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扩展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自动机,建设用地,模型,喀斯特,城市,尺度。
空间扩展差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孟伟庆,莫训强,李洪远,胡蓓蓓,贺梦璇[1](2019)在《基于扩展(火用)耗模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空间差异——以中国31个省市为数据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区域作为一个以人类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了一种基于生物物理视角的生态热力学方法,从整体角度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囊括了维持复合生态系统运转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损害成本投入等叁种要素,完善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及绿色GDP核算中人力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的价值体现。然后以我国为例,核算了我国31个省市2006—2015年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间动态,并以各省为边界,计算了2015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计算结果显示:(1)十年间,我国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能反映出我国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2)从要素投入看,自然资源投入仍然占主要,但比例在逐渐降低。环境成本投入比例呈逐步降低趋势,说明环境保护取得了成效。另外,在2010年后,人力资源投入比例增加很快,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3)各省市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在不考虑区域间进出口的情况下,从GDP产出角度,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西藏最低。通过将本文的评价结果与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立的方法框架是对能值分析方法的扩展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继续对该方法框架中没有考虑全面的因素加以考虑,以便于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溧力[2](2018)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用地扩展是土地城镇化跃然于空间上的明显特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增强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促进城镇用地的急遽扩展。同时,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性、城镇管理等问题也应时而生,城镇扩展自然成为热议的焦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示范区,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科技信息化、社会知识化不断向前迈进,城镇用地扩展日趋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部扩张规律的定量分析,全面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状况,为各级部门科学制定城镇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城镇用地扩展形态来看,2000-2015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紧凑度指数呈现4种变化趋势,较为稳定的城镇有九江市区,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表明城镇整体空间形态日臻紧凑,以内部填充式发展为主导;而南昌市区、进贤县、彭泽县、都昌县、永修县、九江县、东乡县、鹰潭市区、鄱阳县、余干县、高安市的紧凑度指数呈连续下降趋势,表明各城镇空间形态愈发离散。2000-2015年分维数指数逐年增加的南昌市区、进贤县、都昌县、鹰潭市区,城镇建成区扩展以向外为主导。(2)从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来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6600.9357公顷增加至2015年的82286.1443公顷,其中,2000-2005年增加13547.1684公顷;2005-2010年增加21032.0852;2010-2015年增加21105.9549公顷,土地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另外,不同城镇的发展态势各异,南昌市区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领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纵深发展,是研究区面积扩展幅度最大的一枝独秀。中幅度扩展的城镇有南昌县、新建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抚州市区,其中南昌县、新建区受南昌市区的辐射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抚州市区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边缘,随着各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扩展面积仅次于南昌却优于进贤县、彭泽县、庐山市、武宁县等小幅度扩展的城镇。(2)2000-2015年研究区年均扩展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就城镇而言,新建区、安义县、进贤县、东乡县扩展速率最快。(3)研究区扩展强度在2000-2015年的15年间逐步增强,2015年达到0.0824%。从各城镇视角,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鹰潭市区扩展强度明显比其他城镇扩展强度高。(3)从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差异而言,“热点区”和“冷点区”除南昌市区始终是“热点区”外,其它城镇呈交替演变。2000-2005年仅南昌市区一个“热点区”;2005-2010年,热点区数量显着增加,包括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鹰潭市区;2010-2015年热点区仅为南昌市区。(4)城镇用地扩展受多因素综合影响,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建立城镇用地扩展与动力因素的关系,其结果显示第叁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城镇化率、预算内财政收入对城镇用地扩展影响明显。城镇化率、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城镇用地扩展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第叁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与城镇用地扩展之间关系出现波动,有显着的正相关也有显着的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的是2010年以前各城镇二叁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要快于第叁产业的发展速度,工业等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城镇用地扩展。但2010年以后,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区内的工业用地置换为商业或者居住用地,城镇用地结构会随之而相应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邓瑞民[3](2018)在《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空间差异与驱动机制的多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景观扩展指数分尺度探讨了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在省级尺度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各地级市之间2009-2014年新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并分析了建设用地不同扩展模式的驱动机制;在市级尺度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各区之间2009-2014年新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的区域差异,探讨了不同功能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扩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新增建设用地的驱动机制;应用FLUS模型预测了目前趋势下广州市2029年和2049年建设用地扩展情况。