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合成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对二甲苯燃烧的催化性能

溶胶-凝胶合成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对二甲苯燃烧的催化性能

一、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溶胶——凝胶法合成及二甲苯燃烧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娟[1](2021)在《Co-MOF为前驱体制备的钴基金属氧化物及其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在氧化性较强环境下能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作为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前驱体,严重威胁及损害着环境和人体健康,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害。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VOCs的治理势在必行。甲苯是一种典型的高毒性苯环类VOCs,具有很强的光化学反应活性和很高的臭氧生成潜势,因此常作为VOCs治理的目标污染物。众多治理方法中,催化氧化具有低温高效、环境友好等优势因而在国内外都具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该技术的关键在于研发具有低温高效、高温稳定且绿色廉价的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由于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应用。在廉价易得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中,钴基金属氧化物是催化氧化甲苯最有效的氧化物之一,Co3O4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活性与其孔隙结构、活性位点和低温还原性能等物理化学特性息息相关,而传统的制备方法如水热法、沉淀法等难以实现对Co3O4催化剂孔结构等理化特性的有效调控,且水热法中常常需要加入模板在后期难以去除。基于此,本文选用钴基MOF为前驱体,利用MOF衍生物的多样性和可调变性等特点,通过对Co-MOF形貌和组成的选择及焙烧条件的控制实现对Co3O4催化剂孔结构等物理化学特性的有效调控,并选择其中性能最佳的一种MOF前驱体进行掺杂改性,制备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用于甲苯催化氧化,借助各种表征技术手段探索了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甲苯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及甲苯催化氧化机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选取廉价易制得的ZIF-67、MOF-74和ZSA-1三种不同形貌和组成的Co-MOF为前驱体,分别在350°C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三种Co-M OF衍生的M-Co3O4催化剂。母体Co-MOF的形貌和C、N和O的含量,对其衍生的Co3O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等孔结构,Co3+/Co2+、Oads/Olatt、和低温还原性能等物理化学特性均有重要影响。各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性能大小顺序为:ZSA-1-Co3O4-350(母体为正八面体,N-O-配体)>MOF-74-Co3O4-350(母体为棒状,O-配体)>ZIF-67-Co3O4-350(母体为十二面体,N-配体),这主要是因为ZSA-1-Co3O4-350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Co3+及表面吸附氧(Oads)和较强的低温还原性能等。(2)通过对ZSA-1煅烧过程中的升温速率、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长等条件的调控,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隙结构、晶粒大小、比表面积、低温还原性能及Co3+/Co2+、Oads/Olatt等特性的Co3O4催化剂。其中升温速率为1°C/min,在350°C煅烧1 h生成的ZSA-1-Co3O4-350表面有{110}晶面暴露,具有最高的Co3+/Co2+、Oads/Olatt和比表面积,从而在甲苯催化活性评价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232和239°C时可达到甲苯50%和90%的降解率。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追踪了ZSA-1-Co3O4-350在不同温度下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情况,结果表明,甲苯和氧气首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其降解路径依次为:甲苯→苯甲醇→苯甲酸→顺丁烯二酸盐类物质→短链醛酮类物质→二氧化碳和水。(3)分别将ZSA-1浸泡在50%Mn(NO3)2水溶液和无水乙醇形成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中,在350°C下焙烧成功获得了一系列不同Co/Mn摩尔比的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CoaMnbOx。甲苯催化氧化活性评价显示M-CoaMnbOx的催化活性均高于未掺杂前的M-Co3O4,说明Mn的掺杂对甲苯催化活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种催化剂表面均暴露有{110}晶面,其中,初始Co:Mn为1:1的M-Co1Mn1Ox由于具有最高的Co3+/Co2+、Mn3+/Mn4+和Oads/Olatt及更丰富的晶格缺陷和低温还原性能等,而在甲苯催化活性评价中表现出最佳性能,T90%为227°C。原位红外光谱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在M-Co1Mn1Ox表面的甲苯和氧气逐步被降解为:苯甲醛、苯甲酸、酸酐、顺丁烯二酸盐类物质,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分别利用一定浓度的Cu、Mn、Fe和Ni的硝酸盐乙醇溶液浸渍一定量ZSA-1,在350°C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金属掺杂的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四种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甲苯催化活性各不相同。Cu和Mn的掺杂使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均提升,而Fe和Ni的掺杂并未对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起到积极作用。其中M-Co1Cu1Ox具有最高的Co3+/Co2+、Oads/Olatt、Cu2+和优异的低温还原性能,因此其甲苯催化活性最高,T90%和T100%(甲苯降解率达到90和100%所需温度)分别为208和215°C,分别比未掺杂样品M-Co3O4对应的温度低31和30°C,性能十分突出。原位红外光谱追踪显示,甲苯在M-Co1Cu1Ox表面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有苯甲醛、苯甲酸、苯酚和顺丁烯二酸盐类物质,降解机理符合L 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

叶嘉辉[2](2021)在《以金属-有机单元为模板制备多孔金属硅酸盐材料以及催化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化学工业水平的进步往往意味着人类向美好生活的进一步迈进。在化学工业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能源短缺、生态污染等。在催化领域里,绿色化学倡导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多相催化剂克服了传统催化剂无法回收的缺点,可以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降低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传统催化剂可能造成的污染问题。因此,如何构造绿色、高效和稳定的多相催化剂成为了长期的研究热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分子筛的制备与使用极大推进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进程,成为了众多活性金属的载体。上世纪90年代,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被首次用于催化反应,打开了框架与活性位共同构建高效催化剂的大门。无论是分子筛还是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造孔方法和活性位构建方法。本论文综述了分子筛和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孔道与活性位的构建方法,分析两种材料作为多相催化剂的优点与缺点,借鉴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制备新材料的方法,合理地构建孔道框架和活性中心。首先,本文第三章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67的Co-2-甲基咪唑配位单元作为模板剂、硅酸盐作为骨架,合成了多孔金属硅酸盐材料(PMS-1)。Co-2-甲基咪唑配位单元与硅酸盐骨架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特定孔道和活性位的催化剂。Co-2-甲基咪唑配位单元既决定了孔道的尺寸大小,也原位引入了 Co活性位,使它们高度分散在材料的孔道内。PMS-1具有高比表面(391 m2g-1)、~3.5 nm的窄分布孔道,和高达1.4:1的Co3+/Co2+比例。用于环己烷氧化反应时,PMS-1展现了非常高的催化活性,120℃反应温度条件下TOF达25.7 h-1。原位红外和第一性原理研究说明PMS-1中含较多的活性氧原子,对环己烷的C-H键活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章,以Cu/Co-苯甲酸小分子配合物为模板剂,制备了多孔金属硅酸盐材料PMS-2,实现了以硅酸盐作为框架、以孔道中的Cu-Co作为氧化还原中心,其孔道大小为~1.5 nm。通过改变硅与金属比例、铜与钴比例、配体与金属比例和热处理温度,实现了调控材料的比表面大小、孔道体积大小、金属分散程度和合金形成程度。以PMS-2作为催化剂催化糠醛加氢反应时,能在50℃引发反应,在110℃下TOF达到了 24.9 h-1。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以Co替代Cu晶胞中的原子形成合金后,加强了 H和羧酸O原子区域的电荷,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第五章,以不同的Al-羧酸配合物为模板剂,制备了 Al-多孔硅酸盐材料PMS-3、PMS-4和PMS-5。通过改变单羧酸配体的种类,实现了调控孔道尺寸和材料比表面积,并将Al活性位高度分散于材料孔道内;将单羧酸配体换成三羧酸配体,制备了含局部团聚的Al活性位点,调控了材料的孔道尺寸和比表面积以及Br(?)nsted/Lewis酸的比例。其中,PMS-3中含有高度分散的酸性活性中心,在催化对二甲苯和苯甲醇的烷基化反应时,表现出了高活性,在100℃温度条件下TOF达到了 26.0 h-1,选择性达到了 91%。因孔道尺寸较大且均一,抑制了副产物的生成。

