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事件论文_姚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言语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言语,事件,认知,模型,游泳,孤独症,谱系。

言语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姚鑫[1](2019)在《用语文事件激活言语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动态环境中的言语行为能力,发现和利用语文课堂内外的语文事件,发现日常生活事件和社会文化热点中蕴含的语文要素,激活学生对语文事件的参与热情和评判智慧。用情境化、生活化的语文思维链接生活,拓展学生的言语实践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本文来源于《求学》期刊2019年32期)

范敏,李晓燕,蔡育红,张万年[2](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王寅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辅以Panther&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建立了一个新事件域认知模型用于解释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子类型,可对相关的语用因素、语用参数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转喻在指令类言语行为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雅风,宁秀琴,张君平,李蓓蓓,党晓[3](2019)在《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配合言语训练对伴智力低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智力发育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配合言语训练对伴智力低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智力发育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影响。方法将叁门峡市中心医院接诊的82例伴智力低下ASD病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言语训练,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ⅣA-CPT)、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评分及ERP P3潜伏期、波幅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ABC各维度评分、ERP P3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 <0. 05),ⅣA-CPT评分、WISC-R评分和ERP P3波幅均明显升高(P <0. 05);联合组ABC [(45. 51±7. 58)比(52. 83±8. 54)分]、ⅣA-CPT[FRCQ (109. 82±18. 30)比(97. 06±16. 14)分,FAQ(97. 18±16. 27)比(86. 25±14. 61)分]、WISC-R评分及ERP P3潜伏期[(426. 88±23. 71)比(439. 72±24. 49) ms]、波幅变化幅度[(7. 23±1. 67)比(6. 35±1. 40)μV]均大于常规组。结论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配合言语训练可有效改善伴智力低下ASD病儿的认知功能、执行功能,促进病儿智力发育和语言发育。(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郑雅[4](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标识语间接言语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标识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文字简单明了,标识语常是管理者为被管理者进行指示、提出建议等,是一种以言行事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解读通常是动态的,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间接言语行为都是由行为和事体所组成,标识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只是隐藏了潜在的行为和事体部分。因此,文章主要用定性分析方法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视角下分析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剖析其潜在的行为和事体,旨在为标识语的理解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雯[5](2018)在《间接言语行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层次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言语行为,作为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言语行为,往往涉及到交际中的很多问题,如礼貌问题、会话结构,面子问题及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等。本文尝试从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间接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关联性、层次性,从而揭示间接言语行为的深层次认知。(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3期)

