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岩桩及后注浆技术

嵌岩桩及后注浆技术

一、嵌岩桩与后压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花[1](2020)在《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此类建筑结构往往都涉及到深基坑工程,逆作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依赖工程经验对逆作法的技术控制,对于特定工程环境下,逆作法实际受力特性对工程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依托南京金茂广场二期施工建设工程,对超高层建筑逆作法中的桩柱转换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桩柱转换中关键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采用理论公式进行推导计算,对比正常受力情况下,分析桩柱发生倾斜或者位移时,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对规范中桩柱控制要求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利用现场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准确度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具体数据及有限元分析结果,验算依托工程嵌岩桩的承载力要求。建立嵌岩桩后压浆数值分析模型,结合桩柱受力计算方法,重点分析研究了后压浆技术对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嵌岩桩的优化提出建议。最后,针对不同上部层数的施工工况,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依托工程基坑的三维整体数值模型,分析了周边地表沉降、地连墙侧向变形及桩柱竖向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增加上部顺作层数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依托工程的施工效益提供技术支持,并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秦子翔[2](2020)在《陡坎处旋挖桩设计与施工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旋挖钻机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强,适应性广的成桩机械在很多区域被广泛使用。岩溶是桩基工程建设中比较典型的不良施工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河、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岩溶洼地等地貌现象。由于岩溶的不规则发育,形成基岩陡坎,对旋挖桩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岩溶区陡坎处的旋挖桩施工问题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工程实例中旋挖桩桩长设计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得出,陡坎处的旋挖桩嵌岩深度在达到5倍桩径后,再继续增加桩长与嵌岩深度对单桩承载力性能提升较小。(2)通过对桩身的受力分析研究发现,陡坎两侧的长短桩按照桩底高差与桩心距为1:1的桩长设计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短桩沿持力层对长桩桩身产生的冲切影响,将工程实例中的桩长按照上述方法设计,不仅在承载力性能上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相比较原方案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支出,是可行且高效的施工优化方案。(3)对陡坎两侧长短桩受力研究后发现,在短桩桩长达到与长桩桩底高差与桩心距为1:1后,长桩桩身不再受到冲切影响。(4)分析工程实例中的陡坎线位置变化,使得短桩位于陡坎线之上,即短桩桩端一部分嵌入基岩层,另一部分置于桩周土中。通过对桩顶位移的分析,验证了桩顶水平位移仅桩长与上覆土层有关,与陡坎线的位置无关。有效的嵌岩深度为桩端完全嵌入持力层的部分,部分嵌入持力层的桩端不能完全发挥嵌固作用,且对桩身的竖直承载能力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桩端两侧的受力分析,桩端置于陡坎线之上的情况下,桩端两侧受力不平衡会导致桩体发生破坏,造成更严重的影响。(5)分析工程实例中对溶洞灌浆处理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施工优化方案,为工程后续桩基础的高效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陈雪映[3](2019)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压浆技术是改善灌注桩承载性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现在仍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后压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后压浆加固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为此,本文依托浙江省乐清湾大桥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并结合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对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桩端压浆桩现场静载试验,研究桩端压浆桩的承载性能,并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桩端压浆的加固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桩端后压浆对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提升幅度在38.03%61.87%之间,持力层为砾砂、风化基岩的试桩承载力提升幅度大于持力层为黏性土的试桩;桩端压浆能改善桩端土体的力学性质,并能通过浆液上返作用改善桩-土接触面性质,提高桩侧摩阻力;水泥浆液在粗粒土和黏性土中有不同的扩散机制,压浆后的桩端土体也呈现不同的破坏模式。(2)在室内开展模型桩的桩侧压浆试验以及压浆桩的竖向、水平静载试验,并设计了对比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桩侧压浆过程中浆液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了桩侧压浆提高桩基竖向、水平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重点分析了浆液结石体与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桩侧压浆能较大幅度提高模型桩的竖向、水平承载力,且浆液结石体和模型桩桩身的协同承载作用是影响压浆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3)根据乐清湾大桥的工程背景,引出海水对浆液结石体的侵蚀问题。制作浆液结石体试块并将其放入海水中养护,运用微型贯入试验研究海水侵蚀对浆液结石体的强度的劣化作用,并运用XRD衍射分析和SEM电镜扫描研究海水侵蚀浆液结石的化学原理和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海水侵蚀作用对压浆桩长期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的SO42-和Mg2+等侵蚀性离子会于浆液结石体中的水泥水化物反应,破坏其微观结构,从而造成结石体强度的劣化;侵蚀作用的强弱与结石体水泥含量、侵蚀时间以及海水离子浓度有关。(4)基于乐清湾大桥工程的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参数资料,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22寻求压浆量、压浆压力两个关键施工参数与压浆土层、压浆工艺等外在施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压浆压力受压浆深度、压浆土层类别、压浆工艺以及成桩龄期等因素的影响;压浆量与压浆压力直接相关,直管压浆的压浆压力往往达不到设计终止压力值,导致压浆量偏大,U管压浆的压浆压力能得到保证,可以在不超量压浆的条件下保证压浆质量。