周婷[3](2021)在《尖晶石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多种控制技术已被用于去除VOCs,如催化氧化、等离子体技术、光催化氧化和吸附去除等。催化氧化在VOCs减排中已经使用了60多年,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艺。与其他工艺比较,催化氧化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将甲苯完全转化为CO2和H2O,具有操作温度较低、无二次污染且去除彻底等优势。研究表明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主要受活性中心和载体的内在性质和形态的影响,包括制备方法、前驱体和活性金属位点的状态(负载量、分散状况、大小和价态)。与单组分催化剂相比,合适的多组分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通过用不同种类的稀土金属、碱金属或过渡金属等改性单组分催化剂,可以稳定金属活性,改善游离氧的含量和本体氧的流动性来提高催化性能。本文以尖晶石型催化剂为主体,主要通过形貌调整、凹凸棒石负载和金属氧化物浸渍等对尖晶石型催化剂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系列性能良好的低温催化剂,并通过XRD、TEM、SEM、BET、XRF、XPS、H2-TPR等表征手段探究其催化剂的结构与其反应机理。并通过测试比较了实验所制备催化剂之间的活性差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尖晶石CuM2O4(M=Mn、Fe和Al)催化剂,考察VOCs的有效降解,并选取活性最好的CuMn2O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Cu:Mn不同比例时催化剂的活性,并引入CeO2对其进行修饰,提高其催化性能。通过表征CeO2-CuMn2O4的结构和表面元素种类等物理性能,并以甲苯为探针分子,测试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eO2-CuMn2O4将甲苯转化达90%和100%时的温度分别为200°C(T90)和240°C(T100),在248°C时CO2产率达100%。(2)实验采用凹凸棒石负载金属氧化物,实现对于甲苯催化降解过程中对吸附性能和催化剂活性位点数量的改变,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并实现活性组分更好的分散,由此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了一系列单活性组份催化剂、双活性组分催化剂以及三活性组分催化剂对于甲苯的有效降解,并通过XRD、氮气吸脱附实验、TEM、XRF、XPS和H2-TPR对催化剂的相关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研究发现三活性组分催化剂CeO2-CuMn Ox-ATP展现出了最好的甲苯催化性能,其在实际负载量为72.19%时,可以在175℃达到90%的降解,在200℃达到100%的降解。(3)为了使制备的载体催化剂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与甲苯更充分的反应,选用比层状CuMn2O4尖晶石暴露更多活性位点的纳米花状尖晶石Co Mn2O4为载体,两步法浸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NiO-Co Mn2O4,Cu O-Co Mn2O4,Fe2O3-Co Mn2O4,CeO2-Co Mn2O4催化剂,对其进行了甲苯催化性能测试,并通过XRD、氮气吸脱附实验、SEM、XPS和H2-TPR对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研究发现NiO-Co Mn2O4在负载量为50%时,对于甲苯展现了最优越的催化活性,在190℃时可以实现甲苯的完全降解。

方威[4](2020)在《新型钴基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甲苯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常见的一类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如何有效降低甲苯浓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直接燃烧去除甲苯所需的温度较高,且二次污染严重。催化氧化技术可在较低温度下去除甲苯,其成本低、二次污染小。催化剂是催化氧化技术的核心与关键,制备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在低温下催化氧化甲苯具有重要意义。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67是金属有机骨架(MOFs)大家族中一员,由于其结构、形貌可调,较高的孔隙率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热处理可以直接获得Co3O4,保留了ZIFs的形貌和特性,有利于催化氧化。因此,设计一种高效的ZIFs衍生金属氧化物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论文首先制备了新颖的ZIFs衍生核壳型催化剂,再以ZIF-67为模板,开发系列铜钴复合氧化物,并通过XRD、FT-IR、N2吸附-脱附、Raman、SEM、TEM、XPS、H2-TPR和O2-TPD等表征技术揭示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以及协同作用对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基于液相扩散方法,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ZIF-67,类球形Co Ce-ZIF和球状Ce-MOF材料。通过焙烧分别得到Co3O4,Ce O2@Co3O4和Ce O2金属氧化物,并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Ce O2@Co3O4催化剂呈核壳型,225 oC下对甲苯的转化率达到90%,远高于纯Co3O4和Ce O2样品,表明核壳Ce O2@Co3O4具备良好的催化氧化甲苯的性能。此外,通过计算发现Ce O2@Co3O4相比于纯氧化物拥有较低的反应活化能(Ea=82.0 k J/mol),表明其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根据系列表征分析得知,Ce O2@Co3O4催化剂优越的性能取决于其独特的核壳结构、丰富的活性氧物种和较高浓度的氧空位。此外,Co-Ce的协同作用极大增强了催化剂的活性和还原性能。以ZIF-67为牺牲模板,通过水浴回流刻蚀模板,得到了表面状态可控的系列层状铜钴双氢氧化物,记为x Cu Co-LDH(x=1,2,3,4)。另外,直接将硝酸铜溶液与2-甲基咪唑结合,相同方法得到Cu-LDH。经焙烧,上述含铜LDHs转变为相应的层状铜钴双氧化物(记为Cu Co-LDO)和纯Cu O,并考察样品对甲苯的催化性能。结果显示,当实际Cu含量达到20.14 wt.%时,得到花状的3Cu Co-LDO样品,其展现出最优异的催化氧化甲苯的活性(T90=232 oC)和较高的反应速率(r=14.77×105 mol·g-1·s-1)。多种表征技术表明,掺入不同Cu含量对Cu Co-LDH形貌和结构的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u含量显着影响了所制备铜钴双氧化物的表面状态和催化活性。可以得出结论:ZIF-67衍生花状Cu Co-LDO优异的催化性能主要与其特殊的结构、丰富的活性氧物种、表面Co3+/Co2+比值以及Cu-Co的协同作用有关。

黎哲[5](2020)在《堇青石负载CuCoFe类水滑石衍生催化剂的制备及同时去除VOCs和NOx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作为我国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随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需对VOCs和NOx进行有效控制,尤其在很多工厂(如从事化工材料生产的化工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气中两种气体污染物会同时存在,因此着手解决将两者同时去除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催化燃烧技术是降解VOCs的有效途径之一;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可实现NOx的高效去除。因此,本文结合催化氧化和SCR技术实现对VOCs和NOx的同时去除。同时,根据化工厂烟气组分的特征,通过对类水滑石层板金属离子组合的优化,制备出活性组分高度分散且热稳定性好的新型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堇青石负载型整体式催化剂,考察其对甲苯和NOx的同时去除性能,为实际工程需要提供借鉴。首先,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Co/Fe比例的CoFe类水滑石,经一定温度煅烧后得到CoFeOx类水滑石衍生金属氧化物粉体催化剂。通过优选出最佳的400oC煅烧得到的Co3Fe1Ox催化剂,其在250℃时,甲苯和NOx的转化率分别为72%和30%。通过引入铜对其进行改性后,经400℃煅烧得到的Cu1Co2Fe1Ox粉体催化剂在250℃时具有100%的甲苯转化率和42%的NOx转化率,且氮气选择性可达95%,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H2-TPR分析结果证明Cu和Co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使其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NH3-TPD分析结果表明Cu1Co2Fe1Ox粉体催化剂具有较多的酸性位点,XPS,ESR和Raman表征结果证明Cu1Co2Fe1Ox粉体催化剂具有丰富的氧空位。因此,Cu1Co2Fe1Ox粉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同时去除甲苯和NOx活性和一定的热稳定性。为更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利用涂覆法将优选出的Cu1Co2Fe1类水滑石负载在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制备得到整体式催化剂,并对涂覆工艺和参数进行优化。当水、铝溶胶和LDH质量比为10/4/2.5、涂覆次数为两次、煅烧温度为400℃时制备的整体式催化剂在250℃能够达到甲苯的100%转化,同时可使NOx转化率达到58%,氮气的选择性为94%,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煅烧温度提高至600℃时,得到的整体式催化剂在250℃仍具有87%的甲苯转化率和46%的NOx转化率,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此外,经400℃煅烧后制得的整体式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水性和耐久性,在含有5%的H2O的气氛条件下仍然有89%的甲苯转化率和43%的NOx转化率(250℃);同时在250℃连续运行60 h后催化活性几乎没有变化。综上可以看出,本研究制备的整体式催化剂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潜力。