刘琰[6](2018)在《二语对一语的概念影响:来自汉语运动事件言语表达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二语对一语影响已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些学者已证实二语对一语在语音、语用、词汇和语义以及句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概念层面上的影响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高、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和汉语单语者在应用汉语表述运动事件的异同,来验证英语学习对汉语概念表述的反向影响。在系统回顾和整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依托汉语运动事件的概念表述,对比分析不同受试在使用运动动词和方式修饰语、识别语法项、运用参照信息和描述物理场景的异同,验证二语对一语的反向概念影响。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有叁个:(1)二语对一语是否会产生词汇层面上的反向概念影响?(2)二语对一语是否会产生语法层面上的反向概念影响?(3)二语对一语是否会产生语篇层面上的反向概念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33和31名中国高、低水平英语学习者以及30名汉语单语者,收集语料的方法为诱发性口头叙述方式。基于收集语料的对比分析,本文获得如下基本结论:(1)在词汇层面,二语学习对一语概念表述产生的反向影响,表现为一语单独(非指示性)路径动词使用的降低,单独方式动词和致使动词使用的增加以及在表达方式概念时副词或短语修饰方式和致使动词的使用增多。而且反向影响的程度与二语水平呈现正相关,二语水平越高,影响越明显。(2)在语法层面上,二语学习对一语概念表述产生的反向影响,体现为提升了区分一语持续性和一次性动作的能力,且二语水平越高,区分能力越强。(3)在语篇层面上,二语学习对一语概念表述产生的反向影响比词汇和语法层面要弱,表现在描述起点、中介、终点等参照信息时,总体使用频率虽略有增加,但各单项指标的增加并不明显,且增加的总体使用频率与二语水平呈现正相关。在描述物理场景时,静态与动态描述手法的选择没有变化,仍然会依靠静态描述弥补参照信息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胡艾敏[7](2017)在《中国人送礼言语事件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送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的现象。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之称。送礼行为一直是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语用学领域中,对送礼言语事件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以后现代礼貌学(post-modern/discursive approach to politeness)为框架,并以中国本土语用理论---顾曰国(1992)的语用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送礼言语事件中的动态构建与协商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语料来自观察表和作者的亲历的记录。研究发现,1)“送礼-虚假拒绝”、“送礼-拒绝”、“送礼-直接接受”、“夸赞-低调回应”、“夸赞-接受”、“不提及送礼”这六组语序频繁出现在中国人送礼言语事件中。在这六组语序中,“送礼-直接接受”这组语序占总数的47.0%,出现频率最高;“夸赞-低调回应”和“送礼-拒绝”这两组语序各占总数的3.5%,出现频率最低;2)情景,年龄和社会距离是决定送礼方和收礼方的语言策略很重要的因素;3)真诚原则并不能解释中国人送礼言语事件中的“送礼-虚假拒绝”及“夸赞-低调回应”语序。平衡原则不仅能很好地解释“送礼-虚假拒绝”及“夸赞-低调回应”语序,而且对其它的语序或是语言现象也有阐释性;4)礼貌是在送礼言语事件的动态构建中产生,取决于送礼双方的评价。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中国人送礼言语事件的了解,而且为语用学尤其是后现代的礼貌学研究添砖增瓦。另外,本文对跨文化交际及汉语的语言教学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谷苗[8](2016)在《请用实力和风度回应偏见与挑衅》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言激起千层浪。澳大利亚运动员霍顿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中对中国名将孙杨进行言语攻击一事,今天继续在里约发酵。作为事件当事人,霍顿不仅并未如中国游泳协会所期望的那样为自己的言行致歉,反而通过澳大利亚媒体承认,挑衅系蓄意为之,并冠以“心理战”之(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8-09)

吴娟[9](2016)在《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视野下的《绯闻女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Hymes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分析《绯闻女孩》。通过对所选言语事件进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言语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07期)

陈珍玉,梁燕华[10](2016)在《言语行为转喻视角下新闻语篇的社会认知研究——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的提出为言语行为识解以及语用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新闻语篇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言语行为的不同表述传达着各异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在冯·戴伊克提出的话语社会认知视角下,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外媒体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闻语篇中,言语行为的不同场境部分都可以转喻性地代替整个事态场境;用不同的场境部分转喻性地代替整个场境,其背后隐含着新闻语篇所欲意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对言语行为脚本进行不同场境的转喻性指代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社会效应和阶级意志。(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言语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王寅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辅以Panther&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建立了一个新事件域认知模型用于解释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子类型,可对相关的语用因素、语用参数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转喻在指令类言语行为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言语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姚鑫.用语文事件激活言语实践[J].求学.2019

[2].范敏,李晓燕,蔡育红,张万年.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

[3].赵雅风,宁秀琴,张君平,李蓓蓓,党晓.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配合言语训练对伴智力低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智力发育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9

[4].郑雅.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标识语间接言语行为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

[5].马雯.间接言语行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层次性解读[J].北方文学.2018

[6].刘琰.二语对一语的概念影响:来自汉语运动事件言语表达的证据[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胡艾敏.中国人送礼言语事件的语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7

[8].谷苗.请用实力和风度回应偏见与挑衅[N].文汇报.2016

[9].吴娟.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视野下的《绯闻女孩》[J].文学教育(下).2016

[10].陈珍玉,梁燕华.言语行为转喻视角下新闻语篇的社会认知研究——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最小词项order中的S代表说话人,H代表听话人,G代表’.幼儿弱势群体”与教师的交往方式频次...图6⑤读作:兼语构式中的V1和V2是通过兼...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皮影协会收藏的影...池某“故意杀人”的具体故事图式该例中...

标签:;  ;  ;  ;  ;  ;  ;  

言语事件论文_姚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