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图论文-禹文东,周超

认知地图论文-禹文东,周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地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扬州园林,寺庙园林,空间认知,意象元素

认知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禹文东,周超[1](2019)在《基于认知地图的大明寺空间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空间认知实验,采用经典的认知地图法,通过对26名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大明寺手绘认知地图的整理,以及153名游客的问卷分析,从认知结构、空间意象元素和空间意象评价叁个方面探讨了扬州大明寺的空间意象特征,并对大明寺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田颖[2](2019)在《地图的奥秘:认知、信仰与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美国桂冠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在她的第一首诗歌《地图》(The Map,1946)中写道:"地形学并无偏爱;北方和西方离得一样近。/比历史学家更精细的是地图绘图师的着色。"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是地图绘图师,细心勾勒属于自己的文学版图。(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9年12期)

刘妍君[3](2019)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以“地图叁要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导学案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纸质文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等能力的重要媒介。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强调单纯的大脑认知,而具身认知理论则是强调全身心都参与的主动的体验式学习。具身认知是学生学习的具身,导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二者在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层面不谋而合,文章将二者结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进行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以"地图"一课为例,设置具身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23期)

高鹏,陈玲玲,宋朝伟[4](2019)在《基于认知地图的学生空间认知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尺度空间下,不同属性的居民空间认知的共性与差异研究是认知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阜阳师范大学、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认知地图调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两校学生空间认知强度变化分布的直观反演。对比分析研究本专科学生校园空间认知的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本专科学生校园认知各级强度区域都呈现倒金字塔分布,两校学生整体校园空间认知水平相近,学生的校园活动特征是影响空间认知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文化水平差异并没有带来空间认知水平的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唐婷,史滋福[5](2019)在《认知地图对数字阅读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早从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就对数字与纸质媒介上的阅读效果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发现,数字阅读比纸质阅读更容易疲劳,速度更慢,理解效果更差。基于此,研究者开始探讨数字和纸质阅读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早期研究将这种差异归因于电子屏幕的闪光、分辨率和操作复杂性等因素。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认知地图理论对此进行解释,即认为数字媒介提供的文本呈现形式和阅读模式缺少有效的背景信息和导航线索,不利于读者建构文本的认知地图,因而阅读效果偏差。此外,已有研究对媒介阅读的性别差异也进行了探讨,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偏好数字阅读。因此,认知地图对不同性别读者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而国内甚少有研究探讨数字阅读的心理加工机制,认知地图理论对数字阅读的有效性也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探讨男、女读者在不同条件下阅读效果差异的产生原因及内在加工机制,并试图以认知地图理论为指导,寻求提升数字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实验选取11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性别)×3(阅读条件)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叁种阅读条件分别是:纸本书阅读、模糊处理所有章节、段落、页码标记以弱化认知地图构建的Word数字阅读,以及在文本呈现形式和阅读方式上等效于纸本书、在媒介上等同于Word数字阅读的iReader电子书阅读。因变量为阅读时间、阅读理解成绩、疲劳感和沉浸感。将被试随机分到叁种阅读条件组,要求阅读6800字左右的科普说明文,随后完成相应测试。结果发现,纸本书组及其等效电子书组的阅读效果基本相同,二者的阅读理解成绩和沉浸感得分均显着高于Word组,疲劳感均低于Word组;男女生在叁种阅读条件上表现无显着差异。研究认为,影响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并非使用的媒介,而是文本呈现形式能否提供有效的导航线索,以促进认知地图的构建。因此,建议通过训练读者认知地图的构建能力,或以组织结构图、高亮等方式标注文本内容作为地标,促进数字阅读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党宇娜[6](2019)在《歌唱的认知地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每种音乐体系都由一系列的观念预示,它们使音乐融入全体社会活动,并将其阐释和定位为种种生命现象中的一种。这些观念决定着音乐的实践和表演,以及乐音的产生。"(1)?每位演唱者头脑中也有一张歌唱认知地图的观念预示,它们指示着演唱者的歌唱活动,并形(本文来源于《歌唱艺术》期刊2019年10期)