闫彩[6](2020)在《光催化电极协同多机制消除含氮异味空气污染物》文中研究指明光催化技术在空气净化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单一的光催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量子效率较低、光催化效率低、成本高、光催化剂的负载和分离回收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光催化技术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或高效污染控制方法耦合,以改善光催化的应用。同时,光催化剂的选择是提高光催化效果的重要途径,寻找电化学性能优良、光学吸收较宽、光生载流子复合率低且成本低廉的催化剂作为光催化电极材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论文将光催化技术与电化学、微生物燃料电池和过硫酸盐活化技术耦合形成三种耦合体系,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合成三种催化剂分别用来降解含氮类污染物氨气和三甲胺气体。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n-V2O5纳米颗粒,实现了在PC(光催化),PEC(光电催化)或PEC-MFC(光电催化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在室温下有效去除氨气。研究了Sn-V2O5的结构和电子性质,Sn掺杂的影响以及氨降解的活性物种。Sn的掺杂比例影响了催化活性,Sn-V2O5中Sn的含量为1wt%时表现出最佳的降解效果(NH3去除率为96.4%)和稳定性。通过将PC与电催化和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在一个体系中,可以提高去除效果。氧空位和适量的Sn掺杂在氨氧化中起关键作用,氧空位可以产生氧化氨气的活性氧,以维持反应的持续进行;过量的Sn负载会形成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增加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从而降低光催化活性。这项工作为空气净化和恶臭控制提供了一种创新且稳定的光催化剂。(2)创新性地构建了光电催化协同活化过硫酸盐体系(PEC/PS),通过离子共沉淀法合成了非均相CuO-Co3O4催化剂,对氨气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制备的各催化剂进行氨气降解的对照实验,结合催化剂的表征,确定CuO-Co3O4(Cu/Co的摩尔比=2:1)为最佳的催化剂。通过对比电极上负载催化剂和过硫酸盐(PS)和过氧单硫酸盐(PMS)、只有催化剂、只有PS或PMS三种情况下对氨气的降解率,发现负载PS或PMS都可以促进氨气的氧化。不同的金属阳极对氨气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大,铜棒更适合用作阳极来降解氨气。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PEC/PS体系可以去除96.1%的NH3,其中外电阻值最佳为100Ω,PS浓度最佳为0.135 M。此外,PEC/PS体系的产电能力较高,电压值可稳定在0.83 V以上。PEC/PS体系在光电催化协同原位PS活化作用加速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增强CuO-Co3O4对氨气的电化学催化氧化和去除。(3)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花瓣状结构的Co-MoS2催化剂,在光电催化耦合体系中可以快速有效地降解三甲胺气体。Co-MoS2催化剂为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较大,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三甲胺降解实验结果表明,Co-MoS2催化剂在PEC体系中在35 min内就可以降解TMA,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表观量子效率。Co-MoS2催化剂在PEC体系中降解TMA的稳定性优于PC,是由于PEC体系中存在由辅助电化学产生的外部偏压。综上所诉,本研究制备了光催化活性较高的复合催化剂,如Sn-V2O5,CuO-Co3O4,Co-MoS2,构建了光催化耦合体系或光电催化协同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在室温下可以高效降解氨气和三甲胺污染物。

张伟[7](2020)在《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Co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掺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镍铜钴铁氧体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铁氧体材料在磁性材料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其它也具有混合尖晶石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磁性陶瓷,并且表现出非常好的化学、机械、电、磁和光磁性能。镍铜钴铁氧体以其超高的矫顽力、较大的高频磁导率和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以及优异的化学性与耐腐蚀性,在磁记录、电存储设备领域、吸波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本文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磁性La3+离子、Mn2+离子掺杂镍铜钴铁氧体以及使用不同的络合剂合成镍铜钴纳米铁氧体,并对其磁性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1.采用溶胶-凝胶自燃法制备了化学组分为Ni0.2Cu0.1Co0.7Fe2-xLaxO4(x=0.0、0.025、0.05、0.075、0.1)的La3+离子掺杂Ni-Cu-Co纳米铁氧体。所有样品均在950℃的温度下烧结。XRD分析证实了所有制备的样品具有立方尖晶石结构。随着La3+离子含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先减小后增加。FTIR测量结果也证实了所制备样品的尖晶石结构的形成。随着La3+离子含量的增加,四面体吸收带?1向高频一侧移动。TEM图像显示存在球形立方纳米颗粒。使用VSM来测量和分析样品的磁性性能。随着La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Ms)、剩余磁化强度(Mr)、矫顽力(Hc)、各向异性常数先增大后减小。相比于其它掺杂量的样品,在x=0.025时,样品具有最佳的磁性性能。这表明了适量的La3+离子掺杂可以改善Ni-Cu-Co铁氧体样品的磁性性能。与此同时,观察到样品磁矩的减少,这可能归因于非磁性La3+离子替代Fe3+离子(5μB),从而导致了净总磁矩的减小。2.通过溶胶-凝胶自燃法成功合成了Ni0.2Cu0.2Co0.6-xMnxFe2O4(x=0.0、0.1、0.2、0.3、0.4)铁氧体纳米颗粒。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掺杂量的Mn2+离子对Ni-Cu-Co铁氧体的结构以及磁性性能的影响。所有制备的铁氧体样品通过XRD的测量证实了其具有单相立方尖晶石结构。而且,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没有发现其它外相的产生,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掺杂的Mn2+离子进入了尖晶石铁氧体的晶格。同时,FTIR的测量也证实了铁氧体尖晶石结构的形成,并且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四面体位置Fe-O键的吸收带向低频移动。通过TEM观察到所制备的铁氧体颗粒的形貌是球形立方体。EDX的测量结果表明了合成的铁氧体具有纯相和结构,并成功实现了Mn2+掺杂。使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不同Mn2+离子含量取代Ni-Cu-Co铁氧体的磁性性能。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Ms)、矫顽力(Hc)、磁矩(μB)以及各向异性常数(K)的值先增加然后减小。当Mn2+离子含量为0.1时,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的最大值分别为61.95 emu/g和689.76 Oe。与纯样品和其他取代样品相比,当Mn2+离子的取代量为x=0.1时,可获得更好的磁性性能。这表明了适量的Mn2+离子替代Co2+离子可以提高Ni-Cu-Co铁氧体的磁性性能。但是,过量的Mn2+离子替代将会导致铁氧体的铁磁性减弱。与此同时,实验制备的适量Mn2+离子取代的Ni-Cu-Co铁氧体适用于磁存储设备。3.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EDTA、蛋清、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作为络合剂)制备了具有化学组分为Ni0.2Cu0.1Co0.7Fe2O4的Ni-Cu-Co铁氧体纳米颗粒。通过XRD的测量证实了其尖晶石相形成,这是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具有最强的(311)峰的特征。不同络合剂制备的铁氧体样品所具有的晶格常数约为8.38?。同时,也观察到不同的络合剂对铁氧体样品的平均微晶尺寸(30-40 nm)有一定的影响。尖晶石结构的形成还通过FTIR测量得到证实。SEM和TEM所观察到的图像表明存在球形立方体颗粒。通过EDX证明合成样品具有纯相和结构,Ni0.2Cu0.1Co0.7Fe2O4中的主要元素为Ni、Cu、Co、Fe和O。由XPS证实了尖晶石铁氧体纳米颗粒的阳离子再分布。磁性性能通过VSM测量,磁滞回线的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些样品的铁磁行为。与其它络合剂(EDTA、蛋清、酒石酸和柠檬酸作为络合剂)制备的样品相比,草酸作为络合剂制备的样品具有最大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余磁化强度(Mr)。这些铁氧体具有高矫顽力。用草酸制备的样品比用其他络合剂制备的样品具有更好的磁性。这表明草酸作为络合剂比其他络合剂具有更强的样品络合能力,并且金属离子在前体溶液中的水解更少。