万志辉[4](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李佳,肖衡林[5](2018)在《桩后压浆基桩完整性评价与承载力检测研究》文中认为在对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某大型高速公路工程3900多根采用桩后压浆工艺的桥梁钻孔灌注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超声波法、反射波法、堆载法和自平衡法等检测方法,并结合现行的检测规范,对基桩进行了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和评价,并用一定数量的钻芯验证了检测结果,同时对比分析了直管法和U管法压浆工艺基桩的施工质量,剖析了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造成桩身缺陷及承载力不足等现象的成因,还比较了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优劣性。研究为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后压浆工艺桥梁基桩施工质量的检测技术选择提供了建议。

张照炎[6](2014)在《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分析及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并应用钻孔灌注桩,几十年的发展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及施工工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目前在应用的钻孔灌注桩桩径越来越大,桩长也越来越长。但大直径和特长钻孔灌注桩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施工中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影响着桩的承载力。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出现,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采用后压浆的效果如何,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操作十分重要。本文结合邯郸市飞宇大厦桩基工程典型的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国内外后压浆灌注桩的研究现状及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2)分析了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和普通桩的承载机理,后压浆的作用机理,介绍了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3)研究了后压浆灌注桩施工工艺并提出施工所遇问题解决方法和增强后压浆效果的措施。(4)结合MIDAS/GTS软件根据飞宇大厦地质条件进行单桩荷载模拟试验,得出结论:①相同桩长桩径后压浆桩沉降只是未注浆桩沉降的41.1%,极限承载力提高了53.6%;②若工程采用普通灌注桩,与后压浆桩具有同等承载力,同等桩径须增大桩长,但桩的沉降也比后压浆桩大许多,单根桩预算会多出34%;③若增大桩径同等桩长,桩的沉降也比后压浆桩大许多,单根桩预算会多1.1倍。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对提高桩的承载力,减小沉降量,有效缩短了桩长和桩的数量,减小施工难度,对缩短工期和节省预算的效果十分明显。

