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张辉郭涛张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张辉郭涛张才

张辉郭涛张才(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163453)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06-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类心脏疾病。

1临床表现

1.1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下肢可有水肿,晨消暮重,剑突下心脏搏动,P2亢进或分裂。

1.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以呼吸衰竭为主,伴或不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发绀、智力及定向障碍等表现;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等。

2治疗

2.1心肺功能失代偿期

2.1.1控制感染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发作期治疗的关键,应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用药,在获得培养结果前可酌情经验用药。除针对致病菌选药外,还提倡早期、适量、合理途径给药。社区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医院感染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联合用药一般以二联窄谱抗菌药物为宜。必须用广谱抗菌药物时,要注意继发二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静脉滴注时应一种药单独使用,所配液体量一般在100~250ml左右,不宜过多,目的是尽快达到和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加重心肺负担。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应一天内多次给药。疗程通常为10~14天,或者感染症状消失后再巩固治疗3~5天。

2.1.2呼吸衰竭的治疗采取综合措施,以通畅气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原则。

2.1.3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常能使心衰得到缓解,较重者需用利尿剂、强心剂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2.1.3.1利尿剂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期、间歇交替使用的方法,避免快速、大量、长期利尿,以免发生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尤其是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镁血症和碱中毒。过快过多利尿可致脱水,痰稠不易咳出,加重气道堵塞,严重者会致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一般用氢氯噻嗪25~50mg口服,1~3次/天,联用保钾利尿剂螺内酯20~40mg口服,3次/天。效果较差或水肿严重急需行利尿治疗的患者,可短期应用呋塞米20~40mg/d,口服或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少尿或无尿患者可酌情增大剂量,尿量较多或血钾降低时应补钾。

2.1.3.2强心剂肺心病患者常存在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易导致中毒,因此与治疗其他心脏病的心衰有不同之处。

2.1.3.3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能减轻肺小动脉痉挛,从而降低肺动脉压。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或再加入肝素50mg缓慢静脉滴注,1次/天。此外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也有一定疗效。

2.1.4心律失常的治疗经过以上积极治疗,心律失常往往消失。必要时,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β2受体阻滞剂,以防气道痉挛。

2.1.5肺性脑病的治疗肺性脑病最关键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纠正缺氧,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有脑水肿时应及时降低颅内压。可酌情使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125~250ml,15~2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2~4次/天。用药时注意心脏负荷加重、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可联合使用地塞米松10~20mg/d,疗程不宜过长,防止不良反应。

对于严重躁动不安,甚至抽搐的患者,按上述方法积极治疗后多能缓解。无效而必须使用镇静剂时,应该慎重,以免呼吸抑制。10%水合氯醛10~15ml保留灌肠相对较安全。机械通气时,镇静药可不受限制。昏迷患者呼吸受抑制但气道通畅时可适当选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中枢兴奋剂。

2.2缓解期治疗

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治疗原发病是本期治疗重点,也是减少肺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措施。在缓解期应坚持做保健体操、腹式呼吸、缩唇呼气,以增加耐寒能力和呼吸肌功能。合理营养,增强体质,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如核酪注射液、卡介苗制剂或气管炎菌苗等。家庭氧疗对于降低肺动脉高压,延缓病情发展有较好效果。

3讨论

对原发病积极有效的防治,是肺心病预防的关键。提倡戒烟,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预防感染等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一旦急性发作,抓紧早期治疗是预防病情急剧恶化的重点。肺心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晚期表现,病情严重,多反复发作,肺、心功能呈进行性损害。病死率在10%~15%左右,这与肺心病发病年龄偏大、多脏器损害常见、总体免疫力下降、感染源改变等因素有关。主要死因依次为肺性脑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44.

[2]稂与锐,尹海涛.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29-30.

标签:;  ;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张辉郭涛张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