赵锡倩[8](2020)在《Ni-Mg-Co铁氧体的制备和Ni-Cu-Co铁氧体的掺杂及其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性材料在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使用溶胶-凝胶自燃烧的制备方法制备了镍镁钴和镍铜钴铁氧体纳米颗粒,为磁性材料开辟了众多新用途,由于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低介电常数和高磁损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生物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中的造影剂,电力电子中的磁数据存储,天线和高速数字磁带、催化剂、磁性液体和微波吸收器等。此外,因为它们成本低,工艺简单,稳定性高,因此深受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青睐。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和结构会因退火条件,前驱体pH值等外界因素而变化,也会受到制备样品的粒子间距,粒径的影响。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的方法制备了Ni-Mg-Co和Ni-Cu-Co铁氧体纳米颗粒,分析并研究了其结构和磁性能。以下为主要的三部分工作:1.使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的制备方法,制备了化学成分为Ni0.2Cu0.1Co0.7Fe2-xCexO4(x=0.0,0.025,0.05,0.075和0.1)纳米铁氧体粉末,烧结温度为950℃。各种技术特征皆表明,所有的样品均为尖晶石结构。观察到铁氧体纳米粒子呈球形和立方形。当Ce3+离子的掺杂含量为x=0.025时,样品的磁性最好,同时具有最大的方形度(Mr/Ms)和矫顽力矩形度(S*)。实验数据表明少量的Ce3+离子掺杂可以改善样品的磁性能。2.使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Ni0.2MgxCo0.8-xFe2O4纳米晶体。未掺杂和Mg取代的Ni-Co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得到了系统地研究。通过XRD分析确认合成的样品,以形成具有在48和50 nm之间的晶体的单相立方尖晶石结构。晶格常数与镁离子浓度成反比关系。FTIR光谱的结果表明形成了尖晶石结构。样品中的球形立方微晶结构在TEM图像显示出来。EDX分析证实合成的铁氧体为纯相结构。室温下的Ms和Mr都随Mg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矫顽力随着Mg2+离子浓度的增加从1032.16 Oe减小到378.50 Oe。这也表明Mg取代的Ni-Co纳米铁氧体是具有低磁性的多铁材料。立方尖晶石结构样品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磁稳定性也通过dM/dH的峰高在Hm处增加得以表明。3.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方法制备出Ni0.2Mg0.2Co0.6Fe2O4铁氧体纳米粒子。S5-S10样品是通过不同的烧结温度退火方法制备的。采用XRD、FTIR、SEM和VSM等技术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磁性。XRD分析证实所有样品均为立方尖晶石结构。用Scheler方程计算样品的粒径为51 nm-135 nm。退火温度从500°C上升到1000°C,六个样品的峰强度增大,样品的结晶度和粒径明显增大,Hc减小,Ms、Mr和Mr/Ms先增加后减少。与其他样品相比,退火温度为800°C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59.03 emu/g),剩余磁化强度(30.65 emu/g)和矩形度(0.519)最高。dM/dH在Hm处增加的峰高表明立方尖晶石结构的样品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磁稳定性。

陈熙[9](2020)在《MOF模板法制备锰基氧化物催化剂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VOCs)是一类具有高毒性,可致癌的化合物,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极大。目前针对CVOCs的处理方法较多,其中以催化燃烧法为代表的降解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催化燃烧法关键之处在于研究出在低温下高效运作的催化剂。由于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已经成为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结合锰类氧化物具有的高活性,本文中制备了以Mn-MOF为模板的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CuO/MnOx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燃烧氯苯(CB,CVOCs的模拟化合物)的性能,得到最佳的Cu/Mn负载比例,并对催化反应过程所生成的中间产物进行了实时监测,而后进一步通过Mn-MOF探索制备了均匀分布复合金属氧化物。采用煅烧MOFs材料的方法生成金属氧化物的规整结构,对提高处理含氯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CVOCs催化剂的活性与抗氯中毒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做的工作主要有:1.以Mn-MIL-100为模板,探究月桂酸的添加量(2-5g)对其形貌的影响,而后在空气中进行煅烧彻底形成MnOx,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量的月桂酸对最终的形貌影响较大,未添加月桂酸煅烧后形成的氧化物,其结构大部分坍塌;而添加月桂酸煅烧后形成MnOx的结构均保持完整,为八面体空心结构且表面存在多孔,其中月桂酸添加量为3.80g时,煅烧后形成的MnOx尺寸最小。2.以最佳月桂酸添加量所形成的Mn-MIL-100为模板,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向上负载了不同质量分数的CuO(10-40wt%),经过煅烧后形成了CuO/MnOx催化剂,测试其催化燃烧降解氯苯性能。结果表明,多孔八面体空心CuO/MnOx较MnOx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中30Cu/MnOx(CuO的质量分数为30wt%)催化剂活性最佳,GHSV为15000 h-1时的T90%温度为290°C,这主要归因于该催化剂丰富的介孔结构,优良的氧化还原性以及表面富集的Mn4+和活性吸附氧物种。对催化降解氯苯的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后发现,30Cu/MnOx催化剂的表观活化能最低,为45.2 k J/mol。TPSR-MS分析结果表明,30Cu/MnOx在氯苯催化燃烧过程中表现出较其它催化剂更高的脱氯能力和更好的抗氯中毒能力。3.探索并制备了均匀分布复合金属氧化物,即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Ni/Mn-MOF纳米片,在不同水热反应时间(2-24h)下得到的纳米片结构不一,当水热反应为20h时,所得到的纳米片厚度最薄,分布更均匀,在经过煅烧后形成Ni Mn2O4复合金属氧化物,并且纳米片呈现出多孔结构,其纳米片厚度为23±15nm。

黄永海[10](2020)在《餐饮油烟中VOCs代表物的排放特征及催化氧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餐饮油烟作为城市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餐饮油烟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寻求新型高效的餐饮油烟净化技术也日益迫切。催化氧化法在优良催化材料的作用下具有良好的VOCs净化效果,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污染的产生。因此,本论文在探究了不同种类食用油产生的餐饮油烟中各类VOCs排放特征的基础上对餐饮油烟VOCs中的代表物进行了催化氧化实验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餐饮油烟中非甲烷总烃(NMHCs)、醛类物质、烃类物质和苯系物的排放浓度,发现在相同的加热温度下产生的餐饮油烟中,NMHCs浓度最高的是大豆油,醛类物质浓度最高的是花生油,烃类物质浓度最低的是大豆油,苯系物浓度最高的是调和油。并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其排放因子并拟合出排放特征曲线和排放因子多项式,构建了上述油品典型VOCs排放规律的计算模型。其次,研究了餐饮油烟中VOCs的催化氧化复合材料的优化制备参数。由于NMHCs是目前各地区最新餐饮油烟排放标准中VOCs排放的重要指标,因此以餐饮油烟中的NMHCs为代表物进行催化剂的设计与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n-Ce复合催化剂对餐饮油烟中的NMHCs有更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同时,在筛选出的最佳催化剂配比及制备条件下引入涂层材料和超声辐射均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在250-300℃反应温度区间对餐饮油烟中NMHCs的去除效率提升了 1.4-3倍)。催化剂活性提升可能的原因是在这个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孔道结构,更高的Mn4+/Mn3+、Ce3+/Ce4+和 Oads/Olatt 的比例。最后,探究了餐饮油烟中VOCs的催化氧化机制。由于NMHCs成分极其复杂,研究其催化氧化机制较为困难,故选取餐饮油烟VOCs中检测到的浓度最高的典型物种——正己醛作为代表物研究其催化氧化反应机制。通过动力学计算确定了复合材料表面正己醛的氧化反应符合Mars-Van Krevelen反应机理并获得了最低的反应活化能(28.565kJ/mol),MS软件对材料的氧空位形成能的计算结果也与催化剂的性能相符。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探测到关键的反应中间产物,揭示了正己醛逐一脱碳分步氧化途径(C6H12O→C5H10O→C4H8O→C3H6O→H2O+CO2)。

二、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溶胶——凝胶法合成及二甲苯燃烧催化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溶胶——凝胶法合成及二甲苯燃烧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o-MOF为前驱体制备的钴基金属氧化物及其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苯的治理技术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生物降解技术
        1.2.3 化学降解技术
    1.3 甲苯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3.3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
    1.4 MOF衍生物催化氧化甲苯的研究现状