康琦[7](2014)在《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钻孔灌注桩技术在高层建筑和大承载力的基础中已广泛应用,但受桩端软弱土层的影响会大大消弱桩基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尤其对于黄土区桥梁,由于黄土结构的特殊性,会对桥梁桩基产生一系列的病害。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能解决桩端软弱层带来的不足,但目前的研究只建立在半经验半理论的基础上,因此确定黄土区桩端后压浆桩基承载力是目前桥梁桩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段工程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试验,以研究后压浆桩基的受力机理为主线,以确定桩基承载性能为目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桩承载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期望填补桩端后压浆桩在黄土区桥梁桩基受力分析方面的空白,为实际工程需求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Vesic球形扩张原理对桩端后注浆桩基进行分析,对Vesic法中的刚度系数指标进行修正,克服了原公式不能考虑桩端沉渣、土层空隙等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得出后压浆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确定土层发生剪切破坏前的水泥浆凝固半径和桩端产生的塑性区范围。2.基于桩端后压浆的受力机理分析,明确了荷载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承载力计算应考虑的因素,确定了注浆体直径、注浆体高度与桩径之比的控制范围,为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技术指标。3.考虑黄土的湿陷变形受土体模量、湿陷厚度和湿陷系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基于弹性理论,结合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提出了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的桩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公式,并通过与依托桥梁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4.分别对后压浆和未压浆的试桩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在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桩侧和桩端阻力的分布,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桩端后压浆桩基的荷载传递规律,对采用后压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典型黄土区桥梁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指标。5.结合现场试验,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后注浆桩基的承载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根据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基于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机理,对桩端后压浆、桩侧压浆以及桩端与桩侧同时压浆等不同工况对灌注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桩端土变形模量提高后及浆液沿桩侧不同程度的上升机率对桥梁桩基沉降的影响。

王侃[8](2013)在《后压浆技术在公路桥梁桩基础中的应用效益》文中指出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始为确保桩端承载力,继则成了提高桩基承载力关键技术手段,现已纳入规范,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其工作机理,规范算法,并用大量工程实例说明了其效益。