王烟[7](2019)在《儿童认知地图研究——以小学校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儿童如何认识、理解空间环境,对儿童环境认知地图有关理论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实证研究对儿童认知地图进行解读与剖析。以小学校园及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认知草图方法,从儿童描绘的地图草图中提取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绘制出儿童的公共认知地图,对儿童认知地图进行分类,并以此初步探讨儿童的空间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儿童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平均数约为7.6个,其中,场所、标志物和建筑居于儿童环境意象的主要地位;在儿童公共认知地图中,意象要素同意率普遍偏低,较难形成高度一致的环境认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地图逐渐从界标型向整体型发展,但整体上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地图仍以路线型为主。(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胡继康[8](2019)在《指导学生绘制“区域认知地图”的实践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高叁期末考试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出发,运用认知地图的概念,指导学生绘制"区域认知地图"来破解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实践中使学生感悟到绘制"区域认知地图"需要体现四个要点:一是一定区域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二是某一案例区域显着特征的放大;叁是映射某一区域认知的逻辑过程;四是个体表达的不完整与多样化。本文最后对绘制"区域地理——认知地图"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谭辰雯,李婧[9](2019)在《基于认知地图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完善。本研究承接了学界前沿对于村民主体性的呼吁,利用基于村民视角的认知地图,对村落整体空间进行了生活性空间赋值评价。并进一步对生活性空间进行分类,为依据村民集体记忆开展本土化、特色化的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同时,研究组通过更多的保护实践对研究过程及方法进行了反思和优化,完善和推广了以村民认知地图为研究方法的村落空间保护价值评估模式,协助丰富村落保护导向、深化村民共同缔造,为走向新时代的乡村保护及复兴提供示范。(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9年09期)

方浩,宋章通,杨流,马义涛,秦前清[10](2019)在《VR移动城市导航地图设计中的空间认知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环境中,移动导航地图设计的空间认知要素是影响用户导航绩效的重要因素。借鉴现实环境中移动城市导航地图设计原则,将空间认知要素分为有、无空间认知价值两种,引入VR环境,探究不同搜索任务中两种要素对导航绩效的影响,并分析性别及被试空间认知能力差异造成的效果差别,以期提出VR环境中移动城市导航地图的界面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与现实环境一致,VR移动城市导航地图设计中,有、无空间认知价值的要素存在差异,有空间认知价值的要素可显着提高被试导航绩效;在目标搜索任务中,被试性别存在差异,男性被试使用无空间认知价值的实验地图导航绩效显着高于女性;被试在空间认知能力上不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VR移动导航地图的界面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认知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美国桂冠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在她的第一首诗歌《地图》(The Map,1946)中写道:"地形学并无偏爱;北方和西方离得一样近。/比历史学家更精细的是地图绘图师的着色。"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是地图绘图师,细心勾勒属于自己的文学版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1].禹文东,周超.基于认知地图的大明寺空间意象研究[J].华中建筑.2019

[2].田颖.地图的奥秘:认知、信仰与文学[J].书城.2019

[3].刘妍君.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以“地图叁要素”为例[J].地理教学.2019

[4].高鹏,陈玲玲,宋朝伟.基于认知地图的学生空间认知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9

[5].唐婷,史滋福.认知地图对数字阅读效果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党宇娜.歌唱的认知地图[J].歌唱艺术.2019

[7].王烟.儿童认知地图研究——以小学校园为例[J].华中建筑.2019

[8].胡继康.指导学生绘制“区域认知地图”的实践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

[9].谭辰雯,李婧.基于认知地图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创新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9

[10].方浩,宋章通,杨流,马义涛,秦前清.VR移动城市导航地图设计中的空间认知要素[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标签:;  ;  ;  ;  

认知地图论文-禹文东,周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