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决策论文_李兆杰,牛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犯罪决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成本,回扣,收益,理性,机会成本,教育行政,刑罚。

犯罪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杰,牛艳[1](2016)在《单位犯罪决策未形成会议记录仍可认定为单位意志》一文中研究指出【裁判要旨】单位的决策机构、法定代表人经会议讨论或依职权作出决议、决定应当认定为单位整体意志,未形成会议记录的,不影响单位整体意志的认定。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的主体不限于交易的相对方,也包括与交易相对方有利益关系或者对交易相对方有实质影响的其他关系人。□案号一审:(2014)凤刑初字第00404号(本文来源于《人民司法(案例)》期刊2016年17期)

智世勇,孔萍[2](2013)在《影响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决策是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前就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内容较多,可分为影响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影响犯罪成本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水平、负性情绪预测、动机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等心理状态,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影响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兴趣和价值观。(本文来源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琳[3](2010)在《犯罪决策的成本分析及应对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人在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实施犯罪时,通常会对犯罪成本进行分析,以实现在预期犯罪成本和犯罪效益之间找到最优结合点,因此对于犯罪决策进行成本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犯罪决策进行成本分析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犯罪成本考量并不必然包括于所有的犯罪决策过程中。(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0年16期)

郭东[4](2007)在《理性犯罪决策——成本收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犯罪经济学原理,犯罪收益和犯罪成本有多种类型,罪犯从事犯罪活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亦即对犯罪收益与犯罪成本的权衡。基于此,构建了理性犯罪决策的成本收益模型。它表明,当获得收益的比率等于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比率时,罪犯的犯罪决策达到最优。(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8期)

黄维民,李明立[5](2006)在《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犯罪决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领域还有一些用传统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如犯罪率为何难以大幅度下降、激情犯罪怎么发生、犯罪怎么判断等问题。本文应用行为经济学展望理论、自我约束问题、衡量能力叁大主要理论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地解释了犯罪决策中一些反常现象。(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6年01期)

汪明亮,顾婷[6](2005)在《犯罪决策的经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对犯罪决策进行经济分析。笔者认为,犯罪成本由物质性成本、非物质性成本及惩罚性成本构成。当预期刑罚成本高于预期犯罪效益,犯罪物质性成本、心理感受之和高于预期犯罪效益时,潜在犯罪人不选择犯罪;反之,则可能选择犯罪。(本文来源于《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赵永军[7](2003)在《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是文明社会的公敌,是对社会秩序最严重的蔑视和破坏。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教授魏平雄所说:“我们正在目睹建国以来的第五次犯罪高峰”。所以加强不同于刑法学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给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现实的帮助。 犯罪决策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产生于犯罪动机之后和犯罪行为实施之前。它包括犯罪与守法的动机取舍、犯罪目标的确立和犯罪手段的选择等。毫无疑问,犯罪决策是犯罪心理学里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尤其是犯罪决策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理性犯罪决策”的理论假设。该假设认为,对绝大多数罪犯来说,犯罪决策过程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犯罪决策的做出应是“踌躇——选择”的主动操作性的动机行为,而不是“刺激——反应”的被动反应性的动机行为。然后,从理论假设出发,结合对犯人的访谈,编制了“犯罪决策问卷”,后经专家评审和试测,最终形成正式量表。该量表的a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达到0.8774和0.8286。最后,以此为工具对450名罪犯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罪犯做出犯罪决策的因素有四大类,即不良心理因素、犯罪决策的心理评价因素、外部控制因素以及犯罪决策的非理性因素;(2)从道德水平、接受法制教育程度两个角度来考察,不同群体在得分上无显着差异。而在性别、户口所在地两方面,不同群体的测量得分存在显着差异。 本研究的最后对艾森克的“犯罪性理论”进行了实证性验证。结果显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该理论。这表明艾森克的“犯罪性理论”确实需要进一步验证或者说当前我国犯罪群体身上并不存在有别于常人的犯罪人格。 依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要及时发现、转变潜在犯罪人已经形成的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得以有效的释放而不致于外化为犯罪行为。(2)要加强教育,健全法制,严格管理、执法,最大可能地打破潜在犯罪人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心理。使其清醒地认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3)完善社会控制体系,堵塞漏洞,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3-05-01)

陈正云[8](1996)在《罪犯的犯罪决策的经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罪犯的犯罪决策的经济分析陈正云一、罪犯的犯罪决策的含义所谓罪犯的犯罪决策,是指罪犯决定是否实施犯罪、实施何种犯罪、何时实施犯罪时,通过对其犯罪“效益”与犯罪成本、刑罚成本尤其是预期刑罚成本的对比分析而作出的选择。从刑法的经济分析角度来说,犯罪人一般是...(本文来源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6期)

犯罪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犯罪决策是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前就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内容较多,可分为影响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影响犯罪成本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水平、负性情绪预测、动机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等心理状态,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影响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犯罪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兆杰,牛艳.单位犯罪决策未形成会议记录仍可认定为单位意志[J].人民司法(案例).2016

[2].智世勇,孔萍.影响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

[3].王琳.犯罪决策的成本分析及应对方案[J].法制与社会.2010

[4].郭东.理性犯罪决策——成本收益模型[J].广西社会科学.2007

[5].黄维民,李明立.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犯罪决策分析[J].求索.2006

[6].汪明亮,顾婷.犯罪决策的经济分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赵永军.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3

[8].陈正云.罪犯的犯罪决策的经济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

论文知识图

1 理性犯罪决策图理性犯罪决策构成因素示意图上图所表现的是理性犯罪决策。在这...实施诈骗犯罪的决策在图3-3中,诈骗行...一犯罪控制系统流程图不实施诈骗犯罪的决策

标签:;  ;  ;  ;  ;  ;  ;  

犯罪决策论文_李兆杰,牛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