郑楷[9](2013)在《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从20世纪最后20余年至21世纪前十年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升级,而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却日趋复杂,因而使深基础尤其是桩基础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灌注桩后压力注浆是指在钻孔、挖孔和冲孔等各种形式的灌注桩成桩之后,通过埋设在桩身或桩周的注浆管,将能够固化的浆液(如纯水泥浆、水泥砂浆、掺外加剂的水泥浆、化学浆液等)均匀地注入桩端底层或桩身周围的土体中。浆液经过渗透、填充、置换、劈裂、压密及固结等物理或化学形式的单独或共同作用,改变了桩端及桩侧周围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使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桩的沉降量得以减小,桩的承载能得到提高。合理工艺的后注浆不但可以提高单桩承载而且可以减小桩的沉降量和群桩的不均匀沉降,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近十几年来,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广泛兴起,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得到大量应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需要承载力高且承载性能稳定的桩基础,同时要满足沉降量的要求,给桩基础设计提出新的课题。桩端(侧)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可以满足大型建筑物对承载力的要求,同时在满足工程应用的条件下,利用桩端(侧)后压浆桩承载力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减少桩的数量,那么在布置桩的平面位置时可以增加桩的间距,从而减小群桩效应。由于桩端(侧)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在工作荷载作用下变形很小,因而可以减小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在建设场地存在良好桩端持力层的前提下,运用桩端(侧)后压浆工艺势必给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随着现阶段国内建设工程的逐步发展,国家及人们对建设事业的逐渐支持,大量建设工程正在得到施工。灌注桩后压浆法能适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的地基基础施工,应用市场十分巨大。通过对灌注桩后压浆法在桩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桩基础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推动压浆技术和桩基础加固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继承了普通灌注桩的所有优点,适用各种地质条件、无振害、无噪声等等。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桩底桩侧压力灌浆的施工工艺,使得单桩承载力与相同直径和长度的普通灌注桩相比,提高幅度很大。因此大大缩短了桩的设计长度,降低了施工费用,经济效益十分明显。⑶沉降量大大减少,适用于上部结构对沉降比较敏感的工业建筑和机械设备基础等。⑷桩侧压力灌浆既使桩侧的泥皮与土进行了混合与挤密处理,又使土体与桩身混凝土联结成整体,浆液硬化后的结石还会在桩侧形成楔体。这些都会使桩与土之间的磨擦面积增大,提高侧摩阻力。这一优势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抗拔桩设计当中。灌注桩后压浆法在提高桩基承载力中的理论分析,压浆(灌浆)加固地基土的作用有三点:渗透、挤密、劈裂。后压浆对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取决于后压浆技术的工艺参数的选择,其中以后压浆材料的选用、后压浆压力的允许值、后压浆的压浆量的多少以及后压浆的时间间隔等参数最为关键。文中通过对北京市超高层建筑财富中心Ⅱ期的建筑的工程场区的地质地震、地形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以及地基综合承载力标准值等因素的充分分析评价,研究分析该工程建筑场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基础方案及结构施工措施来解决高层主塔楼和纯地下室之间的差异沉降问题,提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方案并采取可靠的桩端、桩侧后压浆工艺,提高基桩承载力,以满足该工程的地基基础以及整体稳定性的要求。本文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12.0建立桩—土体系的结构模型,模拟静载荷试验过程,从而确定注浆前和注浆后对于不同地层,不同桩长的大直径灌注桩的承载力提高以及位移沉降。最终以第1○12层中砂和卵石层作为本工程桩端持力层,采用该方案时应根据该地区建筑工程水下钻孔桩的设计与施工经验,采取可靠的桩端、桩侧后压浆工艺(压浆工艺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采用高压注浆泵通过预埋于桩底或桩侧的压浆导管向桩底或桩侧高压注入水泥浆液,通过浆液的劈裂、填充、压密、固结等作用,塞实桩底的松软土质,达到固结底泥和挤压土层的目的;同时浆液沿桩侧向上返浆扩散,加强土层与桩体的侧摩阻力,在软土地基条件下,可改善钻孔灌注桩成桩工艺,提高单桩承载力、抗摩擦力、减少工程沉降量),并须满足设计要求。不但能够提高成孔、成桩质量,而且可消除孔底沉渣、孔壁泥皮影响,维持孔壁稳定,从而提高基桩承载能力并减少桩基沉降。工程结束后通过单桩承载力静压试验、声波透射实验和抗压桩低应变检测试验,都充分证明了在相同条件下,采用桩底桩侧后压浆的灌注桩,无论从单桩承载力、或是桩身完整性及桩身应变降低都有极大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桩底桩侧后压浆方法降低了大直径灌注桩原有的某些施工缺陷,确保了桩身的完整性。超高层建筑大直径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涉及的因数较多,实际工程中各种因数往往是综合存在和相互作用的,本文仅仅针对某一固定地区超高层建筑大直径灌注桩后压浆效果和计算方法做了初步研究。广泛收集工程资料,总结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成果,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来更有效地指导工程实践,仍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谢理民,黄生根[10](2011)在《桩端压浆后嵌岩桩的承载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桩端压浆后嵌岩桩的承载性能,对焦桐高速泌阳段2座桥梁中的2根试桩(Z1,Z2号桩)进行静载试验。静载试验采用自平衡试桩法,采用慢速维持的方式分别对Z1,Z2号桩压浆前、后进行加载,加载分15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压浆后嵌岩桩的承载力得到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33%35.3%,说明在嵌岩桩中应用桩端后压浆技术是可行的,且经济效益非常显着;桩端后压浆技术对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桩侧摩阻力,无论嵌岩段或非嵌岩段的桩侧摩阻力均有显着提高。