        1.4.1 MOF衍生物在催化领域研究概述
        1.4.2 MOF衍生物在甲苯催化领域的应用
        1.4.3 MOF-Co_3O_4催化剂在甲苯催化领域的应用
    1.5 甲苯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5.1 Marse-van Krevelen(MVK)模型
        1.5.2 L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
        1.5.3 Eley-Rideal(E-R)模型
    1.6 本课题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选题依据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内容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气体
        2.1.3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4 氮气吸脱附表征(N_2-adsorption/desorption)
        2.2.5 拉曼光谱表征(Raman)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7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8 元素碳、氢、氮测试(Elemental analysis of C、H、N)
        2.2.9 傅里叶原位红外光谱法(DRIFTS)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Co-MOF的合成
        2.3.2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制备
        2.3.3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剂性能研究
        2.4.1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2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2.4.3 分析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不同形貌和组成的Co-MOF为前驱体制备Co_3O_4催化剂用于甲苯催化氧化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Co-MOF的合成
        3.2.2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的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3.2.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分析
        3.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3.3.3 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3.3.4 催化剂稳定性对比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焙烧条件对ZSA-1 为前驱体制备Co_3O_4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的制备
        4.2.2 样品表征
        4.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4.2.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4.2.5 催化剂降解甲苯的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分析
        4.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4.3.3 催化活性测试
        4.3.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4.3.5 ZSA-1-Co_3O_4-350 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n掺杂制备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用于甲苯催化氧化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5.2.2 样品表征
        5.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5.2.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5.2.5 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分析
        5.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5.3.3 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5.3.4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5.3.5 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金属掺杂ZSA-1 制备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用于甲苯催化氧化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2.1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6.2.2 样品表征
        6.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6.2.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6.2.5 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分析
        6.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6.3.3 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6.3.4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6.3.5 催化剂 M-Co_1Cu_1O_x 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以金属-有机单元为模板制备多孔金属硅酸盐材料以及催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子筛概述
        1.2.1 分子筛发展简介与分类
        1.2.2 分子筛的孔道构建
        1.2.3 分子筛的活性中心构建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概述
        1.3.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发展简介和分类
        1.3.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孔道构建
        1.3.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1.3.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活性中心构建
    1.4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以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材料表征仪器和方法
        2.2.1 广角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5 氮气吸附-脱附(N2 sorption)
        2.2.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2.2.7 热重(TG)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第三章 钴-多孔硅酸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环己烷氧化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PMS-1的制备
        3.2.2 模拟计算方法
        3.2.3 环己烷氧化反应
    3.3 PMS-1的结构与形貌
    3.4 环己烷氧化反应研究
        3.4.1 催化活性研究
        3.4.2 催化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钴-多孔金属硅酸盐材料的合成与催化糠醛加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PMS-2制备
        4.2.2 模拟计算方法
        4.2.3 糠醛加氢反应
    4.3 PMS-2的结构与形貌
        4.3.1 Si:M比的影响
        4.3.2 Cu/Co比的影响
        4.3.3 其它因素的影响
    4.4 催化糠醛加氢反应研究
        4.4.1 活性中心研究
        4.4.2 催化活性研究
        4.4.3 催化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多孔硅酸盐材料的合成及其酸性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PMS材料制备
        5.2.2 微孔ZSM-5与介孔ZSM-5制备
        5.2.3 对二甲苯和苯甲醇烷基化反应
    5.3 铝-多孔硅(PMS-x)的结构与酸性
        5.2.1 PMS材料的结构分析
        5.2.2 PMS材料的酸性分析
    5.4 烷基化反应活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
专利
致谢

(3)尖晶石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
    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危害
    1.3 催化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创新点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内容
2 CeO_2-CuMn_2O_4催化降解甲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使用仪器及气体
    2.3 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3 氮气吸脱附(BET)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5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2.6 结果讨论
