成机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修正的B-W内聚力断裂模型ABAQUS子程序,开展了膨胀环碎裂过程的数值仿真计算,并将整个膨胀碎裂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讨论了膨胀速度对破片质量分布和破片数量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厚度对碎裂模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膨胀碎裂过程可以分为整体塑性、稳定颈缩、局部颈缩发展和最终碎裂形成四个阶段;(2)破片数量随着初始膨胀速度增加而增大,且质量分布服从Rayleigh分布;(3)径厚比的变化改变了变形后期的应力状态,薄壳结构的应力以受拉为主,而厚壳结构后期出现剪切应力状态从而使得断裂模式由拉伸径缩失效逐渐过渡到剪切失效。(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15期)

余丽山,李彦彬,金学科,翟夕阳[6](2017)在《双层规划模型在导弹破片杀伤战斗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破片杀伤战斗部结构设计考虑因素众多复杂,为梳理战斗部设计中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改善导弹的性能,文中综合考虑了战斗部的威力以及导弹的机动性能。文中分别用战斗部的威力半径、导弹重量表征战斗部的威力和导弹的机动性能,建立了战斗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双层规划模型。为避免求解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提出了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求解。最后用算例得到了战斗部的最优结构参数,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乔相信,李文浩,徐赫阳,彭林茜[7](2017)在《基于MAF实验的战斗部模型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设计战斗部的实验模型,利用相似理论确定了实验模型的相似准则与相似参数.在战斗部模型设计中,校核了战斗部模型的载荷和堵塞度.该实验模型能够用于MAF(Model Aerodynamic Facility)风洞实验,对战斗部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期刊2017年01期)

李文浩[8](2016)在《某战斗部实验模型设计与气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口径舰炮武器系统是舰艇末端防御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海军的重视。战斗部在飞行过程中受力情况复杂,在弹箭设计的初期阶段和末期靶场试验中,都需要对战斗部的气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于防空战斗部,其所处的海拔高度不同,标准大气的相关参数也不同。过去的试验、工程算法等方法对于压强、密度、粘性系数等参数对气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比较困难。本文基于舰炮用某型防空战斗部,对其外弹道运动过程中的气动力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相似原理,通过对绕流流场与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的分析,研究战斗部与战斗部模型的相似准则,并设计风洞实验所用的战斗部模型。其次,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利用FLUENT软件对战斗部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大气压强、密度、粘性系数、马赫数、攻角等因素对阻力系数、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等气动力系数的影响。再次,结合正交试验的分析结果确定气动力的影响因素,设计均匀试验方案,并进行数值仿真,使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到战斗部的阻力、升力、俯仰力矩的数学表达式。最后,使用外弹道计算软件计算战斗部在不同高度中的外弹道诸元,再结合在不同高度的压强、大气密度、粘性系数等大气参数,利用数值仿真研究战斗部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性。(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谢英超,王鹏,田宗浩[9](2016)在《一类带时滞的非线性兰彻斯特战斗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线性兰彻斯特方程的一般形式和现代战争的特点,考虑到时间因素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建立并讨论了一类带时滞的非线性兰彻斯特战斗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得到了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证明了原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了解的存在区域。战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用来描述现代战争。因此,该模型对研究现代战争的战斗进程、武器发展规划、现代军事练兵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6年07期)

汪汝根,韩晓明,吴振亚,陈俊杰[10](2016)在《定向含能动能杆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向含能动能杆战斗部是一种新型反战术弹道导弹战斗部。为了科学评估定向含能动能杆战斗部的毁伤效能,分析了影响定向含能动能杆战斗部毁伤效能的相关因素,建立了毁伤效能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端点叁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模型;以美国M39战术弹道导弹再入弹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定向含能动能杆战斗部对其的毁伤效能,通过算例,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战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获得战斗部装药在高过载侵彻下的动力学行为,对战斗部装药(黑索今(RDX)基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在高应变率下的动态力学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技术对RDX基PBX炸药动态力学性能展开研究、压电传感器监测试件两端应力状态、高速相机拍摄实验中的试件变形过程,确保实验试件变形在动态应力平衡和常应变率加载条件下进行,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RDX基PBX炸药具有明显的密度效应及应变率效应,当应变超越0. 075时应变率效应显着增强。基于应变能函数,建立该RDX基PBX炸药在一维应力状态下修正的Rivilin本构模型,模型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仿真结果得到的应变时间信号及试件变形模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斌宏,万力伦,张明明,万大奎.基于模型的3维可视化装配工艺在常规战斗部制造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19

[2].蔡宣明,张伟,徐鹏,高玉波,范志强.一维应力动态加载下战斗部装药力学响应预报模型[J].兵工学报.2019

[3].李典,侯海量,朱锡,陈长海,李茂.战斗部近距爆炸下夹芯复合舱壁结构防护能力的理论评估模型[J].爆炸与冲击.2019

[4].王昌华,朱书华,白树伟,童明波.中心起爆式导弹战斗部子弹模型的简化及仿真[J].航空计算技术.2018

[5].李营,吴卫国,杜志鹏,张玮,张春辉.基于修正BW模型的战斗部爆炸破片形成机理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

[6].余丽山,李彦彬,金学科,翟夕阳.双层规划模型在导弹破片杀伤战斗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7

[7].乔相信,李文浩,徐赫阳,彭林茜.基于MAF实验的战斗部模型设计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7

[8].李文浩.某战斗部实验模型设计与气动力特性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

[9].谢英超,王鹏,田宗浩.一类带时滞的非线性兰彻斯特战斗模型的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

[10].汪汝根,韩晓明,吴振亚,陈俊杰.定向含能动能杆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模型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6

标签:;  ;  ;  ;  ;  ;  ;  

战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