二、嵌岩桩与后压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岩桩与后压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桩-柱转换作用机理研究
    2.1 顺逆作法的异同
    2.2 桩-柱转换
        2.2.1 桩柱转换的理论设计
        2.2.2 桩柱转换的施工技术
        2.2.3 桩柱的连接节点
    2.3 桩柱作用
        2.3.1 桩柱倾斜情况下分析
        2.3.2 桩柱位移情况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岩桩的优化分析
    3.1 基桩承载力检测试验
    3.2 实测结果分析
    3.3 入岩深度优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部结构最大顺作层数研究
    4.1 最大施工层数的估算
    4.2 MIDAS/GTS软件及工程概况介绍
    4.3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4.4 模型假定及相关参数选取
    4.5 模型建立
    4.6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陡坎处旋挖桩设计与施工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1.1.1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国内发展历史及现状
        1.1.2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国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国内旋挖钻机的发展趋势
    1.3 旋挖桩在强岩溶发育区的施工难点及质量控制
        1.3.1 旋挖桩在强岩溶发育区的施工难点
        1.3.2 解决方法及技术措施
        1.3.3 质量控制
    1.4 论文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嵌岩桩嵌岩深度的研究
    2.1 嵌岩桩嵌岩深度研究的发展概述
    2.2 嵌岩桩的定义与主要类型
    2.3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3.1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3.2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2.4 嵌岩桩的破坏模式
    2.5 嵌岩桩嵌岩深度的研究成果
        2.5.1 影响嵌岩桩嵌岩深度的主要因素
    2.6 嵌岩桩的嵌岩深度计算
        2.6.1 按竖向承载力确定的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2.6.2 按桩顶沉降控制的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2.6.3 按岩体横向抗力的嵌岩深度计算方法
        2.6.4 规范法计算嵌岩桩嵌岩深度
    2.7 对于刚性角的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岩桩有限元模拟分析
    3.1 工程实例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概况
        3.1.3 施工难点
        3.1.4 设计理论
    3.2 MIDAS软件简介
        3.2.1 MIDSA软件对于建模的优势
    3.3 有限元模拟分析
        3.3.1 建立模型
        3.3.2 材料属性定义
        3.3.3 单元网格的划分
        3.3.4 荷载与约束的施加
        3.3.5 求解与分析
        3.3.6 沉降计算
        3.3.7 模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岩深度数值模拟分析
    4.1 桩长与嵌岩深度的重新设计
        4.1.1 公式计算嵌岩深度
        4.1.2 经验法设计桩长
    4.2 建立模型
        4.2.1 模型结果的数据分析
        4.2.2 模型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4.3 相邻两桩冲切影响论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陡坎位置的研究与旋挖桩岩溶区的施工措施
    5.1 特殊陡坎线位置的研究
        5.1.1 陡坎线与1099号桩位重合情况
        5.1.2 陡坎线与1098号桩位重合情况
        5.1.3 结论
    5.2 岩溶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
        5.2.1 嵌岩桩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2.2 嵌岩桩施工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案
        5.2.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与施工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3)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简介
        1.2.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1.2.2 后压浆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1.2.3 后压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1.3 压浆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3.1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
        1.3.2 桩侧压浆加固机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端压浆现场试验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试桩概况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桩端压浆加固效果
        2.3.2 桩端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2.4 压浆效果钻孔取芯检测
        2.4.1 取芯施工
        2.4.2 取芯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侧压浆模型试验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内容
        3.1.3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3.2 试验过程
        3.2.1 地基土的填筑与预压
        3.2.2 静压沉桩
        3.2.3 试桩压浆
        3.2.4 竖向及水平静载试验
        3.2.5 开挖试桩浆液结石体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竖向加载结果
        3.3.2 水平加载结果
        3.3.3 桩侧压浆的浆液扩散机制分析
        3.3.4 桩侧压浆桩承载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石体试块海水侵蚀试验
    4.1 试验概况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案
    4.2 试验过程
        4.2.1 试样的制作与养护
        4.2.2 微型贯入试验(MCPT)
        4.2.3 XRD衍射分析
        4.2.4 电镜扫描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微型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4.3.2 海水侵蚀原理
        4.3.3 XRD衍射分析结果
        4.3.4 电镜扫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压浆施工参数统计分析
    5.1 后压浆施工控制参数
        5.1.1 压浆量
        5.1.2 压浆压力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5.2.1 施工数据简介
        5.2.2 SPSS简介
    5.3 数据分析
        5.3.1 压浆压力
        5.3.2 压浆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2.3.4 计算实例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模型制备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3.3.3 压浆试验分析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关系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4.2.3 试桩静载试验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4.3.3 试桩静载试验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5.1 引言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5.2.1 总体分析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5.3.1 统计分析方法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5.4.1 压浆量设计
        5.4.2 压浆压力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6.2.3 计算实例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6.3.3 模型参数取值
        6.3.4 工程实例分析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作者简介

