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混杂论文_石春让,黎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混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冲绳,身份,老残游记,词话,殖民主义,诗学。

文化混杂论文文献综述

石春让,黎兰[1](2019)在《谢迪克的混杂文化身份对《老残游记》文化词汇的误译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残游记》是清末着名章回体小说,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英国汉学家哈罗德·谢迪克的译本是最广为流传的英译本之一。由于译者谢迪克具有混杂文化身份,因此该译本亦被认为是最接近原着的译本。但是,该译本仍然存在一些文化词汇的误译,这些误译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也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麦永雄[2](2019)在《跨文化诗学: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理论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凸显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混杂的"种族与族性",催生了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伞状概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跨语境的理论视野,而且它还可以把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论图式统辖麾下,包括奇卡娜诗学的"新美斯蒂莎"图式、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图式、居间哲思的"林菩狱"图式和少数族文学图式,以及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等。跨文化诗学聚焦于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杂性,关注边界、荒界与跨界问题,开启了特殊的学术空间,丰富了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和帝国研究的思想视野,尤其对族群混杂、身份跨界的文学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黄海燕,王慧菲[3](2019)在《林湄小说《漂泊》中的女主人公文化混杂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人女作家林湄的作品《漂泊》为研究对象,运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探索《漂泊》中的女主人公杨吉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寻求到"第叁空间",最终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雪娥[4](2019)在《从母体文化到混杂文化: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寻根”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主题表达、情感表现和叙事处理等方面,新移民作家的"寻根"叙事比早期华人移民作家有所削弱,但是作为一种承续性的文化主题,新移民作家的"寻根"叙事表现出一种新的叙事可能和新的文化立场。以张翎为例,她以回望的视角来追忆故国乡土的的"寻根"叙事,具有叁个方面的叙事意义:首先,通过情感意义上的"恋母情结"来写"文化恋母",这是张翎征用"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叙述策略;其次,通过对性别身份和族裔身份的追根溯源,完成对个体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最后,其"寻根"叙事基于"寻根"而超越"寻根",努力寻求族裔与族裔之间、人性与宗教神性之间的互通和互融。这种螺旋上升、动态建构的"寻根"叙事体现了张翎等新移民作家鲜明的世界主义文化观,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混杂性"的时代特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丁跃斌[5](2019)在《战后冲绳混杂文化的文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并非是在本土文化之上对美日文化的简单迭加,而是在多重文化的矛盾冲突中走向文化重组,进而形成一种混杂的新型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冲绳民族在历史舞台上也经历了从"迷茫"到"发声"再到"觉醒"的成长蜕变。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于文学书写中再现的不仅是冲绳民族的成长与蜕变,也是冲绳作家在历史流变中对自我身份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侯杰[6](2018)在《翻译文学的“文化混杂”在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至"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无论在语言层面还是在文化价值层面,都是一种混杂的文化行为。只是它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归化"或"异化"的方式,强调了某一方面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混杂"的翻译实践为白话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而且由翻译带来的文化重构,为白话文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气候。(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俞雪容[7](2018)在《论《等待野蛮人》中行政长官与蛮族女孩的“文化混杂”》一文中研究指出《等待野蛮人》叙述了地区行政长官在目睹并亲身体验了帝国的残忍无情后的自我追寻之路。书中另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蛮族女孩始终伴随着他的追寻历程。两者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都在文化混杂下形成新的身份。通过分析他们的前后变化以揭示社会文化中的混杂性,说明了帝国话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受到来自他者各方面的颠覆,而通过这种颠覆,他者拥有了反抗与建构自我的空间。(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0期)

朱颖婕[8](2018)在《先读“老祖宗”传下来的诗词读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春节,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诗《苔》在央视新节目“经典咏流传”破土重生。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奇妙碰撞令人耳目一新,再次点燃了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从多档诗词文化节目的热播,到语文部编教材增加古诗词篇目,传统文化正日渐回归大众视野,而经久不息的“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3-08)

刘文楠[9](2018)在《“文化编码”之间的冲突、妥协与混杂:晚清上海租界的爆竹》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上海华洋杂居,西人居民将爆竹声视为需要遏制的噪音妨碍,工部局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限制华人燃放爆竹,华人居民则以种种方式在租界设定的新规中尽量延续旧日风俗。然而,华洋的文化差异也并非不可逾越。华人精英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租界禁燃爆竹的规定,并劝导民众遵守。春节期间工部局则会顺应华人风俗暂时弛禁,在租界的西人也逐渐形成新的放爆竹习俗。从晚清上海华洋居民燃放爆竹的习俗演变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文化既有冲突又有妥协,而近代上海种种中西混杂的新观念和习俗正是在双方的互动和误解中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1期)

丁杰[10](2017)在《后殖民主义视阈下《寻找四月雨树》中加拿大土着混杂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土着文学长期处于被"消音"、被边缘化状态,以加拿大土着特殊群体梅蒂斯作家贝雅翠丝·柯乐藤为代表的女性作家,通过创作自传体小说开展边缘书写,实现从"静默"到"发声"的转变。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K.Bhabha)的"混杂"理论角度,分析柯乐藤作品《寻找四月雨树》中梅蒂斯姐妹身份诉求过程中身份危机的产生、困惑及身份构建,论证"混杂"是后殖民者应对身份危机的有效策略。主人公四月最终通过重新审视多元文化,构建加拿大白人文化和梅蒂斯文化混杂文化身份的做法,有效消解与主流社会的文化冲突。研究发现,土着作家将加拿大梅蒂斯民族置于中心的自传体创作抵抗以自我/他者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殖民表述,推动加拿大土着文学从边缘向中心转移。(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文化混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凸显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混杂的"种族与族性",催生了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伞状概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跨语境的理论视野,而且它还可以把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论图式统辖麾下,包括奇卡娜诗学的"新美斯蒂莎"图式、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图式、居间哲思的"林菩狱"图式和少数族文学图式,以及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等。跨文化诗学聚焦于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杂性,关注边界、荒界与跨界问题,开启了特殊的学术空间,丰富了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和帝国研究的思想视野,尤其对族群混杂、身份跨界的文学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混杂论文参考文献

[1].石春让,黎兰.谢迪克的混杂文化身份对《老残游记》文化词汇的误译及效果[J].昌吉学院学报.2019

[2].麦永雄.跨文化诗学:族群混杂与身份跨界的理论图式[J].广东社会科学.2019

[3].黄海燕,王慧菲.林湄小说《漂泊》中的女主人公文化混杂策略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

[4].刘雪娥.从母体文化到混杂文化: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寻根”叙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丁跃斌.战后冲绳混杂文化的文学表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侯杰.翻译文学的“文化混杂”在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俞雪容.论《等待野蛮人》中行政长官与蛮族女孩的“文化混杂”[J].青年文学家.2018

[8].朱颖婕.先读“老祖宗”传下来的诗词读本[N].文汇报.2018

[9].刘文楠.“文化编码”之间的冲突、妥协与混杂:晚清上海租界的爆竹[J].史林.2018

[10].丁杰.后殖民主义视阈下《寻找四月雨树》中加拿大土着混杂文化身份建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一18伦敦申奥片中街头练击剑镜头组在伦...4-1观音涂鸦团队作品?4.3....罗氏兄弟欢迎世界名牌之瓷像系列术是想...罗氏兄弟欢迎世界名牌之瓷像系列术是想...1-1古民居缺乏保护意识(作者自摄)路径控制区规划图

标签:;  ;  ;  ;  ;  ;  ;  

文化混杂论文_石春让,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