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市和广东省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的区域差异有相同之处。在统计差异上,均以边缘式扩展为主,飞地式和填充式扩展为辅。在空间差异上,填充式扩展比例较高的区域均集聚分布,飞地式扩展比例较高的区域围绕填充式扩展比例较高的区域分布。城市不同发展阶段是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不同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其驱动机制不同。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飞地式扩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边缘式扩展同时受到非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的影响,非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较高与建设用地边缘式扩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建设用地填充式扩展与土地城镇化率存在正相关关系。(3)不同功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边缘式扩展为主、飞地式和填充式扩展为辅;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以边缘式和填充式扩展为主、飞地式扩展为辅;工业用地以边缘式和填充式扩展为主、飞地式扩展较少;居住用地以填充式为主,边缘式为辅;交通设施用地以飞地式扩展和边缘式扩展为主,填充式扩展为辅;(4)2009-2014年广州市新增建设用地的驱动因子依次为:距次干道的距离、距地铁线的距离、距主干道的距离、坡度、距2009年建设用地的距离、距工业用地的距离、距公共管理用地的距离、距交通用地的距离、距居住用地的距离、距商服用地的距离。其中,只有距公共管理用地的距离与新增建设用地成正相关关系,它因素均与新增建设用地成负相关关系。(5)按目前发展态势,2009-2029年广州市将新增建设用地45080公顷,2029-2049年广州市将新增建设用地41595公顷。空间上,2009-2049年广州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增长方向是花都区、番禺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于明明,曾永年[4](2018)在《顾及地类转换差异的城市空间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胞自动机模型已经成为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仍存在不足。由于元胞状态设置较为简单,从而使模型转换规则中对不同用地类型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差异与强度考虑不够。基于此本文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框架下,设计了多元结构的元胞状态及转换规则,提出了顾及地类转换差异与强度的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计算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转换概率时,该模型考虑了3个方面的概率:(1)地形地貌、经济发展等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概率,该概率采用logistics方法进行计算;(2)邻域元胞的用地类型对中心元胞转换概率的影响,该概率采用扩展摩尔型方法进行计算;(3)不同类型的非城市用地(本研究中包括耕地、林地和裸地3种类型)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强度,该概率由模拟基期土地利用数据与目标年份土地利用数据的迭加,得出不同类型的非城市用地在此时间段内向城市用地转换的规模,进而确定不同类型的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强度。最后,将以上3种概率的乘积作为元胞转换的概率。通过转换概率与转换阈值的对比判断中心元胞是否在下一个阶段转换为城市用地。经过迭代计算,不断增加城市用地元胞的数量。当模拟城市用地的结果与目标年份的城市用地规模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停止模拟,得出最终结果。模型构建完成后,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进行了模拟实验。以2001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数据,模拟2010年该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模拟的城市扩展结果与真实数据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模拟结果正确率达到68.66%,比基于传统logistics回归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了4.25%,Kappa系数为0.675。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扩展,在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叶玉瑶,张虹鸥,刘凯,苏泳娴[5](2012)在《1988―2006年珠叁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珠叁角1988、1998、2006年3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空间重心分析、象限缓冲区分析、典型区位空间分析、景观形态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88年以来珠叁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珠叁角的建设用地进入高速扩展时期,建设用地空间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整个区域东部及南部的建设用地扩展占绝对优势,特别在近珠江口以及珠江口东岸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围绕珠江口形成"剧烈扩展型―强扩展型―弱扩展型―稳定型"递变圈层结构;建设用地总体上呈现向沿路、沿海和平原区等典型区位集聚的特征,但在斑块层面上则表现出形态复杂和布局散乱的特点,且围绕城市中心区形成"集聚(高水平)―分散―集聚(低水平)"的圈层递变结构。(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2年05期)
刘国水,许迪,刘钰[6](2012)在《空间观测尺度差异对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方法估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空间观测尺度变化对蒸散量(ET)时间尺度扩展方法估算效果的影响,利用冬小麦生育期内基于涡度相关仪和蒸渗仪观测的ET数据,对比基于蒸发比、作物系数和冠层阻力的ET时间尺度扩展方法估算效果,分析空间尺度差异对由小时到日的ET时间尺度扩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T空间观测尺度缩小。利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ET时间尺度扩展的总体效果下降,其中基于作物系数法的ET时间尺度扩展空间尺度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利用午后数据进行ET时间扩展受空间尺度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应依据空间尺度观测方法、下垫面状况和气候区条件,选择适宜的ET时间尺度扩展方法。(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王海军,贺叁维,张文婷,邓羽[7](2011)在《顾及障碍空间距离和区域差异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城市空间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提出了顾及障碍空间距离和区域差异的CA城市扩展模型。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在精确度量障碍空间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用地的不同形态和作用方式进行元胞空间的区域划分,构建动态的演化规则。实证表明,新模型能比较真实地模拟城市的扩展过程,结果可靠。(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李卫海,李阳兵,周焱,丹文丽[8](2009)在《岩溶山地城市扩展空间差异的地形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贵阳市1976年MSS影像,1986年、1996年TM影像,2006年CBERS影像和1∶5万DEM等,对喀斯特山地地貌背景及地形条件与贵阳城市化空间过程的时空分异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土地扩展集中指数表明地貌分布直接影响城市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展分布,建设用地的扩展主要发生在起伏度小于30m的平缓地形区;对比贵阳城市扩展斑块,新生斑块密度整体上要高于延展斑块密度;城市几何中心轨迹呈西北—东南来回移动。这说明贵阳城市扩展整体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向盆周山丘缓坡→盆地外围的岩溶山地垭口、谷地、小型山间盆地坝子和岩溶丘原面拓展,城市扩展不能连片发展,只能在较为平缓的地带分散扩展,各分区城市扩展强度最高值均在5~15km的缓冲区内。同时城市空间放射状指数表明城市形态虽然狭长,但城市化过程中紧凑度水平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1期)