        2.6.1 XRD分析
        2.6.2 TEM分析
        2.6.3 氮气吸脱附分析
        2.6.4 XPS分析
        2.6.5 H_2-TPR分析
        2.6.6 催化剂活性
        2.6.7 催化剂重复性研究
        2.6.8 催化剂动力学(Ea)评价
        2.6.9 催化剂机理解释
    2.7 本章小结
3 负载型催化剂CeO_2-CuMnO_x-ATP催化降解甲苯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使用试剂
        3.2.2 实验使用仪器及气体
    3.3 催化剂制备
    3.4 催化剂表征方法
        3.4.1 X射线衍射(XRD)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4.3 氮气吸脱附(BET)
        3.4.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4.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3.5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3.6 结果讨论
        3.6.1 XRD分析
        3.6.2 TEM分析
        3.6.3 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
        3.6.4 XRF分析
        3.6.5 XPS分析
        3.6.6 H_2-TPR分析
        3.6.7 催化剂活性
        3.6.8 催化剂的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4 两步法合成NiO-CoMn_2O_4催化剂催化降解甲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使用试剂
        4.2.2 实验使用仪器及气体
    4.3 催化剂制备
    4.4 催化剂表征方法
        4.4.1 X射线衍射(XRD)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4.3 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BET)
        4.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4.5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4.5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4.6 结果讨论
        4.6.1 XRD分析
        4.6.2 SEM分析
        4.6.3 氮气等温吸脱附分析
        4.6.4 XPS分析
        4.6.5 H_2-TPR分析
        4.6.6 催化剂活性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新型钴基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VOCs的来源与危害
        1.1.1 VOCs的来源与现状
        1.1.2 VOCs的特点与危害
    1.2 VOCs的控制技术
        1.2.1 吸附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光催化技术
        1.2.4 催化氧化技术
    1.3 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催化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催化氧化VOCs技术的应用
        1.3.3 催化剂的种类和选择
    1.4 沸石咪唑酯骨架(ZIFs)衍生金属氧化物
        1.4.1 沸石咪唑酯骨架(ZIFs)材料简介
        1.4.2 单组分金属氧化物
        1.4.3 多组分金属氧化物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2.1.1 实验药品试剂
        2.1.2 实验器材
    2.2 催化剂制备
        2.2.1 ZIF-67及Co_3O_4 的制备
        2.2.2 Co/Ce-ZIF,Ce-MOF及其氧化物的制备
        2.2.3 系列Cu Co-LDH及 Cu Co-LDO的制备
        2.2.4 CuO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3 氮气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3.4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2.3.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7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与程序升温氧化(O_2-TPD)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ZIF-67 衍生核壳CeO_2@Co_3O_4 催化剂氧化甲苯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XRD和 FT-IR结果
        3.2.2 N_2吸附-脱附结果
        3.2.3 Raman结果
        3.2.4 SEM和 TEM结果
        3.2.5 XPS结果
        3.2.6 H_2-TPR结果
        3.2.7 O_2-TPD结果
        3.2.8 催化活性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IF-67衍生花状铜钴双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RD与 FT-IR结果
        4.2.2 N_2吸附-脱附结果
        4.2.3 FESEM和 TEM结果
        4.2.4 XPS结果
        4.2.5 H_2-TPR结果
        4.2.6 O_2-TPD结果
        4.2.7 催化活性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堇青石负载CuCoFe类水滑石衍生催化剂的制备及同时去除VOCs和NOx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控制技术
        1.2.1 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及来源
        1.2.2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1.2.3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技术
        1.2.4 VOCs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NO_x的来源及控制技术
        1.3.1 NO_x的来源
        1.3.2 NO_x的危害
        1.3.3 NO_x的治理技术
        1.3.4 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VOCs和 NO_x同时去除研究进展
    1.5 类水滑石概述
    1.6 整体式催化剂的应用与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1 粉体类水滑石衍生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2.3.2 堇青石负载类水滑石衍生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2.4 样品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3 比表面积分析(BET)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2.4.6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2.4.7 Raman光谱分析(Raman)
        2.4.8 电子顺磁共振分析(ESR)
    2.5 样品性能测试
        2.5.1 粉体样品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2.5.2 整体式样品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3 粉体类水滑石衍生催化剂的制备及同时去除甲苯和NO_x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oFeO_x催化剂的表征及同时去除甲苯和NO_x的性能研究
        3.2.1 Co/Fe比例对CoFeO_x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
        3.2.2 不同煅烧温度对Co_3Fe_1O_x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
        3.2.3 不同空速对Co_3Fe_1O_x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 铜改性CuCoFeO_x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同时去除甲苯和NO_x的性能研究
        3.3.1 Cu的引入对CuCoFeO_x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
        3.3.2 不同煅烧温度对Cu_1Co_2Fe_1O_x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空速对Cu_1Co_2Fe_1O_x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堇青石负载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同时去除甲苯和NO_x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的预处理
        4.2.1 预处理前后样品的物相分析
        4.2.2 样品的形貌分析
        4.2.3 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
    4.3 堇青石负载类水滑石涂覆工艺的优化
        4.3.1 水与铝溶胶比例的优化
        4.3.2 类水滑石用量的优化
        4.3.3 涂覆次数的优化
    4.4 堇青石负载CuCoFe类水滑石整体式催化剂性能研究
        4.4.1 不同煅烧温度对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2 H_2O对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4.3 长时间运行对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6)光催化电极协同多机制消除含氮异味空气污染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恶臭污染与典型含氮类恶臭气体污染现状