(5)桩后压浆基桩完整性评价与承载力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桩端后压浆技术
2 桩后压浆基桩完整性检测
    2.1 超声波法
    2.2 反射波法
    2.3 完整性检测结果成因分析
3 承载力检测
    3.1 堆载法
    3.2 自平衡法
4 结束语

(6)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分析及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国外研究状况
    1.3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国内研究状况
    1.4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的内容
        1.4.1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后压浆钻孔灌桩注浆理论和作用机理
    2.1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概念
    2.2 岩土介质的渗透性和可注性
    2.3 后压浆灌注桩的注浆理论
        2.3.1 后压浆渗透注浆理论
        2.3.2 后压浆压密注浆理论
        2.3.3 后压浆劈裂注浆理论
    2.4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加固作用机理
        2.4.1 钻孔灌注桩承受荷载机理
        2.4.2 钻孔灌注桩桩侧后压浆加固机理
        2.4.3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加固机理
        2.4.4 钻孔灌注桩桩端及桩侧联合后压浆加固机理
        2.4.5 后压浆技术增强土体的化学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
    3.1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设计前准备
    3.2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
        3.2.1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设计
        3.2.2 后压浆浆液水灰比确定
        3.2.3 注浆顺序确定
        3.2.4 压浆节奏的确定
        3.2.5 压浆压力的确定
        3.2.6 压浆量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4.1 压浆系统的组成
    4.2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4.3 压浆装置及压浆管的埋设
        4.3.1 桩端后压浆装置及埋设
        4.3.2 桩侧后压浆装置及埋设
        4.3.3 桩端桩侧联合注浆装置及埋设
    4.4 成孔及钻孔灌注桩的灌注成桩
    4.5 压浆设备的选择
    4.6 确定开始注浆时间
    4.7 压水试验
    4.8 初注
    4.9 二次注浆
    4.10 终止注浆
    4.11 后压浆施工问题处理方法
    4.12 注浆后的保养龄期
    4.13 增强后压浆效果的方法
    4.1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总体概况
        5.1.2 施工范围和主要工作量
    5.2 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5.2.1 地形地貌
        5.2.2 地质构造
        5.2.3 地层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2.5 地基土承载力及压缩模量
    5.3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
    5.4 后压浆钻孔灌桩的施工工艺
        5.4.1 后压浆工艺流程
        5.4.2 压浆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
        5.4.3 压浆使用的主要设备
        5.4.4 注浆材料和注浆管及声测管的制作
        5.4.5 开始压浆的时间
        5.4.6 压浆参数
        5.4.7 后压浆施工
    5.5 单桩静载试验检测
        5.5.1 设备仪器
        5.5.2 检测方法
        5.5.3 静载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IDAS/GTS 建模及对比分析
    6.1 MIDAS/GTS 软件简述
    6.2 MIDAS/GTS 软件操作过程
    6.3 MIDAS/GTS 主要分析功能
    6.4 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4.1 莫尔-库伦理想弹塑性模型
        6.4.2 模型主要参数
        6.4.3 建立有限元模型
    6.5 同等桩长桩径未压浆与后压浆桩承载力对比分析
        6.5.1 对桩周土位移的影响
        6.5.2 压浆与未压浆桩的沉降对比
        6.5.3 后压浆与未压浆桩的承载力对比
    6.6 同等承载力未压浆与后压浆桩对比
        6.6.1 同等承载力未压浆与后压浆沉降对比
        6.6.2 同等承载力未压浆与后压浆桩经济效益对比
        6.6.3 同等承载力未压浆与后压浆桩施工工艺对比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参加科研情况