杨山[9](2002)在《发达地区的乡村集镇空间扩展差异与模型研究——以锡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乡镇企业成长最快的地域。从 1970到 1998近 30年的时间中 ,尤其是从 1978到 1998年 ,锡山市域乡村集镇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发展经历了数量由多到少 ,规模由小到大的过程。数量的变化本身体现了无锡市区空间和集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强。本文首先从1970年的地形图和 1984、 1991、 1998叁年的遥感影像上提取锡山市乡村集镇的空间扩展变化信息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进行迭置分析 ,然后建立乡村集镇扩展的模型 ,为乡村集镇空间扩展趋势的预测、规划提供依据。论文提供了叁种乡村集镇扩展的模型 :线型模型、幂函数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 ,而幂函数模型是预测今后集镇发展规模较理想的模型。(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02年01期)
杨山,吴勇[10](2001)在《无锡市形态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 2 0世纪初 ,城市形态就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是从景观角度进行静态式的研究。因缺乏度量技术 ,研究范围日趋缩小[1] 。本文把城市形态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现象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研究城市扩展的空间方向、扩展的空间差异 ,并建立城市扩展的空间变化模型 ,预测城市形态未来的扩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01年03期)
空间扩展差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用地扩展是土地城镇化跃然于空间上的明显特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增强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促进城镇用地的急遽扩展。同时,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性、城镇管理等问题也应时而生,城镇扩展自然成为热议的焦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示范区,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科技信息化、社会知识化不断向前迈进,城镇用地扩展日趋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部扩张规律的定量分析,全面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状况,为各级部门科学制定城镇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城镇用地扩展形态来看,2000-2015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紧凑度指数呈现4种变化趋势,较为稳定的城镇有九江市区,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表明城镇整体空间形态日臻紧凑,以内部填充式发展为主导;而南昌市区、进贤县、彭泽县、都昌县、永修县、九江县、东乡县、鹰潭市区、鄱阳县、余干县、高安市的紧凑度指数呈连续下降趋势,表明各城镇空间形态愈发离散。2000-2015年分维数指数逐年增加的南昌市区、进贤县、都昌县、鹰潭市区,城镇建成区扩展以向外为主导。(2)从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来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6600.9357公顷增加至2015年的82286.1443公顷,其中,2000-2005年增加13547.1684公顷;2005-2010年增加21032.0852;2010-2015年增加21105.9549公顷,土地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另外,不同城镇的发展态势各异,南昌市区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领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纵深发展,是研究区面积扩展幅度最大的一枝独秀。中幅度扩展的城镇有南昌县、新建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抚州市区,其中南昌县、新建区受南昌市区的辐射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抚州市区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边缘,随着各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扩展面积仅次于南昌却优于进贤县、彭泽县、庐山市、武宁县等小幅度扩展的城镇。(2)2000-2015年研究区年均扩展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就城镇而言,新建区、安义县、进贤县、东乡县扩展速率最快。(3)研究区扩展强度在2000-2015年的15年间逐步增强,2015年达到0.0824%。从各城镇视角,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鹰潭市区扩展强度明显比其他城镇扩展强度高。(3)从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差异而言,“热点区”和“冷点区”除南昌市区始终是“热点区”外,其它城镇呈交替演变。2000-2005年仅南昌市区一个“热点区”;2005-2010年,热点区数量显着增加,包括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鹰潭市区;2010-2015年热点区仅为南昌市区。(4)城镇用地扩展受多因素综合影响,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建立城镇用地扩展与动力因素的关系,其结果显示第叁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城镇化率、预算内财政收入对城镇用地扩展影响明显。城镇化率、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城镇用地扩展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第叁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与城镇用地扩展之间关系出现波动,有显着的正相关也有显着的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的是2010年以前各城镇二叁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要快于第叁产业的发展速度,工业等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城镇用地扩展。但2010年以后,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区内的工业用地置换为商业或者居住用地,城镇用地结构会随之而相应发生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扩展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孟伟庆,莫训强,李洪远,胡蓓蓓,贺梦璇.基于扩展(火用)耗模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空间差异——以中国31个省市为数据源[J].生态学报.2019
[2].周溧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3].邓瑞民.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空间差异与驱动机制的多尺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4].于明明,曾永年.顾及地类转换差异的城市空间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应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
[5].叶玉瑶,张虹鸥,刘凯,苏泳娴.1988―2006年珠叁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分析[J].热带地理.2012
[6].刘国水,许迪,刘钰.空间观测尺度差异对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方法估值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2
[7].王海军,贺叁维,张文婷,邓羽.顾及障碍空间距离和区域差异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模型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
[8].李卫海,李阳兵,周焱,丹文丽.岩溶山地城市扩展空间差异的地形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9
[9].杨山.发达地区的乡村集镇空间扩展差异与模型研究——以锡山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2
[10].杨山,吴勇.无锡市形态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