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笔机构及立式手摇削笔机论文和设计-金响标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削笔机构及立式手摇削笔机,包括送笔组件、由滚刀和刀架组成的滚刀组件、供滚刀转动的转轮座和传动部件,传动部件由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形齿和第二锥形齿组成,第一锥形齿与摇柄组件连接,第二锥形齿与所述的刀架连接固定,第二锥形齿位于送笔组件和转轮座之间;两个锥形齿轮配合来实现摇柄组件与刀架的动力传递和转向;减少了齿轮数量,简化内部机构及缩减占用空间;第二锥形齿位于送笔组件和转轮座之间,得到第二锥形齿位于滚刀组件的上方,又由于两个锥形齿为啮合状态,可知作为传动部件的两个锥形齿未设置在滚刀组件的下方位置,防止滚刀切削所产生的笔屑掉落至齿轮中,以避免动力传递的不顺畅。

主设计要求

1.削笔机构,包括送笔组件、由滚刀和刀架组成的滚刀组件、供滚刀转动的转轮座和传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部件由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形齿和第二锥形齿组成,所述的第一锥形齿与摇柄组件连接,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与所述的刀架连接固定,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位于送笔组件和转轮座之间。

设计方案

1.削笔机构,包括送笔组件、由滚刀和刀架组成的滚刀组件、供滚刀转动的转轮座和传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部件由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形齿和第二锥形齿组成,所述的第一锥形齿与摇柄组件连接,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与所述的刀架连接固定,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位于送笔组件和转轮座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架上端插入并固定在第二锥形齿的中间方形孔内,所述的第一锥形齿位于滚刀组件的侧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摇柄组件包括在垂直面内摇动的摇柄和横向部件,所述的横向部件固定在摇柄的内侧,所述的第一锥形齿套设固定在所述的横向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笔组件包括送笔滚轮和拨动盘,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与所述的拨动盘固定,所述的第二锥形齿带动拨动盘转动,所述的拨动盘带动所述的送笔滚轮以实现铅笔的进笔和出笔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削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轮座固定在位于第二锥形齿下方的固定架上,所述的滚刀一端的联动齿轮与转轮座的内齿轮啮合以实现滚刀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削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架的上端穿过所述的转轮座的内腔与第二锥形齿的固定孔连接。

7.立式手摇削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削笔机构,所述的送笔组件、转轮座、滚刀组件、第一锥形齿和第二锥形齿位于所述的壳体内,摇柄位于所述的壳体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手摇削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被搁置在集屑盒上,所述的壳体的底部设有带落屑孔的底板,底板上方的滚刀组件切削铅笔所产生的笔屑从落屑孔穿过掉落至集屑盒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手摇削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上部设有上支撑板,所述的送笔组件的安装架固定在上支撑板上,固定架包括中间的用于固定转轮座的安装板、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所述的上支撑柱的上端固定在上支撑板上,所述的下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在底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手摇削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板的下侧设有隔离板组件以形成容纳第一锥形齿的隔离腔,所述的隔离板组件将第一锥形齿与滚刀组件进行隔离。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文体用品领域的削笔机,尤其涉及一种由上往下垂直进笔的立式削笔机。

背景技术

手摇削笔机从进笔方向的不同区分,可分为普通削笔机(卧式)和立式削笔机;普通削笔机(卧式)以铅笔横向插入至削笔机内,立式削笔机以铅笔垂直向下方式插入削笔机内。

普通型(卧式)削笔机包括壳体、进笔轮组件、转轮座、滚刀组件和摇柄,进笔轮组件和滚刀组件均在壳体内,摇柄位于壳体外。削笔时,使用者在一个垂直的摇动面内以顺时针方向摇动摇柄,位于壳体内部的滚刀组件以对铅笔进行切削。如公开号为CN108501594A的削笔机等,该削笔机的进笔轮组件、转轮座、滚刀组件等以横向布局,同时滚刀组件中的刀架及滚刀也以横向设置。

立式削笔机的铅笔进笔方向由上往下插入,壳体内的进笔轮组件、转轮座、滚刀组件等从上往下依次竖向布局,同时滚刀组件中的刀架及滚刀也需以竖向布局。但是出于使用者操作的舒适性和习惯考虑,立式削笔机的摇柄转动方向,还是需要与普通削笔机的摇柄转动方向一致。基于此,摇柄与滚刀组件中的刀架联接需要考虑到转向问题,这会使立式手摇削笔机的内部机构复杂化。