        1.1.2 恶臭污染及典型含氮类恶臭气体的来源与危害
        1.1.3 恶臭污染及典型含氮类恶臭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1.2 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1.2.1 金属基催化剂
        1.2.2 非金属基催化剂
        1.2.3 光催化剂的改性策略
    1.3 光催化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其耦合体系
    1.4 过硫酸根高级氧化工艺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以Sn-V_2O_5 为光阴极的燃料电池耦合体系净化NH_3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Sn-V_2O_5催化剂与催化电极的制备
        2.2.3 燃料电池耦合体系的构建
        2.2.4 催化剂的表征
        2.2.5 NH_3的催化净化实验
    2.3 表征结果与分析
        2.3.1 TEM分析
        2.3.2 AFM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XPS分析
        2.3.5 UV-vis分析
        2.3.6 CV曲线及瞬时光电流曲线分析
        2.3.7 BET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掺杂比例和体系对NH_3的降解效果
        2.4.2 不同氨气初始浓度对NH_3降解的影响
        2.4.3 催化剂降解NH_3的稳定性研究
        2.4.4 Sn-V_2O_5 降解NH_3的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以CuO-Co_3O_4 为光阴极的燃料电池耦合体系净化NH_3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CuO-Co_3O_4 催化剂与催化电极的制备
        3.2.3 构建PEC/PS体系
        3.2.4 催化剂的表征
        3.2.5 NH_3的催化净化实验
    3.3 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TEM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XPS分析
        3.3.4 UV-vis及 CV曲线分析
        3.3.5 Raman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氧化剂与金属阳极的选择对NH_3降解效果的影响
        3.4.2 不同实验因素对NH_3降解效果的影响
        3.4.3 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降解NH_3的稳定性及产电研究
        3.4.4 PEC/ PS体系降解NH_3的反应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以Co-MoS_2为光阴极的燃料电池耦合体系净化三甲胺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Co-MoS_2催化剂与催化电极的制备
        4.2.3 燃料电池耦合体系的构建
        4.2.4 催化剂的表征
        4.2.5 三甲胺的催化净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M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CV分析
        4.3.4 对三甲胺降解效果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Co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掺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性纳米材料
    1.3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概述
    1.4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1.5 镍铜钴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1.6 稀土离子掺杂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样品的制备和主要表征方法
    2.1 镍铜钴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2.2 镍铜钴铁氧体的主要表征方法
第3章 La~(3+)离子掺杂对Ni-Cu-Co纳米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n~(2+)离子替代对Ni-Cu-Co纳米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络合剂制备对Ni-Cu-Co纳米铁氧体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Ni-Mg-Co铁氧体的制备和Ni-Cu-Co铁氧体的掺杂及其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1.2.1 尖晶石型铁氧体
        1.2.2 石榴石型铁氧体
        1.2.3 钙钛矿型铁氧体
        1.2.4 磁铅石型铁氧体
    1.3 纳米磁性材料
    1.4 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化学共沉淀法
        1.4.3 水热法
        1.4.4 微波辅助法
        1.4.5 高温分解法
    1.5 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
        1.5.1 生物医学
        1.5.2 磁存储介质
        1.5.3 催化剂
        1.5.4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1.5.5 环境治理
    1.6 稀土离子掺杂钴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1.7 非稀土离子掺杂钴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样品的主要表征方法
    2.1 样品表征方法
        2.1.1 X射线衍射谱(XRD)
        2.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1.5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
        2.1.6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第3章 Ce~(3+)离子掺杂对Ni-Cu-Co铁氧体纳米颗粒的磁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XRD分析
        3.3.2 阳离子分布
        3.3.3 FTIR分析
        3.3.4 TEM分析
        3.3.5 元素分析
        3.3.6 磁性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g~(2+)离子替代对Ni-Co铁氧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结果和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TEM分析
        4.3.4 元素分析
        4.3.5 磁性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烧结温度对Ni-Mg-Co铁氧体磁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FTIR分析
        5.3.3 SEM分析
        5.3.4 元素分析
        5.3.5 磁性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MOF模板法制备锰基氧化物催化剂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CVOCs)概述
        1.2.1 CVOCs的种类
        1.2.2 CVOCs的来源
        1.2.3 CVOCs的危害
    1.3 CVOCs的处理
        1.3.1 吸收法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法
        1.3.4 冷凝法
        1.3.5 低温等离子法
        1.3.6 光催化法
        1.3.7 直接燃烧法
        1.3.8 生物控制法
        1.3.9 催化燃烧法
    1.4 CVOCs催化剂研究现状
        1.4.1 贵金属型催化剂
        1.4.2 过渡金属型催化剂
        1.4.3 分子筛型催化剂
        1.4.4 钙钛矿型催化剂
        1.4.5 金属有机骨架(MOF)型催化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分析表征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拉曼光谱(Raman)
        2.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2.4 同步热分析仪(TG)
        2.2.5 比表面积(BET)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7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SEM)
        2.2.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9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10 X射线光电子图谱(XPS)
        2.2.11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2.3 催化剂活性评判
        2.3.1 催化剂活性测试过程
        2.3.2 催化活性测试装置主要设备
        2.3.3 催化性能评判依据
        2.3.4 绘制氯苯标准曲线
        2.3.5 计算氯苯转化率
        2.3.6 空速计算
第3章 多孔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氯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Mn-MIL-100 模板的制备