(7)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1.2.1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史
        1.2.2 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
    1.3 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研究
        1.3.1 桩基承载力的研究
        1.3.2 桩基沉降的研究
    1.4 后压浆桩基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4.3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作用机理及承载力影响分析
    2.1 桩端后压浆简介
    2.2 传统桩基的不足
    2.3 桩端后压浆施工工艺
        2.3.1 压力注浆时间
        2.3.2 压力注浆量
        2.3.3 注浆压力
    2.4 桩端后压浆技术的优点
    2.5 土层压浆机理分析
        2.5.1 压密作用
        2.5.2 劈裂作用
        2.5.3 渗透作用
    2.6 后压浆对桩承载力提高机理
        2.6.1 增大持力层强度
        2.6.2 提高桩端阻力
        2.6.3 增强侧摩阻力
        2.6.4 改善荷载传递性能
    2.7 后压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2.7.1 桩端土影响
        2.7.2 桩基自身影响
        2.7.3 注浆施工影响
    2.8 小结
第三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荷载传递规律
    3.1 桩端后压浆浆液对土体的影响
        3.1.1 Vesic 球形孔扩张理论
        3.1.2 桩端后压浆浆液对土体的影响
    3.2 钻孔灌注桩的受力机理
        3.2.1 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3.2.2 荷载传递的基本微分方程
    3.3 荷载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1 桩端土与桩侧土刚度比
        3.3.2 桩长径比
        3.3.3 注浆体直径与桩径之比
        3.3.4 注浆体高度与注浆体直径比
    3.4 后压浆桩基承载力
        3.4.1 承载力的计算
        3.4.2 承载力计算的影响因素
        3.4.3 典型黄土地区后压浆桩基承载力计算
    3.5 后压浆桩基沉降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现场试验方案
    4.1 概况
        4.1.1 依托工程简介
        4.1.2 地质条件
        4.1.3 水文条件
        4.1.4 试桩规划
        4.1.5 试桩基本参数
    4.2 试验研究目的
    4.3 试验研究内容
        4.3.1 桩顶沉降
        4.3.2 桩身轴力
        4.3.3 桩端阻力
        4.3.4 桩侧摩阻力
    4.4 加载与试验测试系统
        4.4.1 试验量测系统
        4.4.2 加载系统
    4.5 试验加载
    4.6 桩基浸水试验
        4.6.1 浸水区域
        4.6.2 注水孔参数
        4.6.3 浸水保湿措施
    4.7 小结
第五章 桩基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5.1 后压浆与常规桩承载特性分析
        5.1.1 承载力分析
        5.1.2 桩身轴力性状
        5.1.3 桩侧阻力性状
        5.1.4 桩端阻力性状
    5.2 后压浆增强系数
    5.3 浸水后桩基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5.3.1 承载性能影响
        5.3.2 桩身轴力
        5.3.3 桩端阻力
        5.3.4 桩侧摩阻力
    5.4 小结
第六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6.1 仿真分析软件的选择
    6.2 数值计算技术
        6.2.1 弹塑性矩阵推导
        6.2.2 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6.2.3 理论基础
        6.2.4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6.3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6.3.1 选取桩身本构模型
        6.3.2 桩周土本构模型
        6.3.3 桩土接触面单元分析
        6.3.4 边界条件
        6.3.5 初始状态
        6.3.6 几何模型
    6.4 计算参数
    6.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6.5.1 未压浆桩基模拟分析
        6.5.2 桩端、桩侧压浆模拟分析
        6.5.3 提高桩端土模量模拟分析
        6.5.4 桩端浆液上升的沉降量分析
    6.6 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获得专利
    三、获奖情况
致谢