如申请公布号为CN203766352U的立式手摇铅笔刨、申请公布号为CN106313989A的立式手摇削笔机;摇柄与刀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采用了四个齿轮,一方面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并占用削笔机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多个齿轮位于削笔机构的下方位置,切削产生的笔屑会通过组装间隙掉落至齿轮内,影响摇柄对刀架的驱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立式削笔机的削笔机构,其减少传动齿轮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可缩减占用削笔机的内部空间,进一步地提供具有该削笔机构的立式削笔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立式削笔机的削笔机构,包括送笔组件、由滚刀和刀架组成的滚刀组件、供滚刀转动的转轮座和传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部件由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形齿和第二锥形齿组成,所述的第一锥形齿与摇柄组件连接,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与所述的刀架连接固定,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位于送笔组件和转轮座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刀架上端插入并固定在第二锥形齿的中间方形孔内,所述的第一锥形齿位于滚刀组件的侧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摇柄组件包括在垂直面内摇动的摇柄和所述的横向部件,所述的横向部件固定在摇柄的内侧,所述的第一锥形齿套设固定在所述的横向部件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送笔组件包括送笔滚轮和拨动盘,所述的第二锥形齿与所述的拨动盘固定,所述的第二锥形齿带动拨动盘转动,所述的拨动盘带动所述的送笔滚轮以实现铅笔的进笔和出笔动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转轮座固定在位于第二锥形齿下方的固定架上,所述的滚刀一端的联动齿轮与转轮座的内齿轮啮合以实现滚刀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刀架的上端穿过所述的转轮座的内腔与第二锥形齿的固定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立式削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所述的削笔机构,所述的送笔组件、转轮座、滚刀组件、第一锥形齿和第二锥形齿位于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摇柄位于所述的壳体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壳体被搁置在集屑盒上,所述的壳体的底部设有带落屑孔的底板,底板上方的滚刀组件切削铅笔所产生的笔屑从落屑孔穿过掉落至集屑盒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壳体的上部设有上支撑板,所述的送笔组件的安装架固定在上支撑板上,所述的固定架包括中间的用于固定转轮座的安装板、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所述的上支撑柱的上端固定在上支撑板上,所述的下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在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安装板的下侧设有隔离板组件以形成容纳第一锥形齿的隔离腔,所述的隔离板组件将第一锥形齿与滚刀组件进行隔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两个锥形齿轮配合来实现摇柄组件与刀架的动力传递和转向;减少了齿轮数量,简化内部机构及缩减占用空间;第二锥形齿位于送笔组件和转轮座之间,得到第二锥形齿位于滚刀组件的上方,又由于两个锥形齿为啮合状态,可知作为传动部件的两个锥形齿未设置在滚刀组件的下方位置,防止滚刀切削所产生的笔屑掉落至齿轮中,以避免动力传递的不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立式手摇削笔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立式手摇削笔机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立式手摇削笔机的结构拆解图一;

图4为立式手摇削笔机的结构拆解图二;

图5为送笔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送笔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上支撑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锥型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第二锥形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第一锥型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转轮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转轮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固定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滚刀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底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立式手摇削笔机100,在削铅笔时,铅笔由上往下方向插入,在壳体101的正上方布置插笔孔102,然后从上至下依次布置有送笔组件20、转轮座30和滚刀组件40,铅笔分别穿过送笔组件20、转轮座30后被滚刀组件40上的滚刀41所切削。滚刀组件40中的刀架42和滚刀41均竖向分布。

本实施例主要利用传动部件50将摇柄103的动力传递至刀架42上,以驱动刀架42的转动和滚刀41的转动;另外,由于摇柄组件的摇动方向与普通削笔机的摇柄组件的摇动方向一致,以在一个垂直的操作面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因此传动部件50同时要将摇柄103在垂直面上的转动转变至刀架42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转动。

如图7所示,壳体101的上部设有上支撑板107,送笔组件20的安装架21固定在上支撑板107上。如图13所示,固定架60包括中间的用于固定转轮座30的安装板61、上支撑柱62和下支撑柱63,上支撑柱62的上端固定在上支撑板107上,下支撑柱6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105上。固定架60主要作用是为了固定转轮座30,使转轮座30位于第二锥形齿52的下方位置,具体地上支撑柱62和下支撑柱63是为了对安装板61起到支撑的作用。送笔组件20的安装架21以卡接结构固定在上支撑板107上。

转轮座30通过卡接结构固定在安装板61的大通孔611中,转轮座30的两侧设有连接耳31,连接耳31与安装板61的大通孔611之间通过斜面卡紧方式进行固定。

安装板61的下侧设有隔离板组件64以形成容纳第一锥形齿51的隔离腔K,隔离板组件64将第一锥形齿51与滚刀组件40进行隔离,其目的是为了当滚刀组件40对铅笔进行切削时,不会使切削后的笔屑进入至第一锥形齿51中,而第二锥形齿52是位于滚动组件40的上方,笔屑不会掉落到第二锥形齿52内,笔屑会由上往下掉落到滚刀组件40下方的集屑盒104中。