        3.2.2 Mn-MIL-100 模板的最佳锻烧氛围
        3.2.3 多孔空心八面体MnO_x催化剂的制备
    3.3 系列MnO_x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3.1 Mn-MIL-100 以及MnO_x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
        3.3.2 Mn-MIL-100 的热重(TG)显示
        3.3.3 月桂酸对系列MnO_x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3.3.4 月桂酸对系列MnO_x催化剂催化燃烧氯苯的影响
        3.3.5 对MnO_x催化剂催化燃烧氯苯稳定性的测试
    3.4 小结
第4章 高效CuO/MnO_x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氯苯的研究
    4.1 引言
    4.2 CuO/MnO_x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4.3 系列CuO/MnO_x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4.3.1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
        4.3.2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的Raman表征结果
        4.3.3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的TEM表征结果
        4.3.4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的BET表征结果
        4.3.5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的XPS表征结果
        4.3.6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的H_2-TPR表征结果
        4.3.7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催化燃烧氯苯的活性测试及动力学分析
        4.3.8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催化燃烧氯苯的中间产物分析
        4.3.9 多孔空心CuO/MnO_x催化剂催化燃烧氯苯反应前后对比
        4.3.10 30Cu/MnO_x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4.4 小结
第5章 均匀分布复合金属氧化物的探索制备
    5.1 引言
    5.2 Ni-Mn多孔纳米片状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5.3 Ni-Mn多孔纳米片状复合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5.3.1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对Ni-Mn多孔纳米片状复合氧化物形貌的影响
        5.3.2 Ni-Mn多孔纳米片状复合氧化物的物相结构表征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餐饮油烟中VOCs代表物的排放特征及催化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餐饮油烟概述
        2.1.1 餐饮油烟成分概述
        2.1.2 餐饮油烟的危害
    2.2 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现状
    2.3 催化燃烧法常用催化剂概述
        2.3.1 贵金属催化剂
        2.3.2 非贵金属催化剂
    2.4 催化燃烧法用于餐饮油烟净化现状
        2.4.1 餐饮油烟催化燃烧净化现状
        2.4.2 用于餐饮油烟催化燃烧的反应器
    2.5 材料特性的量子化学计算
    2.6 研究内容与意义
3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材料
    3.2 主要实验仪器
    3.3 材料表征方法
    3.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4.1 餐饮油烟中VOCs的排放特征研究
        3.4.2 餐饮油烟中NMHCs的催化氧化实验研究
        3.4.3 涂层材料对催化剂催化餐饮油烟中NMHCs的影响研究
        3.4.4 餐饮油烟中代表物的净化机制
4 餐饮油烟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研究
    4.1 餐饮油烟中NMHCs的排放特征
        4.1.1 餐饮油烟中NMHCs的检测结果
        4.1.2 餐饮油烟中NMHCs的排放特征
    4.2 餐饮油烟中醛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4.2.1 餐饮油烟中醛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4.2.2 餐饮油烟中醛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4.3 餐饮油烟中烃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4.3.1 餐饮油烟中烃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4.3.2 餐饮油烟中烃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4.4 餐饮油烟中苯系物的排放特征
        4.4.1 餐饮油烟中苯系物的检测结果
        4.4.2 餐饮油烟中苯系物的排放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堇青石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氧化餐饮油烟中NMHCs试验研究
    5.1 催化剂活性组分筛选
        5.1.1 不同活性组分的催化剂性能研究
        5.1.2 不同负载量的Mn/Cordierite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5.1.3 焙烧温度对Mn/Cordierite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5.2 Ce掺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 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涂覆涂层的堇青石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氧化餐饮油烟中NMHCs试验研究
    6.1 涂层材料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2 造孔剂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3 超声辐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3.1 涂覆过程中引入超声辐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3.2 负载活性组分过程中引入超声辅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4 造孔剂种类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餐饮油烟中代表物的净化机制
    7.1 催化剂催化氧化正己醛性能评价
    7.2 正己醛反应动力学分析
        7.2.1 不同浓度及反应温度下正己醛的转化率及氧化反应速率
        7.2.2 利用Power-rate law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结果
        7.2.3 利用MVK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结果
        7.2.4 利用不同模型求催化氧化正己醛的反应活化能
    7.3 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的理化计算
    7.4 催化氧化正己醛的反应机制
        7.4.1 GC-MS分析
        7.4.2 FTIR分析
        7.4.3 催化氧化正己醛的反应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溶胶——凝胶法合成及二甲苯燃烧催化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o-MOF为前驱体制备的钴基金属氧化物及其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 雷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以金属-有机单元为模板制备多孔金属硅酸盐材料以及催化性质研究[D]. 叶嘉辉.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3]尖晶石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D]. 周婷. 常州大学, 2021(01)
  • [4]新型钴基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D]. 方威.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堇青石负载CuCoFe类水滑石衍生催化剂的制备及同时去除VOCs和NOx性能研究[D]. 黎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光催化电极协同多机制消除含氮异味空气污染物[D]. 闫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Co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掺杂特性研究[D]. 张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Ni-Mg-Co铁氧体的制备和Ni-Cu-Co铁氧体的掺杂及其磁性研究[D]. 赵锡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MOF模板法制备锰基氧化物催化剂及其性能的研究[D]. 陈熙.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10]餐饮油烟中VOCs代表物的排放特征及催化氧化研究[D]. 黄永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溶胶-凝胶合成铜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对二甲苯燃烧的催化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