(9)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1.1.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概述
        1.1.2 灌注桩桩端(侧)后压浆的作用
        1.1.3 灌注桩桩端(侧)后压浆的分类
    1.2 国内外的情况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应用价值
    1.4 小结
第2章 灌注桩后压浆增加承载力机理分析
    2.1 压浆(灌浆)加固地基的作用
        2.1.1 渗透压浆
        2.1.2 压密压浆
        2.1.3 劈裂压浆
    2.2 桩端(底)压浆机理
        2.2.1 桩端(底)压浆力学机理
        2.2.2 桩端(底)压浆化学机理
        2.2.3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机理
    2.3 桩身(侧)压浆机理
        2.3.1 桩身(侧)压浆力学机理
        2.3.2 后压浆对桩侧阻力的增强机理
    2.4 桩端桩侧联合压浆
    2.5 小结
第3章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3.1 工程概况
        3.1.1 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61]
        3.1.2 拟建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3.1.3 拟建场地与地基的抗震设计基本条件
    3.2 本工程的特点
    3.3 地基岩土工程条件和地基基础方案可行性分析
        3.3.1 地基岩土工程条件
        3.3.2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3.4 解决方案及建议
        3.4.1 主塔楼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方案
        3.4.2 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地基基础方案
    3.5 小结
第4章 灌注桩后压浆效果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建模分析概述
        4.1.1 有限元建模概述
        4.1.2 有限元建模的一般步骤
    4.2 灌注桩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及建模
        4.2.1 有限元分析基本思路[78]
        4.2.2 桩身单元模型
        4.2.3 桩周土的本构模型
        4.2.4 灌注桩有限元模型建立
    4.3 工程实例分析
        4.3.1 模型参数及压浆参数的选取
        4.3.2 压浆前对单桩承载力及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
        4.3.3 压浆后对单桩承载力及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
        4.3.4 不同的压浆量对单桩承载力增长及变形的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
    5.1 灌注桩后压浆施工[6]
        5.1.1 压浆装置介绍
        5.1.2 注浆设备
        5.1.3 基桩后压浆参数设计
        5.1.4 后压浆技术对灌注桩的要求
        5.1.5 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流程
        5.1.6 后压浆管件设置
        5.1.7 后压浆质量保证措施
    5.2 压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5.2.1 压浆中断
        5.2.2 压浆压力达不到结束标准
        5.2.3 压浆管路堵塞
        5.2.4 浆液流失
        5.2.5 桩体上抬和地面隆起
        5.2.6 单桩所有压浆管打不开
        5.2.7 出现冒浆
        5.2.8 单桩压浆量不足
    5.3 小结
第6章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效果检测
    6.1 灌注桩后压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6.1.1 试验装置及说明[91-92]
        6.1.2 试验方法
        6.1.3 终止加荷及稳定标准[91-92]
        6.1.4 提交试验成果资料
    6.2 灌注桩后压浆单桩声波透射法检测
        6.2.1 测试方法和原理[91-92]
        6.2.2 测试参数
        6.2.3 仪器设备
        6.2.4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6.2.5 提交测试成果资料
    6.3 灌注桩后压浆单桩低应变检测
        6.3.1 测试方法和原理
        6.3.2 判别标准
        6.3.3 提交测试成果资料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桩端压浆后嵌岩桩的承载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工程概况
3 自平衡静载试验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总承载力
    4.2 桩侧摩阻力
    4.3 桩端阻力
5 结 论

四、嵌岩桩与后压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D]. 王雯花. 东南大学, 2020(01)
  • [2]陡坎处旋挖桩设计与施工的分析研究[D]. 秦子翔.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注浆加固机理试验研究[D]. 陈雪映. 东南大学, 2019(05)
  • [4]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5]桩后压浆基桩完整性评价与承载力检测研究[J]. 李佳,肖衡林.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6]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分析及施工工艺研究[D]. 张照炎.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7]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D]. 康琦. 长安大学, 2014(12)
  • [8]后压浆技术在公路桥梁桩基础中的应用效益[A]. 王侃.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 [9]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郑楷. 吉林大学, 2013(08)
  • [10]桩端压浆后嵌岩桩的承载性能分析[J]. 谢理民,黄生根. 桥梁建设, 2011(02)

标签:;  ;  ;  ;  ;  

嵌岩桩及后注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