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建构

王维张友旺安徽省六安市解放路第二小学237000

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主张将诵读作为一切学习的开始,诵而后思,贯而后通。从这句话中就告诉了我们汉语学习的关键在于诵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够品味文章,才能够获得汉语语言的灵性和语文阅读经验的积淀。可是,简单的诵读却深藏着大学问。要有正确的诵读方法、好的诵读经验,最重要的是诵读引导者的理念。

曾经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题是《一路花香》。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两个水罐的故事。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无损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并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告诉它,正是利用它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美丽的鲜花。语文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抓住破水罐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通读课文之时就出示相关词语。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老师先给定了情感基调,然后再让学生去找句子。也就是说,这节课学生对文本中物的情感情绪都是老师给的,孩子只是在通过文本酝酿情绪。老师不再是学生和文本的桥梁,而是指挥演员和剧本的导演。其实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课堂表现都如出一辙。老师过于集中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物的精确理解,过多地注重学生语文知识技能上的训练,却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在文本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每个学生不一样,才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会与感悟。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语文阅读课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有的课,演、唱、跳环节都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互动相当频繁,但是就是读得不够到位,感觉就是少了一些什么。其实缺少的就是审美意识。所以,阅读审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质性的“缺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语文亟须进行审美建构。

语文课程的理念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语言文字悄悄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也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们追求的最高价值的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价值,“美”是艺术价值。阅读不仅仅是明真求善,而且还是一种愉悦审美的旅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只有当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体验、鉴赏、评价,从中感到愉悦、有所收获,阅读的价值才得以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的审美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把语文阅读推向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只注重知识的讲授,使语文教学成了干巴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训练;要么只注重文章的思想性,用简单的只言片语去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成了空洞的说教课。这两种倾向都忽略了文本所包含的自然美、人格美、情趣美等,学生体会不到文本所带来的美的欣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的发展,也制约着审美教育的水平。只有当老师能够体验生活中的美、领会生活中的艺术,才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如果老师对美的体验感悟迟钝,又或者由于一些因素而变为机械的“教书匠”,那就必然会抑制学生对美的发现、对美的体悟、对美的追求。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一种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学生的童年就像一场美丽的梦,在他们的眼中,原本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孩子们敏感而又纯净的心灵是审美的“眼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陶冶心灵的过程,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培养他们审美的情趣,让他们在成长的漫漫旅途中都能够始终拥有一个审美的心灵。语文教育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而小学语文教育更应该培养孩子这种追求美梦的能力。

标签:;  ;  ;  

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