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15所示,壳体101被搁置在集屑盒104上,壳体101的底部设有带落屑孔106的底板105,底板105上方的滚刀组件40切削铅笔所产生的笔屑从落屑孔106穿过掉落至集屑盒104内。集屑盒104可分离式地置于壳体101上,收集经切削后的笔屑后,从壳体101上分离用于倒出笔屑。

更为具体地,隔离板组件64包括侧向隔离板642和底部隔离板641,使第一锥形齿51位于底部隔离板641上方和侧向隔离板642的外侧,而滚刀组件40是位于侧向隔离板642的内侧。

对于削笔机构,具体包括送笔组件20、由滚刀41和刀架42组成的滚刀组件40、供滚刀转动的转轮座30和传动部件50,传动部件50由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锥形齿51和第二锥形齿52组成,第一锥形齿51与摇柄组件连接,第二锥形齿52与刀架42连接固定,第二锥形齿52位于送笔组件20和转轮座30之间。

两个锥形齿轮配合来实现摇柄组件与刀架的动力传递和转向;减少了齿轮数量,简化内部机构及缩减占用空间;第二锥形齿52位于送笔组件20和转轮座30之间,得到第二锥形齿52位于滚刀组件40的上方,又由于两个锥形齿为啮合状态,可知作为传动部件的两个锥形齿未设置在滚刀组件的下方位置,防止滚刀切削所产生的笔屑掉落至齿轮中,以避免动力传递的不顺畅。

第一锥型齿51以竖向分布,其在一个垂直面上转动;第二锥形齿52以横向分布,其在一个水平面上转动。

如图5和图6所示,送笔组件20包括安装架21及安装架21上的两组送笔滚轮22、送笔滚轮22下方的拨动盘23,拨动盘23受第二锥形齿52的驱动而转动,拨动盘23带动两组送笔滚轮22转动,送笔滚轮22执行铅笔进笔或退笔的动作。送笔组件20整体地固定在上支撑板107上。

如图14所示,滚刀组件40包括刀架42及轴接在刀架42上的滚刀41,刀架42的上端呈方形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锥形齿52的中间具有方形孔521,刀架42上端插入第二锥形齿52的中间方形孔521内,从而将刀架42与第二锥形齿52相固定。转轮座30固定在位于第二锥形齿52下方的固定架60上,滚刀41一端的联动齿轮411与转轮座30的内齿轮32啮合以实现滚刀41的转动,当刀架42转动时,滚刀41上的联动齿轮411与转轮座30上的内齿轮32配合,当摇动摇柄103时,刀架42和滚刀41同时转动,滚刀41不仅自行转动且绕刀架42进行转动,从而达到切斜铅笔的目的。

由于第一锥形齿51与第二锥型齿52啮合,且第二锥型齿52位于第一锥型齿51的上方位置、第二锥形齿52位于滚刀组件40的上方,因此第一锥型齿51位于滚刀组件40的侧部位置;可见作为传动部件50中的第一锥型齿51和第二锥型齿52均不位于滚刀组件40的下方位置,经滚刀组件40切削所产生的笔屑不会掉落在锥型齿上,另第一锥型齿51与滚刀组件40之间还作了隔离处理,可进一步地避免笔屑飘落至第一锥型齿中。

如图3和图4、图10所示,摇柄组件80包括在垂直面内摇动的摇柄103和横向部件108,横向部件108固定在摇柄103的内侧,第一锥形齿51套设固定在横向部件108上,当摇柄103转动时,第一锥形齿51以在一个垂直面上转动,与其啮合的第二锥型齿52在一个横向面上转动。

送笔组件20包括送笔滚轮22和拨动盘23,第二锥形齿52与拨动盘23固定,第二锥形齿52带动拨动盘23转动,拨动盘23带动送笔滚轮22以实现铅笔的进笔和出笔动作。由送笔组件20实现铅笔进笔或退笔功能,被称为自动进笔式削笔机。

如图11和图12所示,刀架42的上端穿过转轮座30的内腔与第二锥形齿52的固定孔522连接,刀架42的上端一部分位于转轮座30的内腔中,在不影响第二锥形齿52转动的前提下,转轮座30与第二锥型齿52靠紧,可合理地利用削笔机的内部空间,缩减削笔机的体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削笔机构和立式手摇削笔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削笔机构及立式手摇削笔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9675.1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552802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B43L 23/02

专利分类号:B43L23/02;B43L23/04

范畴分类:15E;

申请人:义乌市鼎邦文体用品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义乌市鼎邦文体用品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2002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义南工业园区

发明人:金响标;陈维成

第一发明人:金响标

当前权利人:义乌市鼎邦文体用品有限公司

代理人:邱积权

代理机构:33248

代理机构编号:浙江素豪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削笔机构及立式手摇削笔机论文和设计-金响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